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论述新中日关系的开山之作!
《君子之交(中国与日本如何共同成为世界的典范)》别开生面地为构建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提出深远的见解,概述中国是如何处理日中关系的,日本今后如何和中国打交道,一个中国通式的日本外交官如何看待中国,如何推进中日友好关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君子之交(中国与日本如何共同成为世界的典范)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日)宫本雄二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论述新中日关系的开山之作! 《君子之交(中国与日本如何共同成为世界的典范)》别开生面地为构建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提出深远的见解,概述中国是如何处理日中关系的,日本今后如何和中国打交道,一个中国通式的日本外交官如何看待中国,如何推进中日友好关系。 内容推荐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弘扬友好传统,构筑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君子之交(中国与日本如何共同成为世界的典范)》作者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先生,以自己长时间从事日中关系的工作经验和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写成这部重要著作,为新日中关系的开展提出思路和见解。他透过回顾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日中关系,阐述了中国是如何处理日中关系的,以及日本应该如何把握和面对中国。他认为日本应从世界性的视野思考日本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指出中日两国同为世界大国,应有责任越过日中狭小的世界,站在亚太地区和全球的视野,共同面对世界的挑战。 本书主要是试着思索如何构建世界之中的新日中关系,即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如何定位中日两国对整个世界所负之责。本书的特色在于作者非常冷静地分析日中邦交变化的诸多政治因素,使读者了解日中关系存在的问题。 目录 序章 思索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 第一章 从中国,如何看得见中国? 一、令人误判的巨大 二、不断进行尝试的中国共产党之领导能力 三、经济发展所改变的社会 第二章 日中之间的三个问题 一、日中关系的自画像 二、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 三、“有关领土的问题” 四、对经济合作日中的视线 五、日中的“历史问题” 第三章 建立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 一、新时代的来临 二、胡锦涛体制的摸索 三、通向战略互惠关系之道 第四章 何谓战略互惠关系 一、新日中关系的实现 二、整理历史问题 三、在世界之中体会日中关系 四、确立相互信赖 第五章 为今后的日中关系所追求的 一、置历史问题于一旁 二、以中国的冲击当做“第三次黑船”——新“相互位相”的构筑 三、增强后的军事力量将往何处去——对安全保障问题的应对 四、继续增强的软实力——关于日中经济关系的定位 五、经济与安全保障的双轨途径 六、深化国民层面的相互了解 终章 能发现光明的未来吗? 后记 卷末资料 试读章节 其次是中国的多样性。中国广阔的国土上有着不同的民族与文化,他们彼此相互影响,最后同化于黄河流域北方的华夏文明之中。例如现在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的苗族,其名称也曾出现在史书上,而且从中国的神话时代起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像这样,中国各地一直保留着原本独自的文化,其各自的特点,感受的方式、思考的方法也不相同。即便到了现在依然如此。 此外还存在地理的多样性。不管是地形还是气候,东西南北全然不同。这些都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样式和对事物的看法。 同时55个少数民族更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说起来,中国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过程中与汉族同化而完全消亡。而在现在的时间点上,只有那些比较清楚地在自我认知上异于汉族的群体,才被称为“少数民族”。结果在统计上,有90%以上都是汉族。由于自己属于哪个民族,乃是自我申告制,如果成为汉族比较有利,前述的数字还会继续增加。 我认为,被称为汉族一事,并非像DNA这种生物学的概念,而是文化性的概念。随着科学的进步,支持这种想法的人逐渐增多。 具有如此广大而又富有多样性的国土及社会,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而文字和度量衡的统一为创造出这个国家提供了统治方法,因此,中国在形式上不像欧洲是个多民族、多国家的集合体。在公元前202年,汉朝成立,这个王朝几乎全然设置了统治这个巨大国家的行政机构。此后,中华的世界,也就是“天下”,由一个皇帝以“天子”的身份加以统治的思想与机构,遂逐渐形成。 这个统治思想和机构,正是以广大的国土和多样性的社会为前提,因此,中国自然不会像日本一样地建立一个以高度一性的社会为前提的极精致的组织。事实上,中国既没有理由,也不可能建立起像日本这么精致的组织。它的外在骨架虽然看似坚固,但在某个程度上,却是个具有融通性的柔软组织。举个极端的例子来说,中国就好比一栋房子,就算少掉一根柱子,房子也不至于坍塌。这在日本看来,虽然似乎是一个“马马虎虎的东西”,但这个柔软的结构正是中国的强韧之处。 