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怎样从一个山里娃变成时代英雄?怎样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士兵成长为合格的基层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是如何看待金钱和名利的?他怎样看待军人的牺牲与奉献?又是怎样看待荣誉的?如此等等。
透过一篇篇隽永的短文,我们看到了一个真诚的徐洪刚,他伟大却又很平凡,可亲而又很可敬!他从大山里走来,一路奋斗,一路艰辛,是最生动、最感人的人生教科书。书中记录了他在本职岗位上的自强不息和在社会交往中的厚德载物。面对挫折和磨难,他没有委屈也没有抱怨,而是怀着感恩之心,把一切考验与折磨,都当成生命的锻炼与洗礼。
面对纷繁芜杂的现实生活,复杂难言的人际关系,恐怕任何人都难以写出一本以不变应万变的人生教科书。本书从一个侧面展示作者在人生旅途迢迢跋涉的心路历程,读后令人细细品评,顿悟人生。
社会对正义的呼唤、人民对英雄的垂爱成就了我,我只有不断丰富自身内涵,自觉向人民心目中的“英雄”看齐,以赤子之心回报社会,过好思想关,才能实现一名“时代英雄”的人生价值……
要保持荣誉,继续走好人生之路,我感到最根本的就是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地用党的理论充实自己,多做奉献。当年张海迪大姐的教导对我影响很深,她说:“荣誉是暂时的,奉献是无止境的,如果不能自觉汲取科学理论和革命传统的雨露,再灿烂的荣誉之花也会枯萎。”服务人民是军人的本质要求,在我生命垂危之际,是人民无私的救助给了我第二生命,因此,“徐洪刚”这三个字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他属于人们,是人们心中英雄的象征……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接到我师奔赴灾区的命令后,我对妻子说:“我去灾区了,别为我担心,如果我留在那里了,别哭,那是我对人民最好的报答,那是我一生的荣耀。”
“困难面前有铁军!铁军面前无困难!”我们在嘹亮的口号中出发了……
小钱,是我最小弟弟的乳名。他为什么叫小钱呢?因为,他的上面已经有4个哥哥了,家庭生活条件困难,小弟弟生下来后,父亲就给他取名叫小钱。意思是有了小钱后能够赚来大钱。等小钱长大后,家中一定能摆脱贫穷。这是父亲对一帮小子的希望。遗憾的是,小钱只活了两岁就夭折了。小钱没有了,大钱赚不来,家里后来还是一贫如洗。这是父亲最大的伤感。
小钱走的时候,我刚刚小学毕业。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我家茅草房前的右侧李子林里,李子树开着灿烂芳芬的花朵,洁白飘零的花仿佛是专为小钱送行。一树树一丛丛雪白无暇的李子花挂满枝头,微风一吹满园子地上都是花瓣,蜜蜂成群结队的前来采蜜,发出“嗡嗡”的叫声,像是给幼小的弟弟奏哀乐……我可爱的弟弟就这样离开我们了,他的乖巧可爱至今印在我的脑海里。
一家人怎么也忘不了,他是外婆背着的最小的弟弟,刚刚能从背上下到地上并学会走路。在外婆割猪草的时候,他会主动地给外婆搬来草墩,让外婆坐下,外婆说:“小钱,给外婆拿扫把来。”他便马上听话地拿来了。外婆做活的时候,他很听话地坐在一边看着外婆劳作……
我在李子林盛开着的洁白花园里,做一篇祭文以纪念我的弟弟、亲爱的弟弟、我亲爱的小钱。
我写下小钱的出生年月、时辰、脸形、身高、平常的表情……我写到一半的时候,父亲竞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他站在我的身边默默无语。父亲识字不多,问我在做什么,我告诉他。父亲就很赞同地点了点头,然后扭头过去,我看见父亲的泪水,随着风中飘散的白色李花飞扬。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父亲痛失爱子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我不再说什么,低下头在纸上写着我想记住的往事。
写好那篇纪念小钱弟弟的祭文之后,我想永远地保存下来。家里有几个破柜子,是长年不用上锁的,放点什么东西在里面,弟弟们总隔三差五地翻弄,担心保存不好。后来终于想到一个稳妥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家土墙裂出的缝隙。我想墙缝可能是最安全的地方了,便把祭文用几层塑料纸包好塞了进去。
后来,每每想起小钱的死因,我的内心依然无比地疼痛。
大哥那时不足20岁,在外边与比他大的俩人发生矛盾,那俩人找上门来强词夺理、仗势欺人。我哥不服,那俩人便要对他动手,我外婆怕我哥闹出事来,就背着小钱来劝架,在双方的拉扯中,一不小心我外婆摔倒了,而她的背上还背着小钱……
那天下午大约5点钟,我的弟弟小钱就生病了,病得很厉害,呼吸困难,样子难受极了,早先活泼可爱的弟弟就这样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如注的汗珠从他小小的脸蛋上滚落下来,脸色嫩白变成蜡黄。刚会说话的他,再也不会开口说话了……
