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多彩的人生--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施宗灿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探寻院士们的成长足迹,给人以启迪和震撼。他们有的少年立志,投身航空,报效祖国;有的家境贫寒,顽强拼搏,奋斗一生;有的屡遭挫折,百折不挠,矢志不渝……本书展示了曹春晓院士成长、成熟、成功、成名的绚丽多彩的一生。

内容推荐

本书展示了曹春晓院士成长、成熟、成功、成名的绚丽多彩的一生,重点讲述了其开创和谱写航空钛合金的历史。相信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目录

开篇 中国航空用钛的开路先锋

第一章 孩提时代

 出生

 幸福成长

 兄弟姐妹

 当上小学生

 近视眼惹大祸

 妈妈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挺身而出

 屈辱激发他奋发图强

 抗日情怀

第二章 中学时代

 步入初中

 上海解放

 进入南模中学

 毛主席为南模中学壁报题字

 报名参加军事干校

 竞选学生会执委

 恩师赵宪初

第三章 大学时代

 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所敬佩的周老师

 毕业分配

第四章 爱情向他走来

 昙花一现的邂逅

 莫名其妙的决斗

 爱情不期而至

 上东北实习

 受到准岳父岳母的赞赏

第五章 走上工作岗位

 奔赴北京

 参加筹建钛合金实验室

 改诗言志

 喜结良缘

 参加高温合金研制

第六章 在科研战场上成长

 向苏联专家学习

 研究钛合金压力加工工艺

 现实经历启迪“善自控”

 调任所长学术秘书

 初为人父

 自明明人自信信人

第一篇学术论文

 参军授衔

 下连队当兵锻炼

第七章 掀开我国航空用钛第一页

 确定主攻方向

 旗开得胜

 文革中的“逍遥派”

 大字报风波

 又当爸又当妈

 “开后门”搞科研

 舍小家顾大家

 参加运10飞机研制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AHLT工艺的诞生

 赴英国考察

 住院时妻子精心照顾

 在钛国际会议上作报告

第八章 Tcll合金研制结出丰硕成果

 自力更生为国争光

 预则立不预则废

 自尊尊人自爱爱人

 启动TCll合金大炉研制

 公而忘私令人感动

 解决新型歼击机急需

 可信赖的“法官”

 两个战场双双获胜

 首创BRCT热处理工艺

 成人之美

 同志真情

第九章 向55们高温钛合金进军

 继续发扬大协作精神

 使用“组合拳”破解难题

 课题双双获奖

 “真人”相助

第十章 热障未破岂能停蹄

 决心突破“热障”

 张冠李戴考验自信

 Ti3Al基合金研制取得重要成果

 妈妈去世激起的震荡波

 过度疲劳突然病倒

第十一章 “院士后”时代

 冷静对待当选院士

 不脱离科研活动

 为培养人才多做贡献

 为科普活动多做贡献

 为社会活动多做贡献

 为昌航的发展尽心尽力

第十二章 多彩的人生

 多元化的生活情趣

 名副其实的“孝亲敬老之星”

 金婚庆典

 永远鲜红的政治生命

 尾声隐形的翅膀

 我眼中的曹院士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试读章节

曹春晓,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钛合金学者、材料科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之一,现任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昌航空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兼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先进高温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国防科工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兼材料工程分会名誉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资深常务理事、中国锻压协会顾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顾问兼技术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材料工程》杂志主编、《航空材料学报》副主编等,曾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组组长、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业分会会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等。

曹春晓,一个多么富有朝气和诗意的名字,人如其名,他热爱事业,也热爱生活,有着一股为事业拼搏、向困难进击的炽热的生命活力,也有一颗充满情趣、乐观向上、永远年轻的心。

少年时代的曹春晓就怀着“科技强国”的理想,参加工作后立志“航空报国”,从而立之年起,他便成了科研攻关的领军人物,先后多次率领由航空部内外厂、所、院、校组成的大型联合课题组,在航空用钛的科研战场上,纵横驰骋。实验室里曹春晓没日没夜,转战南北时他风风火火,在各厂所之间进行协调、合作,费尽心力。几十年的艰辛换来了赫赫战绩:体坚质轻的钛合金家族从零开始,先后“进驻”到10多种飞机的发动机和其他部件上,让一些笨重的钢部件相继“退役”。由于给发动机“减了肥”,提高了航速,增加了航程,节约了燃料,翱翔在祖国蓝天的“战鹰”更加轻捷矫健了。曹春晓在从事钛合金研究50多年的生涯中,殚精竭虑、勇往直前、不断创新、勇攀高峰,取得累累硕果,这位工龄=钛龄=院龄的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建院先驱,不愧为我国航空用钛的开路先锋。  曹春晓不断开创新型钛合金和钛一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制备技术,为我国在该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再结晶和相变相结合的原理,创立了高低温交替热变形技术,解决了长期存在于大型钛合金零件生产中金相组织不均匀的关键问题;利用特定的相变模式,优化钛合金B转变组织形态和综合性能,首创BRCT热处理技术;利用形变一相变联合机制,创立钛合金急冷式p热变形强韧化技术;研究了钛合金的强化机制、阻燃机理、疲劳裂纹扩展特征等基础性问题,并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钛一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均匀化熔炼技术、锻造和热处理工艺,突破了“室温脆性”等技术难关,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批Ti,Al合金航空发动机零件。

