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全民监控(大数据时代的安全与隐私困境最新中文全译本)/国家安全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作者 (英)约翰·帕克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相比于之前译本,约翰·帕克创作的《全民监控(大数据时代的安全与隐私困境最新中文全译本)》更完整地翻译原书内容,语言更符合当代风格,还如实呈现原作的精彩插图,增添了可读性。

全面概括西方监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从完美实现通信监控的梯队系统、各机构企业采用的数据监控到黑客传播的各种病毒,作者均有涉及。

它涵盖了休伊特—哈曼状告英国政府、微软公司被诉案和雷明顿奋力拯救军情五处等众多事例,十分引人入胜。

监控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帮助人们充分了解如何有效地保护信息安全和隐私。

内容推荐

阿桑奇、斯诺登等的接连爆料警示我们,“全民监控”的时代已经来临。为了获得全方位的监控能力,西方国家采取了种种手段:

“千里眼”:利用闭路系统足不出户监视民众一举一动;

“顺风耳”:通过窃听设备或录音摄像机监听民众谈话;

“隐身术”:依靠微型化技术、后门程序等隐匿行踪;

“追踪剂”:借由定位追踪装置实时精准锁定目标位置;

“显形剂”:凭借指纹、眼纹等人体特征进行身份识别;

“蜘蛛网”:建立民众隐私信息联网数据库以供交叉检索;

……

由此,政府掌握了随时随地监视民众的能力。约翰·帕克编写的《全民监控(大数据时代的安全与隐私困境最新中文全译本)》涉及国家安全、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等问题,为人们敲响了监控无处不在的警钟。本书案例丰富、数据翔实、语言生动,是读者迅速掌握隐私与信息安全知识的必读之作。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你被盯上了——监控如何影响我们

 无隐私的公众

 监控技术

 数据监控与执法机关

 申根信息系统

 欧洲刑警组织数据库

 “卡尔行动”

 “普里什蒂纳行动”

 “一号行动”

 “贝洛莫行动”

 “南瓜行动”

 英国警察系统

 滥用数据库

 数据库经济学

 信用调查机构

 垃圾邮件现象

 互联网

 互联网管控

 有人盯着你:闭路监控系统

 英国的闭路监控系统

 对闭路监控系统的指责

 不断前进的技术

 监视员工

 对工作场所的监控缘由

 监控手段

 对工作场所监控的反抗

 滥用技术

 官司

第二部分 情报机构——监控剧增的时代

 曼威斯山的火眼金睛

 曼威斯山的历史

 梯队系统

 信息过载

 P-415项目——梯队系统

 监视戴安娜王妃和皇室成员

 公共责任

 冷战后的监控

 罗伯特·麦克斯韦

 追踪移动电话

 政府通信总部

 梯队系统真面目——无处不在的顺风耳

 佩里·菲尔沃克的证言

 邓肯·坎贝尔和尼基·海格

 哥本哈根会议

 欧米茄基金会的报告

 工业和经济间谍活动

 如何监控:情报机构大起底

 英国情报机构

 美国情报机构

 苏联情报机构

 解密档案

 凯西·玛斯特和军情五处

 哈罗德·威尔逊:苏联间谍?

 对公众人物的监控

 锁定布鲁斯·肯特

 地盘之争:情报机构角色的重新定义

 军情五处的新角色

 特工、线人与告密者

 高层的新指令

 保密

 透明化及深化问责机制

 打击犯罪

 保密与新技术

第三部分 小玩意——技术与威胁

 窃听器与打击犯罪

 美国VS俄罗斯

 窃听行动在北爱尔兰

 “耳鸣行动”

