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澳门掌故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黄德鸿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澳门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黄德鸿所著的《澳门掌故》为丛书之一,集有关澳门的民情风俗、轶闻传说、自然景观、街巷变迁、饮食娱乐、庙宇教堂、诗文名士等知识于一炉。

内容推荐

黄德鸿所著的《澳门掌故》一书集有关澳门的民情风俗、轶闻传说、自然景观、街巷变迁、饮食娱乐、庙宇教堂、诗文名士等知识于一炉。《澳门掌故》是史料,从历史的角度看,可以说它是一部“澳门民俗演变史”,但它终究不是按照“史”的写法去写的,它以一种“讲古”的形式,为历史文化知识不一的读者提供了阅读的便利。

目录

民生篇

 土生食谱

 旧西洋坟场

 百年前物价

 人力车与三轮车

 单车与大板车

 早年的轿

 三分六银一碗云吞面

 市声

 收音机身份象征

 茶稞汤

 水源充足

 家庭副业

 水浸街无年无之

 七色豆之忆

 “大杀三方”

 土生自何来?

 马交与马交仔

 四方杂处澳门人

 梳打埠

 鸦片烟在澳门

 神女生涯原是梦

 娼妓合法的年代

 “烟花”·“茶花”·“发花”

 “字胆”迷倒土生

 白鸽票源自赛鸽

 粤语有音亦有字

 广府话各有乡音

 普通话并不普通

 广州话音注葡语

 有水井处就有人

 卑湿地区穿木屐

 家居环境今不如昔

 南方旧民居

 早年的唐装衣着

 黑胶绸与薯莨

 孭带是何物?

 江湖佬“初到贵境”

 戏院街市相与共

 穿珠仔的日子

 生死都要在家中

 澳门外贸与白银

民俗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

 浴佛节鱼行舞醉龙

 栾荽饼

 烧街衣今昔

 旧历年大过新历年

 尾祃过后

 祃是打牙祭

 扫屋

 官三民四说谢灶

 守岁

 “卖懒”

 行花市

 爆竹声声迎新岁

 元宵节是灯节

行业篇

 酱园铺缩小经营

 何物“羊咩屎”

 柴船尾无柴船

 米铺何所往

 盐的专营

 草堆街布店林立

 食面包早已有之

 茶楼风光难再

 公仔书

 梳头婆即发型师

 山货铺售塑料品

 当押成“新兴”行业

 花轿与仪仗

 “当当”声响收买佬

 “斩蛟龙”与二手店

 花园已成高楼大厦

 修整洋遮整鬼锁

 即补即有补鞋业

 花生油香遍街头

 租报纸三方有利

 何处再觅“大碌竹”

 古老甜食麦芽糖

 搭棚业手艺非凡

 纸料铺早已转型

 理发师与剃头佬

 “倒坛咁早”指什么?

 租赁家私几绝迹

 厨间铜器已消失

 锡器是古文物

 凉茶是大众饮品

 凉茶铺另有面目

 穿金戴银有行业

 以前旅店在海傍

 灯芯

 鸡髀糖怀旧

 古老戏园成陈迹

 昔日当楼如碉楼

 是手信也是守信

 月饼宣传各有法

 银毫曾是流行货币

 数双毫如玩杂技

 白粥油条价不菲

 烟庄与茶庄

 嫁女礼饼论担计

庙宇教堂篇

 观音仔即观音古庙

 观音堂与望厦条约

 闽人修建观音堂

 观音堂住持大汕

 莲峰庙曾名新庙

 林则徐驻莲峰庙

 妈祖阁建成有传说

 莲溪庙因莲溪得名

 沙梨头土地庙

 下环福德祠

 三街组成会馆

 石敢当行台是议事所

 中国庙宇的坐向

 澳门教堂知多少

 三巴寺金碧照耀

 大庙·大堂·望人寺

 龙松庙与龙嵩街

 顺风顺水风顺堂

 疯堂庙内住疯人

 进教围内进教人

 板樟堂前大步躐

 葡人婚嫁在花王堂

 张汝霖查封唐人庙

 早年葡人慈善机构

 支粮庙即仁慈堂

 医人庙专医葡人

 三巴亦有“仔”

 尼姑寺在家辣堂街

 蕃僧装束各有别

 时人咏教堂诗

 古人咏教堂诗

街巷篇

 街名的订定

 最早发展的城区

 以行业为街道名

 澳门是“莲花地”

 中区在哪里?

 望厦望霞旺厦

 龙田村今安在

 龙环村范围小

 塔石因石叠如塔

 沙冈得名有因

 渡船街有船又有桥

 澳门一条街

 水口了无残迹

 石闸门与红窗门

 “栏思加”变“加思栏”.

 大步躐与白马行

 天神巷人来“鬼”往

 妈阁读如“马角”

 黑鬼山上住黑鬼

 白眼塘前的恨事

 炉石塘实是芦石塘

 林茂塘名来自杉栏

 马交石在何方

 白鸽巢公园无白鸽

 新花园即得胜花园

 卢园张园唐园

 消防局曾设闹市

 提督马路交通要道

 昔日牛房今何在

 高士德马路的变化

 水坑尾的“三枝香”

 新马路是新的马路

 泗□街在什么地方

 关前街有前又有后

 跑狗场建于20世纪30年代

 长楼是猪仔馆

 台山官名巴坡沙坊

 港澳码头原在海傍

史地篇

 小小的澳门城

 南湾的“湾”读如“环”

 氹仔的“氹”字

 澳门的“澳”字

 十字门

 浪白滘距澳门不远

 “南湾浴日”今已非

 “鬼佬”眼中的南湾

 青洲是绿岛

 十景之一的“青洲烟雨”

 丘逢甲遥望青洲

 填海增加土地

 近内港地多水浸

 筷子基又名赤洲

 西湾不是湾

 东湾今何在?

