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全新修订版)/素质教育在美国
分类
作者 (美)黄全愈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全愈著的《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全新修订版)》的特点是不过多纠缠why(为什么)的理论论述,而是侧重介绍和分析美国天赋教育的how(怎么做)以及相当具体的what(做什么),包括很多天赋教育的内容和细节,甚至还附有多个天赋教育的教案,供读者参考,从而使得本书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很强。

内容推荐

中国的家长都爱做一个神童梦,但往往无法为自己的孩子选一个神童的脑袋。这是绝大多数家长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黄全愈著的《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全新修订版)》的特点是侧重介绍和分析美国天赋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还附有多个天赋教育的教案,从而使得本书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很强。作者强调,天赋教育不是培养神童,不是通过各种补习班和才艺班将孩子制造成天才。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价值,应该通过家长、老师的循循善诱,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自我教育,将孩子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培养“大智慧”的孩子是基础教育的方向。

目录

代前言

第一章 造就天才是不是梦

 美国也搞神童教育吗

 丑女把父母告上法庭的启示

 掀开你的盖头来

 美国教育部长给“神童”下定义

 “万花筒”式的天赋教育

第二章 你的孩子是神童吗

 现代神话——批量造“神童”

 “神童”是什么样的

 怎么选“神童”

第三章 谁有资格当神童的老师

 师傅的师傅

 给猴子一棵树

 孩子心目中的老师

 天赋教育老师的特点

第四章 为什么要“颠覆”美国神童教育

 早学、多学是早慧教育吗

 美国“童子功”不屑早学、多学

 13年早知道

 美国“童子功”的第一招

 美国“童子功”的第二招

 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智慧的学生”

 “颠覆”美国天赋教育

 天赋教育的目标

第五章 家长怎么给天赋教育“补课”

 “可以”“需要”“应该”

 母亲成了“母老虎”

 要的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天赋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给EQ补课

 也在你家办个“家庭理事会”

第六章 天赋教育需要什么社会环境

 “硬件”和“软件”

 德育难教

 莫名其妙的恐慌

 教育不是时装表演

 被“禁闭”在车里的家长

 别自己吓自己

第七章 美国的神童教育“神”在哪里

 “三脚架”理论

 “教”的起点,“育”的归宿

 “养成教育”的局限158自我教育的盲区

 别小看香蕉从生到熟的过程

 自我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

 利用人的特异功能——自我教育

第八章 天赋教育从哪里起步

 为什么特别重视社会研究课

 历史的火锅煮些什么

 孩子的致命罩门

 Care价值观

 当你帮助过的人不帮助你

第九章 数学是“算学”吗

 以讹传讹

 数学不是算术

 美国重视“双基”,还是中国重视

 怎么上“数学课”,而不是上“算术课”

 教数学也是一门艺术

第十章 人人都需要领导素质吗

 当官才需要领导素质吗

 难道世界一流大学闲极无聊

 宇宙飞船着陆在何处

 如何自救

 杀一个回马枪

第十一章 教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还是产生问题

 解决问题比发现问题重要吗

 创造需要丰厚的知识吗

 “问题成堆”好不好

 圈套套不出的问题

 用问题来扼杀问题

 质疑天赋班教案

 用问题引发的问题

 不该用智慧来重复他人,应该用智慧来创造自己

第十二章 研究性学习,还是学习性研究

 翻译的问题,还是观念的问题

 取消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

 别让研究成果烂在肚子里

 披露一份“武功秘籍”

 点评“武功秘籍”

第十三章 “教是为了不教”,还是“不教是为了教”

 “美国孩子起跑落后,终点领先”是伪问题吗

 为什么美国孩子后劲儿足

 反思“教是为了不教”

 “自教”,还是“自学”

 教案评点

后记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再次,《现代汉语词典》给“天才”下的第二个定义是“有天才的人”。用“天才”来解释“天才”,这种小学生才犯的“概念循环”的低级错误,实在不应该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犯的错误。当然,我同意“天才”的第二个定义指的是人,是有“突出的先天禀赋和才能者”。

