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津话逗你玩(增订本)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林希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men】

“闷”,是天津人常说的一个字,而“不觉(jiao)闷”又是一个地道的天津词。

怎么就是“不觉闷”?词义上很难说得准确,“不觉闷”就是“不觉闷”,不会给自己定位,不知道自己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参与了不应该参与的事,说了不合时宜的话,做下了惹人厌烦的事,说三道四,人们明明不喜欢他,他还偏偏往里面钻,等等等等。总之,天津人说一切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是“不觉闷”。

天津人为什么将“不觉闷”三个字看得这样重?因为天津是一个商埠。人际关系极为重要,要想在天津立足,或者如《日出》中胡四所说的那样,“在这个码头上吃得开”,就必须时时事事调整好自己的存在位置。强人面前不要逞能,富人面前不要摆阔。不让你上主席台,千万别往台上走,让你上主席台,到了台上也要靠边儿坐。说的话不得体,坐的位置太抢眼,摄影机前露了面儿,都是不觉闷。就是人家嘴上不说,心里也会骂你。所以,天津人把觉闷和不觉闷看得非常重要,因为这里面蕴含着许多非常微妙的问题。

“不觉闷”是“讨厌”一词的通俗化。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女性角色都是娇滴滴地扭捏作态,遇有男子和她纠缠,便扭着小脸儿说一句“讨厌”,其情其景煞是好看。天津人没有那份儿情致,而且以天津口音说“讨厌”二字,也不人耳,天津姑娘遇有男性纠缠,大多爱说一句“德性”,而旁观者就说那个男子“不觉闷”了。

“闷”,是一种心理状态,天津人遇到事情一时闹不明白。就说是“纳闷儿”。常常听见老天津人说:“我就纳这个闷儿,大家伙为嘛就得去听那些星们的演唱会,一张票五百元,就听他哑着嗓子瞎咧咧。”时代不同,靓仔靓女有他们的追求,没什么好纳闷儿的。再过几年,等他们成了家,再有了孩子,孩子每年上学要多少万,他就再不听星们的演唱去了。

“纳闷儿”一词,在京津一带甚是流行,上海人不说“纳闷儿”,上海人说“丈二和尚,摸勿着头路”。但书写语言,还是以“纳闷儿”为通用。《红楼梦》第六回:“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她的乳名,心中自是纳闷儿。”这句话换成上海俗语,就闹笑话了,“只说秦氏梦中听见宝玉唤她乳名,她真是丈二和尚摸勿着头路。”听着该是何等的别扭。

有纳闷儿,就有解闷儿,一个人遇到不称心的事情,心里闷得慌,就是不舒畅的意思。这时候好心人就会说个笑话呀什么的,给他解解闷儿。还有人总觉着别人对不起自己,就一个人待在家里生闷气儿,这时候就有人拉他去打几圈麻将,解解闷儿吧。如是,现在一些打麻将成瘾的赌客,每逢出去打麻将的时候,就说是“解解闷儿去”。这样,就是对于“解闷儿”一说的曲解了。

“纳闷儿”,“解闷儿”,还有一个天津特殊的俗语,“逗闷子”。出了天津卫,哪儿的人也听不明白了。北京人也说“逗”,真逗,穷逗,如果说现在北京人也说“逗闷子”,那绝对是从天津传过去的。“逗闷子”,类若开玩笑,新潮词汇,找乐,穷怄,都属于“逗闷子”行为。闲得没事,找个什么人来磨牙,东拉西扯,没一点儿正经事,逗闷子,逗够了,一哄而散,谁也别往心里去。

一件事情不为人知,两个人之间的秘密,也属于闷的范畴,常宝堃相声《方言土语》:“两个人要是谈点秘密,闷得儿密。”地道的天津话。有什么好事,譬如一笔额外的收入吧,不告诉别人,一个人独吞了,也是“闷得儿密”。

生闷气,喝闷酒,吃闷棍,打闷雷,天津人遇到的闷事多。为什么?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人们只知紧跟时代潮流,对于个人心理接受能力不甚关注。商业城市,成功与失意兼半,成功了,不要冲昏头脑;失意时,也不要怨天尤人。社会转型期,人们必须追赶生活脚步,不适应新的环境,不接受新鲜事物,光生闷气,骂闲街,只能证明一个人没有能力走出困境,倒不如打起精神来大干一场。

P24-26

后记

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在晚报开设“天津俗语”专栏,探究天津民间俚语的渊源、语境,每周一条,一直写了七八个月,积少成多,朋友们建议我将这些零散的文章整理出版,也算是为天津地域文化研究作一点点积累。

书编成之后,定书名为《天津话,逗你玩》,其意在于冲淡这点文字的学术价值,希望读者只将这些文字看作是消遣文章,不要过于认真地去研究考证。天津人民出版社看到这部书稿后表示可以接受出版,于是又作了一些修饰,就成了原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旧版《天津话,逗你玩》。

