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王水照编著的《苏轼传(最新修订版)》将苏轼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璀璨的作品相互编织,讲述了那些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轼传(最新修订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水照//崔铭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王水照编著的《苏轼传(最新修订版)》将苏轼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璀璨的作品相互编织,讲述了那些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推荐 王水照编著的《苏轼传(最新修订版)》将苏轼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璀璨的作品相互编织,讲述了那些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苏轼传(最新修订版)》全面的为读者解读了苏轼的思想性格、生活风貌及心态意趣,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于传记中解读诗词。当我们回望苏轼六十多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他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目录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 第一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第二章 世事维艰力难任 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 第四章 唯有悯农心尚在 第五章 柏台霜气夜凄凄 第六章 吟啸徐行迎风雨 第七章 三咏赤壁成绝唱 第八章 投老江湖终不失 第九章 华灯飞盖寓京华 第十章 四任知州泽生民 第十一章 白须萧散谪岭海 第十二章 皇天后土同悲悼 结束语 浩瀚渊深赞“苏海”,流风余韵遗人间 附录一 苏轼生平创作年表 附录二 苏轼著作重要版本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四川省眉山县境内,有一座秀丽的彭老山。宋仁宗景祐三年,这座山忽然变得荒瘠起来,百花不放,草木枯萎,禽鸟野兽远走高飞。眉山的父老议论纷纷,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多年以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就在这一年,一位令人惊羡、受人敬慕的不世之才——苏轼(字子瞻)诞生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彭老山的灵秀之气,独钟于他一人身上,因而出现了这样奇异的现象。六十六年后,这位旷代的伟人,走完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辞别人世,将英灵之气还给自然,彭老山才重又变得郁郁苍苍。 这当然只是一个不可以确信的民间传说,在我们这个崇奉天人感应的古老国度,随着每一位天才人物的诞生,都不免会有这样一些神异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说虽然不可以确信,却非常形象地说明,正是蜀地(四川的古称)的奇山秀水给予了苏轼最早的陶冶和启迪。以后他长大成人,宦游四海,对于故乡的回忆总激起他满怀深情。他吟唱那条莹净如玻璃的美丽江水: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东湖》他回想那座举世闻名的峨眉山: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嵋翠扫空。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他思念那片温暖富饶的神奇土地: 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 ——《春菜》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一《寄蔡子华》他羡慕朋友能有机会到他的故乡做嘉州(今四川乐山)太守: 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即韩朝宗,唐朝入,曾任 荆州长史,喜欢推荐人才,李白《与韩荆州书》说:“生不用封万户 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做凌云游。 ——《送张嘉州》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少年苏轼健康、快乐、生气勃勃,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有时,他和表弟一起“狂走从人觅梨栗”(《送表弟程六之楚州》),漫山遍野地跟着人乱跑,寻找可食的野果; 有时,他悠闲自在地坐在牛背上一边放牧,一边读书: 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 ——《书晁说之考牧图后》田野宽广平坦,牛背安稳无虞,那感觉就像在波平浪静的水面,驾一叶扁舟: 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 ——同上 有时,他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凿地为戏”——或者是挖一条小沟,灌上些水,让它变成想象中的长江大河;或者是筑一个小土墩,在上面燃放“烽火”。有一次,他们挖出一块浅绿色的鱼形石块,这石块周身散布着细细的银色星点,敲起来铿然有声,竟是一块上乘的砚石,父亲认为,这是苏轼兄弟在文学上有辉煌发展的吉祥征兆。 ……风花雪月之中,苏轼一年年成长,故乡的山水给予他无穷的乐趣和灵感! 除了它的富饶美丽,四川自古便以名人辈出、富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著称于世。 早在汉代就产生了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等,他们的流风余韵经百世而不衰,年轻一代读书作文动辄便以“作赋凌相如”(李白《赠张相镐》)为期许,把这些文学前辈视为自己的楷模。