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适的求学之路/走进现代文化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沈寂、张朝胜编著的《胡适的求学之路》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读者介绍胡适的求学生涯。

了解胡适的求学之路,就会为胡适的奋发好学而感动,就会为胡适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弃农从文并终有所成而感动。胡适之求学涉猎广博,又时时关心社会,这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让更多的人了解胡适的求学经历,并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正是本书出版的目的所在。

内容推荐

沈寂、张朝胜编著的《胡适的求学之路》以人物传记的笔法,突出胡适的“官商家庭”、“九年私塾”(1895-1903)、“进入上海的新学堂”(1904-1910)、“留学美国”(1910-1917),介绍了胡适由旧学而新学及至洋学的的求学过程。充分吸取现代文化,使之与中国固有文化的精华协调一致,从而推陈出新,是当时胡适求学、治学所追求的目标。

目录

家世和父母

九年私塾(1895~1903)

 聪明与红纸包

 课外偷看小说

 少年老成的“糜先生”

进入上海的新学堂(1904~1910)

 新式学堂: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

 自命为“新人物”

 小编辑的大手笔

 何所适从——胡适

留学美国(191O~1917)

 择定职业

 陶冶与训练

 “和平主义”思想的形成

 哲学博士与学位问胚

附录一 论读书

 为什么读书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怎样读书

附录二 论人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附录三 临别赠言

 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

 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

后记

试读章节

胡适在上海,重点学的是新学。在上海的新学堂里,他的知识面大大地扩大了,知道了在“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其他学术思想;还相信中国之外还有很高等的民族、很先进的文化,这是在穷山沟里闻所未闻的新世界。他从林纾等人的翻译小说中,认识了一大批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小说家,如司各特、狄更斯、大仲马、小仲马、雨果、托尔斯泰等。从梁启超的文章中,又得知笛卡儿、卢梭、边沁、康德、达尔文等西方思想家。受进化论思想“适者生存”的影响,取号“适之”。胡适在上海接触到了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以浅近的常识来解释、发扬中国古老的传统。

胡适留美之初,进的是康乃尔大学的农学院,读了一年半以后,转入文理学院,最后选择哲学为自己的职业。

胡适的思想,成熟、定型在留美期间,但其雏形却是在上海的新学堂和九年的家乡教育时就奠定了。

据胡氏宗谱记载,胡适的祖先是唐昭宗李晔的儿子,唐末因避朱温(全忠)之乱,被婺源胡三公带到婺源,改姓胡,取名“昌翼”。胡昌翼成年后,考中了后唐的明经进士,故胡适的一族,在皖南称“明经胡”,又叫“李改胡”。

李改胡传至二世,由婺源迁到绩溪,三十二世孙再迁至绩溪北乡上庄。在上庄再传十一世到胡适这一代。上庄号称“千灶万丁”,已是一个兴旺的大村落了。这个村庄位于一片平阔的盆地上,四周环列着黄山支脉大会山,从上庄村旁流过的常溪河,终年清澈见底。

徽州人善于经商,足迹遍于全国,谚云:“无徽不成镇。”胡适的祖上世代经商,到他的高祖时代,就已在上海黄浦江对面的川沙开有一爿小店。到祖父胡奎熙,又在上海增设了一爿支店。

胡适的父亲叫胡传(字铁花,号钝夫,原名守珊,所以又字守三),乡里都称他为“三先生”,有兄弟五人,他是长兄。胡传自幼身体强健,十六岁那年就跟随父亲去川沙经营店务。每年春季,父辈们都要回家乡收茶叶,川沙的店务在这期间。就交给胡传独立经营,胡传的出众才能得到一定展现。胡传在协助父亲经营店务的同时,还延聘塾师学习诗文。因为他聪明好学,为伯父胡星五所赏识。胡星五是胡适这一支家族中第一个有志向学的人,只因在科举场中并不得意,终身是个乡绅兼塾师。胡星五见胡传埋没在茶叶小店里,觉得可惜,特地把他挑选出来,让他专心致志地读书。

1860年,太平天国的战火蔓延到绩溪山区,胡传和亲邻们各自率领家眷,择高地险隘为据点,进行自卫。后来又迁避到休宁县,1862年年底才重返绩溪。这时太平军与清军的拉锯战仍在继续,胡传再次加入反抗太平军的战斗。直至这场战争结束,才得以重新温习经书,准备科考。1865年,二十四岁的胡传考中秀才,以后参加乡试,未能中举。他认为乡试的失利,是因战火耽误了他的学业,1868年春赴上海人龙门书院继续深造。龙门书院的山长刘载熙是当时颇有名望的经学大师,胡传潜心钻研理学,常与他的同学讨论到深夜。胡传还研究地理,尤其关心祖国边疆地理的沿革。

1870年,胡传以“岁贡”得到训导的职务。“岁贡”是各府、州、县每年在各生员中选拔优秀者向政府输送人才的一种方式。“训导”是管理府、州、县生员的学官。19世纪80年代,鉴于边疆危机日益加深,边疆地理的研究成了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在这一大潮下,对地理学素有兴趣的胡传,对东北的边界沿革尤为关心,并于1883年自费游历东北,考察中俄边境的情况。当时镇守在中俄边境重镇宁古塔的钦差大臣吴大潋,对这位奋发有为的年轻人颇为赏识,聘请为自己的幕僚。因此,胡传曾陪同吴大潋接见过俄方勘界专员,讨论过勘定疆界的问题,并曾去东北各地做过考察。