 扩大监控权限

 禁毒战

 痛击黑手党

 窃听……窃听!电话窃听的使用和滥用

 约翰·埃德加·胡佛

 电话窃听现状

 英国的电话窃听

 后门技术对抗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

 加密芯片

 《通信协助执法法案》

 英国的对策

 《调查权监管法案》

 军情五处和电子邮件监控中心

 互联网与犯罪大潮

 恋童癖与互联网

 网络犯罪

 金融犯罪

 病毒、蠕虫、逻辑炸弹和特洛伊木马

 信息盗窃

 黑客来袭:黑客与骇客引发的麻烦

 战略信息战

 黑客与骇客

 凯文·米特尼克

 政治黑客

 黑客效应

 黑客如何得手

 黑客大追查

后记 幻想与现实

附录 互联网隐私与安全防护指南

英汉术语对照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现在,只要在你的城市走马观花地晃一圈,你就会了解普遍的监控是怎么样的。天线、通信设施、路边的及闭路监控系统,明显地,这些东西都能够对你进行物理观测或者追踪你的汽车。录音摄像头正在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公共场所,而英国的公路网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监控最为严密的交通系统。但是,绝大部分的监控是偷偷摸摸的,没有受到丝毫的怀疑。我们可以从公开的信息中发现其存在和来源的许多相关线索,国家机构和私人情报组织却一点也不喜欢那些刺探他们老底的作家。要是这些作家身处英国的话就更不用说了,毕竟在那里,信息自由仅是个白日梦。

美国,以及最近的爱尔兰共和国都立法以保证更多的信息公开。1999年秋天,我前往拉斯维加斯,参加一个涉及所有相关议题的会议,试图揭开进行监控的原因以及正反双方对于安全防护的观点。在这样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浮华城市,此行似乎不会有多达收获。事实刚好相反,没有什么人能比杰克奥尔布赖特更能解释这一切的了。他是一名美国前秘密军人;当共产主义政权解体、情况难以为继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这个行业。

他挑的见面地点。我们乘电梯到达了宏伟的云霄塔的第108层——美国最高的观景台。该塔是同名酒店的一部分。这个地点选得很好,原因有二。首先,罪恶之城——尽管据说黑手党已经远离此地,但是当地居民还是习惯于这样叫它——招募了一大批安全专家来运行着一个可与诺克斯堡相媲美的安保系统。这个系统的人员和尖端技术甚至比大多数的小国家还要更加庞大与先进。

其次,在城市的另一端,一些电子工业巨头(譬如索尼、摩托罗拉、霍尼韦尔[Honeywell]、三棱和宝丽来),正和数千家为世界范围内的国家、私人情报机构和安保公司提供服务的企业一道,在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40英亩大的场地中,展出该行业所有你能想象得出的最新硬件和软件。只有拥有电子身份识别卡的人方可被允许进入:录音设备、照相机或录像设备都是被禁止的。

此次展览,以及美国工业安全协会的国际年会是我们二人来到这里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正式的聚会,参与人员包括卸任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工作人员和美国特勤局特工,世界各地的一些前情报工作人员、特种部队成员也会出现。其中有一个大型代表团,来自人数多达32000的英国情报机构。

奥尔布赖特,刚五十岁出头,3年前从国家部门退役,开始受雇于私人机构。他这么做,部分是在于他的职业生涯已经走到了尽头,何况私人机构的薪水也更多。和大部分与会者一样,他与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和英国情报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身材强健而修长,唯一能暴露他年龄的是两鬓的白发和额头的皱纹。如今,“和一批玩弄着我所不熟悉话语、具有熟练网络技术,但却对情报游戏的把戏不甚了解的年轻人一道”,他成为了蓬勃发展的国际私人情报与安保行业的弄潮儿。

他举起手来指向了云霄塔高雅的休息室的窗户,试图解释选择这里作为见面地点的原因。此时临近黄昏,拉斯维加斯大道(Las Vegas Strip)上华灯将上,即将涌现一种特别的活力。

