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与4-12岁孩子和平相处的秘密)
分类
作者 (美)贝奇·布朗·布劳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别总是羡慕“人家的孩子”听话又懂事,贝奇真诚的建议,能让你家孩子也成为那个人人羡慕的“人家的孩子”!

贝奇可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空谈者、理论家。她是教育专家;但她也曾养育过 “精力旺盛”的三胞胎,和我们一样,她也是妈妈;她还是美国成千上万个父母的知心育儿顾问,在和孩子相处这件事情上,似乎没什么问题能难倒贝奇,她总能帮父母将育儿的困惑、艰辛与麻烦化繁为简,出其不意地轻松解决问题。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与4~12岁孩子和平相处的秘密》中每一个主题下,不仅有贝奇多年经验的分享,更有非常具体的行动建议,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是儿童成长中必经的主题。作为父母,我们有必要知道如何更好地陪孩子经历这些成长中的小美好与小挫折。

一本好的育儿书不是让父母读过后懊悔不已,而是让我们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贝奇就是这样一位专家妈妈,总能给我们做得更好的信心、力量和技巧。

内容推荐

贝奇·布朗·布劳恩编著的《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与4~12岁孩子和平相处的秘密》提供了育儿方面非常全面的信息。如果你想一口气读完,那么我不推荐此书,因为那会让你感觉内容过多。我建议你一章一章地分开阅读,并且可以把里面讲到的东西加以实践。也可以先挑选你感兴趣的章节去读,或者是针对 “我的孩子需要马上知道这点!”而去读相应的章节,并且可以消化吸收里面的信息,可以实践一下我在里面给出的小贴士以及注意事项,并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本书中的每一章都是自成一体,前面讲述内容,后面给出具体的实践建议,并且是需要时间来达到效果的。你想把讯息传达给孩子也是需要时间的。你不可能一蹴而就,马上掌握为人父母之道,也不可能立刻就能够掌握本书的全部信息。

但是,无论后面哪一章节更能吸引你的注意,我还是建议你先读第一章《你知道我在讲什么吗?——怎样跟孩子讲话》。在跟孩子的交流上,所有的父母都应该补习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否则,本书中所讲的好的观点都无法尽得其用。

本书的章节就像盖楼一样的结构:先用最基础的东西打好地基,然后一砖一瓦地往上垒。可能有些章节所涉及的部分内容是重复的,那是因为某种方式是可以培养不止一种品质的,而且许多品质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在我看来,好的建议百听不厌。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与4~12岁孩子和平相处的秘密》的建议是针对从4~12岁的孩子的情况,虽然有些更小或更大的孩子的父母也可能会发现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我说“小孩子”的时候,我是指从4~6岁的个年龄段,而“小学龄儿童”则是指从7~10岁的阶段,“年龄更大些的孩子”则指十一二岁的孩子。

目录

本书导读

序言

第一章 “你知道我在讲什么吗?”

第二章 “那女孩儿在哭什么?”

第三章 “我自己不会做,你做吧!”

第四章 “我的上衣在哪儿?”

第五章 “不行,你回到自己的房间!”

第六章 “不是我干的。”

第七章 “我很无聊。

第八章 “我只收到了这一个礼物?”

第九章 “给我,给我,给我!”

第十章 “敲一敲,那是谁?”

附录

 帮孩子提升受挫力的52则

 “干得好”的100种说法

 祖父给孙子的道德遗嘱

试读章节

第二章 “那女孩儿在哭什么?”——培养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我的孩子怎么那么冷酷无情?”一位憔悴的母亲向我哭诉,她不敢相信自己5岁的孩子怎么会对自己的朋友如此冷漠。

同情心是指能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给予一定帮助的心理,这是许多良好品质的基础,包括善良、尊重、诚实、责任感、独立等将在本书中进行探讨的品质。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具备同情心,这是能够进行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的关键因素,也是人与人之间所有关系的基础。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同情心培养的孩子长大后一般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麻木不仁以及自恋。在当今世界上,这样的人已经不在少数,我们不需要更多了。

