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前人《列国志传》的基础上,对照《左传》、《国语》、《史记》,以及秦、汉近二十种典籍,进行改编而成的历史小说,他在改编时力求达到“羽翼信史而不违”这一历史小说的最高标准。
《东周列国志》所讲述的,是自西周宣王晚年闻谣轻杀起,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止,前后五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作者以时间的推进为经,列国的斗争为纬,为我们织就了一幅诸侯争霸的历史长卷,在这幅画卷里,各路人等生动丰满,他们或施威或复仇,或杀伐或拯救,淋漓尽致地展示着自己的个性,演绎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恩怨情仇。
《东周列国志》清晰俯瞰五百余年最富智谋的战争画卷,是集《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的全部史实为一体的历史读本。其以国家兴亡为主线,着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书中揭示出的道义与贤能原则,在今天仍为立身与立国之本。
《东周列国志》由冯梦龙编著。
话说周朝,自武王伐纣,即天子位,成、康继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毕公、史佚等一班贤臣辅政,真个文修武偃,物阜民安。自武王八传至于夷王,觐礼不明,诸侯渐渐强大。到九传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所杀。此乃千百年民变之始,又亏周、召二公同心协力,立太子靖为王,是为宣王。那一朝天子,却又英明有道,任用贤臣方叔、召虎、尹吉甫、申伯、仲山甫等,复修文、武、成、康之政,周室赫然中兴。
却说宣王虽说勤政,也到不得武王丹书受戒,户牖置铭;虽说中兴,也到不得成、康时教化大行,重译献雉。至三十九年,姜戎抗命,宣王御驾亲征,败绩于千亩,车徒大损,思为再举之计,又恐军数不充,亲自料民于太原。那太原,即今固原州,正是邻近戎狄之地。料民者,将本地户口,按籍查阅,观其人数之多少。车马粟刍之饶乏,好做准备,征调出征。太宰仲山甫进谏不听。
再说宣王在太原料民回来,离镐京不远,催趱车辇,连夜进城。忽见市上小儿数十为群,拍手作歌,其声如一。宣王乃停辇而听之。歌日:
月将升,日将没;糜弧箕箙,几亡周国。
宣王甚恶其语。使御者传令,尽拘众小儿来问,群儿当时惊散,止拿得长幼二人,跪于辇下。宣王问日:“此语何人所造?”幼儿战惧不言;那年长的答日:“非出吾等所造。三日前,有红衣小儿,到于市中,教吾等念此四句,不知何故,一时传遍,满京城小儿不约而同,不止一处为然也。”宣王问日:“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日:“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宣王嘿然良久,叱去两儿。即召司市官吩咐传谕禁止:“若有小儿再歌此词者,连父兄同罪。”当夜回宫无话。
次日早朝,三公六卿,齐集殿下,拜舞起居毕。宣王将夜来所闻小儿之歌,述于众臣:“此语如何解说?”大宗伯召虎对日:“糜,是山桑木名,可以为弓,故日糜弧。箕,草名,可结之以为箭袋,故日箕菔。据臣愚见:国家恐有弓矢之变。”太宰仲山甫奏日:“弓矢,乃国家用武之器。王今料民太原,思欲报犬戎之仇,若兵连不解,必有亡国之患矣!”宣王口虽不言,点头道是。又问:“此语传自红衣小儿。那红衣小儿,还是何人?”太史伯阳父奏日:“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上天儆戒人君,命荧惑星化为小儿,造作谣言,使群儿习之,谓之童谣。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荧变火星,是以色红。今日亡国之谣;乃天所以儆王也。”宣王日:“朕今赦姜戎之罪,罢太原之兵,将武库内所藏弧矢,尽行焚弃,再令国中不许造卖。其祸可息乎?”伯阳父答日:“臣观天象,其兆已成,似在王宫之内,非关外间弓矢之事,必主后世有女主乱国之祸,况谣言日:‘月将升,日将没’,日者人君之象,月乃阴类,日没月升,阴进阳衰,其为女主干政明矣。”宣王又日:“朕赖姜后主六宫之政,甚有贤德,其进御宫嫔,皆出选择,女祸从何而来耶?”伯阳父答日:“谣言‘将升“将没’原非目前之事。况‘将’之为言,且然而未必之词。王今修德以禳之,自然化凶为吉。弧矢不须焚弃。”宣王闻奏,且信且疑,不乐而罢,起驾回宫。
