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奔泻东海,在八海口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上海就位于这片坦荡低平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前缘,因而人们也把上海称为“上海滩”。
长江冲击而成的上海滩,为上海先民提供了最初的繁衍生息之地,马家浜文化是六千年前“上海人”生活在母系氏族公社的最早见证。上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上海属吴国,吴王寿梦在今松江县建造了一座馆舍,命名“华亭”。战国时这一带成为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的领地,“申”的称呼也因此传了下来。上海另一简称为“沪”,“沪”的原意是近代上海渔民制作的一种专用于海边捕鱼的工具,这一称呼具有鲜明的滨海渔村特点。
几个世纪以来,上海一直是个小渔村。宋淳化年(991年)间,随着经济发展和商贸繁荣,商船选择了今天的黄浦外滩作为停靠码头,河西岸遂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港口和商业中心,上海镇也就应运而生。到南宋时,上海商船云集,运输繁忙,地位日益重要。当1292年元朝在此独立设县时,浦江两岸已成了市廛繁盛、商舶云集之地,上海也成为在海内外与泉州、广州齐名的开放港口城市。
上海的经济发展史,在明朝翻开了新的一页,逐渐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纺织和手工业中心。正当上海一步步走向成功时,明清统治者推行的“海禁”政策,釜底抽薪般地扼杀了上海借以发展的对外贸易和沿海商业。在欧洲千帆竞驶世界的年代,中国却逆流而行进人了锁国时代,也把上海逼进了死胡同。
1842年8月,英国舰队开到南京城下,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接着又迫使清政府订立了《虎门条约》。根据这两个不平等条约,上海成为英国指定的通商口岸之一,同时英国还攫取了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的特权。1843年11月27日,上海正式开港通商,史称“‘开埠”,从此上海翻开了血和泪的一页,也开始了历史的变革和发展。
开埠后的上海,经济上走上了一条畸形发展的道路,政治上则不得不忍受半殖民地化的屈辱。租界作为西方列强建立在中国土地上的“国中之国”,成为各国骗子、流氓、罪犯、投机商麇集和发家致富的“冒险家的乐园”。历史不会忘记烟、赌、嫖在租界内的泛滥和酿成的无数悲剧,历史也不会忘记那些靠贩卖军火、鸦片和经营房地产一跃而成百万富翁的西方诈骗犯,历史更不会忘记外滩公园门外“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的英文告示留下的耻辱。学者、诗人何绍基目睹上海的租界,在《沪上杂书》(五首之一)诗中流露了深深的忧国之叹:
新闸才开老闸过,楼台金碧照江波。
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李鸿章在上海设立制炮局,继而成立了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滥觞”的江南制造总厂。十年后,他又邀请华商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19世纪后期,上海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应运而生,先后涌现出一批民族资本企业,其中有发昌机器厂、公和永丝广、同文书局。20世纪初以“四大公司”著称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共同创造了近代上海商业的繁荣。而近代中国两大私人民族资本企业——被称为“面粉、纺织大王”的荣氏兄弟集团和被称为“煤炭、火柴大王”的刘荣生集团,也是在这个时候崛起的。
开埠通商客观上也产生了一个结果,使上海率先走出了与世隔绝的闭锁状态,成为近代科学和西方文化最早落根和传播的地方。1843年,上海诞生了第一个译书机构——墨海书馆,随后叉陆续出现了美华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格致汇编社、益智书会、广学会、译书公会等机构,出版了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技著作。
为了达到按西方模式改造中国、扩大政治影响的目的,欧美各国在上海创办了一系列学校、报刊和医疗卫生机构。徐汇公学、裨文女塾、文化女塾、明德学校以及圣约翰大学、震旦公学、沪江大学等学校,英文的《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和中文的《上海新报》、《申报》、《万国公报》、《中西教会报》、《大同报》等报刊,徐家汇藏书楼、震旦博物院、亚洲文化北华会图书馆、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等图书馆和博物院,以及仁济医院和其他16家教会医院,这些早期的文教机构,都为传播西方文化做出了贡献。
较少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的上海人,以平静的心态和开放的态度,审视、吸收了这一股来自异域的文化潮,并使之融合于本土文化。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专家和文化艺术界的名流云集上海,使上海成为与北京齐名的中国又一文化中心,并创造出了具有兼收并蓄、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特点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发端于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的艺术创作,经京剧艺术家周信芳引入舞台机关布景后,继而扩大到戏曲文艺、学林百科、商品百货、中西餐饮。在趣味上雅俗共赏及在技巧上融会中西的海派文化,已经成为近代上海都市文化的象征和生活景观的映照。
开埠后的上海,失去了渔舟夕归、牧歌晚唱的宁静时日,西方国家的压榨和剥削,外国商品经济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冲击,使上海的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人民生活日趋贫困。1853年9月7日,以上海下层民众为主体的小刀会举起义旗,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城市里,演出了一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成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主要策源地之一,蔡元培、章太炎、邹容等人,是最先在上海历史舞台上登场的革命者。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相继在上海问世。随着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由日归来,1904年,江浙一带知识分子在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推动了华东五省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1911年7月宋教仁、谭人凤、陈其美等人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直接策动了武昌起义。为响应武昌起义,于右任等同盟会和光复会会员于111月3日发动上海起义,革命党人随即成立了沪军都督府。P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