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处世绝学》既注重理论本身,又注重阐述具体的方法,简单明了,行之有效。它囊括了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从政、治家、经商、聚财智慧之大成,可谓治世、处世、劝世、醒世之宝鉴。本书作为选粹,求精而不求全,求深刻而不求工整,求实用而不求华丽。且以古今之经典事例为佐,注重提炼对人生的智慧感悟。为使读者更好地领会这些典籍的要义精华,本书特别附有尊崇原著风采的译文和抛砖引玉极具参考价值的评点。只要读者能够遵循这些法则和秘诀,并加以灵活运用,必能事半功倍,以最小的付出取得最丰硕的成果,从而在整个人生中走得更加稳健,获得更多的幸福。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除具备真才实学外,均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可以说,中华五千年的谋略精华、处世绝学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而成功的黄金定律也已被一代又一代人实践和运用并收到了巨大成效。
本书把成功者在身体力行之后得出的极具洞见力的观点、著述集中在一起,使渴望成功却尚不得法的人从中看到黄金法则,推开通向成功的大门。包括:《劝忍百箴》、《世范》、《冰鉴》、《挺经》、《呻吟语》、《了凡四训》、《颜氏家训》、《菜根谭》、《厚黑学》九部作品。
好
原文
楚好细腰,宫人饿死。吴好剑客,民多疮瘠。
好酒好财好琴好笛好马好鹅好锻好屐,凡此众好,各有一失。人惟好学,于已有益。
有失不戒,有益不劝,玩物丧志,人之通患。噫,可不忍欤!
译文
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宫女因此而饿死者大有人在。吴王喜欢与剑客过招,于是老百姓身上便有伤痕。
古人有嗜好酒、财、琴、笛、马、鹅、锻造、鞋子等的,爱好这些的人,都有所失。一个人只有喜欢好学,才会对自己有益。
明明知道嗜好会给自己带来过失,却不戒除掉;明明看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却不去努力学习,结果导致玩物丧志,这是人类的通病。唉!应该戒除不好的嗜好啊!
评点
好的爱好能开阔人的心胸,培养人高尚的情操,比如书法、绘画、音乐。低级的兴趣爱好,则让人变得庸俗,甚至使人误入歧途。比如文中的“楚王好细腰”、“吴王好剑客”;比如现代生活中人们爱玩麻将赌博等。对于兴趣爱好,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兴趣爱好固然可以为紧张的生活调味,但它毕竟是生活的辅料,不可作为“主食”。比如玩网络游戏,可以开发一个人的智力,放松身心。但如果我们用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去玩,必然会耽误我们宝贵的时间,时间长了就会“玩物丧志”,影响我们的业务水平和学习成绩。由此看来,要培养好的爱好以及如何处理好爱好和正常的工作、学习的关系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恶
原文
凡能恶人,必为仁者。恶出于私,人将仇我。
孟孙恶我,乃真药石。不以为怨,而以为德。
南夷之窜,李平廖立;陨星讣闻,二子涕泣。
爱其人者,爱及屋上鸟;憎其人者,憎其储胥。
鹰化为鸠,犹憎其眼。疾之已甚,害几不免。
仲弓之吊张让,林宗之慰左原,致恶人之感德,能灭祸于他年。噫,可不忍欤!
译文
以公正之心,厌恶他人者一定是仁者。出于私心而厌恶他人者,一定会得到别人的歧视。
孟孙讨厌我,就像治病的良药,不以此为怒,反而以此为德。
李平、廖立被诸葛亮流放到南夷。但诸葛亮死后,两人闻讯痛哭不止。
喜欢一个人,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一样喜欢;厌恶一个人,连他的房子也一样厌恶。
就算老鹰变成斑鸠,可认识它的人,还是恨它的眼睛。当然,恨之过度,免不了会招来灾祸。
陈宦为张让父亲吊丧,林宗劝慰左原,使恶人感恩戴德,免去了日后的灾祸。以恰当有分寸的态度对待所厌恶的人。对你讨厌的人如果逼得太甚,只会带来祸害;如果你能使他感恩,那么就会消除灾祸。唉!为什么不忍住对人的成见呢?