“你看到什么了?”奥尔布赖特问道。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被橘色和粉红色山包围着的拉斯维加斯都在你的眼底一览无遗。他点起了一支古巴雪茄,向天花板吐着烟圈,自问自答道:“一切,触目所及的一切。在这座塔的最高处,拉斯维加斯在你的眼中完全是赤裸的;而在下面,人们也干着同样的事情。事实上,这个地方就像个堡垒,灯火通明,从你能想得到的任何角度被监视着。例如,在我们下面的酒店里,有一个97000平方英尺大的赌场大厅。和其他所有的赌场一样,这里的每一个老虎机、每张骰桌、每张轮盘赌、每个荷官、每个轮盘赌掌盘人、所有的赌客——一句话,所有的人——都处于不间断的监视之下。整条拉斯维加斯大道都处于全天候的偷拍之下——数千个不为赌徒所注意到的、由计算机控制的摄像头,为大监控室中面对着无数屏幕的监控者,生产着大量的监控图像。他们有内置的特殊警报系统以应对任何意外事件。他们能够将画面放大至某一张桌子,甚至是那些试图出千的赌客或是企图给同伙一手好牌的荷官。许多区域都安装有录音设备。这些设备绝大部分都是最尖端的,包括了红外线摄像头、夜视仪还有最初是为军队研制的移动探测器——即便是黑暗区域,它们也能监测得到。事实上,所有的电子通信设备都受到监控。如果有任何人想动哪怕一点点手脚,不管是赌纸牌、出老千、抢劫或者是恐怖袭击,他都会连一垒都过不了。《十一罗汉》(Ocean’s Eleven)那样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在现实中上演。

奥尔布赖特的观点并没有过火。就像一面镜子,拉斯维加斯反映了正在把整个社会拖入全面监控深渊的电子革命——即便稍有失真。“新间谍”们拥有大量更有效技术,同时愈加注重对公众进行大规模监控的技术。当前的现状是,除了国家控制的监控机构,同样拥有精良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增长的私人安保公司也参与了进来。从独裁者到油田,从机密电子文件到堕胎诊所,它们为一切客户服务。这一切发展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对监控和窃听进行控制的法律完全跟不上。 很早之前,隐私权捍卫团体和人权运动家就同隐私侵犯、滥用电子窃听权力的行为展开斗争了。他们完全有理由对此表示关切。美国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英国军情五处、军情六处、摩萨德和克格勃等同类机构,对秘密监控的观念从来就没有变化过:他们认为,基于保护社会的理由,必须对社会本身进行监控。如今最令隐私权活动家担忧的是,公众监控正在不断膨胀,却没有受到丝毫的责任追究。而目前已有的相关法律制约已经推到极限。

新的通信和监控系统引起了那些致力于捍卫正常个人生活,认为人们不需担心秘密监控的人的一致关切。他们最为关注的,是为打击犯罪而建立起来的庞大的新式肖像数据库以及DNA档案。然而,还有一点他们也极为担忧,那些由国家赞助或是私人持有的机构对公众的窃听、监视、偷拍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前几年想都想不到的程度。这种能力已经导致了对曾经被认为是安全、私人的生活领域的大幅侵犯,并往往涉及非常个人化的数据和家庭秘密。新出现的数字通信技术和已有的无线、有线设备结合了起来,这样声音、文件和图像就能被合成为一个在线文件夹,在瞬间传输到另一个地方。P11-13

序言

一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打本书的精装本出版以来,各方面的发展催生了许多任意监控公众的新手法。20世纪的最后5年,监控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书中的许多预言正在变成现实。如今,新法律正和日新月异的技术相互勾结,使得监控者们“老大哥叫u般的能力,及其干涉他人的能力、维稳能力和法律强制力不断增强。因此,我极力将这些骇人的新变化收纳到这个新版本的最后部分中。