例如,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转眼之间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的外贸出口也蒙受巨大影响。2009年的出口金额比前年减少16%。可是,相对于出口比重较高的广东省和上海等沿海地区所受的严重影响,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全然感受不到影响。反之,由于以中西部为中心的公共事业投资大幅增加,其经济毋宁说依旧呈现出活络的状况。总之,我们把出口减少对中国的影响,做出了过大的评估。简言之,中国有效的经济政策与国土的广阔及多样性,一起拯救了中国。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以中国课长的身份视察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现场。那时开发刚刚开始,涉足当地商贸的日本人毫无例外地说:“野心太大,终将失败。”然而今天的浦东却非常繁荣。在这里,我第一次体验到,将日本的标准用在中国身上必定失败。我所得到的教训是,在中国,必须用中国的标准做判断。固然日本的标准是正确的,但见树不见林的评价,只凸显出片面的真理而已。 P20-21 序言 急遽改变的世界 进入21世纪,世界的风貌不但发生巨大变化,而且还会继续急速改变。日本也在改变之中,而邻邦中国的变化尤其大。在这个巨变的时代里,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从根本上去重新思考。当然,日中关系也绝不例外。 世界的变化大到了超乎人们的想象。在20世纪末期,苏联开始解体,东西方冷战告终,我们强烈预感到新时代的来临。有人认为,自由和民主取得了胜利,同时意识形态对立的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惑于自己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个“现实”,导致新保守主义思想肆无忌惮地抬头。它的主要观点是美国第一主义。唯有美国才能够使世界运转,而且以美国的理念运转世界乃是正义的。 可是,“9·11”事件的发生仿佛对此做出了挑战。恐怖主义依然存在。换句话说,这样的令人震惊的事实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对立的时代并未终结。 如果观察21世纪的前十年,会发现世界的风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模样。尤其是在遭遇了肇端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这个世界看起来更加不同于以往了。 美国为国内的经济重建以及国外的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所困,欧盟似乎也看不见未来,日本也没有了元气。然而,发达国家以外的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为中心的诸国,却在快速持续地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这些国家认为,只要经济政策不犯错误,巨大的成长就是可以预期的,而且还可以把自己推上承担世界经济的重责大任之地位。典型的例证是:世界经济危机的解决不得不依托“G20”这个新架构。看来,今后国际性架构的建立和规则的制定,势必都将受这些国家的意向左右吧。 在这当中,最为突出的不能漠视的存在就是中国。如果以人民币为基准来看,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激增到2007年的265,810亿元,增长达73倍之多。其中自2004年到2009年为止,短短五年内更是倍增。在此之后,中国便超越日本而居于世界经济体第二位。 当然,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应仍然是包括经济在内的、世界的创造性领袖吧。我们客观且冷静地想一想,美国拥有丰腴广大的国土和依旧不断增加的人口,更重要的是,美国这个国家的特质,是借着移民的方式接受不同的东西并创造新的东西,从而具备了压倒性的优越条件。不过与此同时,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间里,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极有可能不断快速增大。面对这样的事实,该是我们做好心理准备的时候了。 中国的剧烈改变 在长久的历史中,中国几乎一直都是政治大国、经济大国、文化大国。近代的数百年,虽然落后于欧洲及其后继者美国,但现在正快速地追上来。“睡狮”已转醒,并踏出其步伐。 如果说中国只是恢复原本的状态,那也就罢了,可是,身为经济大国的中国,其复活的真正意义是:它的再次登场,是在原本已拥有的政治力量上,再加上急速增强的军事力量,这是一个新的世界性大国的登场。 中国的变化确实很快。到现场去体验,似乎远比人们脑中所想象的更快。当初依赖外国投资和出口的中国经济,已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且还会持续改变下去。 中国国内资本丰沛,国家财政也得以加强,还有能力维护大规模的经济社会之基盘。借着经济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充,以往处于分散状态的无数个地方经济得以结合起来,于是“中国统一市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登上舞台。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出现后,中国的经济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始转动起来。 经济的发展,的确改变着中国的社会。活泼的经济活动不断赋予人们自由的生活空间。而这样的自由空间,便是让中国人感觉比以往更加自由的原因之一。 但管理这样一个自由空间扩大、自由程度增加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社会的多元化,使得其自身变得复杂起来。