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门口有个补鞋的老者,头发被风霜染得花白,脸上满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出的千沟万壑,年轻时还折了一条腿。老者虽身残,却心善,坚持良心做人,修补一双鞋只收两元钱。小区里的人看他可怜,也都极为照顾他。
上月的一天,我看到一个染着黄发的小伙子,把自己的运动鞋送给他补。无论老人怎么尽心尽力,他却总是嫌老人补得不好,不停地让老人返工。我站在旁边实在气愤不过,张口欲为老者抱不平,但老者仿佛看出我的心思,用一个温暖的眼神阻止了我。就这样,老者反反复复为小伙子修补了好几次。小伙子这才心满意足,丢下了10元钱,说:“反反复复补了这么多次,10元钱就不找了。”说完,便吹着口哨离开了。
小伙子转身离开的时候,轻轻拍了下我的肩膀,给了我一个狡黠的眼神。我突然明白,他是故意找借口来帮助补鞋的老者。这样,既能帮助老者于无形,又能维护老者的尊严。瞬间,小区门口凋零的树木,好像也突然桃红柳绿了。
前不久吃早餐时,我被邻桌的一对母女吸引住了。她们雍容华贵的穿着,优雅的吃态,着实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那个20岁上下的女孩放下筷子,向早已吃完的母亲娇声说:“妈,我饱了,剩下的三个包子我不吃了。”母亲点着她的额头,笑嗔她是个败家女,示意她打包带走。女孩却表示,区区几个包子,不值得打包。
母亲笑了:“刚才你还拼命喊饿,现在又说吃饱了。以前你说我花钱大手大脚,你看现在你也开始败家了。”
母女优雅地离开了餐厅,出门时,女孩回头望向刚才吃饭的地方,眼神里满是暖意。那里,餐厅里一个衣着褴褛的颇像拾荒者的老太太,迅速地把三个小笼包当作珍宝似的放进碗里。我这才明白了女孩的良苦用心。
也是瞬间,在这个极冷的早晨,我的心一片明媚,春暖花开。
我有一个朋友在参加大学毕业后的十年同学聚会之前,心里颇有踌躇。毕业后,朋友混得一直都不好,经济上很是拮据。而现在的同学聚会,据说都变成了炫富会,所以囊中羞涩且极好面子的朋友,是羞于参加的。但是,他没禁得住同学们煽情话语的诱惑,最终还是去了。
聚会的饭店不是星级酒店,只是城区逼仄处一小饭馆。和他一样,参加聚会的同学有的是骑摩托、电动车来的,有的是打车来的。所有的人,并没有啥穿金戴银的土豪。有个同学很萌,居然把读大学时的校服给穿了过来。一下子,气氛变得无比和谐融洽,大家杯来盏去,好不热闹!
朋友也是聚会后的第三个月才知道:其实,很多身家百万、千万的同学,那天是刻意没开车来的;很多爱美的女同学,将自己心爱的头饰、项链、耳环,在那一天悄悄地摘了下来;而一开始大家选择的五星级酒店,也是因为他的境遇,而临时换成了普通的小饭馆。
朋友说,当他得知实情后,眼泪立马噼里啪啦掉了下来。不为别的,只为同学们用心良苦的善良。
去年夏夜,我和看护桃园的三叔公聊天,突然听到窸窸窣窣声。我马上提醒三叔公,肯定是偷桃的偷儿,并操起了一根木棍。
“不,”三叔公阻止住我,“现在生活好了,谁还缺一口桃子吃?这么晚偷桃子的,无非是几个小淘气罢了。你要是猛地过去了,孩子们一慌,万一从桃树上给摔下来怎么办?随他们吧。”三叔公眉眼里爬满的都是慈祥。
那一晚,我觉得整个天与地间都是那么美好。
我一直认为,人活一世,也许或多或少会遇到诸多苦难的字眼,但这个尘世里,同样也总有一些美好存在于某个角落里,宛如朵朵阳光,总会于一个明媚的日子里,和你不期而遇。
P2-4
大爱,未必就要惊天动地、轰轰烈烈。无声处的温暖,往往胜却惊雷四起;细微处的感动,常常胜过诸多豪言壮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葛闪笔下的温暖,亦是如此。
——《微型小说选刊》主编 陈永林
没有过于华丽的语言,没有矫情做作的修饰,所有的感动与温暖都在娓娓道来间铺陈开来。这,便是葛闪的文字风格:温暖、感动、干;争。作者总是善于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挖掘出人性的美,关注小人物,关注小视角,一不小心就温润了读者的心扉。
——《意林原创版》执行主编 许树平
读葛闪的文字,总会觅得一种俯仰之间、细微之处的大爱,总会收获一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动。文为心声,读其文,是与其谈心,更是与其交友。有此文,有此友,我们就多了一种灵魂的“防腐剂”。
——《演讲与口才》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 胡国玮