旧版《天津话,逗你玩》出版之后,受到读者喜爱,一印再印,成了出版社的常销书。我自己在旧版《天津话,逗你玩》出版之后,敝帚自珍,时常自己翻看,看着看着,又萌生许多新的想法,这几年断断续续又写下了一些新的条目。

感谢读者的厚爱,旧版《天津话,逗你玩》出版几近七八年之后,社会还有需求,出版社准备加印,于是我和出版社商量,想在再印的时候加进新的条目,做一个增订本。也是出版社垂爱,几经研究,他们居然同意了我的想法,于是就决定做一个增订本的《天津话,逗你玩》。

天津俗语,既然是“俗”,它就不规范,不规范在两个方面,一是用字不规范,二是语音不规范。

譬如天津人常说的一句话:“打镲”,到底是“打镲”还是“打岔”,很难考究出确切的文字渊源。顾名思义,这句俗语,就是说大家办一件正经事,突然有人想出了个不靠谱的主意,大家觉得不可思议:“你这不是打镲吗?”这也很有道理,但深究一步,似乎还可以使用“打岔”二字,把事情打乱了,自然就是打岔。

到底应该是哪两个字?只能求其近似。“打镲”带有玩笑的意思,人家说的是正经事,你横空想出一个馊主意,打镲了。使用打岔,太郑重了。

而且,“打镲”的“镲”,读什么音,当然应该是“cha”,但天津人说话齿音重,不会使用卷舌音,俗话说“大舌头”,于是就“ca”了。  好在我写天津俗语,本来只是消闲文字,没有太重的学术含量,天津学术界很有几位严肃的学者,他们对于天津俗语的研究考证严谨,文风肃正,于此,我只能是望尘莫及了。

增订本《天津话,逗你玩》能够呈献到读者面前,天津人民出版社朋友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于此,一是恳请读者将增订本《天津话,逗你玩》只当作消遣文字看待;更重要的方面,我也于此向天津人民出版社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如此,是为增订本《天津话,逗你玩》后记。

林希

2014年7月

目录

 哏儿

 单儿

 贫

 怯

 扯

 料

 腻

 闷

 怄

 造

 损

 喽

 服

 肉

 囚

 大梨

 打镲

 大塔

 说山

 叨白

 拖答

 拔闯

 砸锅

 熬鳔

 塌秧

 捯饬

 翻呲

 意思

 黄了

 找病

 得楞

 包涵

 崴泥

 招欠

 拿捏

 兮

 戳腿

 惺惺

 花子

 废物

 面子

 折箩

 委曲

 肆横

 回头

 官司

 浮文

 言语

 霍摆

 耍孩儿

 老蔫儿

 嚼钩儿

 劲头儿

 事由儿

 一水儿

 窝脖儿

 玩意儿

 包圆儿

 念山音

 幺蛾子

 滚刀肉

 来事儿

 姑翁俩

 二五眼

 现世报

 老鼻子

 瞎摸海

 没正形

 吃挂落儿

 踢蹬罐儿

 胡弄局儿

 落地帮子

 香三臭四

 大尾巴鹰

 马前三刀

 五脊六兽

 长脖老等

 趿拉大鞋

 地方和地痞

 挣崴和恣崴

 二爷和大姑

 眼眉和眼力见儿

 硌硬与腻歪

 夹细与抠门儿

 从哥们儿到摆平

 从早起来到天夕

 从无来由到混星子

 轻钱儿惹重钱儿

序言

天津人说话就是哏儿

写小说,最忌讳语言干瘪。小说要好看,除叙述语言讲究规范外,人物对话一定要符合人物性格,富有地域特色,这就是常说的那种活的语言。

写了几年小说,努力写活人物,在语言上用了点功夫。我生在天津,长在天津,在家里听老辈人说天津话,在学校里读书,更和小朋友说天津话。后来写小说,就想用天津话写天津人,写天津事。自然不是那种地域方言小说,类如过去的吴语小说,读着就别扭,而是让文学语言富有地域色彩,读来不枯燥,人物也显得鲜活。

于是,就在几年的写作过程中,使用了一些天津俗语。这类俗语有时候不规范,但内涵确切、语境明朗,外地人能够理解,且富有地域特色,写成的小说有可读性,果然得到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的首肯。如此我明白了一点道理,作家不是圣贤,写小说不是刻经,语言一定要通俗,要用草根语言写草根社会,如此才是小说。

我喜欢使用“草根”二字,草根虽然是一个外来语,但现在已经广为中国人所使用。最形象的解读,草根就是底层,草根社区就是平民群体,草根语言就是大众话语。

草根,英文原词“grass roots”。相传美国寻金时期,寻金人发现,山上野草茂盛的地方,下面就有黄金,掘金人称之为草根现象。将这种现象引入学术研究,于是就出现了草根派。所谓的草根现象,就是未经过学者专家的修饰,未经过规范化过程,保持了原生态的生存状态。草根语言是民间原生态的语言,而民间俗语常常又是民众对规范语言的改造。规范语言进入民间,必须经过一个通俗化的过程,要为民间理解,要为民间接受,如此才具有生命活力,也才能成为生活语言。

