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传》用平实厚重的叙述、卓尔不群的解读,大量珍贵文字、图片档案披露,还你一个遥远又亲近的丁玲!
蒋祖林所著的《丁玲传》不同于普通的丁玲传记,它力求客观完整反映丁玲生平的同时,从儿子的角度,披露了母亲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剖析了母亲的深埋在心底的思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丁玲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蒋祖林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丁玲传》用平实厚重的叙述、卓尔不群的解读,大量珍贵文字、图片档案披露,还你一个遥远又亲近的丁玲! 蒋祖林所著的《丁玲传》不同于普通的丁玲传记,它力求客观完整反映丁玲生平的同时,从儿子的角度,披露了母亲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剖析了母亲的深埋在心底的思想。 内容推荐 蒋祖林所著的《丁玲传》记述了丁玲曲折坎坷的一生,介绍了丁玲文学创作的艰辛历程,通过丁玲,也向读者展现了文坛政界诸多重要人物的侧面碎影。 目录 第一章 她是李自成的后裔? 第二章 困苦的童年 第三章 『五四』运动的洗礼 第四章 平民女学的生活 第五章 丁玲与秋白 第六章 等待与体验的日子 第七章 从文学走向革命 第八章 文艺的花是带血的 第九章 前仆后继 第十章 魍魉世界 第十一章 当红军 第十二章 奔赴抗日前线 第十三章 延安岁月 第十四章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第十五章 辉煌年代 第十六章 劫难1955-1957 第十七章 风雪人间 第十八章 新生与涅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湖南临澧蒋家有一部始祖为周公旦第四子伯龄的《蒋氏宗谱》,共十八卷。《宗谱》中写道:“蒋之所姓,自伯龄封于蒋(现河南省固始、光山地区),为授氏之始。”丁玲为其第九十二代孙女。 女子不入谱,所以丁玲只在她父亲一栏中有一句说明,为:“女一冰脂,即丁零女士”。现在看到的这部《宗谱》,是1948年续修的。当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丁玲是共产党员,时在解放区。显然,在国统区的续修者担心受到牵连,有意将“丁玲”写成“丁零”,将“冰之”写成“冰脂”。丁玲原名冰之。 与湖南临澧蒋氏家族直接有关的是第七十一世孙蒋官一。蒋官一,字南泉,以总兵官之职随明太祖朱元璋讨伐湘西一带的“南蛮”至永定卫(今张家界市),太祖命其镇守。官一于永乐二年(1404年)解甲归田,迁澧阳之马鞍山(即永定卫屯田区,后设安福县,划入该县,民国初年改为临澧县)安家。代代繁衍,遂成临澧蒋氏家族。在明代,其子孙多有为官者,高至将军,封侯封伯,他们继续发扬光大家族,从而使临澧蒋家成为名门望族。 澧阳为今澧县,旧澧州州治所在地。 然而,从清初至民国,蒋氏家族中丁玲这一支却不忘认“逆”、认“贼”、认“寇”为祖,代代相传,说:“我们实乃李白成之后裔。” 可想而知,这代代相传,起初是代代密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清末就比较公开了,民国以后就在当地广为传播开来。.而现今,该支族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如是说。 我第一次听到“丁玲是李白成之后裔”这个传说,还是1944年在延安。 那年夏天,在毛泽东主席倡导下,延安的机关、部队、学校都在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是作为整风运动的补充文件来学的,目的在于要全党,尤其是高级干部以此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笔者那年十四岁,在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也参加整风运动。我们学校全体师生也都投入到这个学习中,语文和历史教员为我们这些学生讲解书中的文言文,做些辅导。 笔者小时候对历史有些爱好,所以当时学郭沫若的这本书时,不单是把它当作一个学习任务,而是抱着很大的兴趣来学的。 一个星期六的傍晚,笔者从学校回到家里,和母亲丁玲一起坐在窑洞门口乘凉,就向母亲说起了学校里学习《甲申三百年祭》的事和自己的心得体会。我好像并不觉得李白成有多么伟大;相反,觉得李岩还比他高明一些,作为人也完美一些,他对起义军忠心耿耿,屡有建树,却因牛金星由妒进谗,李自成偏听偏信,竟将其冤杀,我寄予了他许多的同情。回忆起来,我当时就此唠唠叨叨地说了这许多。 丁玲听我说完后,道:“你知道吗?有传说,我们还是李自成的后代哩!”我心里顿时为之一震,竟然有这样的事!接着她向我讲了这样一个传说: 清初顺治年间,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到湖南石门县的一所寺庙。