由于“天才”和“天赋”的内涵和外延有交叉的地方,这就使得“天才教育”和“天赋教育”有着微妙的区别。

我以为:“天赋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某些方面与生俱来的特长实施的教学行为;而“天才教育”则是对那些被认定为“天生之才”的人实施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说,“天赋教育”是针对人的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实施的教学行为;“天才教育”则是针对有神奇才能的“人”进行的教学行为。一个是针对“天才”的第一个定义“特长”;另一个是针对“天才”的第二个定义“人”。

其实,这也是美国的“天赋教育”与中国的“天才教育”的差异。区别的关键在于:美国的“天赋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长,并不一定把这些学生认定为天才;而中国的“天才教育”的前提是把学生认定为“天才”。当然,“天才”除了指人自身以外,也指人具有的才能。例如,我们可以说:“这家伙是个天才!”那是说“人”本身;我们也可以说:“这家伙很有天才!”那是说这个人的“才能”。由于“天才”有两重含义,美国的侧重能力的“天赋教育”也被一些人看作是“天才教育”。因此,我在前面借用中国通俗的说法:美国也搞“神童教育”。但中国的神童教育和美国的所谓“神童教育”是有区别的:中国搞的是神童崇拜,是先把儿“童”当成“神”,然后实施的教育;而美国的所谓“神童教育”是针对孩子某些方面的特长提供所需要的特殊教学服务。

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天才班”为代表的“神童教育”,可以说从一开始就身不由己地走上了“神童崇拜”的道路。当时我还在国内读大学,而宁铂、干政这一批小孩是贴上“神童”的标签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的。媒体把他们吹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一夜之间,宁铂、干政们成了孩子们的偶像。家长们都做起了“造神”之梦。于是,各种培养神童的“秘方”到处流传。有人神秘地说,每天摇摇篮多少次,孩子大脑就可以超常发育,一时间让婴儿荡秋千成了时尚。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办了29期,先后收了1134名少年大学生。全国前后有二三十间大学办过少年班。不久前,随着宁铂出家,干政“自我封闭”的消息传开,少年班的功过是非又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少年班是时代的产物,而让我感兴趣的除了怎样教育早慧孩子外,就是隐藏在背后的“神童崇拜”现象。我们这个社会很会造“神”,早慧的孩子总是被神话纠缠不清。有人讲,有人听,更有人信。有人愿打,有人愿挨。于是,神童教育就演变成“造神教育”。因为“神”的事情,人总是说不清楚的,所以“神童教育”也总是那么神神道道说不清楚。

美国教育部长给“神童”下定义

美国人流传着一种讲法:如果要让一个孩子自杀,最好的方式是让这个孩子早早就在好菜坞成名。这个说法可能有点极端,但也凸显了天赋教育的尴尬。既要给这些有天赋的孩子提供特殊教学的服务,又要避免过早地在孩子中间划分“天才”和“饼才”(大连人说的“蠢才”),还要避免天赋班的孩子自以为高人一等而洋洋得意地“脱离群众”。“天赋教育”强调的是针对孩子某些方面的特长提供所需要的特殊教学服务,而不是把孩子看作整个一个“天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美国“天赋教育”的明智之处,也是它的无奈和尴尬。

P12-13

序言

我们都来写历史

母亲是在抗战期间读的中山大学,主修历史。后来,到柳州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我曾问过母亲:“为什么在著名的中山大学读历史,却当了中学教师?”

母亲说:“搞教育就是写历史……”

我当时听不懂。

许多年以后,我到了美国。有一次,在搬家时我无意中看到20世纪80年代《作家》刊载的一篇文章《中国的“小皇帝”》,人们都在忙进忙出,我“躲”到厕所里,一口气把它读完。对其中一段话颇有感触:“眼下的独生子女们,在二十年以后都将纷纷走上工作岗位,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续写中华民族的历史。而我们的一大批年轻父母们时下所做的不仅仅是哺育孩子,多多地做新衣服,买巧克力,每天不辞辛劳送孩子去幼儿园,我们同时也是在缔造历史!”

培育孩子就是在写历史。说得很深刻!