年少时听老舍先生讲课,他说一位英国翻译家找到他问“直奔东直门”那个“奔”字该如何翻译。这一下,连老舍先生都被问愣了。“奔”,不是向东直门走去,也不是向东直门跑去,就是一心向东直门匆匆而去,还不能跑,跑太累了,别处哪也不去,就是以东直门为唯一目标,朝着东直门大步流星地走去,能走多快走多快,绝对不东瞧西看,谁也拦不住你,这就是“奔”,而其他词都不合适。

这就是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准确得不能代替,换成另外的字,换成另外的词语,就没有老舍味儿了。老舍先生运用北京话语的功力,也是天下第一人了。

那一次在北京吃饭。有老舍先生的公子舒乙作陪,席间一位朋友把我很恭维了几句,弄得我很不好意思,突然想起老舍先生一句话,神来之语,我立即回敬说:“您不是骂我呢吧?”逗得舒乙先生开怀大笑。我向舒乙先生解释说,这是令尊大人的名言。准确,就是幽默。

写作、读书,每逢见到富有地域色彩的词语,我都将它记下,再开掘语境,做进一步的探寻。有一些词语,语境比较明朗,也没有更多的内涵,很难作更深入的表述;也有一些词语,越琢磨越有味道,进一步探求,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还有不同含义;更有一些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词语,外地人不甚了了,如此倒真应该作些解释,也算是推广天津话了。

如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将自己搜集到的天津俗语,一条条地写成短文,在《今晚报》上开专栏,每周一条。没想到这些天津俗语的小文章,竟受到读者喜爱。很多读者,每到发表俗语的那一天,早早就等着看晚报,发表俗语的专栏还得了读者喜爱专栏的小奖励。如此,我的劲头儿来了,一口气连着写了七八十篇,直到将我搜寻到的词条都写绝了,这才罢休。

我不是语言学家,我的天津俗语写得稍显轻松,文字上力求活泼,据说有的词条,颇有喷饭效果。有些时候参加什么活动,真有读者拿着一页页的剪报找我签名,其情其景,真是让我感动。也有读者建议,希望我将这些词语汇集成书,读来也更有趣味。

谁料,赶上了出书难时代,时尚读物出了又出,这本书稿压了多时,理由是一没有美女,二没有爱情,东拉西扯地几十篇小文章,谁看呀?持此一说的出版社看重挣钱的机会,自然不肯做此类文化积累的小事。不过依我的愚见,天下人未必都只看美女爱情,工作之余看看闲书,才是人生一大乐事。

我的朋友范希文先生几天前到我家,谈话间问我:“林希,你怎么不把你那些天津俗语编一本书呢?”我说:“编书容易,都在电脑里放着呢,刻一张盘就是书,只是谁肯接受呀?”范兄立即说道:“我给你找婆家。”

范兄肯为我找婆家,真是太令人高兴了,虽然已青春不再,但是据说如今老帮子市场渐好,图书市场老家伙的书也好卖,卖的不就是这点儿学问吗?“80后”再热闹,卖学问,他比不过咱吧。

如是我鼓起勇气,将曾经在晚报上发表过的天津俗语编辑成书。更令人兴奋的是,没过几天范兄把婆家给我找到了,一拍即合,天津人民出版社愿意出些有品位的书。我这本书可能有读者,文字不甚枯燥,我还有点儿小人缘儿。编辑说,起个好书名,我说借马三爷的名言,叫《天津话,逗你玩》吧!如今大家爱逗,无论逗你玩,还是逗我玩,都是开心事。

感谢天津人民出版社,感谢范希文兄长,这本书终于面世了,我自己也写了一条广告语:

喷饭文章,闲时读来有趣;

草根词语,品味百态人生。

如此,是为序。

内容推荐

  天津话为嘛真眼哏儿,天津话为嘛常遭恶搞,天津话为嘛像说相声,天津文化人为嘛不说天津话,你会在倍儿逗的天津话中体会个中滋味。

林希编著的《天津话逗你玩(增订本)》详细介绍了常用的一些天津俗语,并在每个俗语的下面都注上汉语拼音,读音是以老天津人口头上最常用的发音为准。

编辑推荐

《天津话逗你玩(增订本)》为著名津味儿作家林希谈论天津俗语的文章集,书中对天津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八十余个天津俗语进行了阐释,不同于专门辞书,作者在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场景,既讲清了这些俗语的来源,又对这些俗语的意义与用法进行了生动说明,别开生面,妙趣横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9: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