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士兵蹂躏西木家园,如入无人之境
虽然我并不想把爱好和平的读者和这些兵痞暴徒一起带进我阿爸的庄园——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事情简直是糟糕透顶,然而我这部故事的发展却要求我这样做。为了让亲爱的后代知道,在我们德国这一次战争中,常常发生了一些多么恐怖而骇人听闻的事情,我特别要用自己的经历来证实,所有这些祸害都是出于那至高无上的神的好意,为了对我们有所裨益才经常施加于我们的!亲爱的读者,倘若不是我阿爸的家园毁于兵灾,而我又被抓住,被迫加入了这些人的队伍,从他们那儿知道了那么多的事情,那么谁还会告诉我,天上有一个上帝呢?不久之前我对什么都还是一无所知,也想象不出,总以为地球上只有我阿爸、阿妈、乌尔塞拉,再就是我自己和其他一些家人。因为我既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人,也不知道除了我每天进进出出的我阿爸的那座贵族住所之外,还有什么其他供人居住的房子。但此后不久我就懂得了世人的生活真相,他们并无固定的住处,经常是瞬息之间,又得离此去彼。我只不过外形是个人,名义上是个基督徒,实际上是头野兽而已!但是至高无上的神用怜悯的目光注视着我的洁白无辜,要使我对他和对我自己有所认识。虽然通向这种认识的道路有千万条,他却毫不犹豫地安排了一条路,即:我的阿爸和阿妈要因为他们对我轻率的教育而遭到惩罚,借以做戒后人。
这帮骑兵在我阿爸四壁乌黑的屋子里开始干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他们的马牵进马厩;然后,他们各干各的勾当,桩桩件件无一不是肆意破坏和糟蹋。有一些人开始杀鸡宰鹅,又煮又烤,简直像是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宴会,而另一些人则在房子里上下乱窜,因为他们不知道密室在哪儿,好像那里藏着希腊神话中阿耳戈英雄们要去取的金羊毛似的。再有一些人把布匹、衣服和各种什物捆打成大包,似乎要在什么地方张罗一个旧货市场;凡是他们认为不能带走的东西,就全部砸烂。有几个家伙用剑刺进柴草垛,好像他们杀了猪羊还不尽兴似的;有几个把被褥里的鸭绒都抖落出来,把猪油、腌肉和其他东西塞进去,好像这样睡起来更舒服。另外一些人捅坏了窗户和炉子,好像他们要宣告永恒的夏天来到;铜器锡器全被捣毁,他们把这些七歪八扭的破烂碎片捆扎起来;床铺、桌椅板凳全被烧光,院子里留下了许多枯木条;瓶瓶罐罐终究都被打碎,因为他们只喜欢吃烤的东西,或者因为他们只想随便在哪儿凑合吃一顿就行了。我家的使女在牲口棚里给他们折磨得那样厉害,她再也走不出来了,她被糟蹋了!那雇工,他们把他捆倒在地,往他嘴里塞进一大块木头,灌了他满满一大桶臭粪水;他们把这叫做瑞典饮料,而他并不觉得这种饮料有什么好滋味,脸上倒出现了极为奇怪的表情;他们就这样强迫他领着一队人出去,到处抓人、拉牲口,然后全带到我家的院子里来。在这些人中间,我看到了阿爸、阿妈,还有我们的乌尔塞拉。
这时他们就开始取出枪上的燧石,把农民们的大拇指夹在枪上,代替燧石击发;还把一个抓来的农民塞进了烤面包炉,在他背后点起了火,尽管他什么也没有供认出来。他们就这样折磨这些可怜的人,好像要烧死老巫婆一样。他们又用一根棍子绕在另一个人的头上,用一根短棍把它拧紧,于是,血便从他的嘴里,鼻子里和耳朵里喷出来。总而言之,每个人都用他自己的发明创造来折磨农民。因此,每个农民也遭受了自己特殊的痛苦。只有我的阿爸——我当时是这样想的——是最走运的人,因为当别人承受着痛苦和以惨叫来回答拷问时,他却是张着嘴巴大笑着招认的。这样的荣誉临到他身上,无疑因为他是一家之长的缘故。他们把他挪到一堆火的旁边,捆绑住他的手脚,使他动弹不得,然后用湿的盐摩擦他的脚底板,再让我家的老山羊把这些盐舔掉,致使他奇痒难忍,笑不可支。我觉得这太迷人了,太美好了,因为我还从未听到过或者见到过我阿爸这样长时间地大笑。为了跟他做伴,或者说因为我不大明白其中道理,不禁也从心底里跟着他大笑起来。
