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十六计故事/时代经典文库
分类
作者 (清)游戏主人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计策永远是写在纸上的文字,运用之妙全在人心。有那纸上谈兵的赵括,其自高自大造成赵国四十万将士跟着他阵亡,这当然不是兵书的罪过。

太平岁月里读兵书,普通大众想要获取的是生存的各种智慧。愿苗秀侠评注的《三十六计故事》在给您平静的生活带去一点历史常识外,还能给您一点智慧的惊喜。伴随着惊喜,您如果还能感受到一点智慧带来的隐痛,进而思索战争与和平以及人类的命运等一些更大的话题,则是作为“向导”的作者幸甚矣!

内容推荐

《易经》与《老子》、《庄子》被古人称为“三玄”,《易经》是玄而又玄的书。依据《易经》原理编撰的解说文字,内涵极为丰富,解读也很困难。苗秀侠评注的《三十六计故事》向读者介绍的《三十六计》中,尽量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侧重通过军事战例演绎每个计策的精髓,用形象化的手法来破译繁复的哲学思辨和军事智慧。

《三十六计故事》的作者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参阅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版的数十种有关《三十六计》的白话版本,采取了一种折衷手法,慎重选择战例,尽可能选用“二十四史”里的真人真事,力求用通俗的文笔传达《三十六计》的真实含义。

目录

前言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试读章节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注释】①备周则意怠:备,防备;周,周密;意,意志;怠,懈怠。全句意为: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斗力。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阴阳学说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此计中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全句意为:密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与公开的行动相对。③太阳,太阴:太,极。此句意为:在公开的形式中掩盖着机密的内容。

【评析】“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说的是:以为准备得十分周到的事情,往往容易轻敌麻痹;平时常见的,就不会再生疑心。如果一方频频制造假相,敌方先惊恐后疑惑再麻痹,这时真的行动,对方仍然以为是“狼来了”,便可乘机一击,大功告成。

此计出自《说唐》,我们先说这段民间演绎的故事:

唐初,国势强盛,周边小国纷纷归附,高祖分封进贡者为王。太宗即位后,辽东小国为争夺土地财物,征战不休。贞观十七年(643年),辽东一小国使者求见,说是有邻国相欺,央求唐王朝出兵替他摆平。太宗皇帝血气正旺,决定御驾亲征。一来,他是马上得天下,自有一种剽悍勇武之气;二来,好向天下宣威,扶弱祛强是他的本分。

皇上一声令下,三十万大军就开往辽东前线了。可怜那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已年迈辞官,听到太宗亲征,急忙前来劝阻,结果不但未劝住太宗,自己反被太宗劝上了前线。

到了辽河,河水汤汤,一望无涯。西望长安是五千里外,东看目的地,尚有千里之遥。太宗皇帝有些后悔了,万一朝中有变,真是噬脐莫及呀。但事已至此,只得硬着头皮往前线赶。不几日,来到海边,但见天水茫茫,千军万马如何过得去呀?

太宗马上召开御前会议,招募军中能人。重赏之下必有非凡之人出现。有一位祖籍龙门,自幼爱挥拳舞棒、练就一身好武功的勇士——薛仁贵出场了。他说自有妙计,帮皇上千军万马渡过海水将如履平地。薛仁贵先摆下一桌家宴,邀请太宗和将领赴宴。来到他家,坐定之后,打眼一瞧,但见室内彩幕低垂,地毯柔软,席上是山珍海味,耳边是仙乐阵阵。这给远征的太宗带来了一些温馨的宫廷气息,心里也放松了,开怀畅饮起来。忽然,风涌水动,杯盏倾倒,大家还以为是酒喝多了。这时,薛仁贵起身揭开帘幕,天啊,这哪里是摆什么家宴,外面分明是万顷波涛,白浪滔天。太宗大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迷离恍惚之际,他问:“我的大军呢?”三十万大军乘船过渡,现在都快到东岸了。太宗环视左右,才发现自己也在船上,而东岸也触手可及,不觉大喜。

这便是薛仁贵的瞒天过海之计。

当然,瞒天过海的智慧主要还在: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这种疑兵之法,主要用于战役伪装,以隐蔽军队的集结、发起攻击的时间等,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

公元589年,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面临灭顶之灾。

隋大军要全面进攻了。为了迅速集中兵力,同时躲开陈军的监视,隋将贺若弼也用了瞒天过海之计。

他先是频繁地组织沿江守备军队不停地换防,并规定每次调防都要在历阳(今安徽和县)集中,营房内外插上许多旗帜,搭上许多帐篷。开始,陈军以为是隋军要进攻,马上集结大军进行防范。事后一看,隋军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只是换防而已,于是将集结的部队撤了回去。隋军三番五次这样“演练”,陈军就习以为常,不再防备了。可是,就在陈军警惕性松懈了之后,隋军迅速过江,一举攻占了陈国的南徐州(今江苏镇江)。

