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王水照编著的《欧阳修传(最新修订版)》以诗入传,细致入微地详述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六十六年的传奇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欧阳修传(最新修订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水照//崔铭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王水照编著的《欧阳修传(最新修订版)》以诗入传,细致入微地详述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六十六年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王水照编著的《欧阳修传(最新修订版)》以诗入传,细致入微地详述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六十六年的传奇人生。在他漫长而又短暂的六十六年中,纷争,是他人生乐章的主旋律:自我心灵的冲突,朝政斗争的纠葛,至爱亲朋的分合。《欧阳修传(最新修订版)》可让读者为他坚定的信念和达观的情怀而感动不已。 目录 第一章 一代文宗出孤寒 第二章 伊洛群英开新声 第三章 庐陵事业起夷陵 第四章 力振斯文扶新政 第五章 与民同乐醉翁情 第六章 文坛始自嘉祐 第七章 德隆位高责愈重 第八章 颍水西畔六一居 结束语 风神奕奕立当朝,德业煌煌传万世 附录一 欧阳修生平创作年表 附录二 欧阳修著作重要版本 后记 试读章节 母亲就在离他大约一丈多远的地方,怀中抱着欧阳修那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妹妹。母亲三十上下,一身素净衣裳。在她端庄沉静的脸上,有种掩饰不住的忧伤。不过,每当她看着在沙滩上嬉戏的孩子,回应着他天真欢愉的话语时,眼神便显得格外柔和…… 说起来,这孩子的出生还颇有几分神异呢。四年前,病魔夺去她不满周岁的长子,她伤心欲绝,日夜悲泣,不能成眠。一天夜里,恍惚间见祥光耀眼,一位衣袂蹁跹的仙人驾着五彩的云霓降落在床前,将一个满身白色毫毛的男婴送到她的怀中。不久,她便怀孕了。让她无比吃惊的是,怀孕期间,她的全身长出白毫无数,直到孩子生下来,白毫才渐渐脱落。那一年是公元1007年,宋真宗景德四年。当时,他们住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丈夫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①。欧阳修在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寅时降生,给这个一度愁云密布的家庭重又带来了阳光和笑语。他们给孩子取名为修,表字永叔,就是取福寿绵长的意思。 现在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欧阳修刚刚满了三周岁,几个月前,父亲欧阳观突然在泰州(今江苏泰州)军事判官任上病逝,时年五十九岁。身后萧条,家无长物,孤儿寡母顿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只得千里迢迢来到随州,投奔在这里担任州府推官的叔父欧阳晔。幼小的欧阳修懵然无知,还不能意识到发生的一切,所有的凄苦和伤痛都深深地压在母亲的心里。 欧阳修的母亲姓郑,生长在美丽的江南。郑氏家族源远流长,名人辈出,是当地的世家望族。然而,到她出生时,早已家道中落,只有诗书相传。她在适婚年龄秉承父母之命嫁到了欧阳家。显然,这不能算是一桩理想的婚配,因为,丈夫欧阳观比她年长三十,四十九岁才中了进士。他性情兀傲倔强,长期沉沦下僚,家境也不富有,又患有严重的眼疾,不能远视,读书时眼睛离书本不过寸许。而且,欧阳观此前曾有过妻室,不知什么原因,一纸休书,将前妻逐出家门,连儿子也让她一并带走。对前妻的怨恨似乎始终没有在他心里平息过。多年后,儿子长大成人,千里寻父,勉强相认之后,却将他当下人使唤,至死也没有和颜悦色地和他说过一句话,这件事在当时颇受世人非议。面对这样一位丈夫,初婚时的郑氏想必难免会有几分幽怨。不过,随着日渐深入地了解,她发现,欧阳观不近人情的外表下,掩盖着的是一颗廉洁正直、乐善好施、慈悲仁孝的心灵。最让夫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在处理刑狱案件时极为审慎的态度。 一天晚上,欧阳观在烛光下批阅案卷,有一卷文书让他备感踌躇,他拿起来看过一遍,刚放下又重新拿起,如此反复再三,不住地唉声叹气。陪侍在侧的郑氏夫人关切地询问,他说: “这是一桩该判死罪的案子,我极力地想替这罪犯找一条活路,可怎么也找不到。” 夫人好奇地问:“犯了死罪的人还可以替他找到活路吗?” 欧阳观说:“首先应该极力替他寻找免于一死的可能性,如果实在找不到,则死者和我都没有遗憾,有时候还真能在死囚中找到那被误判重判的人呢。正因为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如果不想方设法地为死囚寻找活路,则死者难免心怀怨恨而死。我虽然常常存心为罪犯开脱,希望他们能免于死罪,但有时也难免有误判错杀,何况世上还总有那么一些千方百计想置人死地的人呢?” 在他整个的仕宦生涯中,不仅自己不遗余力地替罪犯“死中求活”,而且常常将这办案原则教导那些初入仕途的年轻人。 “像这样一位忠厚慈悲的仁者,老天爷一定会让他后继有人的。”凝视着沙滩上嬉闹的孩子,郑氏在心里默默地说。她将家道振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幼小的儿子身上。 就这样,从沙滩画荻开始,欧阳修在母亲的引导下读书习字。有着良好文化素养的郑氏夫人,十分注意从多方面培养儿子的文化兴趣,不仅辅导他学习童蒙教材,而且鼓励他多多诵读名篇佳作。当时文坛盛行晚唐诗风,文人学士们最喜欢读的是晚唐诗人郑谷、周朴等人的诗作,以学晚唐诗风而著称的林逋、惠崇等当代隐士、僧人更是名噪一时,被称为“晚唐体”诗人。他们的诗作虽然气格不高,但往往构思精巧,多有佳句,平易浅显,特别适合儿童诵习。