拥有同情心是确保孩子不会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个学龄前的女孩子来说,同情心会帮助她适应社交生活,并且拓宽她的社交技能。并且随着她的社交圈子变大,同情心会帮助她更好地与人交往,并且能帮助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她能够关注其他人的需要,体会其他人的想法,也能够促进她获得自我认同感。在某种情境下,当孩子观察到别人是如何反应的时候,她自己也就潜移默化地学会了遇到这种情况时该作何反应。细心地观察别人能从根本上帮孩子树立是非观念,当她面临来自伙伴的压力时,这能够帮助她作出正确的选择。随着孩子渐渐进入青春期,拥有同情心会帮她正确判断来自同龄人的信息,正确对待媒体的种种言论,尤其是那些让她感到有压力或有威胁的东西。当她听到饶舌音乐中那些歧视女性的段子时,你应该马上告诉她这首歌是在贬低女性,慢慢地,她就能对此有自己的判断。然后当她看到广告牌上具有明显性挑逗的图片时,她就知道这是不合理的。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就要开始培养她的同情心,并且一直持续地培养,能让她自己的世界更加美好,也能够让她顺利地成长。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学者说,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情能力是人类基因优化选择的一个因素(注意,这并不是说同情在人类身上真的越来越显著)。但是当你看到你18个月大的孩子迈着蹒跚的步子去抓起小朋友的布娃娃,嘴里一边喃喃地说着“我的我的我的”,就像《海底总动员》里的那些海鸥,你会觉得上述观点非常不可思议。或者你试着让你3岁的宝宝去跟他的小弟弟分享玩具时,再看看他的反应。婴幼儿的自我意识都很强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刚刚蹒跚学步的时候,她的世界就那么大,所以她无法体会别人的想法,要把她自己放进别人的鞋子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除非她是在玩游戏。

甚至有一些数据证明,同情心跟遗传有关。耶鲁大学的马可·布莱克特博士对双胞胎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些基因相同的人在同情心的能力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这表明遗传在这项特征的发展上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很有意思的是,同情心的萌芽最早出现在孩子一岁的时候,这时孩子能通过面部表情感受到某个人很痛苦,并且会用自己想到的某种方式来表达一下安慰。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观察到,有一个14个月大的小孩一遍一遍地帮助一位女性找一支掉在地上够不到的笔,这名女性只是一边咕咕哝哝一边试着去捡笔,小孩就明白了她的意图,他用手扫开了障碍物,把笔捡起来给了她。这就是关于同情心的一个证据很充分的案例。对18个月大的孩子的观察实验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许多父母都反映过自己12~14个月大的小孩试着去安慰一个哭泣的小伙伴。当我的一双儿女还是小宝宝的时候,他们彼此之间很依赖对方,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当一个哭了,另一个就会过来看看是怎么了。这是怎么了?咦,有人好难过呀,这好像不大好,我也该难过吗?发生什么事情了?这哭声让我觉得也不舒服了。我应该安慰他。这时候,杰西就会去找来弟弟波恩的玩具或是小盖毯。显然,这也是同情心的表现。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说,杰西的这种同情心不仅是为了安慰弟弟,也是为了安慰自己。反正是觉得难过,也不知道是谁在难过,安慰一下波恩我也会觉得好些。发展神经学家告诉我们,能够感知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且感同身受,是同情心的源泉。

母亲对于宝宝是一种天生的安慰,母亲的声音、抚摸、拍打、亲吻,都会让宝宝觉得安全舒服。这些动作会促进内啡肽的分泌——这是一种当宝宝觉得很舒服的时候在大脑里产生的激素。宝宝将这些视为缓解痛苦的一种方式。宝宝通过跟父母之间的这种交流,体会到了关爱和情感,他也学着用类似的方式去回应其他人。小宝宝最首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就是把他经历过的或是看到的事情模仿出来。这种模仿也为同情心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日后,同情心会慢慢展现出来。同情心的能力很强地依赖于孩子先天的模仿能力。

