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远离尘嚣/中国书籍编译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托马斯·哈代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说说农夫奥克——一件小事

农夫奥克微笑的时候,他的嘴角便向两边漾开,几乎到了耳廓的旁边,眼睛眯成了缝;两眼漾出的皱纹在他的脸上延伸着,像是草草画就的朝阳所射出的光线。

他的教名是加布里埃尔。在干活的日子里,他是一个心中有数的年轻人,动作麻利,穿着得体,俨然是一个好样的小伙子。可一到星期日,他就迷糊了;行动拖沓,他那身上好的衣服和雨伞,弄得他狼狈不堪。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感到自己在精神上处于教区虔诚的教徒和酒鬼们之间的广阔的老底嘉中立区的人——也就是说,他也去教堂,但当人们念到尼西信条的时候,他却偷偷地大打其哈欠。在他想洗耳恭听布道的时候,却琢磨着晚饭会有些什么样的饭菜。或者,如果用舆论这杆秤来衡量他的为人,那么,当他的朋友和批评者发火的时候,他被认为是个坏人;当他们高兴的时候,他又成了一个好人;当他们既不怒又不乐的时候,他就成了一个精神色彩黑白相间的灰色的人。

由于在奥克的生活中,工作日六倍于星期日,因此他穿着那身旧衣服时的外表极富他自己的特点——在邻人的心目中,总以为他的这种穿着打扮是一成不变的。他戴着一个平顶毡帽,为了不让疾风吹掉,紧紧地扣在脑袋上,因此帽子底部向外翘着。他身穿一件约翰逊式的宽大的外套,下肢包着普普通通的皮护腿,靴子大得出奇,能给每一只脚提供一个宽敞的地方;其结构使任何一个穿着它的人在水里站上一天也不会感到潮湿——做靴子的是个讲良心的人,他在尺寸和强度上不惜工本,以此尽力弥补裁剪上的一切缺陷。

奥克先生还戴着表呢。那是一只也许可以称为小银钟的表;换言之,从形状和意义上来说,它是一只表;从大小上来说,却是一只小钟。这东西比奥克的爷爷还要大几岁,兼有走得太快,或干脆不走的古怪特点。这只表的小针也偶尔在针轴上打滑,因此,尽管分针指示得相当精确,但谁也拿不准到底是几点几分。对于这只表停摆的怪毛病,奥克的治疗方法是敲敲晃晃,而对另外两种毛病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他的解决办法是,要么经常不断地对比和观察太阳或星辰,要么把脸紧贴在邻居窗子的玻璃上,直到看清里面那只绿磁面的时钟指着几点钟。也许得提上一句,奥克的表袋掏起来很不方便,因为它的位置有点儿偏高,在裤腰带的上部(而裤腰带又高高地提在背心的下面)。掏表的时候,非得把身子歪到一边去不可,由于出力使劲,嘴和脸都挤成了一团,脸挣得通红,就像从井里提水桶似的,拉着表链,把表提出来。

但是,在十二月的一个阳光明媚、和煦宜人的早晨,当一些有心人看到加布里埃尔·奥克在自己的田地上走过时,他们也许会注意到他的其他特点。人们也许会看到,他脸上的那种毛头小伙儿的神态和线条,已经变得富于男子气了。不过,在一些细微的角落,还隐约地保留着几分孩子气。他的身高和体宽倘若能适当地加以修饰,是足以使他显得仪表堂堂的。然而,在某些男人的身上——城里人或乡下人均无例外——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那一表人才的堂堂体魄,有些被他们的行为举止所埋没。这与其说是肌体不爽,毋宁说是精神欠佳。那种本应是修女才有的文静和谦恭,似乎总是使他显得与世无所贪求。奥克悠哉游哉地走着,背部的弯曲虽然不易觉察,但因为他弓着双肩,又显得颇为扎眼。奥克是不修边幅的,如果对一个人的评价是重外貌而不重衣着之类的话,那么,这一点可以算作是一个缺陷。