我们每一个养儿育女的父母,教书育人的教师,实践自我教育的孩子,都是在续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然而,我们续写的这段历史到底怎么样呢?这些年来,不管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还是作为孩子已经成为“历史”的“初为人父(母)”者,或是普通的教育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重新翻开这段历史,重新审视我们亲手缔造的这段历史……

1979年中美两国教育考察团互访的段子已广为流传,关键是双方的预言:20年后中国的科技将赶超美国。

38年过去了,历史证明,两家的预言都错了。

为什么错?

错在哪里?

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向何处去?

中国的基础教育为什么不能承载世界一流大学?

科技的摩天大厦、诺贝尔奖台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

凡此种种,非常值得我们这些亲手缔造这段历史的父母、老师、孩子去启疑,去深思,去反省!

这也是我——曾经作为“历史”被缔造,后也参与缔造历史的一员,并且有机会跨视角地审视中美两国教育的非“旁观者”,试图在这本书里与读者一道去思考,去回答的问题……

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

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培养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国人的情结。但是纵观世界各地,凡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均有诺贝尔奖得主。因此,国人的两个情结也可以合二而一。

中国要办世界一流大学,缺些什么?

我在与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商榷的文章里指出:最难的是,一流的学生哪里来?

矿矿申请大学时,我们带着孩子去看了好几家大学。有一天,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在那个硕大的中央广场上,矿矿竟然碰到了他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时期、不同学区和学校、不同天赋教育计划里的同学……

我猛然意识到: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基本都来自美国各地的天赋教育班。那么,美国天赋教育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呢?这种只面向2%到5%的高智商孩子的教学是不是卓有成效?是不是名副其实?

这个世界上,有着太多浪得虚名的东西。

某日,某位曾与我一道访华的美国朋友请我们吃饭,提前两周在某酒店订座。

朋友说,儿时若浪费粮食,父母就威胁:再不珍惜粮食,就送到中国去。在他的印象中,中国是一个饿肚子的地方。谁知,到了中国,看到人们一天吃到晚,让他不敢相信。某周六,我请他喝“早茶”(中国南方的“早茶”比美国的正餐还丰盛),当舞台灯光亮起,歌手开始唱歌,服务员推着各式精美点心来来往往……他看看手表:“刚起床,好像又该夜晚了!”

回美国后,他要在这家“有名”的酒店回请我们。

他买的单,但菜都是各人自点的。酒水我不懂,看他留在桌上的小费,我们估算平均每人不下60美元,比一般上点档次的饭店约翻一番。

其实,吃的无非就是海味、牛排之类,与其他饭店差不多,主要是气氛典雅些,烛光昏暗些,音乐轻柔些,男服务生穿燕尾服,女服务员穿比较凉快的晚礼服。仅此而已。

如若美国的天赋教育也像这家酒店一样徒有虚名,与其花60美元吃一块牛排(天赋教育),不如花5美元买一块汉堡包(一般教育)来得实惠。

我原来也以为美国天赋教育浪得虚名,不过尔尔。后来,随着对美国天赋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不得不开始正视这个教育,并且慢慢由衷地认为,它是美国基础教育的精髓,是一项非常有益、十分值得推广的教育。

当我读到贾尼丝·萨博的关于“聪明的孩子”与“智慧的学生”的对比,当我明白美国天赋教育是把“聪明的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学生”,真有醍醐灌顶的震撼!

当我像嗜武者发现“武功秘籍”一样如痴如醉地钻研美国天赋教育的教学资料时,我信服了——这是一种极其先进、科学的教学!

于是,我想把这种教学介绍给曾经养我育我的那片热土上的人们——只要按这种理念去实施教学,我们就打下了承载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生!