我们知道同情心的培养可能跟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孩子的年龄和发育情况。

孩子的性格。

孩子成长的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鉴于对上述几点的考虑,孩子的同情心的建立跟以下方面分不开:

强烈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不同于别人。

辨别别人表情的能力。

具有丰富的情感,从而能承载他的感受以及他观察到的。

理解别人为何产生某种感受的能力。

因为考虑到别人从而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孩子在2岁到2岁半的时候,许多这些方面的能力开始展现出来,但是不太明显。直到孩子长到3岁或4岁时,当他对这个世界有了初步的认知,并且能将别人的悲哀跟其遭遇联系到一起时,他才能真正理解并富有同情心地去回应。也就是说,孩子需要有充分的个人经历并且随着认知不断成熟,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同情。

大约在18个月前后,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意识到他开始脱离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开始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许多其他的小朋友进入了他的世界,但他们又跟自己不一样。看看那些18个月大的宝宝和他们的父母一起上课的情形吧,每位家长坐的凳子周围都被围了一圈玩具,都是宝宝搬运过来试图让自己的爸爸妈妈帮忙看管的。实际上谁会去动他的玩具呢?可是在他看来,只要是他自己想要的东西,其他人也都想要。对他人的认识一定会先于同情心的真正确立。

当孩子接近3岁的时候,会有一些变化,虽然他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但是他至少开始意识到别人观点的存在。不知不觉间,这种意识在慢慢增强。你见过这样的情形吗:一个3岁的孩子把小胳膊抱在胸前,仰着小脸儿,小鼻子冲着天,煞有介事地说一句:“你不是我的朋友!”这个年龄的孩子并不乐于分享,也看似不具备其他同情心的表现,但是,这时候她的确具备了同情的能力。她已经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思考了。

4岁大的小孩已经能够感知别人的感受了,而不仅仅只是知道别人会有感受。虽然前不久她还是个“自我为中心的——我——我的”的踉跄学步的孩子,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但是,现在她已经告别了自我中心的独角戏,4岁了,已经获得了一些经验,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并且也有能力去感知感受——自己的和别人的。

5岁的小孩就可以讲出别人的感受了,而且她能够想象出在不同的情境下,别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对自己也是这样。对于学龄儿童以及年龄更大的孩子,则可以培养同情心的各种表现形式——怜悯、善良、礼貌、情感素养(参见第54页)、博爱等等。这些也正是本章要讲的主要内容。

是什么阻碍了同情心的培养

通常我们知道所有的孩子都会有同情心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最初的时候,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以自己为中心的状态在日后的成长岁月中会随时相伴。事实上,我确信你肯定能说出很多成年人现在还是生活在“我我我”的世界里。

在我的家长课堂上,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一般长子或长女会比其他孩子的同情心差一些,至少在家里是这样的。的确,小孩在家里的排行情况对这方面是有影响的。通常,长子、长女由于是整个家庭迎来的第一个孩子,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其他长辈的注意力和宠爱于一身,并且这种关注至少会持续几年的时间,然后才随着弟弟妹妹的降临,从聚光灯下被转移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宠着她,她理所当然地认为什么都应该是自己的,所以很难为别人去考虑一下,很少能感受到同情心。当有一天她发现这些本该全都属于自己的东西都被剥夺了,这需要时间去适应,而且后来她渐渐也会发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都失去了。随着她一天一天长大,她的意识也在逐渐成熟。她的世界不仅仅局限在家里了,她可以从与人的交往中以及外界环境中获得满足感,她的同情心也就随之增强了。