受此时代风气的影响,欧阳修也在母亲的督促下认真地揣摩过这些作品,许多的佳句,如:“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又如:“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等等,直到晚年依然记忆如新。 家中没有余钱购买书籍,郑氏夫人便处处留心,寻找合适的学习资料。一天,她带着儿子去当地孔庙游玩,惊喜地发现,孔子庙堂的碑文竟是唐代书法大家虞世南的手迹!从此,母子俩就常常盘桓在这块石碑前,心识默记,学习书法。这一段特殊的经历也使年幼的欧阳修对古碑石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长大成人后,宦游千里,足迹所到之处,总不忘留意金石,随手著录,终于成就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金石学巨著《集古录》一千卷(今存《集古录跋尾》十卷)。 P4-5 后记 几年前我们写完了《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后,就开始从事这部《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的写作了,这是顺理成章的。欧阳修是苏轼的恩师,是苏轼成长道路上一位影响深远、举足轻重的人物;而苏轼则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坛领袖。从“欧门”到“苏门”,不仅保持着文学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贯性,而且是北宋文学高潮的集中表现。欧、苏二人都是统摄兼擅各个文化领域的综合性人才,是北宋文化高度发达繁荣的结晶和代表。苏轼的“全才”特征实导源于欧,欧才是北宋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星。南宋杨万里之子杨伯子(东山)说: 文章各有体,欧阳公所以为一代文章冠冕者,固以其温纯雅正,蔼然为仁人之言,粹然为治世之音,然亦以其事事合体故也。如作诗,便几及李杜。作碑铭记序,便不减韩退之。作《五代史记》,便与司马子长并驾。作四六,便一洗昆体,圆活有理致。作《诗本义》,便能发明毛、郑之所未到。作奏议,便庶几陆宣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花间集》。盖得文章之全者也。其次莫如东坡,然其诗如武库矛戟,已不无利钝。且未尝作史,藉令作史,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未必能及欧公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二 这里提出一个颇有兴味的问题,即欧苏比较。杨伯子认为,第一,二人都是“全才”。他列举了欧氏在诗歌、碑志文、史书、骈文、经学、奏议和词七个方面的成就,推为“得文章之全者”。第二,苏不及欧。苏诗虽佳,但或有不如人意者,而且他不曾作“史”,不像欧有《新五代史》(其实欧还主持《新唐书》的编撰),即使作史,也未必能达到欧的史学境界。杨伯子的第一条意见人们都能认同,第二条意见却会引起争论。他可能是有某种针对性的。苏轼在世时,就有人认为苏高于欧,苏轼坚决予以拒绝。他 欧阳公,天人也,恐未易过,非独不肖所不敢当也。天之生斯人,意其甚难,非且使之休息千百年,恐未能复生斯人也。世人或自以为似之,或至以为过之,非狂则愚而已。 欧苏并称,这已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称谓,强予轩轾并无必要,杨伯子的抑苏扬欧疑有崇尚乡贤的感情因素在起作用(杨也是江西庐陵人);苏轼认为欧氏是天才,是千百年难得一现的天人,有人若以为可与他并肩甚或超过,那简直是狂妄与愚蠢,“非狂则愚”了,苏轼尊师的态度,终生未变。欧苏年龄相差正好三十岁,整整一“世”,是两代之人,各自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文化使命。若要勉强相较,则从开创性而论,欧氏始终处于“既开风气又为师”的崇高地位,他于“宋学”“金石学”“诗话学”等方面均允称第一人,于宋代文学包括文、诗、词、赋,都是居于文坛前沿、引领风尚的伟大作家。苏轼则在文学的成熟性与艺术造诣上具有非凡的成绩,甚或超越乃师。然而他又是在欧氏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前行的。人们说:“名师出高徒”,也可以反过来说:“高徒出名师”,这在他们二人身上尤为适用。要之,北宋出现的欧、苏二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荣,他们先后辉映,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因此,我们写的这两部传记自然地成了同一系列的“姐妹篇”。 这部《欧阳修传》在写作原则与方法上,一仍旧章,都依照《苏轼传》。我们仍坚持两个原则:即遵循“无一‘事’无来历”的“信史”宗旨,却不主张“无一‘字’无来历”。也就是说,既追求叙事的文献根据,而又允许作适度的想象和推演,此其一。同时注意传主的文学创作的介绍,采取类似“以译代注”的方式予以阐释,注意叙述的一气呵成的文脉,也把著者对文本的一份理解和体悟与读者交流。除了这两点相同外,在叙述风格、章节结构上也都没有太多变化。读者如有兴趣,不妨两传连读,不仅能读出欧、苏二人的同异,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北宋社会、政治、文化面貌有更多的了解。当然,我们在写作欧传时,也对传记写作问题另有一些体会。 形神兼备,以形传神,应是传记作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为欧阳修立传,也就是为他画像,应该包括外貌形象和内在特质。欧氏任扬州知州时曾请画家来嵩为梅尧臣画像。梅氏诗云:“广陵太守欧阳公,令尔(来嵩)画我憔悴容,便传仿佛在缣素,只欠劲直藏心胸”(《画真来嵩》);同时来嵩也为欧氏画像,梅氏《观永叔画真》云:“良金美玉不可画,可画惟应色与形,除却坚明尽非宝,世人何得重丹青?”看来梅尧臣对肖像画评价不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