为了有效管理,就必须做制度的变革,同时培养运作这个制度的人才。可是,不论是制度的构筑,还是人才的养成,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虽然努力想追赶上这个时代趋势,但仍面临众多挑战。 此外,网络所代表的信息化社会已经来临。中国的网络人口,据说已有四亿人,这还没加上手机用户,中国的手机大都拥有上网的功能。因此,中国人在取得与传播丰富信息的手段上,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所有这些都迫使中国社会发生改变。然而,尽管已经掀起巨大变化,可理化,推行改革,彻底将日本经济的增长潜力引导出来。因此,还有许多事情应该做。 如此说来,中国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反而变成了日本自身的问题。我希望日本可以化中国的影响为力量,创造出再生的契机。 本书的旨趣 长时间从事日中关系的工作,我认为日中之间的许多问题来自于误解和不够了解。正是因为我对中国的了解逐渐增多,才见到了以往的误解和彼此的无知。同样,中国也逐渐明白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可见,因为两国之间缺乏信赖感,才产生出无用的猜疑心,并助长了这种误解与不够了解。 有关钓鱼岛的问题,也因误判对方的意图与行动,使得双方各执一端。这种相互仇视、对立是毫无意义的。日中双方差不多都该面对穿着“家居服模样”的对方了,也就是“等身大”地相互了解。 其次,日中之间有着漫长的历史,发生过许多争执与分歧,所以造成今日的状况。因此,要正确地了解我们现在所抱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回顾历史,从历史的脉络中加以体会。 更正确地了解对方,才能正确掌握问题。因此,试着思索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正是本书的旨趣。 本书无意叙述日中关系的苦难历史。我期待的是,透过回顾外交正常化以来的日中关系,一边说明中国是如何处理日中关系的,一边试着和大家一起思考:日本应该如何把握、如何面对中国比较好? 世界变化的速度逐渐加快。我认为,即使到21世纪结束,日本国民仍衷心希望自己的国家是个可以享受和平,在世界上维持着牢固的地位,继续受到尊敬的国家。所以构筑日中关系是有助于此的——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目的。 今后,不管在任何领域,日本和中国的关系都将会扩大并深化。正确地了解到日中关系会发生激烈的变化,这一点十分重要。不论我们在中国想做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最后都关系到日本与日本人。虽然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但现实就是如此,利弊参半。 等大家从各自的立场来思考和中国的关系及往来的方法时,本书很荣幸可以成为足资参考的材料。平日我喜欢使用一个词,即“等身大”。我希望日中关系也一定会早日回到“等身大”的状态。 后记 当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在外务省待了40年以上。其中一半,都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虽然我本来就对中国有兴趣,但初入省时,中国话并不是我的第一志愿。我将俄语和中国话填写为第三志愿。同样这么做的人是小町恭二(前驻泰大使)。结果,俄语分配给他,中国话分配给我。除了我们这两人以外,写下中国话的人一个也没有(也许俄语也一样吧)。那时候也是个不知道何时能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的时期。 和中国之间,老是有问题存在。而且这个问题轻易就能刺激两国的国民情感,同时也强烈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除了政府方针以外的对外发言,担任公职者的发言都应该节制,尤其因为中国问题总是和国内政治有着密切关联,所以迄今为止公职者本身都自觉地控制与中国有关的对外发言。 在这期间,由于中国快速发展,所以对日本国家的未来而言,和这个邻国的关系之重要性增加了特别多,同时,越来越清楚的是,它也是个直接影响日本国家利益的课题。然而,日中关系曾一度失去了指南针。尽管在2008年建立了“战略互惠关系”的新架构,问题仍没有有效改善。有关这一点,正是我想让本书问世的最大动机。 到现在为止,我三次隶属外务省中国课工作,也三次供职于北京大使馆,又曾在中国台湾研习中国话。作为长时期观察中国并思考日中关系的人,我想将自己所思及的想法和认识与更多人士分享。同时,由衷盼望拜借各位读者的智慧,共同朝向构筑更加深思熟虑的日本对中政策而努力。至于要把什么样的日中关系留给后世呢?我认为这是我们重大的责任。 本书真的是集众人之力的结果。打从心底感谢教导我“何谓知性思考”的高坂正尧先生。在我亚特兰大总领事期间,他曾下榻公邸数日,岂料竟成为最后的告别。高坂先生在1996年的评论中写道:“中国如何掌握自己,如何定位自己,正是21世纪的大问题。”我认为对于这一点进行有意识的考察是我的工作,而且我也很努力地做着。 非常感谢在外务省时期栽培我的诸多前辈和同僚们。对我这个傲慢又难以相处的人,却仍然给予温暖的教导与合作,为此致上深深的谢意。尤其处在北京和中国课期间的巨大压力之中,和我共同面对许多深刻问题的同僚和友人,也想表达由衷的感谢。能够拥有这样的一伙人,我觉得非常幸福。 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的伊藤公一先生也很照顾我。没有他的支持,本书也不会有今天的样子吧。感激不尽。 如果使用英语的表达,那就是“最后但非最少”(last but not least),对今年刚满百岁在故乡的母亲,以及内人和两个孩子,奉上我来自心底的感谢之意。我深深感到,自己的生涯全是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来的。 2010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