吴大潋爱才,主动向清廷上专折,称胡传“有体有用,实足为国家干济之才”,可备一方牧令之选。朝廷破格擢用胡传为候补知县。1886年,胡传因母亲去世回乡奔丧、守孝。同年年底,吴大潋调任广东巡抚。胡传服丧期满后仍投吴大潋幕下。在广东,胡传曾去海南岛视察,对该岛的全面开发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1888年黄河决口,吴大潋调任河道总督,胡传随去郑州。因在治理黄河的水利事业中建有功劳,吴大潋又保举他为直隶州候补知州。就在此时,胡传回家与冯顺弟结婚,翌年赴北京候选。当时因候补的人比实缺职位多得多,可谓“僧多粥少”,选派时只好凭抽签决定。胡传抽到的是赴江苏候补。这时的胡传,在官场中已有“能吏”的美誉,1891年被派往上海担任淞沪厘卡总巡。

1892年,广东和台湾两省同时奏请把胡传调去他们那里工作。清廷考虑台湾省是新设,更需要人才,就同意台湾巡抚邵友濂的要求,指派胡传前往台湾。胡传随即只身赴任,第二年春夏天才把爱妻和未满周岁的宠儿胡适接来。

P002-004

序言

“走进现代文化”丛书出版缘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易名《新青年》),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积极响应,发起了“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敬告青年》《庶民的胜利》《文学改良刍议》《狂人日记》等一大批经典文章集中涌现出来,影响了几代人,甚至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进程。

一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有了一定的距离去审视那段历史,能够从中得到哪些经验或教训?是怎样的内在力量让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富强奔走呼号、甚至流血牺牲?我们想这不仅是专家学者们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一般大众读者想要了解和应该了解的。

安徽大学出版社在几年前曾出版过“走进传统文化”丛书,目的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其中已出版了《<老子>今读》《<孝经>今读》《<论语>与人生》等,准备出版《<庄子>今读》《<世说新语>今读》《<淮南子>今读》等,此套丛书已在社会上产生较好的影响。我们拟仿照“走进传统文化”丛书,策划出版一套“走进现代文化”丛书,不仅希望年轻人了解传统,也希望他们了解现代。陈独秀在《敬告青年》指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这两套丛书主要都是为青年读者服务的。

热忱希望广大读者对这套丛书提出批评建议,以便于我们加以改进,将这套旨在为爱好文史的青年读者服务的丛书编辑好,出版好。

安徽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编辑部

2015年5月

后记

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拉开帷幕,到2015年,整整一百年了。这一百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积贫积弱到现在的文明富强,这一切都是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努力奋斗所开创的局面。这当然包括我们的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是安徽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充当了先锋的角色。他提倡文学革命,力求破除封建迷信,在一系列的领域具有开创之功。

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年份,对包括胡适在内的“五四”学人展开一些介绍和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安徽大学有胡适研究中心,中心老主任沈寂先生对胡适、陈独秀等研究成果颇丰。我们想在新文化运动开启一百年的时候,向现在的青年朋友等介绍胡适和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情况。沈先生或是被我们有志于向一般读者介绍胡适的设想打动了,欣然将其研究成果拿出,供我们采择加工。

我们从沈先生的文章中挑出若干,拟分为“胡适的求学之路”、“胡适的婚姻与恋爱”、“胡适与新文学”、“胡适与名流”、“胡适与民国”等主题,以求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示胡适的生平和贡献。因种种原因,现暂时只推出前三种,以作为我们在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之际对胡适先生的纪念。

《胡适的求学之路》一书是由沈寂先生提供初稿,张朝胜先生加以改写和润色,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读者介绍胡适的求学生涯。在许多人看来,胡适的求学之路是成功的,正是因为胡适有着“九年私塾”的读书生活,所以他是“博古”的;此后又“进入上海的新学堂”,所以胡适是“通今”的;机缘巧合,胡适又“留学美国”七年,所以这段经历又成就了他贯通中外的美名。

我们了解胡适的求学之路,就会为胡适的奋发好学而感动,就会为胡适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弃农从文并终有所成而感动。胡适之求学涉猎广博,又时时关心社会,这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让更多的人了解胡适的求学经历,并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正是我们编辑出版《胡适的求学之路》的目的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读者对象为非专业的研究人员,我们尽量做到易读易懂,为了追求行文的流畅,还删除了繁琐的注释。在引用胡适等的文章时,一般照录原文,不作改动,所依据的版本主要是《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及《胡适文存》(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这样更有利于读者了解白话兴起时的语言的特色。尽管我们的设想是好的,但是其中肯定还是不少尚待改进的地方,请读者朋友多提意见。这些作为青年读者等进一步了解胡适的基础,以便日后进一步阅读胡适、研究胡适,其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另外,我们在书稿的编辑过程中,对胡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增进了与编著者之间的感情,这都是令人高兴的事。  卢坡

2015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友之多,他是第一位。是天性使然还是有所为而然,这要留给历史学家兼心理学家去研究;专从现象方面说,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过时不走,他也绝不会下逐客令。

——张中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3: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