在这样的大笑之中,阿爸认承了他应尽的义务,说出了隐藏的宝库,里面都是金子、珍珠和各种小首饰,比起他们原先想从农家搜得的多得多。至于那些被抓起来的妇女、使女和姑娘们,我没什么特别可说的,因为这些当兵的不让我看见他们是怎样摆弄她们的。我所知道的,只是从那些角落里不时传出可怜的叫喊声。我猜想起来,阿妈和乌尔塞拉的遭遇不会比别人好些。在这场浩劫中,我翻转着烤肉,不为任何事情操心,因为我还不大明白,这一切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在下午还帮他们去饮马,因此来到了马厩里使女的身边,她看起来已经被糟蹋得不像人样了。我认不出她来了;她却用衰弱的声音对我说:“哦,小鬼,逃吧,否则这帮骑兵要把你带走啦;你要想办法逃出去,你都看见了,这儿是多么糟糕。”她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了。P12-16
借《痴儿西木传》第二版出版的机会,我想就当前德国对这部书的研究情况以及我与《痴儿西木传》作一些补充说明。
《痴儿西木传》第一版出版时,我们与德国这方面研究的情况还是隔绝的,一九八二年,我有校际交流的机会赴德国西柏林自由大学,在那里,初次见到《痴儿西木传》在大学日耳曼语文系课程设置中的重要位置。我旁听了一学期施贝勒贝尔格教授主持的《痴儿西木传》专题研究班。
在我国封闭了多年之后,我第一次接受国外研究文学的方法,初步从几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原先文学分析也离不开这一准则,《痴儿西木传》中的“等级树”(1卷15章)和“疯子朱庇特的理想国”(3卷4章)被认为是认识这部作品的重要章节,因为它们适合于作阶级分析。
但一部文学作品,恰似一件艺术品,可供人从各个角度去鉴赏,去评审。在德期间,我读到当代日耳曼语文界名师贡特·魏特教授的著作《巴罗克文学中的模仿和创造——格里美尔斯豪森研究》,这部被公认为当代文学史研究上有重要价值的专著,确实给我打开了一个扩大视野的窗口,学习从巴罗克的角度去审视《痴儿西木传》。
我应施教授之邀,作了《关于我译西木》的报告,引起施教授的关注,将我此文发给明斯特大学格里美尔斯豪森研究中心,在次年的专业刊物《西木卜里希阿娜》上发表。
从那时起,我得以认识魏特教授本人,他当时已七十六岁,从一九八五年夏至一九八六年秋,我有机会在他所在的明斯特大学日耳曼语文系格里美尔斯豪森研究中心进修,时常得到魏特教授的指点,并在他的引导下参加国际格里美尔斯豪森学会(以下简称格氏学会)的工作。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九七六年,当格里美尔斯豪森逝世三百周年之际,联邦德国为这位民族作家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各种纪念活动,遗憾的是我们那时无法获得这方面有关的信息。当我一九八二年在德国时,业内人士仍然时常提及这些活动。当时,魏特教授在这些活动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那年成立了国际格氏学会,魏特教授便被公推为学会主席。他负责每年出版一期国际性的、以格氏研究为中心的论文集《西木卜里希阿娜》(simpliciana),从此将格氏的《痴儿西木传》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在明斯特期间,每周三下午为学会例会,魏特教授必定出席,除讨论一些会务外,多半时间用来审定来稿,他从来都认真阅读稿件,发表意见,言简意赅,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是他引领我进入德国十七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的领域,在他的帮助和安排下,我在一九八六、一九八九和一九九二年有机会到德国中部乌芬布特古代藏书丰富的奥古斯都大公爵图书馆从事十七世纪文学研究。
在魏特教授的组织和主持下,格氏学会每年举行一次学术会议,每三年有一次较大规模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每位会员每年交纳五十马克会费(现为二十五欧元),资助《西木卜里希阿娜》的出版。
目前格氏学会约有会员近三百名,主要成员为欧美各国学者。原先有《痴儿西木传》的苏联译者(一位教授)和日本译者(一位东京大学教授)参加,这两位译者都应邀参加过一九七六年德国举办的纪念格氏逝世三百周年庆典活动,但当我后来结识学会时,他们因年迈已不能出国参加学术活动,因此学会无疑重视了中国学者的参加。
