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彪、杨红琼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大理弥渡卷)》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它们是:
☆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
☆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
☆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
☆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
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
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张彪、杨红琼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大理弥渡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开天辟地(彝族)
讲述:阿呢83岁彝族
记录:韦明 毕行川彝族
1984年采录于弥渡朵古瓦哲
流传地区:弥渡西山
晓不得那是多少万年以前了,那个时候,没有天,没有地,没有月亮也没有太阳,到处黑漆漆的,冰冷冷的,害怕死人了。
在开头的那个时辰里,突然一声响,黑暗中闪现出一个亮堂堂的光圈,才一眨眼,那个“阿腊”天使就从亮堂堂的光圈里跳了下来。
在后来的那个时辰里,又是一声巨响,黑暗中又闪现出一个红彤彤的光环,光环里现出了一朵山茶花骨朵,这骨朵越长越大,不一会儿,骨朵开放了,鲜艳的花心里走出了“倮拔”女神。
“阿腊”天使和“倮拔”女神在黑暗中飞来飘去,一个瞧不见另一个。“阿腊”叫了一声,“倮拔”听见了;“倮拔”答应了一声,“阿腊”也听见了。他们俩飞着飘着,说着讲着,共同商量着造天造地的事。
“倮拔”女神的任务是造天,她一刻不停地在大腿上搓麻线,不知搓了多少时间,麻线搓好了。“倮拔”女神骑上嘴里会吐火、屁股会冒烟的神马,缝天去了。“倮拔”每缝一针,天上就有了一个白白的针脚。不一会儿,白白的针脚就变成了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
“阿腊”天使的任务是造地,他一刻不停地用石锄和泥巴,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泥巴和好了。“阿腊”天使挥动石锄,忙着把泥巴赶开、摊平。这时,“倮拔”缝天越缝越快,针脚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阿腊”天使还没来得及把泥巴全部摊平,“倮拔”女神那些发光的针脚便隐隐约约地照亮了地面。“阿腊”正在摊平的地面受到光的照射,就再也赶不动了。“阿腊”又急又热,用那双带泥的大手扇着乘凉,这时,世上就有了风……
天造好了,地造好了,可惜就是大地赶不平,高的成了山,平的成了坝,低的就是海,两山之间成了深箐。“倮拔”女神骑着神马来到地上,和“阿腊”天使会面了。这时,天地宁静,星光闪烁,他们俩隐隐约约看到了对方的身影,心里那种高兴法就别提了。“阿腊”称赞“倮拔”造夭造得快,造得好;“倮拔”夸奖“阿腊”造地不怕累,不怕苦。他们俩说着,笑着,可是总觉得还有点什么不足的地方。
“是呀!这个世上太黑了!”为了让世上得到光明,“阿腊”天使在天这边用石锄挖了一堆金亮金亮的碎石,他把碎石捣碎用汗水和起来,做得麦粑粑那样大,把它安在天上,顿时光芒四射,成了金灿灿的太阳。“倮拔”女神在天的那一边,用石锄挖了一堆银亮银亮的碎石,她把碎石捣碎用汗水和起来,做得麦粑粑那样大,把它安在天上,马上银光四射,成了银灿灿的月亮。由于“阿腊”天使和“倮拔”女神造太阳、造月亮太忙太累,你来我去,所以先造好的太阳落了,后造好的月亮才出来。这时,“阿腊”天使和“倮拔”女神在亮堂堂的大地上会面了。他们商量:“阿腊”先造好太阳,太阳升起就是白天;“倮拔”后造好月亮,月亮升起就是夜晚。
“阿腊”和“倮拔”讲说着劳动中的奇景:当他们用石锄挖碎石时,石锄和石块碰击产生了金亮的火花——这世上便有了闪电;石锄和石块碰击时的巨响,就成了雷声。当“倮拔”女神看着“阿腊”天使造好了太阳,而她的月亮还没造好时,便加倍奋力挖那些银亮的碎石。她忙得披身大汗,她急得双汩直淌。她的汗水和泪水淋到地上,就成了倾盆大雨。大雨落到高山上,淌到箐里就变成了河,一条条大河里的水,淌到大地的低处,就变成了海洋。他们俩劳动时身上冒出的汗气升到天空,就变成了云。
“阿腊”天使憨厚地笑着对“倮拔”说:“你是女神,终究要生儿育女,让月亮跟着太阳走吧!”“倮拔”不好意思地微笑着。
他们俩看着这明亮的天地,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可是,总觉得还有点什么不足的地方。于是,“阿腊”天使从衣兜里抓出一把荞子,向大地上撒开去,顿时,到处长出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大地上出现了一望无边的森林;“倮拔”女神也抓出一把小米,撒向高山平坝,一眨眼工夫,遍处长出了争芳斗艳的奇花异革,大地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花园。他们看着这五彩缤纷的天地,“倮拔”不由得轻轻舒了一口气,这口气就变成了轻柔的风。
世界是那样亮堂,那样美丽。但是,他们两个看着总觉得还有点什么牵挂。“倮拔”女神说:“天造好了,地造好了,天不变,地不变,花革不长百年,树木不能撑天。”她看着“阿腊”天使担心地说:“这天,在得高,今后是不是会……”“阿腊”天使说:“我去采几棵撑天柱,你去采些花粉来。”于是,他们分头到森林里去了。不久,“阿腊”天使采来了四棵巨大的蒿枝杆,“倮拔”女神也采来了许多喷香的花粉。“阿腊”天使用蒿枝杆撑好天,“倮拔”女神把花粉涂在撑天柱上。但是撑天柱离太阳太近了,被太阳燎着了,花粉涂到哪里,那火就燃到哪里,两人看着不知如何是好。但是,香焰直上,撑天柱越烧越硬,天再也不会垮了。他俩安心愉快地笑了。
这时,“阿腊”天使因为造地太猛,人太累了,支撑不住,一下子昏倒在地上。“倮拔”女神看到“阿腊”天使昏倒在地,她伤心地扑到“阿腊”身上,大声呼唤着:“阿腊——阿腊——”这叫声传遍了四方,在天地间一直回响着。
P3-5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序一)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