瞒天过海的关键是要制造假相,一而再再而三地麻痹敌人,在敌人先紧张,后怀疑,末了觉得可笑而失去最后心理防线的时候出击。

熟视无睹,常见不疑,是所有人普遍的心理态势,瞒天过海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错觉来掩盖真实的行动。暴露自己于光天化日之下,是莽夫;半夜盗窃,小巷杀人,隐藏自己于阴暗角落,是卑鄙小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举重若轻,在敌人还龇着牙笑你的时候,一不留神就割了他的脑袋,才算是兵家之上策。P1-3

序言

中国古代兵书中,除《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外,民间流传的《三十六计》,可能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一部兵书了。

《三十六计》中的每一个计策来源相当早,但分类编撰成书,却是明末清初的事。《南齐书·王敬则传》里记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说明其在当时已成为常用语,但末见专门著述。后来,代代相传,终于有人采集群书,编成《三十六计》。但这本书既无准确著作年代,也无作者姓名可考。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的总结,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民间的智慧。全书每个计策的解说,都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渗透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诸如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劳逸等各种对立关系的消长生灭,简洁地表达了古人在军事领域的深刻认识。

《易经》与《老子》、《庄子》被古人称为“三玄”,《易经》是玄而又玄的书。依据《易经》原理编撰的解说文字,内涵极为丰富,解读也很困难。本书向读者介绍的《三十六计》中,尽量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侧重通过军事战例演绎每个计策的精髓,用形象化的手法来破译繁复的哲学思辨和军事智慧。这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因为对原书解语的不同角度解读会导致引用战例的差异甚至舛误。笔者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参阅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版的数十种有关《三十六计》的白话版本,发现同一战例被运用在多处计策的解说里,编者理解上的误差会使普通读者对原计内涵把握失去标准。而详注详解,从理论到理论,必然使这部来自民间的书脱离民众。因此,作者采取了一种折衷手法,慎重选择战例,尽可能选用“二十四史”里的真人真事,力求用通俗的文笔传达《三十六计》的真实含义。其中,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些个人思考,但不作无限制的发挥,把一些“有的放矢的道理演绎成放之四海而哪一海都无所谓的大道理”,所以,战例的选择仅限古代,讨论的领域仅限军事、政治,至于经营、炒股、博彩种种行当的例子,不去做不着边际的发挥。读者读懂原著自然可以自己伸发理解,作者越俎代庖只能使读者徒增反感。在目前流行的解读经典的出版物中,大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废话”层出不穷,作者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只想通过战例的解说,忠实地充当读者进一步深究《三十六计》的“向导”,有兴趣的读者自可通过本书去搜寻相关史料,求得甚解。

以上简要介绍了《三十六计故事》的编写体例,作者力求避免的也许亦未能免俗。写在前边,希望得到有眼光和眼界的读者的批评。

《三十六计》全书计名排列共分为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暗渡陈仓”、“假道伐虢”等;有的来源于古代兵书的术语,如“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等;有的来源于古诗名句,如“李代桃僵”、“擒贼擒王”等;有的借用成语,如“金蝉脱壳”、“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反客为主”等。

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有些计策的计名如“李代桃僵”、“上屋抽梯”、“顺手牵羊”、“借尸还魂”都不可从成语的字面义理解,在本书中它都有军事上的特定含义。透过战例来理解每计的内涵,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个中滋味,愿有识者自己去参透。

中国讲兵法有一句最流行的话叫“兵不厌诈”,《三十六计》可以说是非常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在战争过程中,“诈”应理解为智谋,有的智谋是化干戈为玉帛,有的智谋是以极小的代价获得极大的收成,让人佩服的是人类特有的聪明和智识,而不是粗鄙的陷阱、残忍的心机与权术。历史上,有那在两军对垒过程中退避三舍的,显示的是晋文公的度量与智慧,人们并不觉得他阴险可耻。相反,那“忠厚仁义”的宋襄公,在战场上不去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还放掉头发花白的俘虏,结果自己被别人打得落花流水,人们反而就要责备他的虚伪给他的国家带来的损害了。

计策永远是写在纸上的文字,运用之妙全在人心。有那纸上谈兵的赵括,其自高自大造成赵国四十万将士跟着他阵亡,这当然不是兵书的罪过。

每个计策的运用都有它的背景,套用现成之计,各种条件因素因缘际会,才能造成一个计策(或多计连用)的成功;舍弃背景,套用现成之计,有那马谡、蒋干之流为我们作了愚蠢的样板。

太平岁月里读兵书,普通大众想要获取的是生存的各种智慧。愿本书在给您平静的生活带去一点历史常识外,还能给您一点智慧的惊喜。伴随着惊喜,您如果还能感受到一点智慧带来的隐痛,进而思索战争与和平以及人类的命运等一些更大的话题,则是作为“向导”的作者幸甚矣!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安徽省图书馆、金陵图书馆的帮助,同时在编写体例的确立以及部分战例的选择中,也得到了冯渊先生的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作者

2002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