一九八六年格氏逝世三百一十周年之际,我受格氏家乡城市伦兴市长之邀,参加了纪念活动。这个德法边陲小城是个名不见经传,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在很久之前属于斯特拉斯堡教区,现属巴登一符腾堡州最大的阿登脑地区,站在伦兴市多处葡萄园的高坡上,便可望见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尖顶,因斯特拉斯堡在一战后归属法国,这些边区城市便冷落了。伦兴市为了举办这一盛大活动,还专门开辟了广大停车场,迎接四方宾客。应主方要求,我作了《西木翻译中的语言问题》的报告,列举德语汉译中的对比处理,引起听众很大兴趣,使我获得意想不到的许多采访和馈赠,一时竟无所适从无所应对。其中令我感动的是一位普通德国妇女,她赠我一册《痴儿西木传》珍贵版本,说是她多年前以平生第一次工资购买。我感到《痴儿西木传》的深入民间以及德国人民对它的珍爱,不亚于《红楼梦》《水浒》之于中国人民。伦兴市长授我有格氏头像的金质奖章一枚,以资鼓励和敬意。这是我当初翻译这部作品时未曾奢望过的。
自一九八二年起至今二十年,我参加了八次格氏国际学术会议,也以行动支持了《西木卜里希阿娜》的出版。二○○一年夏在黑林山区举行的国际会议,题目是《二十世纪对“痴儿西木传”的接受》,被德国日耳曼语文界评为当年最成功的文学会议。
德国从南到北,不乏格里美尔斯豪森及其痴儿西木的足迹:西部威斯特法伦州优美的小城苏斯特,是西木当年成为猎兵,名振四方的地方。中部黑森州的格尔豪森是格里美尔斯豪森的故乡,那一带的乡村风貌正是《痴儿西木传》中一开始发生战乱的地方。在德国西南部富庶的巴登一符腾堡州:为白枞树密密覆盖、延绵一百多公里的黑林山区,更与作者和小说的渊源与缘分密不可分。
位于黑林山区西部边缘的伦兴市,是格里美尔斯豪森生命中最后十年生活和任当地行政长官的地方,也是他创作丰硕时期,市内有格氏纪念馆一处,新旧纪念碑两处,市政府门前有格氏全身铜像一尊,为一九七六年意大利当代著名雕塑家曼佐作品。格氏一手持剑,一手挥帽向人民致意,表明他在任期间抵御外敌以及与人民的深厚感情。九十年代在附近又新添了格氏与魔鬼铜像一处,这一魔鬼形象已成为西木标记,同时也是一九七六年德国发行纪念格氏逝世三百周年五马克硬币和纪念邮票上所采用的形象标记。
伦兴附近的奥勃凯尔希市也是格里美尔斯豪森生活过的地方。山顶上的绍恩古堡遗址是发掘出格氏生平的重要考证之处;沿山而上,每间隔十来米便有由现代艺术家装饰的《痴儿西木传》中的名段名句,仿佛令人置身于西木传中。古堡继承人B.男爵夫人曾在她当地富丽的宫邸里多次热情地接待过格氏学会的成员们。
……
如今《痴儿西木传》可见诸世界各大辞书,但在德国十八世纪辞书中对格里美尔斯豪森的记载依旧沿用他当初发表《痴儿西木传》时的化名:萨·格·封·赫尔希弗尔德。这部作品对德国文学的影响不容抹杀。德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名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上海演出过,源出格里美尔斯豪森的《女骗子和女流氓大胆姑娘》,描写一个妇女在战争中的遭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当代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自称是“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继承者”。他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中的主人公奥斯卡,《比目鱼》中的比目鱼,前者以侏儒的目光,后者以两边的眼睛观察世界,其古怪夸张的形象和奇奥的语言,都是痴儿西木的派生形象。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正式着手翻译《痴儿西木传》时,仅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得一册当时东德建设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的全本,遗憾的是它没有注释。我感谢蔡思克教授,他设法从德国购得有注释的《痴儿西木传》。一册赠我,使我能根据这些注释校对了一遍我的译文,他还经常为我解释疑难。