姜后迎人。坐定,宣王遂将群臣之语,备细述于姜后。姜后日:“宫中有一异事,正欲启奏。”王问:“有何异事?”姜后奏日:“今有先王手内老宫人,年五十余,自先朝怀孕,到今四十余年,昨夜方生一女。”宣王大惊,问日:“此女何在?”姜后日:“妾思此乃不祥之物,已令人将草席包裹,抛弃于二十里外清水河中矣。”宣王即宣老宫人到宫,问其得孕之故。老宫人跪而答日:“婢子闻夏桀王末年,褒城有神人化为二龙,降于王庭,口流涎沫,忽作人言,谓桀王日:‘吾乃褒城之二君也。’桀王恐惧,欲杀二龙,命大史占之,不吉。欲逐去之,再占,又不吉。太史奏道:‘神人下降,必主帧祥,王何不请其漦而藏之?漦乃龙之精气,藏之必主获福。’桀王命太史再占,得大吉之兆。乃布币设祭于龙前,取金盘收其涎沫,置于朱椟之中,忽然风雨大作,二龙飞去,桀王命收藏于内库。自殷世历六百四十四年,传二十八主,至于我周,又将三百年,未尝开观。到先王末年,椟内放出毫光,有掌库官奏知先王。先王问:‘椟中何物?’掌库官取簿籍献上,具载藏漦之因。先王命发而观之。侍臣打开金椟,手捧金盘呈上。先王将手接盘,一时失手堕地,所藏涎沫,横流庭下。忽化成小小元鼋一个,盘旋于庭中,内侍逐之,直人王宫,忽然不见。那时婢子年才一十二岁,偶践鼋迹,心中如有所感,从此肚腹渐大,如怀孕一般。先王怪婢子不夫而孕,囚于幽室,到今四十年矣。夜来腹中作痛,忽生一女,守宫侍者,不敢隐瞒,只得奏知娘娘。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随命侍者领去,弃之沟渎。婢子罪该万死!”宣王日:“此乃先朝之事,与你无干。”遂将老宫人喝退。随唤守宫侍者,往清水河看视女婴下落。不一时,侍者回报:“已被流水漂去矣。”宣王不疑。
次日早朝,召大史伯阳父告以龙漦之事,因日:“此女婴已死于沟渎,卿试占之,以观妖气消灭何如?”伯阳父布卦已毕,献上繇词。词日:
哭又笑,笑又哭。羊被鬼吞,马逢犬逐。慎之慎之,糜弧箕菔!
宣王不解其说。伯阳父奏日:“以十二支所属推之:羊为未,马为午。哭笑者,悲喜之象。其应当在午未之年。据臣推洋,妖气虽然出宫,未曾除也。”宣王闻奏,怏怏不悦。遂出令:“城内城外,挨户查问女婴。不拘死活,有人捞取来献者,赏布帛各三百匹;有收养不报者,邻里举首,首人给赏如数,本犯全家斩首。”命上大夫杜伯专督其事,因繇词又有“糜弧箕菔”之语,再命下大夫左儒,督令司市官巡行廛肆,不许造卖山桑木弓,箕草箭袋,违者处死。司市官不敢怠慢,引着一班胥役,一面晓谕,一面巡绰。那时城中百姓,无不遵依,止有乡民,尚未通晓。
巡至次日,有一妇人,抱着几个箭袋,正是箕草织成的,一男子背着山桑木弓十来把,跟随于后。他夫妻两口,住在远乡,赶着日中做市,上城买卖。尚未进城门,被司市官劈面撞见,喝声:“拿下!”手下胥役,先将妇人擒住。那男子见不是头,抛下桑弓在地,飞步走脱。司市官将妇人锁押,连桑弓箕袋,一齐解到大夫左儒处。左儒想:“所获二物,正应在谣言,况太史言女人为祸,今已拿到妇人,也可回复王旨。”遂隐下男子不题,单奏妇人违禁造卖,法宜处死。宣王命将此女斩讫。其桑弓箕袋,焚弃于市,以为造卖者之戒。不在话下。
话分两头。再说那卖桑木弓的男子,急忙逃走,正不知:“官司拿我夫妇,是甚缘故?”还要打听妻子消息。是夜宿于十里之外。次早有人传说:“昨日北门有个妇人,违禁造卖桑弓箕袋,拿到即时决了。”方知妻子已死。走到旷野无人之处,落了几点痛泪。且喜自己脱祸,放步而行。约十里许,来到清水河边。远远望见百鸟飞鸣,近前观看,乃是一个草席包儿,浮于水面,众鸟以喙衔之,且衔且叫,将次拖近岸来。那男子叫声:“奇怪!”赶开众鸟,带水取起席包,到草坡中解看。但闻一声啼哭,原来是一个女婴。想道:“此女不知何人抛弃,有众鸟衔出水来,定是大贵之人。我今取回养育,倘得成人,亦有所望。”遂解下布衫,将此女婴包裹,抱于怀中。思想避难之处,乃望褒城投奔相识而去。
宣王自诛了卖桑弓箕袋的妇人,以为童谣之言已应,心中坦然,也不复议太原发兵之事。自此连年无话。P1-3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中华文化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为人类的智慧宝库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财富。在世界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典小说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直到元明清时期才形成了高潮,一大批白话和文言、长篇和短篇的名著相继问世,从而在世界文坛上奠定了非凡的地位。
这些作品有的以形象苍凉的笔墨,描写了农民起义的悲壮和惨烈;有的粗线勾勒,展示出朝代更迭的历史沧桑;有的则以诙谐机智,从神话故事中折射出世俗的好恶;有的尽力渲染,将时代的感慨融入民族的兴衰;有的严肃谨慎,从各个案件中体现出正义的力量……题材涉及讲史、侠义、友情、断案及灵怪、神仙等等,广泛描写了宋、元、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技巧来看,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国古典小说是举世公认的在文学史上最有影响、最为杰出、艺术成就最高、最具欣赏价值、流传最广的传世之作,是文学艺术长河中的瑰宝。它们拥有最广泛的阅读群和最绵长的阅读量。其作品中的深刻内涵,无一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
阅读好书由此。开卷,完善人生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