公民自由与人权运动家认为,一个接近于奥威尔式社会的英国已初见雏形。我认为,对于这一论断,接下来的章节已经给出足够多的证据。

监控一词曾一度与警察、情报机构紧密联系,那时只有有嫌疑才会被监控者列到监控名单上。然而时过境迁,20世纪80年代,技术的蓬勃发展把我们带进了信息时代,同时也让监控变成了一张几乎无人可以逃脱的天罗地网。此时,一个人是否存在嫌疑已经是莫须有的了。也许你是清白的;也许你并没有为外国势力当间谍;你不是贩毒组织的成员,也不是恋童癖者或者恐怖分子;你更没有企图偷税漏税,也没有打算诈取社会福利金。事实上,很有可能你只是一个追求普通、平凡生活甚或是有点遗世独立的人。但是,不管你是谁,都在遭受着不断增多的各种监控,可能是被监视、录像、窃听、录音,也可能是被跟踪、侵入电脑数据库或列入黑名单。总之,“私人生活”一词已经变得如同诺埃尔·科沃德…的迷人小戏剧一样过时了。

不管你有没有电脑,不管你的年龄、社会地位、工作、财富及身体是怎样的,在这世上总会有人对你感兴趣,尤其是当你生活在半开化社会中时。我们都是目标,是政府部门、窃听者、特工、私人侦探、安全官员、执法机关、商业数据库建设者、网络窥探者、计算机黑客、监控专家的工作目标。他们正围绕着我们进行着大量的、耸人听闻的监控项目。他们关注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并为此花样百出:大规模地监视与拦截全球通信网络、国家电话和移动电话系统、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并设置大量监控设备与窃听装置——如各种监听装置、闭路摄像头、车辆跟踪系统和其他对公众进行监控的设备。

他们的目标就是获取这些私人的、机密的、重要的甚至是绝密的信息。而更为危险的是,所有的这些信息都会流进巨大的数据库内。这个数据库有可能在网上公开,也有可能被出售或遭到黑客侵入,最终被拿来干些不可告人的勾当。没有任何信息能得到格外开恩。从路人甲的购物习惯或医疗记录、某政客和秘书的桃色事件到宝马汽车最新发动机的设计方案,甚至是关乎国家安全的最高机密,被攫取的信息五花八门。

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全世界范围内从事着据称是合法的监控活动。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是由国家雇佣的,但由其他私立监控机构所雇佣的人数几乎能与前者旗鼓相当。这些雇主包括工商企业、一小群权欲熏心的富豪,还有不断膨胀的跨国犯罪集团、恐怖分子。他们拥有庞大的资源,这使得他们可以投资开发一些连许多政府都眼红的技术。

这些监控机构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掌握着一大批电子设备、强大的计算机和尖端的软件。这些设备大多一开始是为了应对“星球大战”计划,或者是为了对抗萨达姆·侯赛因、爱尔兰共和军、北爱尔兰极端武装分子,抑或是为了监控政府最高机密而研发的。但是现在,这些设备已经在常规监控活动中大量运用。它们还可能被加装一些下载工具,这些种类繁多的拦截辅助设备可以与满天的卫星联网。20世纪后期,卫星技术已经发展到能够识别地面小至6平方英寸的物体的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国间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如今,正是该技术致使普通人处于一种骇人听闻的监控之下。

通信领域的这场全面革命的后果令人震惊不已,并让人忧心忡忡。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竞争——这注定是一场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后现代竞争,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国则令众多对手心有余巨,感到不安。

国家与个人层面的监控高潮正在悄然到来。这个监控高潮是在政府机构、军事部门索求更多权力的刺激下产生的。他们要寻求更多的权力,以阻止间谍活动、恐怖主义和犯罪活动对人们的侵害。这波浪潮来得无声无息,根本没有谁注意到。

……

新的目标和方向导致监控水平达到了一种无所不至的境地,以至于执法者和监控者会监视那些商店门口随意小便,或者是把啤酒罐扔进公园花坛的家伙。对隐私权的争论已经不再以国家监控或者警察的电话窃听权为中心。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一系列新兴技术对个人隐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本书并不是对反监控运动者的一次声援——这些组织在这方面的能力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相反,我们也许可以认为,本书是在全球范围的执法者索取更多的合法监控权、工商业不断寻求不受控制地施行监控的状况下,对人权和隐私权受侵蚀程度进行清算的清单。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关注的是,如今的监控——从类似闭路监控系统Ⅲ等明显的手段到更为隐秘的手段——是如何对民众产生直接影响的。第二部分探讨了实施现代化监控的主要国家机构,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英国军情五处等。同时该部分也介绍了此类机构所采用的梯队系统——这是最为强大的监控系统。第三部分更深入地介绍了现今的间谍、安全机构、私人机构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如今的间谍们使用什么手段?他们的目标是谁?毫不知情的普通公众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的监控?你有哪些信息已经落到他们手中?……