“颠覆”美国天赋教育

我“蛰伏”两年,有人以为我“金盆洗手”,不写了。  某日,想到后院的森林砍些柴,烧烧壁炉减低取暖的账单,就当了一回“樵公”。踩着厚厚的落叶,闻着微微的木腐味,深入密林。走着走着,大黑狗“吉吉”围着一堆毛茸茸的野菌慢慢地转着、嗅着……妻子笑称那堆菌像我长毛的“野心”。

美国的天赋教育只面向极少数拥有高智商的孩子。我的“野心”确实不小,如果中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把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学生”,中国就能从“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大国”。野菌也许是堆“牛屎菌”,也许是灵芝。怎么能“颠覆”美国这种只面向少数人的天赋教育,使之面向中国的每一个孩子,使得素质教育真能对整个民族的素质有所提高?这是我在写这本书时日夜思考的问题……

家长都爱做一个神童的梦。但是,我们无法为每一个孩子选一颗神童的脑袋,这是绝大多数家长不得不面对的严酷现实,然而,我们可不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神童的教育?怎么为数不胜数的中国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出路——借鉴美国的天赋教育?这个挑战使得我不得不常常掩卷沉思……

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向何处去?

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以教师为核心、以灌为主、以考为本的填鸭式教学的积淀太沉重。怎么去重新认识教学的真谛?怎么去执行“新课改”?是千千万万的教师、万万千千的学生及家长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美国中小学的天赋教育是美国基础教育的精华,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都曾得益于这种教育。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有着许多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的地方。

怎样借鉴美国天赋教育去推动“新课改”?

怎么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学生”?

怎么改变我们的孩子“起跑领先,终点落后”的状况,让我们的学生在人生的跑道上越跑后劲儿越足?

……

使得深夜“嘀嘀”的敲键盘声,更有了贾岛的“推敲”意味。

读者的重托

如果说,封笔两年是因为思考“颠覆”美国天赋教育的课题,那么,为什么读者无法访问我们的网站?读者收不到我回复的电子邮件?关于前者,我也多方咨询,不得要领;而后者,则是因为原来的邮箱公开后,每天都因垃圾邮件堵塞得几近瘫痪,这里只好向众多热情的读者深深地致歉!没有读者,就没有作者。尽管交流有些障碍,但读者时时都在我心中。

有一次,我到武汉,讲座结束后,一位老先生颤颤巍巍地从后面挤上来,拉着我的手,说是从武汉以北遥远的地方赶来的,代表祖孙三代谢谢我,让我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教育……  我点点头,久久说不出话来。

就凭这点,我退不出江湖。

一些和出版界有关系或关心我的写作的人都问我:什么时候写完新书?

我说:我想的不是写完,而是写好。写完是容易的,写好则不容易了。

国内某出版社曾出了一本《我培养天才》的书。封面封底都用了我和矿矿的照片,书内不但有许多一字不漏又不注明出处的我的原话,还大量照搬了《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内容和原话,只不过把第一人称“我”改为“黄全愈”而已(封面却堂而皇之地标明“XX著”),而且歪曲我的观点为“我培养天才”,并且把我称为“天才父亲”。矿矿不是天才,我更不是天才。由“天才”的家长去培养“天才”的孩子,绝对歪曲我的教育理念,误导视听!出版社征求我的意见后,请律师与有关方面打交道。据律师说,对方已同意登报道歉。后来,对方又通过关系与有关方面私下和解。隔着大洋,我只能长吁短叹。虽然事情已不了了之,但我心里产生了要阐述我的天赋教育理念的想法。都是这个“不了了之”惹的“祸”。

“天赋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是这本书的基础观点。

然而,我不想在“为什么”的论述上过多地纠缠。我打算更多地展现美国的天赋教育具体是“怎么”做的,都有些“什么”内容和细节。

许多读者跟我说:“《素质教育在美国》出版前,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理论界争论不清,普通读者更是一头雾水。您的书好就好在用清楚明了的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是素质教育’……”

当然,也有人说,那是“博士买驴,全纸无驴”——找完全书,找不到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论阐述和定义。

“无字碑”虽无字,但意味无穷。

我希望广大读者也能在借鉴和参考美国天赋教育的“怎么做”和“都做些什么”中悟出自己的“实用性”道理和自己的“操作性”教育经验来。但切忌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刘涛够漂亮啦,如果身边有千千万万个一模一样的刘涛,也蛮可怕的。

当然,真要悟出自己的道理,书里的有些内容可能要反复读;有些要重点读;有些看似枯燥的资料要细细咀嚼才能读出味道。特别是家长,更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怎么把一些学校教育的内容转化、移植、融汇到家庭教育的“补课”中来。