评点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即便是犯了错误的人,我们也应该以公正宽和的态度对待他,因为即使是恶人在他的思想深处也往往存在着人间道义。文中所说的左原和郭林宗都是东汉桓帝时人。左原在太学做学生时,因犯法被开除。太学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念及往日情义,鄙视他而不愿意和他说话。郭林宗路上遇到他,便安排酒席安慰他,以古代仁人的典故劝诫他,左原很受感动。左原对太学的人心存怨恨,后来便结交侠客,想报复他们。然而,他来的当天,林宗正在太学里,左原感到辜负了他的教诲没有下手便走了。故事中郭林宗正是出于公心教诲左原,。得到了他的敬重,才免去了众人的灾祸。当然,生活中,对于犯错误甚至触犯法律的人给予必要的惩罚是必须的,我们并不提倡一味施以感化。然而,对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以公正之心对待,却是我们应该学会的。
劳
原文
有事服劳,弟子之职。我独贤劳,敢形辞色。《易》称劳谦,不伐终吉。颜无施劳,暇膺勿失。
放黾勉从事。不敢告劳,周人之所以事君;惰农自安,不昏作劳,商盘所以训民。
疾驱九折,为子赣之忠臣;负米百里,为子路之养亲。噫,可不忍欤!
译文
有事尽其勤劳,是徒弟和儿子们应尽的职责。假如只有一个人,无论干得多苦多好,也不会有什么抱怨和推辞。
《易经》认为那些勤劳和谦逊的人,一定会有好的结果。颜渊告诫后人:“希望不要因为有善德而矜持,有功劳而声张。”
所以,勤勉劳作,不敢倾诉自己的辛苦,这是周大夫奉行的事君事父的准则;懒惰的农夫贪图安逸,不愿意辛勤劳作,所以商王盘庚训诫其子民。
王子赣快马加鞭驶过九折险路而赴任,被后人誉为忠臣。子路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奉养双亲,尽显其孝子之心。唉!辛勤劳作,是一种美德,怎能不忍受辛苦而抱怨呢?
评点
勤劳是一种美德,一种职责,也是一个人通往成功之路的唯一途径。我们总是感叹甚至忌妒那些风云人物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却很少能够看到他们成功背后所付出的汗水。那些成功者往往真正懂得勤劳的意义,并付诸行动。当许多人抱怨辛苦,抱怨自己比别人干得多却得到少时,他们在一心一意干着;当许多人大谈享受时,他们一笑置之;当一些人快意于室外活动之时,他们却在闭门不出、挑灯夜战。鲁迅先生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是把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其实,不管是读书还是工作,要想出点成绩,都应该如此。
苦
原文
浆酒藿肉,肌丰体便。目厌粉黛,耳溺管弦。此乐何极?是有命焉。
生不得志,攻苦食淡;孤臣孽子,卧薪尝胆。
贫贱患难,人情最苦。子卿北海之上牧羝,重耳十九年之羁旅。呼吸生死,命如朝露。
饭牛至晏,襦不蔽杆,牛衣卧疾,泣与妻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魁饿其体而乏其身。噫,可不忍欤!
译文
将美酒当水,将肥肉当野菜,肌肉丰盈,大腹便便。看厌了各色涂脂抹粉的美女,听腻了歌舞音弦的声音。难道这就是快乐到极限了吗?恐怕这也仅仅是命运的安排吧!
人只有在不顺利不得志的时候,才能忍粗茶淡饭之苦,真正做到刻苦攻读。只有被疏远的臣子和庶出的儿子,才能做到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忍别人不能忍受的痛苦。
贫穷和受苦受难,是世间最为痛苦的事。苏武牧羊于杳无人烟的北海之地,重耳流离在外一十九年。当此之时,他们的生命就如同朝露易于消逝。
宁戚穿着单衣短袄,在城门外喂牛。西汉王章病卧于牛衣之中与妻子相对落泪。上天将大任降于某个人身上,一定会使他历尽各种艰难困苦,这样就可以磨炼他的意志,增强他的能力。因此,苦难是一笔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怎能不忍呢?