他刚刚到了生命中的这样一个时期,说起他这样年龄的人的时候,已经不适用“年轻”这个字眼儿了。他正处在男子气不断增加的最美好的阶段,理智和感情显然已经分道扬镳;智情混一的、好j中动的青春时期已成过去;而在妻小的影响下,智和情重新结合的、易生偏见的阶段,却尚未到来。简而言之,他今年二十八岁,是个单身汉。

这天早晨,他置身的那块田地的斜坡,毗连着一个名叫诺库姆山的山脊。连接埃敏斯特和乔克一纽顿的大路,从这座小山的山嘴穿过。奥克随便地朝树篱外瞟了一眼,看见他面前的斜坡上,一辆装着弹簧的四轮马车正在顺坡而下;黄漆车身,标志悦目,两匹马拉套,旁边走着一个车夫,手里直直地擎着一条马鞭。车上满载着家用器具和窗台上摆设的花草。在这些东西的顶端坐着一个年轻动人的女子。加布里埃尔还没把这番情景看上半分钟,那辆大车便在他的眼皮底下停住了。

“小姐,大车的后挡板丢了。”车夫说道。

“我听见它掉下去了,”那姑娘用一种柔和,但并不十分低的声音说道,“咱们爬这座山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声不知是什么地方发出的响声。”

“我返回去吧。”

“好。”她答道。

懂事的马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车夫的脚步声在远处渐次微弱下来。

那姑娘在这堆货物的顶上,一动不动地坐着,周围都是脚朝天的桌椅,她靠着一个橡木高背长椅,前面摆着一盆盆的天竺葵、桃金娘、仙人掌,以及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所有这些大概都是从一幢刚刚搬空的房子的窗台上拿下来的。柳条筐里还有一只猫,它透过开着一道缝的筐盖,半睁着眼睛,温情地打量着旁边的那只小鸟。P7-9