我也得到上海外国语学院我的同事潘再平的极大支持和帮助,他注意到小说文字的雅俗牍野以及风格上的迥异多样。最后一章《别了,世界》是难度很大的排比句,在译文的相当上,潘再平下了很大功夫,我们对书名也作了反复的酌斟推敲,主人公名字Simplicissimus若按音译为西木卜里其西木斯,未免令人费解,混沌无知达到顶峰译为“痴儿”,“西木”仅取其字头发音而已。主人公姓名前的形容词abenteuerisch,译为冒险,意义上也嫌不足,全书所述,乃痴儿西木在战争中的九死一生,或险象环生的境遇,若将这些意思加在书名上,便嫌累赘,故从略。其它例子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老师冯至在那几年里对我翻译此书多予关注。一九七九年我初次将《痴儿西木传》的头几章和最后一章译稿径寄人民文学出版社,征求意见,询问能否出版。经过一段时间,获得了肯定的答复。过了很久我才知道和我打交道的是诗人兼作家绿原先生,他当时正负责德国文学的出版,我感谢他对我的指点督促,使《痴儿西木传》在一九八四年得以顺利出版。并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直接代我寄给德国明斯特大学十五册样书,由贡特·魏特教授亲自分赠各地有关博物馆收藏。但当时尚属国家改革开放初期,行内人士虽知此书价值,却由于我们长期与外界隔绝,不论前言还是封面设计,都与当今德国对此书的研究成果有差距,也欠缺必要的插图。当时德国二十多家报纸为《痴儿西木传》在中国出版,相继发了消息,其中包括颇有影响的《法兰克福汇报》。
今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第二版《痴儿西木传》,将这部在二十世纪后期重新红火起来的德国小说再次介绍给中国读者,潘再平教授和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版采用了德国当代著名画家约瑟夫·黑根巴特的插画,在解决版权费用方面,我们得到德国格里美尔斯豪森学会和学会名誉主席狄特·布劳埃尔教授的及时帮助,使此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一并致谢。
2002年2月寄自美国康州
2003年9月改于北京大学
2015年5月改于北京大学
第一卷
第一章 西木讲述自己的农民出身和他所受的道德教育
第二章 西木当上了牧人,他引经据典称颂牧人生活
第三章 西木大吹风笛,直到士兵把他掳走
第四章 士兵蹂躏西木家园,如入无人之境
第五章 西木乘机逃跑,心惊胆颤,草木皆兵
第六章 西木初遇隐士,吓得魂不附体
第七章 西木在一个穷得可怜的栖身之所受到款待
第八章 西木用痴愚的回答表明他有个什么样的头脑
第九章 西木怎样从一个野人变成了基督徒
第十章 西木学会了读和写,心甘情愿地与隐士同住下去
第十一章 西木叙述人所必需的饮食起居和其它等等
第十二章 西木知道了死得有福的方法,要获得一所墓穴也并不困难
第十三章 西木想离开荒野,却又三心二意
第十四章 西木叙述士兵如何恐怖残忍地糟蹋五个农民
第十五章 西木遭士兵抢劫,梦见了战争情景
第十六章 西木继续梦见战争生活,懂得小人物向上爬的艰难
第十七章 西木懂得了战争中贵族不肯随便赏光,但出身低贱者也可以成为大人物
第十八章 西木初闯人世,即交好运
第十九章 西木被俘入哈瑙宫廷,叙述他当时遭遇到的一切
第二十章 西木被关入牢房,恐惧之中来了救星
第二十一章 西木靠上帝的恩赐,有幸获得极为友好的招待
第二十二章 西木听说他亲爱的隐士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第二十三章 西木当了侍童,得知隐士之妻在兵荒马乱中失踪
第二十四章 西木见到各式各样的偶像崇拜,他对世人挑剔责难,评头论足
第二十五章 西木和人世间格格不入,人世间也对他白眼相看
第二十六章 西木耳闻目睹了士兵怎样互相热烈致意的新风尚
第二十七章 西木在文书室里放了一个屁,因此遭了殃
第二十八章 西木学习预言,还获得了另一种本领
第二十九章 西木怎样从牛头上偷吃了两只眼睛
第三十章 西木初见醉汉,认定他们已经不可救药
第三十一章 西木认真初试本领,却挨了一顿狠揍
第三十二章 西木看到众人醉后狂态,教士只能临阵脱逃
第三十三章 西木目睹主人射狐,他也亲口尝到了味道
第三十四章 西木参加了一个舞会,在那儿又一次惹下了大祸
第二卷