我家离镇上医院只有4公里路,可是家中没有钱,看不起病,更不敢住医院的。病了总得请医生,平日里有一个土医生跟父母都认识的,我和哥哥便心急如焚地去请了他。他来得很晚,大概他刚从地里干完活忙完才回家。也许他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是土医生来看病都有规矩的,不会立即就来,立即就来不是来看病。有人病了,请了他,他总是磨蹭半天才来,一来是找点对付病人的招,二来是摸索着找些草药或树根之类的东西。
很长时间过去了,那医生才进了我家。进门后他是忙着为小钱把脉看病的,我们兄弟就忙着为医生倒茶、找烟。医生不抽大家通用的烟(我们家乡那一带叫纸烟),我们就给他卷叶子烟(山烟),他拿着我们兄弟用虔诚卷好的叶子烟大口大口地抽着,口里吐出浓浓的烟雾……
这个土医生,用他惯用的招式——“画符烧”,而后化水喂小钱,又点了香,口里念念有词,算是驱邪赶鬼。他折腾了几乎一个晚上,最终弟弟小钱的呼吸还是渐渐地微弱了,慢慢地没有了声息。我们一家老老少少悲恸欲绝的呼唤就一声连着一声地响起来。
小钱走了,丢下疼爱他的父母、哥哥、外公、外婆……就这样默默地走了。
母亲从箱子里拿出一块棉布,一段浅紫色点缀有米花花纹的棉布,那棉布很长,够一个大人做件衣服或裤子的。父亲伸手接过母亲手中的棉布,“咔嚓”一声分为两半,一半继续留在箱子里,一半将小钱包裹了,把他放在一个长方形的木箱子里面。
小钱是在深更的后半夜才不得不抬出门的,我外公也跟着去为小弟送行了。外公回来时说他原本不愿亲手把小钱放进他自己挖的土坑里的,他说白发人不能为黑发人送终的……
在我的书包终于破得不能再用的时候,母亲就用父亲留下的那块花布为我缝了一个书包,在我上学的山间小路上,我背着另一半浅紫色点缀有米花花纹的棉布书包,就仿佛带着我的可爱的弟弟上学、放学……P022-025
从平凡到平凡(自序)
每个人都是一座金矿,只要我们善于找到开掘的方法,那么人生都会闪闪发光。对于我而言,正是因为碰上了时代需要见义勇为的这个机会,才有了我后来发展的道路。
我的成长因素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如果当年不是我,也会出现张洪刚、李洪刚,因为社会需要见义勇为,需要弘扬正气,鞭挞邪恶。在鲜花和掌声中,我清醒地认识到是时代需要徐洪刚式的精神。因此,在生活中,我也向报纸、广播、电视、银幕、舞台上的徐洪刚学习,向人们心目中的徐洪刚看齐,徐洪刚也要学习“徐洪刚”。
写这本书,其目的就是真实地将自己对人生遭际、职业生涯、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观感和体悟表达出来,对自己的心路历程进行全面细致地梳理,以期从中更好地审视自己,奋发有为。
两件事惊醒我的“英雄梦”
不经风雨,难见彩虹。只有不断地克服困难,经受磨炼,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在我的军旅生涯中,有两件事让我羞愧不已。1994年3月,在给一所院校所做的报告会上,我把“参差不齐”念成了“参差(eaneha)不齐”。会后,一名学生写了一张纸条,给我指出了错误,并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当时我的脸上火辣辣的,感到无地自容。我的一举一动,团副政委都看在眼里。回团的路上,他没有说什么,第二天给我送来一本《新华字典》,还让我把遇到不认识的字记到小本子上,有空就拿出来翻一翻。这一招的确管用,许多生疏的字都是这样被“攻克”的。
还有一件事,让我更为清醒。那是在我任通信连无线排长期间,在通信专业建制连比武中,由于我理工基础差,考核成绩很糟糕,给连队拖了后腿。
那段时间,关于荣誉和责任、伟大和平凡,我思考了很多,并慢慢地在铁军传统精神中找到了答案:荣誉只代表过去,不应该成为前进的包袱和绊脚石,唯有以荣誉为动力,坚持不懈地攀登新的高峰,才是追求的真谛。
在以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利用所有的星期天和业余时间,先后阅读了近百本书籍,内容涉及军事训练、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生活修养等10多类,写下了大量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对于通信专业技术知识,不懂就问,虚心求教,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把书和笔记本带在身边,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只要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掌握了6种型号电台的操作使用和维护技能。1999年8月,我向团党委提出入校深造的申请,团党委经过研究,同意了我的请求。同年9月,我进入素有“军中北大”之称的南京政治学院学习。学习期间,我回绝了一切不必要的应酬,把自己“泡”在了教室和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短短半年时间,我的体重下降了十几斤,而学习成绩却直线上升了50个名次。2001年7月,我以全优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并考取了该院研究生。