后记

矿矿小学天赋班有个老师叫路易丝·舒尔茨。当时,我们刚搬家,要忙许多琐事,而且矿矿上的是小学六年级,马上要读初中,也就没怎么跟这个小学打交道。只是为矿矿进天赋班的事,与路易丝见了一次面。那还是1996年夏天的事了。

五六年后,我接到一个电话,是路易丝从另一个城市打来的,她惊叫道:天赋班一个女孩的妈妈,一大早,从当天报纸的头版得知矿矿在中国出书的消息,就给她挂电话……我忙解释道:矿矿出书的事,我们谁也没说,保密了一年多,但当地媒体还是从其他渠道知道了。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电话里,我觉得她对天赋教育颇有心得,就说:“如果将来写天赋教育,有些事情还想请教您……”路易丝表现出极大兴趣。又过了一两年,写作天赋教育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我们有过更多的接触,并且商谈了合作写书。后来,我的《素质教育在美国6:你也能够上哈佛》都出版了,路易丝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2004年底,我再约她谈书的大纲,她回了封电邮,含含糊糊地说:最近在医院检查身体,过两天还要到另一家医院复查。看看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

我隐隐约约感到有问题。但又不好问。我试着发了一两份无话找话的邮件,均石沉大海。2005年元月,我收到山姆(路易丝的先生)的邮件:路易丝得了重症……

今年元月,再接到一封邮件,说是路易丝已不能说话,只是在她想笑的时候,眼里还能闪出小小的光亮……

《素质教育在美国4: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一书,毕竟曾与路易丝商谈过,如不出意外的话,她极可能是书的作者之一。今天,只能在这里为她写一篇后记。我对路易丝了解不多,只好请矿矿代笔。

舒尔茨太太,我的老师

几年前,当我写我的第一本书《我在美国上初中》时,就犯了一个令我至今后悔不已的错误。

在书里,我描述了初中和高中的几位老师。当我掂量哪些老师值得一写,哪些老师不值一提时,我忽略了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年仅15的孩子来说,这仍是一个很幼稚的阶段。我看中的那些老师,要么很有趣、很有个性,或者有足够的故事填满一个章节。最后,我写了七位老师。在那些没有出现在书里但又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老师中,就有路易丝·舒尔茨太太——我小学六年级“天赋教育计划”的老师。

如果日历可以往回翻,我真的很想面对那个15岁的男孩,帮他重新开始……我一定会写一写我的舒尔茨老师。

六年过去了,这种后悔一直萦绕在心头。甚至今天,面对着已经到来的成人世界的困惑,以及那些藏在人生转角的即将来临的挑战,我无时无刻不感到一种莫名的歉疚。  舒尔茨太太当我的老师那一年,我正读小学六年级,妈妈换工作,我们搬了家,我进了新学校,又要面对那些可以玩耍、打架的男孩们,还有那些可以暗恋,却又避而远之的女孩们。对于父母来说,这个变化微不足道,有什么能比得上他们从中国到美国的变化?但对一个孩子来说,这个变化的确是“整个世界”的巨变。突然间,我处在一个完全陌生,孤立无援的境地。

转学的第一天,回家坐在饭桌前,父母左右询问。我相信,面对这种情形,男孩和女孩的反应有天生的区别。女孩会把每一个细节都描述给父母听。我是个11岁的男孩,我觉得自己应该有责任不让父母担忧——我试着扮演个男子汉!可是,没问两下,男子汉就消失了,我告诉父母,没有人同我玩,我想回到我们原来的家,原来的学校,找回我原来的朋友……

回到从前,是美好的,也是幼稚的。经历那些我们并不喜欢但又不得不经历的事,是成长的一部分,也是男子汉的一部分。我曾经相信过一种说法,一个人必须孤身地去完成人生的路程。其实不然,英雄的人生并不是一个孤独的旅程,成长绝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在人生的远足中,每个人都需要一些帮助,哪怕只是一个眼神的精神鼓励,当你的世界失去平衡时,会使你重新找到平衡。在最黑暗的时刻,萤火虫的亮光也会让你觉得整个世界的光明。