此后,李唐一朝,在文学上屈指可数的人物都与四川结下不解之缘: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几行不朽的诗句喊出一个崭新时代的陈子昂是四川人;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李白,五岁随父亲移居四川,在那里度过奠定他一生伟业的青少年时代;还有杜甫,这位在诗歌的思想艺术各方面集大成又开风气、影响了中国诗坛上千年的大诗人,也在四川生活了八年之久,写下无数辉煌的诗篇;此外,“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都曾先后到过四川;高适、岑参、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曾在四川留下不朽的诗篇。于是,“天下诗人皆入蜀”一时传为美谈。 到了晚唐五代,军阀混战,十国并起,以成都为中心的西蜀国相对来说较为安定,大批文人前往避难,进一步促进了蜀地文化的繁荣,使西蜀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宋代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统一全国,发兵征服西蜀政权。西蜀灭亡之后,又发生兵变和农民起义,战争因而延续三十多年,给四川造成很大破坏,蜀地文化一度陷入低谷。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经过一个阶段的休养生息.四川的经济和文化又逐渐繁荣起来。 P1-3 后记 读者诸君在看完这部几十万字的传记以后,不知是否会产生一个问题:苏轼究竟长得什么模样?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这问题倒是时时萦绕脑际的。苏轼同时代的画家如李公麟、程怀立、何充、僧表祥、妙善及道士李得柔等都曾为他画过像,但真迹至今都已亡佚,沉晦无闻。我们选了一幅经过清初著名学者翁方纲鉴定过的东坡扶杖醉坐图,作为本书卷端的插图,是认为此图比较接近苏轼的原貌。这幅图像据传是依照李公麟的原画,由翁方纲请友人朱野云临摹的。黄庭坚《跋东坡书帖后》说:“庐州李伯时(即李公麟)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此幅画像与黄庭坚所说的“按藤杖”、“坐盘石”、“醉时意态”是吻合的,但朱野云所临摹的是否为李公麟原画,还需要继续考证。然而,此画的东坡形象,比照苏轼本人和当时其他人的有关记载来看,恰是完全相符的。依据这些记载材料,苏轼的容貌、身材特点是: 一、身材颀长。苏轼和弟弟苏辙都是高个子,苏辙说过“颀然仲(轼)与叔(辙)”(《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有“观汝长身”、“身如丘”句子(《次韵和子由善射》、《戏子由》),别人也说苏轼跟他弟弟一般高:“江边父老能说子(辙),白须红颊如君(轼)长。”(苏轼《吾谪海南,子由雷州……》)最直截了当是苏轼自称“七尺顽躯走世尘”(《宝山昼睡》),他的朋友孔武仲也明确描述他为“颀然八尺”(《东坡居士画怪石赋》),“七尺”、“八尺”,总是算高身材了。 二、眉疏目朗,眼神尤为炯然有光i这也见于孔武仲的《谒苏子瞻因寄》:“紫瞳烨烨双秀眉。” 三、颧骨高耸,两颊清瘦。苏轼的名篇《传神记》,说到他“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仅从颧颊的影廓中即能辨认出是苏轼,说明他颧骨的特征最为显著突出,若是团团福相就不可能这样的了。 四、面容长形如圭,上下一方正、一尖圆。这见于米芾《苏东坡挽诗》:“方瞳正碧貌如圭。” 五、尤其重要的是须髯颇稀,后世多画成络腮胡子者,实离真像甚远。明人李东阳、清人翁方纲都分别指出“其多髯者妄也”,“世间所传丰颐多髯者非真也”。(分见《题宋诸贤像后》、《跋坡公像三首》)可举一则笑话为证。据《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所载:秦观多髯,苏轼取笑他。秦观机智地说:“君子多乎哉!”借用《论语》成句,表明“多髯”者乃是“君子”。苏轼立即打趣说:“小入樊须也。”也用《论语》成句,说明“繁须”(与“樊须”谐音)者却是“小入”!这则笑话正表明苏轼自己不是“多髯”。 朱野云临摹的这幅画,完全符合高身材、长脸型、颧骨突出、两颊清瘦、胡须颇稀的特点,只是描绘的乃是“醉态”,目光自然不能炯炯有神了。这是我们选中此画的缘故。 我们详细地叙述上述情况,除了对此怀有兴趣以外,还想借以说明本书写作的两个原则。第一,我们没有采取目前颇为流行的“戏说”写法,特别是在一些影视剧中的历史人物,与真实情况相去颇远,甚或毫不相关(从娱乐或寄托某种理念出发,“戏说”作为一种手法,也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坚持“无一‘事’无来历”的宗旨,凡所讲述到的苏轼种种事件,包括一些细节,均有文献根据,绝不凭空编造。读者从我们对苏轼容貌、身材的考辨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写作态度的严肃与认真。但要说明两点:一是有些事件和故事,我们所据的是宋人的一些笔记,其中所记的遗闻逸事,有的未必可靠;但它们毕竟是产生于同时代的传说,因而在不完全真实的材料中,仍然保留着真实的时代风气、氛围和风俗习惯,有的固然属于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却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二是我们坚持“无一‘事’无来历”,却不主张“无一‘字,无来历”,也就是说,在追求某一事件、故事、情节在时、地、人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允许作一些合理的想象和推演,以表示笔者对这些事件等的个人理解,也使此书具有生动性与可读性。本书基本上是一部苏轼传记的“信史”,读者可以放心地“信以为真”,但也存在有限度、有节制的虚拟。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有赖于有关苏轼的种种材料,在他本人和其他宋入的笔下,原已十分丰富、鲜活,无须我们再作太多的虚构了。 第二,我们对苏轼的容貌、身材怀有兴趣,并认为在他的传记中提及此事也并非多余、离题,但又没有放在正文中来展开叙述,这是因为本书取材的重点在于苏轼本人的作品,尤其是他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我们按苏轼从降生、出仕、贬谪到辞世的先后顺序,渐次展示他一生曲折坎坷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道路;但又以他的文学创作作为全书的基本架构,因为苏轼的大量文学作品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形象写照,也是他思想、胸襟、性格的最生动的体现。我们期待读过本书的朋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