评点
吃苦,二字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能否吃苦往往是r有条件的。勾践卧薪尝胆,是在危急发生之后,如果不是兵败,生杀大权握于他人之手,他岂能有这样的决心?如果没有政变,重耳还在晋国做他的贵公子,他又能否有一分吃苦的意愿?纵观历史上那些以能吃苦著称的人,他们中有些人能吃苦也往往是由于情势所迫。唐玄宗李隆基发动政变经过千辛万苦得到江山,前期颇有些吃苦的精神,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但危险一过,很快就又大肆享受,以致出现安史之乱。由此看来,能够在危急险境中吃苦,往往是没得选择,是人之常情。因此,一个人在逆境中吃苦固然值得敬佩,但能否坚持吃苦,在顺境中也不改初衷,这就能看出其本色了。
P40-43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除具备真才实学外,均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可以说,中华五千年的谋略精华、处世绝学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而成功的黄金定律也已被一代又一代人实践和运用并收到了巨大成效。如今《中华处世绝学》把成功者在身体力行之后得出的极具洞见力的观点、著述集中在一起,使渴望成功却尚不得法的人从中看到黄金法则,推开通向成功的大门。
历代先哲为后世留下的修身处世之典籍可谓汗牛充栋,有的以逻辑严密的专论见长,有的以短小精辟、富于哲理的格言取胜。有作者历经宦海沉浮后对人世间沧桑冷暖的哲理性探讨,有掩内心悲苦却议论纵横、嬉笑怒骂讽喻世人的厚黑之学。在选择书目和文章时,编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其一,作者是成功典范,作品是依自身阅历和成功心得所撰之传世奇书。如近代最为显赫的“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南北朝时杰出的文学家颜之推、幽默诙谐的盖世奇才李宗吾……他们那些在时间的磨砺之后依然熠熠生辉的经典篇章,被历代人奉为“人生智慧书”、“从政宝典”、“成功法则”。那些在立身处世、自我修养、接人待物、理想境界等方面的独到见解,以及关于权谋策略、居官治世的最高法则都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其二,具备经典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流传千古之作。如其中选取的古典名著《劝忍百箴》,俯拾皆是透辟之理,并穿插历史典故,既有关于忍的理-论、功用、要诀,又有关于忍的故事、实践和历史,形成了一个以忍为核心的可操作性极强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以其可读性和趣味性使人从简短的格言中得到启发,从历史故事中获得智慧,从而更好地为人处世、和谐共存、得颐天年。
其三,方便读者活学活用,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极强的经典著述。如充满哲理的处世箴言《呻吟语》,其内容关乎治国修身,处世应物,读者只要按照箴言所指,根据个人情况秉持照做,必大有裨益,且于内于外有立竿见影之效。
其中许多选篇甚至做到了三者并具,实为经典中的经典。可以说,《中华处世绝学》既注重理论本身,又注重阐述具体的方法,简单明了,行之有效。它囊括了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从政、治家、经商、聚财智慧之大成,可谓治世、处世、劝世、醒世之宝鉴。本书作为选粹,求精而不求全,求深刻而不求工整,求实用而不求华丽。且以古今之经典事例为佐,注重提炼对人生的智慧感悟。为使读者更好地领会这些典籍的要义精华,我们特别附有尊崇原著风采的译文和抛砖引玉极具参考价值的评点。只要读者能够遵循这些法则和秘诀,并加以灵活运用,必能事半功倍,以最小的付出取得最丰硕的成果,从而在整个人生中走得更加稳健,获得更多的幸福。
视角不同,道亦不同,而使读者开卷有益之拳拳心愿皆同。书中难免挂一漏万,有偏颇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