第一章 西木在鹅圈里看到了雄鹅和雌鹅交配时的情形
第二章 西木证明什么时候洗澡对人才有好处
第三章 西木叙述他怎样付了学费,又怎样被选中当了小丑
第四章 西木讲述施舍人的故事,以及他怎样为瑞典人服役
第五章 群魔带领西木下地狱,在鹅圈里用西班牙美酒款待他
第六章 西木讲述他怎样进入天堂,饮酒后变成了一头牛
第七章 西木初当牛犊,大显身手,不同凡俗
第八章 西木聆听关于神奇的“记忆力和忘却”的故事
第九章 西木描述怎样称赞小姐和供人取乐消磨时间
第十章 西木听人讲述许多英雄人物和能工巧匠的伟大功绩
第十一章 西木数落一位统治者的辛劳
第十二章 西木十分恰当地论证无理性的动物所具有的理性
第十三章 西木请大家耐心地读这一章
第十四章 西木过上了走运的生活,忽然又当了克罗亚人的俘虏
第十五章 西木在克罗亚军队中的所见所闻和所过的生活
第十六章 西木侥幸获得了一件极妙的赃物,因而得到了丰富的饭食
第十七章 西木看到了妖魔舞会,自己也加入了妖魔的行列
第十八章 西木请求大家不要以为他是在吹牛皮
第十九章 西木重操旧业,再度充当小丑
第二十章 西木与总管散步,看到了赌博的场面
第二十一章 西木与海尔茨布鲁德结为莫逆之交
第二十二章 西木目睹一桩卑劣的偷盗行径,使一个人蒙受极大的耻辱
第二十三章 西木赠与海尔茨布鲁德一百金币,使他绝处逢生
第二十四章 西木眼见预言的应验,他与老海尔茨布鲁德从此永别
第二十五章 西木变成了一个姑娘,他讲述如何受到危险的调情
第二十六章 西木被当做叛徒逮捕,又被当做妖人带镣示众
第二十七章 西木亲眼目睹维特斯托克战役,以及小海尔茨布鲁德如何惩治了狱吏
第二十八章 西木报道海尔茨布鲁德怎样在克敌制胜时被俘,他自己又怎样单独与一支特殊的军队作战
第二十九章 西木讲述一名士兵在“天堂”里的情况
第三十章 西木获得猎兵的称号,表明他能够作出怎样大显身手的事来
第三十一章 西木叙述魔鬼怎样偷了教士的油脂,而使猎兵平添了许多是非
第三卷
第一章 猎兵西木谈论兵不厌诈,但他未免做得过了头
第二章 苏斯特的猎兵西木除掉了一个冒充的猎兵
第三章 西木逮住了尤韦神,听他述说诸神的告诫
第四章 西木聆听尤韦讲述德国英雄将如何征服世界并带来和平
第五章 西木继续听讲德国英雄将如何调解人间一切宗教信仰之间的争端
第六章 西木再听尤韦编造跳蚤在他那儿的遭遇
第七章 猎兵西木满载战利品荣返苏斯特
第八章 西木惊遇活鬼,“冒失鬼”喜获骏马
第九章 西木叙述一次不寻常的战斗:弱者赢,强者败
第十章 西木幸获释放,长官还使他有了非分的希望
第十一章 西木讲述各种琐事,虽不重要,却可解闷
第十二章 西木意外地发现了财宝,他欢欢喜喜地满载而归
第十三章 西木想入非非,要守住他的财宝
第十四章 猎兵西木又被俘虏,却像往常一样受到青睐
第十五章 叙述西木凭什么样的条件获得瑞典人的释放
第十六章 西木过起像爵爷那样挥霍的生活来
第十七章 西木叙述他怎样安排六个月的生活,女算命人对他说了哪些预言
第十八章 猎兵西木开始过放荡的生活,使少女们为之倾倒
第十九章 猎兵西木交游广阔,聆听了一席有益的教诲
第二十章 西木与教士谈论信仰问题,把教士玩弄于股掌之中
第二十一章 叙述西木怎样措手不及地被迫成婚
第二十二章 西木讲述婚礼的经过以及他怎样安排新生活
第二十三章 叙述西木怎样到科隆去取钱
第二十四章 西木在城里逮住了一只兔子,使人乐开了怀
第四卷
第一章 叙述西木怎样被诱骗到了法国
第二章 西木遇上了一位好主人,充分享受到他的恩宠
第三章 西木充当喜剧演员,受到了许多女子的青睐
第四章 “漂亮的德国人”被迫光临爱神之堡
第五章 西木在爱神之堡受到款待,八天之后又离开了此地
第六章 西木秘密逃出法国,因染上天花而伤心绝望
第七章 西木痛苦地回溯过去,喝了水才知道学习游泳
第八章 西木充当江湖骗子,狡猾地骗取了农民的钱
第九章 冒牌医生西木变成了一名步兵,靠逮兔子摆脱了困境
第十章 西木因翻船掉入莱茵河,历尽艰险,又绝处逢生
第十一章 西木对教士一无好处,教士却热衷于拯救他的灵魂
第十二章 西木邂逅海尔茨布鲁德,时来运转
第十三章 西木大谈梅罗德兄弟团
第十四章 西木和一个人作生死搏斗,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
第十五章 西木聆听奥立佛一席关于抢劫有理的论证
第十六章 奥立佛从切身利益出发去解释老海尔茨布鲁德的预言,因而疼爱自己的仇敌西木
第十七章 西木聆听奥立佛对教堂的议论
第十八章 西木听奥立佛讲述他少年时期在学校里的所作所为
第十九章 西木听奥立佛讲述他在列日的无耻行径