接下来说说那些性格内向、胆小或是慢热型的孩子吧,她会更多地观察,而不会主动打招呼,她会将脸埋在妈妈的大腿间,她在家里和在外面完全判若两人。这种小孩通常首先考虑怎么保护自己,她所有的精力都用来防御那些可能给她带来不快的东西。总想着保护自己,怎会有同情心?其实,并不是她不能感受到同情,而是同情心都被她自己的性格淹没了。

胆怯的孩子

“胆怯”这个词语本身的含义有点儿消极,我更倾向于用内向、敏感、不活跃这些词来表达。孩子一旦被贴上“胆怯”的标签,她的好多行为就被预想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并且她也就被默认了该那么做。

有许多报告指出,对于这种孩子来说,遗传起着某种作用,胆怯通常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性格特征。尽管如此,胆怯也并不是伴随一生的,有许多小时候胆怯的人,后来成为适应性超强的社交能手,童年的羞怯似乎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痕迹,但也有很多羞怯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依旧清晰地记得那种害羞的感觉。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身上的好多特征渐渐消失,随时又有一些新的品质养成,但是总有一些东西是自始至终一直在发展的。阻碍同情心建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体内激素的变化、来自社交的压力以及学校的课业负担等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一句话,她的压力太多,有点儿超负荷了。作为父母,不要太过强求,我保证这些都会过去的,你的用心培养不会白费,终有一天效果会显现出来。

有时候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孩子,他看起来一点儿同情心也没有,无论是对家人、对朋友还是对宠物都麻木不仁,他似乎对一切都冷漠无情,完全没有良知。这样的孩子就不是刚刚所讲的那种状况了,这时候父母就应该咨询一下心理健康医师了。

女孩会比男孩更具有同情心吗?

在男孩和女孩的同情心孰强孰弱这个问题上,人们曾经作过很多探讨,神经学家发现男婴和女婴在大脑的视觉皮层上有着显著的不同,男婴的视觉向于注视移动着的物体,判断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去向,而女婴则更喜欢观察静止的物体的颜色和质地,从而“辨别”物体是什么。在一项研究中,在刚刚48个小时大的婴儿的一侧放置了一个旋转着的风铃,而另一侧放了一个脸谱,男婴都转向了风铃的一侧,而女婴则转向了脸谱的一侧。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表明女孩更多地关注脸,而脸是可以表达感情的,由此她们能够通过镜像神经元获得更多的情感方面的信息,从而能够更快地发展同情的能力。并且,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女性因为能够“读懂”宝宝的需求所以更多地承担起在家照顾宝宝的任务,而男性则要外出打猎捕食。

而且,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女孩会表现得比男孩更富有同情心。事实上,有一些研究显示小学女生在同情心测试上分数高于男生。原因还未弄明白(除了男女婴儿在视觉皮层上的差异之外),研究人员指出这种不同也可能源于女孩早期的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也并不是说女孩就能感觉到比男孩更多的同情,而是说她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她们自己的行为并且表达她们的同情心。

除此之外,孩子成长的环境也能够鼓励或放大这种性别倾向。就像电影《危情羔羊》中,丹·金德伦和迈克尔·汤普森对待男孩的方式比对待女孩表现出更少的同情,其实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呼吁大家更加关注男孩的情感生活,并且纠正先前的偏见。比如,在男孩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被教育表达气愤是最能被接受的,而表达悲伤则不然,通常的说法都是“要勇敢!”“要坚强!”“要坚持!”“要做个男子汉!”,甚至是那句老话所讲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对男孩子的要求就无外乎勇敢和坚强。

这项研究告诉那些男孩子的父母,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培养孩子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教他们怎样观察人们的面部表情以及其他的非言语交流的信号。施以特别的耐心,我们的男孩子就能够学会控制他们自己,这种生理上的倾向并不是不能够改变的。