其实,我这个“男子汉”有很多理由对这个新环境感到失望。有这么个老师,我也闹不清什么原因,她就是不喜欢我,就是不让我进英语和数学的快班。老师要颠倒黑白,简直是罪恶。就在这个时候,舒尔茨太太,学校天赋教育的老师,进入了我的生活。

初次见面,我立即被热情的舒尔茨太太吸引了。她像个我早已熟知的朋友,带我参观校园(我转学已几个星期了,没有一个人带我这样看看学校),像在向我展示自己的家。在她面前,一下子我好像变成了受尊重的成年人。她对我说:相信我一定会通过进入天赋班必考的“天赋成就标准考试”。她对我的信心很足,微笑着,还对我调皮地挤了挤眼睛。好像我对她的信任更甚于对我自己的信任。几天后,我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正式成为舒尔茨老师的学生。

……

我小心地把斯芬克斯雕像捧在手上,舒尔茨老师睁着惊奇的眼睛,用双手捂住嘴,轻微地抽着气,一遍又一遍地说:她简直不敢相信这个雕塑出自孩子的手。尽管她的手捂住嘴,但我可以看到她嘴边那掩饰不住的笑容。她怎么会不相信我呢?我当然知道,如果她不相信我能做。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相信我呢?

去年,大概也是这个时候吧,新年刚过,爸爸给我发来一个电子邮件,说是准备同他一起写《素质教育在美国4: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的舒尔茨老师病了,而且病得非常厉害。她得了ALS,我查了很久。大概叫“重肌无力症”。这是一种由中枢神经和脑神经逐渐衰退引起的瘫痪疾病,80%的病人将在确诊后的两年内死亡。只有10%的患者能存活五年。这就是说,舒尔茨老师得了不治之症!读着那些恐怖的描述,我真不敢相信,这一切也将发生在舒尔茨老师的身上。我无言地流泪……

在舒尔茨老师被确诊为ALS后,她在给爸爸的电子邮件里,用她那充满活力的幽默笔调写道:“我并没有打算‘打退堂鼓’。我应该承担我的诺言,我应该同你一起完成这本书。尽管我的身体可能会不行了,但我的脑子还会很好用。”我给爸爸打电话,让他转告舒尔茨老师,书可以等待,但生命只有一次。我要乘飞机回辛辛那提,在舒尔茨老师去外州住院之前,我想见一见她。

我连夜买了机票,谁知,第二天罕见的暴风雪封锁了机场,几百个航班统统被取消。两天之后,舒尔茨老师离开俄亥俄州,到亚特兰大市住院去了。

从那时起。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她。

现在,我坐在时间的飞船上,回到我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下意识地不停息地在写着这最后一章,并在我的意识中印刷,试图解脱自己没有在书里写一写舒尔茨老师的内疚。在那些曾感动我、影响我的老师中,舒尔茨老师毫无疑问地在其中。我知道写这篇“后记”是我减轻内疚的唯一做法。尽管记的都是些琐碎小事,而且太晚了点,但都是我永生难忘的记忆。

那天,当飞回辛辛那提的航班被取消,我坐在椅子里,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有的像秋天的落叶,有的像眼睛里闪烁的荧光,飘飘摇摇,全都落在地上,变成一片纯白。

几年前,我复印了一张舒尔茨老师的照片:她坐在一张椅子里,两手放在膝盖上,直视着镜头,微微地笑着。我把照片挂在每天我起床、睡觉都能看见的地方。我希望舒尔茨老师还能关注着我。这是我能做的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后来,风把那张照片吹落,我把照片夹在书里,压平卷曲的边角,重新把照片挂回原处。从那时起,照片就再也没有动过。

书评(媒体评论)

黄全愈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他也影响了美国的教育制度。他的想法——最好的教育就是中美的结合——非常值得学习。

——约翰·潘文(《华盛顿邮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著名汉学家)

黄全愈对教育的认识深刻,对问题的分析一针见血,对教育改革的建议有独到之处。“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和学生及政府官员一读。

——赵钰琳(北京大学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2: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