第二十章 西木听奥立佛讲述他怎样在战争中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提升
第二十一章 西木听奥立佛无意说出海尔茨布鲁德从前告诉过他的预言
第二十二章 西木明白了猫和狗打架的时候,一个人会受到什么样的遭遇
第二十三章 西木目睹奥立佛的残忍行径,想方设法企图脱身
第二十四章 西木目睹奥立佛的惨死
第二十五章 西木发了财,却遇到了穷极潦倒的海尔茨布鲁德
第二十六章 西木痛心地聆听海尔茨布鲁德倾诉他的悲惨遭遇
第五卷
第一章 西木成了香客,随海尔茨布鲁德去朝圣
第二章 西木虔诚忏悔,魔鬼却来纠缠
第三章 西木叙述他与海尔茨布鲁德怎样度过冬天
第四章 西木当了连长,在战斗中与海尔茨布鲁德一起负伤
第五章 西木权充信使之神墨丘利,聆听朱庇特谈论战争与和平
第六章 叙述西木在矿泉的艳遇,以及他如何捉弄法师
第七章 西木挚友海尔茨布鲁德去世,西木堕入情网
第八章 西木再次成婚,他邂逅阿爸,知道了自己的来历
第九章 西木因儿子而烦恼,再次成了求之不得的鳏夫
第十章 西木满怀兴趣地倾听农民说魔魔湖
第十一章 西木听到了奇怪的感恩之言,虔诚之心油然而生
第十二章 西木与精灵们遨游地球中心
第十三章 西木听魔魔湖王子谈论人、兽、天使和精灵之间的区别
第十四章 西木与王子一路上继续谈天说地
第十五章 叙述西木与湖王交谈了些什么
第十六章 西木被领进海洋深处,看到了稀罕的事物
第十七章 西木又回到了地面,脑海里盘旋着异想天开的念头
第十八章 西木在不合适的地方白白浪费了他的矿泉
第十九章 西木讲述匈牙利的再洗礼派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第二十章 西木离开了黑林山区,来到莫斯科
第二十一章 西木叙述在莫斯科的遭遇,他怎样开始制造火药并建立奇功
第二十二章 西木叙述他怎样经过曲折漫长的路途又回到了阿爸身边
第二十三章 西木回顾艰辛劳累的一生,决心皈依上帝
第二十四章 世界使西木无所留恋,西木向世界告别
附录:与本小说有关的三十年战争年表
译后记
德国巴罗克文学的丰碑(译本序)
李淑
德意志人民,忍欺受骗。
为更高理想,在斗争中
血流成河,历尽苦难。
单纯的心灵啊!
变得桀骜不驯。
缪斯赋予了灵感,
德意志人民,你本是那——
他笔下描绘的
可怜的西木!
这段铭刻在《痴儿西木传》(1668,以下简称《西木》)的作者汉斯·雅科布·克里斯托夫·封·格里美尔斯豪森(Hans Jakob Christoffel von Grimmelshausen,1622—1676,以下简称格氏)纪念碑上的诗行,足以说明这部长篇小说何以能经受三百年的沉浮,在德意志人民中间深深扎根,成为德国家喻户晓的作品的内在因素了。
这部描写一个小人物在德国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的遭遇的作品,重哲理而隐晦难懂,虽然早为文学史家确认为十七世纪文学高峰,却很少有人从巴罗克流派的角度来加以分析阐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巴罗克作为这一种艺术流派从它一开始便被判为“教会与封建的文化运动”,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获得平反。二次大战后,尤其从六十年代起,在欧美诸国蓬勃开展的巴罗克文学研究中,《痴儿西木传》恰如群山之巅,巍然屹立。如今它已有了世界各国译本。当汉译本于一九八四年在北京出版以后,才使我们有机会获得丰富的有关信息,看清了它绚丽而多彩的面目。
《痴儿西木传》的作者格里美尔斯豪森的文化造诣并非来自学校,而是来自艰苦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称得上是位奇才,他的《西木》具有巴罗克艺术风格的种种特点,而在思想上并不受教会与封建社会种种规范原则的约束。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评论《西木》道:“这是一座极为罕见的文学与人生的丰碑。它历经近三百年的沧桑,依然充满生机,并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更长久地巍然屹立;这是一部具有不可抗拒魅力的叙事作品,它丰富多彩、粗野狂放、诙谐有趣、令人爱不释手,生活气息浓厚而又震撼人心,犹如我们亲临厄运,亲临死亡。它的结局是对一个流血的、掠夺的、在荒淫中沉沦的世界彻底的悔恨与厌倦。它在充满罪孽的、痛苦悲惨的广阔画卷中是不朽的。”