书评(媒体评论)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

——马克思·韦伯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

——弗吉尼亚·伍尔夫

《远离尘嚣》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协调的作品。

——理查德·卡彭特

《远离尘嚣》为我们唱出了一首诗情浓郁的田园之诗,绘制了一幅人类诗意栖居的生态画。

——丁世忠

目录

译序

作者前言

第一章 说说农夫奥克——一件小事

第二章 夜幕——羊群——一幕内景——另一幕内景

第三章 马上女郎——对话

第四章 加布里埃尔的决心——拜访——过错

第五章 巴丝谢芭的离去——田园悲剧

第六章 集市——旅行——火灾

第七章 被认出来了——羞怯的姑娘

第八章 麦芽作坊——闲聊——新闻

第九章 家宅——来访者——半信半疑

第十章 女主人和她的手下人

第十一章 兵营之外——雪——会面

第十二章 农夫们——规律——例外

第十三章 密室策划——情人节的情人卡

第十四章 信的效果——黎明时分

第十五章 清晨的聚会——还是那封信

第十六章 万圣教堂和万灵教堂

第十七章 在市场上

第十八章 博尔德伍德的沉思——后悔

第十九章 洗羊——求婚

第二十章 困惑——磨剪——争吵

第二十一章 羊群遇麻烦——口信

第二十二章 大谷仓和剪羊毛

第二十三章 黄昏——第二次表白

第二十四章 同一个夜晚——冷杉林

第二十五章 说说这位新相识

第二十六章 草地边的一幕

第二十七章 收蜂

第二十八章 蕨丛中的洼地

第二十九章 黄昏散步的情形

第三十章 滚烫的脸颊和泪水盈眶的眼睛

第三十一章 责备——愤怒

第三十二章 夜——马儿奔驰

第三十三章 阳光下——报信人

第三十四章 回家了——骗子

第三十五章 临窗眺望

第三十六章 纵酒狂欢——财富遭险

第三十七章 雷电交作——两人聚首

第三十八章 雨——孤独人偏遇孤独人

第三十九章 回家——痛哭

第四十章 去卡斯特桥的大路上

第四十一章 猜疑——派人去接范妮

第四十二章 约瑟夫和他的运载物——鹿头客栈

第四十三章 范妮的报复

第四十四章 树下——反应

第四十五章 特罗伊的浪漫举动

第四十六章 滴水嘴:它的所作所为

第四十七章 海边冒险

第四十八章 生疑——存疑

第四十九章 奥克的升迁——强烈的希望

第五十章 羊市——特罗伊碰了妻子的手

第五十一章 巴丝谢芭与她的侍从谈话

第五十二章 事态在收拢

第五十三章 “冲突开始了——一小时内全部结束”

第五十四章 休克以后

第五十五章 来年的三月——“巴丝谢芭·博尔德伍德”

第五十六章 孤独中的美人——归根结蒂

第五十七章 一个雾蒙蒙的夜晚和清晨——尾声

序言

所谓“白驹过隙”、“日月如梭”的话,年轻时挺爱说,可能是像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种感觉吧。但也不尽然。在山西插队的时候,曾写过一首词,词牌忘了,好像是一个劲儿地埋怨时间过得太快:其实,那时也不过十八九岁。想来是因为觉得老大不小了,还在山沟里用镬头啃黄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因而产生了一种焦虑感。可是,这回旧时译作《远离尘嚣》蒙王平社长的赏识,加入了中国书籍出版社的翻译文学作品的系列,嘱我重新修理一遍时,回头一看,竟然三十五年过去了,这才真的有了“白驹过隙”、“日月如梭”的感觉了。

这回为了修改本书,而翻弄花山出版社的旧版时,看到了第二版扉页上我自己一九八五年六月十八日写的一段感言:

去岁即闻此书将有第二版之议,然后又杳无信息,渐不以为意耳。昨日忽于书肆中见此书之第二版,竞出意外,虽云旧译,然仍窃自喜也。白驹过隙,不觉二三载已逝,人生岁月宁非忒(音te)短耶?

看完不觉莞尔。才过了两三年,距初版也不过五年,就嚷嚷着白驹过隙了,其如三十五年何?人,不过六十岁,千万说时光易逝的愁滋味:其实你也并不真正知道这滋味的真谛。

不过,尽管是怀着时光易逝的遗憾来读旧译,但读过之后,觉得对当年的译文,大体上还是比较满意,有几分不悔少译的感觉。这本书是我与陈亦君兄在一九八一年开笔翻译,于次年完成。当时,我们是在同一个机关工作。翻译的流程是,我译第一稿,亦君兄改第二稿,我再润色第三稿。亦君兄长我十余岁,英语的准确度,自然由亦君兄负责,译文的风格由我负责,以保证译文风格的一致;所以说,最后的译文基本上是不才区区的文风。我们的合作,真正是相得益彰的。

当年译这本书时,对于我们两个人来说,只有一个突出的感觉,那就是一个字:难。那时我大学毕业没几年,虽然此前与亦君兄合作翻译了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的几本侦探小说,但哈代的作品毕竟是古典文学作品,从各方面来讲,二者都不在一个层次:而亦君兄虽然英语精良,但他此前也没有真刀实枪地对付过英语的古典文学作品。所以,我们突出的体会是:书到用时方十艮少。但那时胆子真大,既然有出版社要,我们就敢干。这也是一个人生的体验:有时你不免会被环境逼着,或自己逼着自己,去干一件爬陡坡的事。尽管爬到一半时,难得你真想放弃,真想缩回去,想,“干吗跟自己过不去,找了个大蜡来坐”:但如果你硬是咬着牙干到底,最后不但事情竟然干成了,而且你自己也会获得极大的提高,甚至是质的提高。反正我译完本书后,就不再对英语的古典文学作品怵头了;爬了一个陡坡,使我信心大增。可惜,亦君兄译完本书后,便中途拐弯,干别的去了。而我则有些杠头,一路在文学翻译的方向上走了下去,一直译到了莎士比亚。但究其原因,这本书的翻译是一个良好的起头,也是走下去的信心之所在。