后记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应付这一切呢?所有关注监控问题的作者,都把目光转向了乔治·奥威尔。但是他的传记作者伯纳德·克里克(BemardCrick)多年来一直在重复强调,《一九八四》并没有打算成为对未来生活的预言书。他说,这只是由奥威尔所处时代才应运而生的黑色讽刺。在那个时期,苏联有斯大林残酷的专制政权,欧洲更是一片废墟,社会生活几乎陷入停滞,到处都在实施定量配给,而有可能使用原子弹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也似乎一触即发。奥威尔的想象完全来自当时无数人所实际面临的生活境况,一些尤为突出的情况,更是为这种想象添上了现实的色彩。比如苏联人水深火热的生活、西方情报机构近乎歇斯底里的紧张心态,以及本书中走马观花式地介绍过的那种针对非美活动的听证会。

奥威尔正在处于《一九八四》的创作高潮时,国际局势也是风起云涌。1947年,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听证会,共召集43名证人出席该会议。该听证会的目的,是要对电影业里的共产主义风潮进行调查。在被委员会问及个人政治信仰的时候,著名的“好莱坞十君子”拒绝回答,最后还因此锒铛入狱。当时正是1948年。奥威尔把这一年份的最后两个数字颠倒过来,变成了他小说的名称。此书于次年出版,奥威尔则在出版后几个月就因肺结核去世了。

虽然克里克持反对意见,不过,未来学家以及奥威尔的粉丝们依然坚持认为,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先知书。在奥威尔逝世50周年的时候,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大卫·罗斯(David Ross)就宣称,他从(《一九八四》一书中分析出137处与“全面监控有关的预测”,而其中有100处已经成为现实。

奥威尔笔下的极权主义形式多样。真理部和友爱部确实是存在的,不过它们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披上了厚厚的伪装,而且从来不会获得官方的正式承认。世界上的共产主义政权和右翼政权中都有极权主义的烙印。而在自由世界中,极权主义又换上了另一套面具。在这里,媒体顾问四处散播意见催眠大众,“新话”已成了标准用语,一届又一届的政府和领导人都在暗中运用奥威尔式的手段,大财团们铁了心要把自己的衣食父母(即社会大众)牢牢控制件。

……

英国政府强烈支持扩大数据保存权力的做法。代表着警方、军情五处、晕隋六处的内政部和内阁办公室分别向议会提交了提案。这场权力争夺战目前正在上演,各种幕后游说将持续好几个月。这一切都是因为,针对数据处理和电子通信领域的个人隐私保护,欧盟委员会正准备出台一些指令。面临着威胁的英国相关机构当然要想办法应对这一冲击。欧盟委员会要求,在立法程序完成后,不管是手机网络提供商还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都必须立刻删除所有的电子数据;要不然,它们就必须把这些数据归还给个人。

美国政府也抛出了一些类似的提案,试图让警方和情报机构在电子通信领域获得更多的权力。这立刻招来了美国民权同盟(American CivilLiberties Llnion)的强烈反对。该组织在好几份重要报纸上分别登了一整版的广告,强烈谴责这些提案。不甘落后的“国家观察”也发起了一个名为“欧洲监控嘹望台”的行动。

对于站在对立面的两方来讲,这些问题都是极为关键的。技术的发展几乎是一日千里,而这场战争也将一年年地打下去。夹在这场战争中间的是恶棍、大毒枭、恋童癖者,以及对此毫无警惕的普通民众。就像我在本书开头处就说过的,奥威尔所幻想的基础设施已经就位,并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只会更加牢固。现在唯一能约束它的,就只有公众的觉醒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9: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