《西木》近乎自传体小说。当代格氏研究者柯乃克黑森州及巴登档案馆成功地找到了证据,说明小说中主人公-西木的经历在第四卷之前几乎与作者经历一致。小说以第一人称自叙体写成。主人公西木是个孤儿,被德国中南部偏僻农村的一户农民收养,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使他思想单纯无知。在兵燹之乱中,小西木逃入树林,夜遇隐士,隐士对这孩子的种种无知感到惊讶,于是给他起名叫“西木”意为单纯无知。隐士灌输给他基督教的信仰和种种知识。两年后隐士去世,临终留给西木三句话,作为他今后生活的准则:一要有自知之明,二不与恶人为伍,三要坚定地生活下去。此后小西木离开树林,进入人间社会,从此经历种种冒险生涯,饱尝人间残酷暴虐。先当书童,后当小丑,供人取乐。在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从军队人生转到另一方,不得不被-迫时时说谎,隐瞒自己的过去。他在马格德堡皇帝军中,结识了海尔茨布鲁德父子和奥立佛,前者代表“善”,三人结为生死与共的莫逆之交;后者代表“恶”,在西木后来生涯中,与奥立佛起着难解难分的作用。西木依靠自己聪敏的天资,对环境的善于应付,终于成为一名远近闻名、智勇双全的猎兵,凭着兵不厌诈、克敌制胜的本领,屡建战功。这时达到他生命的制高点,荣誉与财富同来,获得了许多妇女的青睐,风流韵事迭出,被迫与一个军官的女儿结婚。后来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从荣华富贵的高峰堕入贫穷潦倒的境地,沦落为兵痞、流浪汉、骗子、卖假药的人、强盗等等。作品中对三十年战争后期产生的“梅罗德兄弟团”——散兵游勇、打家劫舍的兵痞集团有生动具体的描写。在经历了一番曲折之后,西木洗心革面,皈依了天主教。但又不甘寂寞,再次结婚,并成为上天入地的探求者,最后又重返战场。其间,他邂逅养父,知道了自己贵族出身的来历,隐士原来是他的生父。西木对人生厌倦绝望,重新开始过隐居生活。
《西木》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具有强烈的宗教和哲理色彩,这与北欧人倾向于从道德和宗教的角度来观察人生是分不开的。同时,十七世纪的德国在新、旧教外衣下进行的三十年战争是德国土地上的一场欧战,在教皇、皇帝与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背后都有外国的支持与参与。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土地荒芜、经济凋敝、人口骤减,德国从此分裂为三百多个专制小邦。在这个政治经济混乱落后、信仰危机的时代,《西木》中反映出强烈的反对封建专制、贵族特权和教会腐败的倾向。作者通过西木的口,认为在宫廷里,牲畜和人之间的差别已经很小:“我曾亲眼目睹,有些人怎样比猪更肮脏,比狮更凶残,比羊更淫荡,比狗更下贱,比马更放浪,比驴更粗鲁,比牛更贪饮,比狐狸更狡猾,比狼更贪婪,比猴更愚蠢,比蛇蝎更狠毒,他们只不过在外表上区别于野兽而已。”他寄希望于德国的统一,由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来治理德国和世界。格氏虽然身为天主教徒,但他在《西木》中对教会的批判是无情的,一针见血的。他笔下的教士多半是虚伪贪婪,丧失天良,不学无术而又狂妄自大。他认为教士与强盗的差别只在于:“盗贼从来不说他们所干的事,而教士正好相反,从来不干他所说的事。”又例如西木见到士兵残忍地杀害五个农民,在杀害之前,有这样一段对话,士兵对一个农民说:“如果你否认上帝和所有的圣徒,那我就放你逃跑……”这个农民回答说,他一向不把圣徒放在眼里,而且直到现在也不和上帝结缘。他还慎重发誓,说他不知道上帝,也不想从天国得到一分好处。
……
小说另一个重要的巴罗克特点是《西木》封面的古怪人像。这一怪入
的象征画承袭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其含义不亚于斯芬克斯难解之谜。
在怪入像下附有的诗句是:
像凤凰在火中再生,我腾入太空而不失踪影,我漂越大海又遍游大地。
我在遨游之中四海扬名。
是什么,使我心忧伤,难能欢乐?