这几年间,我所在的老红军部队也顺利实现转型,出色完成了“铁拳—2004”涉外演习、“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等10多项重大任务。每项任务我都参与了,并且没有出现一次失误。一个人不能睡在功劳簿上,不能躺到荣誉的温床上。如果一个人不追求进取,他的生命等于终止了。当年张海迪大姐的教导对我影响很深,她说:“荣誉是暂时的,奉献是无止境的,如果不能自觉汲取科学理论和革命传统的雨露,再灿烂的荣誉之花也会枯萎。”
笑对尴尬:“首长干杯我随意”
“首长干杯,我随意”这个“故事”,许多领导和战友经常会把它作为敬酒或赖酒的依据。在酒桌上,这句不是名言的“名言”不一定是“事实”的事实,却流传很广。战友们都说我是这句话的“首创”。 在济南,一位多次陪同我进京参加活动的首长和我一起吃饭,席间举杯时,他问我:“徐洪刚,我这么长时间陪着你,没少替你挡酒解围,大家都在这么传,说‘首长干杯,我随意’发明权是你的,你到底什么时候说的,我怎么没听见?”听到首长善意的询问,我歉意地说:“喝酒说的话,哪能记得住呀!”
去年年初,在总政大院,一位退休的老首长在席间重提此事,他说:“1994年,在军委办公楼三重门,两位军委副主席带领军委首长宴请你时,我在场,你小子就是说了‘首长干杯,我随意’,当时我的脸上是挂不住的。后来想想也对,喝的是茅台酒,一个普通士兵哪里喝过这么好的酒,想让首长多喝,自己少喝,这是普通战士尊敬长辈的一种表现嘛。”
这一次,老首长的解释还真是在理儿上。我家在偏僻的山区农村,家庭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哪里喝过像茅台这样的好酒哦,连见都没见过。
因为来自贫困山区,刚来部队时出了不少“洋相”。记得我们那批新兵到部队时已是深夜时分,连队给我们准备了点面条和炒米,当时我一个人就吃了两大碗,其他战友都看傻了眼。现在还记得当时那个饭香噢,饿是一方面,主要是在老家吃不上啊。
上世纪90年代初,部队物质生活不如现在丰富,连队的菜篮子和菜盘子还显得十分单调。每人每天只有几元钱的伙食标准,每周六打一次“牙祭”,大家都盼着过周末。偶尔吃一次蒸面,大家都很兴奋。这样的生活水平,让我这个农村兵已经很知足了,吃饭从不挑食,为此,我还得到过指导员的表扬哩。
而今,亲朋好友来了,我也能拿出茅台酒招待了。如果当初有现在这样的生活水平,我想我也不会为了珍惜好酒,闹出“首长干杯我随意”这样的笑话来了。
文化修养是赋予自身新的内涵
毛泽东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时间总是有的,只要肯挤。近年来,我白天工作,晚上“爬格子”。从最初的“火柴盒”、“豆腐块”起步,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作品500多篇,并有1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有10多篇文章还获过军内外各种奖项。我的文章被转载或被编入各种版本的图书,其中,《假如雷锋活着》被作为例文收进军队《语文》教材;1998年我在长江抗洪前线写的诗歌《总理的拥抱》,被《解放军报》刊登,获得读者好评;我还先后出版了《徐洪刚赵小竹诗画集》、《生命礼赞》、《徐洪刚散文集》等作品集,2007年我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业余时间,除了爱好写诗和散文外,我还坚持练习书法。已经坚持10多年了。最初学习的临帖本是一些书法家的赠帖本,这么多年来,先后临帖过曹全碑、张迁碑、华山庙碑等几十册字帖,最终在隶书上找到了感觉。家里房子小,没有书房,每天吃完饭,就在餐桌上铺开,弄上几份旧报纸,在上面临习。我平时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八小时以外从不打牌,就是痴迷练习书法,有时一练就是到深夜。如今,已有多幅作品参加全军全国书画展并获奖,作品被全国各地一些博物馆和军事革命博物馆收藏,数十幅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被多家书法院授予名誉院长,得到了著名军旅书法家申万胜将军称赞为“气势磅礴,汉风浓厚”。许多战友、朋友纷纷让我用书法的形式书写名言警句教育子女。
一生有荣誉伴随是幸运的,一生奋斗不息才是幸福的。以后的路虽然还很长,但我坚信,我一定会把两个“徐洪刚”进行无缝对接,因为我已找到了成功的“秘诀”。
这本书与其说是写给读者的,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警言,愿于广大读者朋友共勉。
徐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