从人生的梦想上来说,我也想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以便青史留名,抑或活在很多人的心中。但是现实让我更清醒地看到,这个世间伟人有伟人的伟大,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光辉,皓月之光和萤火之辉同样都值得尊敬。因为,他们都是不断地发光。文字亦是如此——或许是水平鄙陋吧,我写不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事件,所以我很热衷去关注一些小人物:无论是社会走卒、市场商贩,还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卑微得不能再卑微的人,我觉得这些所谓的小人物的身上,都隐藏着一个丰硕的“大”字。
一座山岳,有山岳的巍峨;一块细石,一定也有它的光泽和惊艳。譬如,一朵花曾在它的缝隙间绽放过,一只蝴蝶曾在它的额头上翩跹过,甚至是一滴雨、一片云曾在它的上方驻足过。社会上的小人物更是如此,他们没有光鲜亮丽的着装,没有体面上档次的工作,没有丰厚的薪酬,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有善良和温润在熠熠生辉。我见不了“著名人物”传记式的介绍,我更喜闻乐见小人物背后的东西。
犹记得2009年的冬天某日,我在吃早饭的时候,看到餐厅一个服务员在收拾桌子的时候和别人很是不一样。别人收拾桌子时,就只将桌子上的残余收拾进垃圾桶里,然后用抹布把桌子擦拭几遍即可。我看到的这个服务员,拿着抹布,拎着垃圾桶走向餐桌的时候,却迟迟不肯收拾桌子,反而渐渐远离桌子。直到二十多分钟之后,她才去收拾桌子。而这时一旁的我,慢慢地,内心里也被她给濡湿了。因为我看到,她起初要收拾桌子时,是看到门外一个拾荒者正在眼巴巴地看着桌子上的食物,所以她决定先不收拾桌子,好让那个拾荒者能把这些残余食物给捡走。就在那一刻,也只需要那一刻,因为一个小小的餐厅服务员,让整个冬天都显得那么温暖。从那时起,我就格外关注起小人物。他们的命运、他们的行事、他们的言行,我都格外地留心。因为我一直觉得,最伟大的就是最朴实的,最朴实的就是最伟大的。
文字可以做什么?这个是我从写字之初就思考过的问题。我绝不认为文字仅仅就是白纸黑字那般简单,绝不仅仅是只供人们视觉上的阅读。它更可以做到的是,走入人的内心,走进人的灵魂,融入人的血脉。文字,绝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热度的阳光,温暖你我他,温暖每一个需要被温暖的人。
这种温暖的感觉,我确信是美好至极的。就如我此刻在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是在阴了三四天之后陡然来临的一个晴朗温润的上午。外面暖暖的阳光透过窗户,金灿灿暖洋洋地洒在我的办公桌上,洒在我的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上,洒在我不断敲击的手指上……
不管雨雪侵袭,还是风霜骤来,总有云淡风轻之时,总有阳光照进来之时。诚如本书,不管世间现在还是未来再怎么繁华喧闹,再怎么浮躁急进,总有一些爱,会“润物细无声”地温暖你、我、他。
葛闪 2014年12月11日
由葛闪所著的《总有一种爱润物无声》所选文章文章均是以细微之处见真情,总将一种润物无声的感情沉浸在简单的文字之中,总是能将爱的力量于平淡的叙述之中直抵人心最深处,从而击中读者内心的柔软。每一篇文章,或温情感人,催人泪下,或爱意盎然,给人感动,或与人启迪,催人奋进。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让青少年学会去爱人,敬人,对陶冶青少年的情操,重孝道、识感情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很多文章,饱含着催人泪下的脉脉温情,更能给身为人父、身为人母的青年、中年读者,带去别样的感受和启迪,在家长育子、教子方面,特别是对启迪孩子心灵,赐予孩子以善良、温暖方面,都能有很大的帮助。
没有过于华丽的语言,没有矫情做作的修饰,所有的感动与温暖都在娓娓道来间铺陈开来。这,便是葛闪的文字风格:温暖、感动、干净。作者总是善于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挖掘出人性的美,关注小人物,关注小视角,一不小心就温润了读者的心扉。
读葛闪的文字,总会觅得一种俯仰之间、细微之处的大爱,总会收获一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动。文为心声,读其文,是与其谈心,更是与其交友。有此文,有此友,我们就多了一种灵魂的“防腐剂”。
《总有一种爱润物无声》由葛闪所著,供青少年朋友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