当选院士后,曹春晓仍不脱离科研工作。作为指导人,他参加了阻燃钛合金、600℃高温钛合金、T'iAl金属间化合物以及TAl5结构钛合金等重要课题的研究;作为技术首席专家,他主持完成了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航空复杂构件精确成形过程设计与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

曹春晓先后获得国家级和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

曹春晓在学术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先后发表论文约200篇,其中不少是在国外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在国内外钛学术界很有影响。他参与编写的《锻件质量分析》一书获1983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P1-2

序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航工业的院士群体是航空技术领域的学术权威和资深专家,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宝贵财富。

探寻院士们的成长足迹,给人以启迪和震撼。他们有的少年立志,投身航空,报效祖国;有的家境贫寒,顽强拼搏,奋斗一生;有的屡遭挫折,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他们身上闪耀着坚持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凝聚着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展现了淡泊名利、爱党报国的民族精神,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集团宗旨和理念,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在中航工业加快改革步伐、全面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我们推出《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就是要从院士们身上汲取智慧与力量,弘扬精神,放飞思想,激情进取,创新图强,为把中航工业早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大企业集团、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工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后记

我和曹春晓虽在一个单位,但原先并不认识,他是搞金属的,我是搞非金属的,工作上没有任何联系。后来怎么认识的呢?说来有趣。20世纪90年代初,航空材料研究院工会组织了一个大合唱节目,并准备到部里演出。在文化馆排练时,一位同志跟我说起,最近我院有两位专家获得了政府特殊津贴,曹春晓就是其中一位,他也来参加大合唱了。当时我想,在全院两千多名职工中,能获此殊荣者,当然是技术上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像这样刻苦钻研、惜时如金的技术专家,尚有兴致来参加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肯定是位非同一般,既善工作又善生活的多才多艺的佼佼者。

怀着一种好奇心和想从他身上挖掘精神富矿的想法,在排练的间隙,沿着那位同志的指向,我找到了曹春晓,和他攀谈起来。曹春晓特别随和,没有一点专家、学者的架子。简短的交谈后,我就给他说了想采访他、宣传他的意向。起初,他谦虚地推辞,总是不肯。我说,这不是为了宣传你个人,而是为了激励青年们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也许,他认同了这样做的社会效应,终于同意和我聊聊。此后,我先后在《航材院通讯》(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内部报纸)、《北京日报》、《中国航空报》、《中国军工报》、《航空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关于他如何在艰难的科研道路上遵循自撰的人生格言废寝忘食、殚精竭虑、高歌猛进并取得显赫成就的文章。

2009年5月,航空材料研究院宣传部打算交给我一项任务:撰写曹春晓院士的传记,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的一份献礼。宣传部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说,这是继续向曹院士学习的一个好机会,我当然很乐意接受这项光荣任务,但自己毕竟只是一个从事技术工作的业余写作爱好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经历,肚子里的“墨水”不多,自知写豆腐块文章和写书之间的差距,如此重担,恐难胜任。后在宣传部领导的一再鼓励下,我便愉快地接受了下来。

曹院士遵循自己所定的“一个不脱离、三个多贡献”的“院士后”工作思路,全身心投入科研、教学、科普和各种社会活动,有时从甲地回到北京,还来不及进家门歇息一会,便又直接去了机场,登上飞往乙地的飞机。曹院士虽已年届75岁高龄,至今还在精力充沛地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实在令人钦佩。曹院士兼任10多个职务头衔,工作本来就很忙,双休日也常常排满了议程,又给他加上写传记这一重任,更是忙的不可开交。我采访曹院士30多次,都是利用晚上的时间。现在,全书的初稿已经完成,如释重负。我们都为完成了一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砖添瓦的光荣任务而感到欣慰。在撰写、阅读曹院士的一生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很多的教益,受到了很大的启迪。

此外,笔者还采访了10多位同志,既有和曹院士共同工作过的老专家,也有他所带的研究生,还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他们都从亲历的实事出发,像多棱镜一样,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曹院士的为人和品格。他们自己撰写的或少数口述后整理的短文都列入到《我眼中的曹院士》栏目中。在此,对这些同志的真诚帮助表示感谢。

本书展示了曹春晓院士开创和谱写航空钛合金历史的绚丽多彩的一生。相信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从曹院士成长、成熟、成功、成名的不平凡经历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尤其是曹院士自己提炼出来的一些人生格言,将会是引导青少年走向成功人生和快乐人生的阶梯。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半年多来的紧张、辛劳也就会化为喜悦、舒畅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