无论男孩女孩,随着渐渐长大成人,要拥有丰富持久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熟悉他们的感觉调色板,应该知道怎样用它们去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的任务就是在培养同情心方面要平等地对待男孩和女孩,而不能助长那种“男孩规范”。

P31-41

序言

有一次,一个7岁孩子的爸爸跟我抱怨道:“你能相信我儿子朝我喊‘你管不着我!’吗?”然后是一连串对他儿子的抱怨,他接着说,“我不愿意承认,可是我的孩子的确是个小祖宗。”

我也希望这只是个别情况,但是我不得不跟你说,这很常见。我经常听到做父母的向我诉说他们育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疑难杂症”。但是,虽然许多无奈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小祖宗,各家却又各有一本难念的经。这家的可能是烦躁好动型的,那家的可能是没有责任心懒惰型的,另一家可能是撒谎成性的。虽然这些劣习绝大多数是在任何年龄段都不能容忍的,但是许多特征对孩子日后的成长还是会有一些积极影响的。例如,那些总是粗鄙无礼的孩子虽然不懂礼貌不尊重人,但是也许是因为他的思考方式异于常人,这种特质也可能在日后会促进他的发展。

实际上,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在成长的某个时期表现得比较调皮或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这是成长中某些阶段的必经之路,因为孩子想努力摆脱你而独立,想离开父母的荫庇试试自己的翅膀是不是能飞了。有时候,这些问题也可能是因环境改变而暂时出现的,例如他刚有了小弟弟或小妹妹,父母去别的城市工作了,某个亲戚在家里逗留的时间太长了,刚搬了家,等等。有时候,也可能是想寻求帮助或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比如在学校里遇到不开心的事了,跟同龄人闹别扭了,或跟自己的兄弟姐妹有矛盾了。经过一些调解之后,这些问题就会消失。不同的问题又需要区别对待,如果某种行为是在孩子的某个年龄段出现的典型特征,那么父母可以放心,因为这不是大问题,不影响孩子的总体发展。(但是,如果不是这样,孩子的这种问题持续不断,且跟别的父母遇到的问题都不相同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咨询精神健康方面的医师。)

基本上,每位父母都需要知道,往往问题儿童都是因为感觉不到自己的重要性,没有认为自己是个重要人物,或者是没有认为自己在家里是重要的一分子。如果他感觉到自己是孤立的,他会试着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因为他的逻辑是:“调皮任性无所谓,关键是我可以让别人感觉到我的存在。”而那些拥有充满爱和信任且稳固的亲子关系的孩子,有着温暖的家庭且对自己感觉良好的孩子,往往不会如此。

发现孩子的问题苗头,培养他的一些性格特征并且反复灌输一些好的价值观,这些都是必经之路,虽然在过去这根本就不需要父母去考虑。若干年来的乡村生活中,父母从日出到日落都在劳作,孩子理应是小帮手,谁还有时间去调皮?孩子深受父母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长成父母的样子。而且,那时候也是整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祖母在一旁循循善诱,约束着整个家庭,家庭理念和作风长伴左右,并且代代相传。

那时候,孩子是受到真实生活的教育启迪,而不是空洞的说辞。如果有人没有尽到责任,那么整个家庭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每个人都会受到牵连。如果没有人去鸡棚捡鸡蛋,第二天就没有早餐可吃。如果没有给庄稼浇水,那就没有粮食收成。所有的行为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如今,田间劳作已经不需要孩子帮忙了。而且许多父母都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上帝的恩赐,已经不会把他们当做家里应该贡献一份力量的成员了。养育一个孩子所花费的精力和财力是相当惊人的,而且,这是一份24小时的全职工作。我不必再强调为人父母是最难的一种角色(同时,也是最值得欣慰的一份工作,但总是先苦后甜的),而且,养育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尤其难。