这所寺庙已为兵乱所毁,破败不堪。他就在这所庙里做了和尚,成了住持。那个孩子则依于邻县临澧蒋家,从蒋姓。不几年这孩子已长大,便频频出游,声言出外经商,而每次出去必带回一大笔钱财,实际上是把埋藏在这一带的金银财宝一次次取出来。于是他成家、置地,数年间已成大富。与此同时他捐资把这所寺庙修复一新,寺前还建了一座十分壮丽的紫石牌坊。平时给这所寺庙的布施既频繁又优厚,并且对这位住持关心、照顾甚周。这个住持就是李自成,那孩子就是他的儿子。代代相传,我们就是他的后代。这位住持,也就是李自成圆寂后,已长成中年人的他的儿子离家出游半年有余,说是访友,实则回到老家陕西米脂县,在那里造了同样的一座紫石牌坊。后人还有人去米脂看过,回来说两个牌坊一模一样。听说族里有几房还存得有明朝宫廷里的器具哩! P1-2 后记 1991年,一个天空不太晴朗的春日的上午,我办完了离职休养的手续,回到办公室,最后一次打开了我的放置文件资料的柜子。柜子里空无一物,在前一天就已经清理干净。该归档的资料归档了,该上交的文件上交了,该移交的材料移交了,办公桌的抽屉也清理了。我把钥匙分别插入锁孔,关上柜门,交代几句后,便走出了这个我常常早到晚离的办公大楼。当轻轻将柜门关闭的那一时刻,我的从事了近四十年的事业就此划上了句号。我的事业就是在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宏伟目标下,用己之所学,尽己之力,为实现这个伟大任务添一块砖加一块瓦。现在,就如同接力赛一样,我跑完了自己的这一棒,该退场了。 原来的事业离去,新的事业即竖立在眼前,那就是利用余下的时日,为母亲丁玲(也为父亲胡也频)做一些事情。 退下来的第一年,我协助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丁玲创作与生平展览》,反应良好。 继而,拟在这个展览的基础上编一本《丁玲影集》。出版《影集》,十分艰难,要事先给出版社一大笔钱,作为预支购书款。尽管请老摄影家罗光达(这家美术出版社的第一任社长)担任《影集》的主编,出版社放低了一点儿条件;但由于资助者少,而我的关系又不多,从而筹不足款。最后,还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即原第六机械工业部)的几位领导同志知悉后,对我表示愿意帮助。他们研究后,决定由公司资助两万元,以补足缺额。两万元在当年是一大笔钱,以现在币值看,可能翻几十倍。由于他们主动、热心的帮助,方使《丁玲影集》得以出版。这一帮助是破例的,也可能是唯一的。我十分感谢他们。《影集》的出版,也得到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与资助,一并致谢。 上世纪90年代,我写了十多篇回忆母亲丁玲的文章,分别发表在一些杂志上。它们与我的妻子李灵源写的两篇回忆合编在一起,经结构调整,以《我的母亲丁玲》为名由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2月出版(此书于2011年再版一次)。之后,我又写了一本《往事的回忆——我与父亲胡也频母亲丁玲》。这本书主要是以我的生活历程为主线,书写他们和我之间的一些事情及对我的影响。可说是对前一部书的补充。该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14年1月出版。 1998年年初,河北人民出版社决定出版《丁玲全集》,聘请张炯先生任主编,王中忱先生和我任副主编。由于他们两位都在职,有研究、教学工作,还担负行政领导职务,工作繁忙,我于是承担了大部分编辑工作。 上述两本回忆丁玲的作品写就、《丁玲全集》编辑工作完成,也为写这部传记的着手做了准备。 母亲丁玲曾说:“我要告诫我的子女,我死以后,你们可以纪念我,也可以写文章,如果你们觉得有话说的时候。但千万不要吹牛,不要无中生有,不要把白的写成黑的。” 我遵母训,力求写出一本事实准确、内容详实的丁玲传记。 《丁玲传》已成,真有如释重负之感。毕竟是尽了一份义务,完成了一项任务,了却了一个心愿。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妻子李灵源给予我的帮助。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曾无数次就书的内容、写法进行讨论;李灵源仔细阅看了每一稿文字,提出许多好的修改意见。在这本书里凝结着她与我共同的心血与辛劳。我还要衷心地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王一珂同志,感谢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心血的朋友们。 2015年10月16日 丁玲一百一十一周年诞辰日 书评(媒体评论) 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瞿秋白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鲁迅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