闲话休叙,言归正传。为了本书的这次出版,我还是下了些功夫的:不是只在原来译文的基础上,做些浮面的文字润色,而是又对照原文,仔细地校改了一遍。小到对所有的标点符号做了认真的修订;当年我们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实际上是功夫不够的,基本上是按照原文的标点符号走,许多用法并不符合中文的标点规范。此外,我又对一些词语做了重新的考虑:

比如第一章的标题是“Description ofFarmer Oak”,其中,FarmerOak的译名当时就颇费踌躇。farmer这个词如果简单翻译成“农民”,比如译成“农民奥克”,是有些不妥的,因为这个词在中文里含义甚广,容易使人联想到扛着锄头下地的小农,或自耕农。但farmer在英语中,不但可以指小农,还可以指牛羊成群、阡陌纵横的农场主。这样的大农场主往往并不是地主,因为土地所有权不是他的;但这个词一般不会指雇农。而在中文里,“农民”这个称谓,是包括雇农的。故简单的一个“FamerOak”,倘译成“农场主奥克”,对本文的主人公来说,有些大了,有些抬举他了,其实他只是一位有着经营自主权的小农户;“农场主”用来指本书中的博尔德伍德还差不多。但若译成“农民奥克”,如上所述,在中文里是不妥的,况且,中国人也没有“农民某某”这个称谓。因此,几经周折,当时定为“农夫奥克”。这次修订时,我还是觉得“农夫”这个词有欠确切,因为它没有包含“农场主”的意思。可是思维再四,仍是找不出一个完全妥帖的中文词来,只好仍然保留了“农夫奥克”这个译法。

第十三章的题目是“Sortes Sanctorum——The Valentine”,当时译为“密室谋划——瓦伦丁节的瓦伦丁”。其中,valentine这个词是个双关语,既指的是情人节,也指的是情人卡。但问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中国人绝大多数并不知道什么情人节,更遑论情人卡了;那时查字典,告诉你的是,valentine叫“瓦伦丁节”,情人卡也因之成了“瓦伦丁卡”。况且,洋人在老时年间的瓦伦丁节,只是一个开心的、带有戏谑性的节日,情人卡是可以乱寄的,接到的人也只是一笑了之,并不认真(详情请参阅本书相关的注释)。演变到今天,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瓦伦丁节变成了真正的情人节,情人卡也变成了真正的情书,还添了些玫瑰花和巧克力的噱头。但本书却是在旧有的意义上,使用“valentine'’这个词的,相关着瓦伦丁节和不能认真的“瓦伦丁卡”。故此,当时在译这个词的时候,只好把它相关的两个意思全都译了出来,变成了“瓦伦丁节的瓦伦丁”。这次在修订时,我觉得这个题目的译法虽然准确,但其实还是有些绕,读者也会感到费解,所以,便径直译成了“情人节的情人卡”,以图与时俱进;只是在注解中,仍是详细地介绍了这个节日的来龙去脉。由于现下过情人节之风日炽,有爱国情怀的人颇觉不忿,以为我们自己也有情人节,那便是七夕鹊桥会,为什么要沉迷于洋的?七夕作为国产情人节,为什么流行不开?我想,可能有两个缘故。一是,牛郎和织女是夫妻,不是情人。夫妻过情人节,挑着一双儿女,奉子过节,文不对题;情人过夫妻的节日,又涉嫌有伤风化,况味,有如左手握右手的夫妻,还有过情人节的余情吗?二是,了解了瓦伦丁节的来历后,便知这个节日胎里带就是欢快的,而七夕节是一个夫妻隔于浩渺银河,不得见面的苦情戏。把这个凄惨的日子当情人节来过,不是咒自己吗?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与本书无关。