很多年以来,我做过老师、学前辅导员,现在是一位儿童发展和行为专家,并且是3个孩子的母亲。我曾经接触过成百上千个家庭,看到许许多多孩子在成长阶段比较顺利,也养成了一些好的性格特征,例如独立、自持、同情以及感恩。本书正是帮你去培养和鼓励孩子的这些特征以及其他一些性格特征,从而养育一个健康茁壮的孩子。  虽然在当今社会,从一些方面来看,生活变得越来越容易了,但是在另一些方面却又变得越来越难了。家庭越来越小,家里每位成员每天都是日程满满。我们生活在一个随处都是各种便利设施的世界里,也充满了各种选择、各种纷扰以及各种诱惑,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是如此。时下,你想传承给孩子的理念往往会受到外界的阻碍和破坏。人们之间的有意义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少,甚至连家庭用餐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哪里去了?地点呢?而且也很少有机会户外活动了。的确如此。

然后就是高科技的发展。不可否认,现代通讯技术的确是非常便捷高效的,但却对孩子的成长和培养没有什么积极作用。iPod(苹果播放器)、各类电子游戏、体感游戏和电脑占去了孩子越来越多的时间,本该能够进行面对面交谈,在一起嬉戏打闹、游戏互动的时间却交给了电子世界,而这些才能够真正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以及情商。电子产品阻断了孩子跟其他人的交流和联系,而正是跟人的交流和接触,尤其是与父母的交流,才能让孩子学到受用一生的必修课。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需要跟父母朝夕相处,这其中当然会有很多责任,我深知这一点。实际上,孩子耳濡目染易,家长以身作则难。生活就是这样。每天你都会疲惫、饥饿、愤怒、压抑,也会有其他的日常状态,无论你是怎样一副状态,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并且以你为榜样。

你可能会想:我现在才懂得培养孩子这些品质是不是为时已晚了呢?当然不晚。甚至当你的孩子已经进了小学,你还没有从他身上发现这些好的苗头(就像我在上面说的那个7岁男孩的爸爸),那也不晚。即使孩子到了11岁,他的某些品质也还能再度培养。但是,要记住,孩子年龄越大,这个过程就越艰难,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都是如此。因为孩子的劣习都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而你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一路纵容,改变对于双方都很困难。

我丈夫曾经不止一次地给孩子们讲过一个年轻人在大一新学期结束时就因不及格而被退学的故事。这个年轻人的爸爸听到这个消息,寄给他600美元,并且告诉他可以去任何地 方闯荡,就是不能待在家里。这个年轻人就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坐大巴车去的),在一个陌生人家里租了一个床位,在一家餐厅里洗盘子维持生计。6个月后,他决定重返校园并修满学分,并且证明在任何年龄学习都为时不晚。但是,作为这个人的父母,他们的行为告诉你,要把一个几乎成年的孩子拒之门外要比告诫6岁的孩子少玩会儿电子产品难得多。

难怪我们说父母都“孕育”着生命,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父母的期望和梦想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宝宝长大成为一个诚实、有责任心、独立的人。但是,好多父母对此都是止于希望。你应该知道,孩子不是能够自动腌制好的火鸡,他不会自动地吸收好的东西,然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走上正道。孩子是带着潜力而来,却不是天生就一定具备这些能力。他(她)有可能会成为你想使之成为的人,但这却取决于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他(她)有高期望值只是说明你相信他(她)的能力。我希望本书能够助你培养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孩子。毕竟,父母是助孩子起航的人。

书评(媒体评论)

要营造一个快乐、健康和和谐的家庭氛围,贝琪是最有经验、考虑最为独到的专家。每天,我至少有一次会问我自己:“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贝琪会怎么办?”她的书让我很容易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克里斯蒂娜·维勒(Christne Weller),两个孩子的母亲

贝琪的为人父母的策略的价值堪比黄金。无论是对付难以约束的孩子、早上准备让孩子出门还是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都可以从她的书中找到答案。

——劳拉·齐默曼(Laura Zimmerman),八岁双胞胎男孩的母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