我把一切,记述书中,为使读者,如我所做,远离愚昧,永得安宁。
怪人身后是一片红色的火,象征在火中的再生。它本身由不同因素组成,上半身半男半女,目光敏锐,长钩形鼻子,大嘴,头的左右两边长有一对山羊角和驴耳。一条腿是牛脚,另一条是水禽的蹼。背有翼,身后有海豚般的尾。象征腾入太空,漂越大海,或遍游大地的必要装备。手持世界之书,或称命运之书,上有皇冠、僧帽、大炮、岗楼、色子筒、船、小丑帽、烧鹅、小昆虫等,象征五彩缤纷的世界,小说情节的变幻不定,也象征人生的种种经验。在怪人脚边,躺着许多假面具,象征以它们来对付险恶的人生。这幅画已成为格氏的标志、西木的标志以及德国巴罗克文学的标志,而它象征性的含义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用蓬勃开展这四个字来形容格氏及其《西木》在德国和美国的研究并不为过。关于格氏本人和小说本身的研究以及它成为德国巴罗克文学的代表作,以及它在承前启后方面研究的影响,都有了新的突破。必须一提的是贡特·魏特教授在一九六八年出版的格氏及《西木》研究专著《论巴罗克文学中的模仿与创造》一书被日耳曼语文界公认为当代德国文学研究方面的重大成果之一。魏特教授以丰富确凿的资料,令人信服的考据和论证揭示了《西木》的多源性以及格氏并非一位学识欠缺的乡土作家,尤其重要的是,魏特教授首次解开了《酉木》的内在结构之谜,他根据情节和十七世纪盛行的星相占卜之术,以及古希腊罗马诸神与各种金属典故等等的联系,从它们之间含义上的相符一致推断出格氏是按照九大行星的排列来安排情节的。这又揭示了巴罗克风格的另一重要寓意特征。这种内在结构的剖析进一步解释了艺术结构与作家世界观的联系。魏特教授的这部著作已成为研究巴罗克文学的必读之作。
当一九七六年格氏逝世三百周年之际,联邦德国为这位民族作家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国际学术报告会,格氏及其作品展览会,一版再版新的《西木》注释本,发行纪念货币和邮票,并由当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曼佐在伦兴城为格氏树立了新的全身铜像。在与《西木》有着不解之缘的威斯特法伦州的明斯特大学成立了国际格氏学会,公推当代日耳曼语文界四大名师之一的贡特·魏特教授任学会主席。每年出版一期国际性的、以格氏研究为中心的巴罗克文学论文集《西木卜里希阿娜》。一九八三年联邦德国放映了《西木》电视连续剧。近年来,格氏及《西木》已成为国际性研究课题。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国际比较学会副会长吉列斯比(Gerald Gellspie)在他的论著《欧洲小说的演化》中专论《西木》,并称之为“宏伟的巴罗克文学顶峰”。当代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自称是“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继承者”。由格氏学会组织的每年一次国际格氏会议有世界各国学者参加。如今《西木》已有了世界各国主要语种译本。七十年代苏联译本和日本译本相继问世。一九八四年《西木》中译本在北京问世,引起联邦德国的关注和兴趣。一九九。年春,以瑞士苏黎世为起点,然后在西德巡回展出二十世纪《西木》画展。
《西木》及其艺术风格或许还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但正如《西木》中所说:“凡煞费苦心做成的东西,总是最珍贵的,也是更有价值的。”二十世纪后期的研究热潮是继十九世纪起伏之后而出现的,这部作品今后是否还会销声匿迹,而后再来一个热潮?这有待历史证明。
一九九二年于北京大学
格里美尔斯豪森编著的《痴儿西木传(精)》讲述了,一个孤儿被一户农家收养,十岁时为避战火,逃进一座森林,他遇到一个隐土,隐士给他起了名字:西木卜里其西木斯,即纯朴无知之意。在隐士的教育下,西木学会了读书写字,获得了知识和信仰。隐士去世后,他离开了森林,开始经历种种的冒险生涯。时值三十年战争期间,他做过一名瑞典军官的侍童,当做供人娱乐的小丑;当了骑兵,他机智勇敢,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并与一个军官的女儿结婚。后来,他被骗来到巴黎,在这个花花世界里,他的容貌和艺术才干使他受到整个巴黎上层社会和贵夫人的宠爱,他成了几个贵夫人共同豢养的秘密情夫。他厌恶也害怕这种不光彩的营生,于是逃出巴黎,途中得了天花,变得丑陋不堪,开始了流浪生活,几经波折,他返回德国。这时他的妻子已不在人世,他又与一个农村姑娘结婚,但不久妻子去世,他遇到了自己的养父母,得知自己就是林中隐士的儿子,出身贵族之家。他不满足无所事事的安静生活,欲探究宇宙的秘密。后来他遇到一名瑞典军官,重新在军队中服役。他到了莫斯科,为沙皇制造火药,后为鞑靼人俘虏,被转卖到朝鲜,最终历尽艰辛,返回祖国。这时战争已经结束,他回顾一生,感到世事变幻无常。对生活对人生的厌倦、对社会对现实的绝望,促使他做出决定:告别世界,远离尘嚣,去做隐士,终其一生。在续篇中,西木到了一座孤岛,在那里住了多年,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然而却是勤奋的生活。这是在德国文学中第一次出现的鲁滨逊式的人物,比笛福的鲁滨逊还要早半个世纪。
格里美尔斯豪森编著的《痴儿西木传(精)》是发生在德国三十年战争时期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主人公西木是个孤儿,从小被一农民收养,思想极其单纯。战乱中他逃入树林,夜遇隐士,隐士对他的无知感到惊讶,便教他种种知识。隐士去世后,西木离开树林,进入人间社会。他先当书童、小丑,后在军队服役。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他屡建战功,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猎兵,风云一时。后来,他受骗到了巴黎,陷入“爱神之堡”和“仙窟”。当他逃离巴黎回国途中,不幸得了天花,丧失了美貌和财物,后沦落为兵痞、骗子、强盗和卖假药的人。经历了今日天堂明日地狱的种种曲折之后,西木万念俱灰,厌倦人生,决心返回树林,重过隐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