其他的,如“让这个年轻姑娘过去吧”(Let the young women……

“then”,大可在不经意间译为“这时”或“随后”,但若译为“倏(音shfi)忽”,至少译词考究了。

“to be heard no more”可以直白地译为“再也听不见了”。但若处理为“转瞬间便不闻声息了”,不但文字驯雅,而且“倏忽,狂风南去,转瞬间便不闻声息了”三句,构成了“短一次短一长”的节奏感和行进感,其结果是,译句本身会显得饱满。当然,“转瞬间”在原文中是没有的,它的出现的理由,是来自于句中“plunge”一词,这个词本身就有“suddenly”(突然、猛然)的意思。所以,“倏忽”这个词,不是随意多出来的。

有的读者也许会问,你这样将单个词汇都加以扩张的译法,是否有悖于“信”的原则?我以为,不可单纯地看是否扩张了单个词。在这种美文的翻译中,主要还是应该着眼于原作者的整体风格。如上所言,哈代作品的整体风格是优美的、考究的、典雅的,译文应该传达出原文的这种风格。倘若以中文的单个词来对应原文的单个词,可以断言,原文的风格将尽失,或者丧失其大部;这将是一种最大的不“信”,不知读者以为然否?为了最等值地忠实于原文的风格,我甚至认为,即使翻译幅度再大些,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毕竟不是翻译讲究精确而非风格的科技论文。

此外,是否忠于原文,也不能单纯地看是否对单个词进行了扩张或收缩,要看翻译的品种。在翻译歌词的时候,为了适应歌唱,还要收缩原文呢,岂可谓不“信”耶?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文无定法”:我一直十分欣赏这句话。如果说文学创作有什么法门的话,我看“文无定法”就是不二法门。文学翻译亦复如是。一篇文章,根据译者不同的修为,和不同的文学主张,可以有不同的译法,即使你通篇用文言文,或者山西话来译,亦无不可。我的翻译,就是我的主张和见解。

本书初版时,曾蒙李一氓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李一亡民同志是一九二五年入党的老党员,是党内元老级的人物,“皖南事变”时,任新四军的参谋长,更是党内公认的大文人、大书法家:他的一手何绍基体的文人字,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世人所推重。“文革”后,他曾任国家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的组长、中联部副部长和中顾委常委: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熟识的人物。现在的年轻人多已不知斯人为何人了,故此多饶舌几句。他为本书题写书名,是对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的提携与奖掖,心感至极。所以,这次出版时,将当年题写的书名印在扉页后,以至不忘,以及对李一氓先生深深的怀念!

时势播迁,人世多变,我与亦君兄失去联系也近四十年了。记得当时与亦君兄相约,如果这本书以后有机会再次出版的话,我们的署名将颠倒一下:第一次他在前,第二次我在前;若还有出版机会,将以此类推。当然,说这话时,并没有想到本书还有面世的机会。然而,这机会竟然真的有了,我想我就不揣冒昧僭越了。

内容推荐

《远离尘嚣》发表于一八七四年,是托马斯·哈代第一部成功的长篇,也是他此后一系列以威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优秀长篇小说的第一部。讲述:美丽、高傲的芭丝谢芭继承了她叔叔的农场。忠诚能干的奥克对她一见钟情,但遭到了拒绝。家境殷实的农场主博尔德伍德因为一次误会不断地向芭丝谢芭求爱。而芭丝谢芭却与英俊的中士特罗伊结了婚。然而,浪漫的爱情到结婚后便告终结。几番风波之后,博尔德伍德开枪打死了特罗伊,自己则向警方自首。这时奥克来到她的身边,给故事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编辑推荐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的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成就开创了英国20世纪文学的新篇章。

《远离尘嚣》是哈代的成名作,也是他早期作品的代表作,是他此后一系列以威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优秀长篇小说的部。作品清新动人,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英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