 莲花茎与关闸

 红黑海与飞砂关

 莲花茎尽处山头

 关闸事件的引发

 红烧朵朵木棉花

 吊钟何处觅

 路氹今昔

 荷兰园曾居荷兰人

 东望洋山旧名琴山

 前山寨与拱北、三厂

 莲峰山脚芦兜城

诗文与名士篇

 澳门海防军民同知

 《澳门纪略》的版本

 胡适之父曾来澳

 屈大均的澳门诗

 《广东新语》内澳门事

 钱纳利在澳门

 八十年前的征诗活动

 《伊索寓言》与澳门

 澳门早期印刷业发达

 黄培芳曾住望厦

 商衍鎏与李际唐

 雪社女诗人赵连城

 杨匏安澳门诗存疑

 钟启韶何时来澳

 章士钊的《澳门四绝句》

 魏源长歌咏洋琴

 袁枚笔下的洋人异行

 何绍基游澳所见

 谭莹诗誉青洲膏蟹

 鲍俊的《澳门》词

 汤显祖剧写澳门

 赵氏父子登科佳话

 《香山诗略》的澳门诗

 张世杰墓与张汝霖

 清代海关在关前街

 屈大均居观音堂

 郑家大屋有传说

 难忘的日子

 战时的日子

 一元四两米

 轮米

 没有米碌食杂粮

 传闻人相食

 苦中作乐变换食谱

 楼宇十室九空

 繁盛街头有饿殍

 敌伪搜集人力资源

 人口知多少?

 电力供应缺乏

 另一角弦歌不绝

 侮辱人格的“验粪”

 城市建设停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后记

后记之“后记”

试读章节

土生食谱

咸虾酱

当笔者还在幼年时代,常听到有人叫澳门土生为“咸虾灿”,为什么会有这个叫法?在那个时候是完全不清楚的,直到长大后,才知道是对土生人士的带侮辱性的称呼。然而至近来,这个叫法逐渐消失了。

近读一些有关澳门土生来源的文章,才知咸虾酱是以前土生所嗜好的一种调味品,据《 文化杂志 》文章的说明,这是用磨碎的小虾加盐制成的一种酱料,然后在阳光下晒干而成。文章继续还清楚地说:“看来这是一种马来西亚的调味汁……许久以前,华人学会了这种调料的做法,并开始销售。”

这短短几句话,解决了笔者好几个问题:第一,叫土生为“咸虾灿”,是因他们嗜好自己调制的咸虾酱;第二,这种食品非是自葡国本土而来,而是土生的先辈从马来西亚带来,正好证明土生的先辈是早年在亚洲地区活动的葡萄牙人与当地人婚生或非婚生的后代;第三,咸虾酱是澳门的土产,非是中国居民所“发明”。

有人这样研究过,澳门土生这一族群的起源,可从其饮食习惯去研究,现在从咸虾酱的这种调料汁可以知其一斑。但是这种酱料,现在也是许多中国居民的食谱,如咸虾酱蒸猪肉,即为其一。

澳门地处珠江的出海口,因此沿岸咸淡水汇集,宜于虾、蟹、蚝等海产养殖。所以早年此间盛产此等海鲜。而以幼细的银虾所腌制的虾酱、虾糕更是享有盛名,成为特产之一。

那么这些咸虾酱是土生从其他地区带来的,或是由他们“发明”的,又或是此区原已有这种食料,只因土生的到来而嗜食,因而才扬名呢?

据笔者所知,以虾酱蒸猪肉或蒸土鲮鱼,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是一向已有的食谱。一位台山籍的朋友语笔者,说虾酱蒸猪肉,在他的家乡久已存在。那么相信是珠江口一带地区居民早已将虾酱作为“咸餸”了,而葡籍土生来到此地才嗜食起来。

喳咋

喳咋是本澳很出名的甜食,居于新桥区的老澳门相信不会少吃这种甜品。因为在这个地区有一家专供甜食的小贩以制喳咋为主。老档主有两个儿子,各自主持了一档,巡回于新桥区,现在其中一档仍继续在经营,主其业的已经是老档主的第三、四代。为什么笔者对其事知之甚详?因笔者自小到大都是在新桥居住,与档主是老街坊。

喳咋原是马来西亚地区的甜食,它的主要作料是西米,辅以红豆、椰丝和芋头制成。西米是从棕榈树中提取出的淀粉颗粒,而棕榈树正是马来西亚地区最多的一种植物。

喳咋是什么时候在澳门出现,如何会引进到澳门来?其详细过程不可考。但从这种甜食原来是马来西亚的土产,而成为澳门特有的食品,又从葡萄牙人曾在马六甲建立殖民据点,可以想见这极可能是他们的欧亚裔后代带来的,时间至少已有三四百年。

关于西米的来源,笔者自清初人吴震方的《 岭南杂记 》读到一些值得注意的资料:“西国米,出西洋,伪者以葛粉为之,以多煮不化,而色紫柔滑者为真。益胃和脾,夙病初起者,宜食之。”

从这段小文,更加证明西米非是中国所产,而所谓“出西洋”,想来就是自当年澳门的葡籍土生所带来的。

洋葱

关于吴震方的《 岭南杂记 》,还有些条目涉及澳门的物事。如下卷就有这么一条:

“洋葱,形以独颗蒜而无肉,剥之如葱。澳门白鬼饷客,缕切为丝,玲珑满盆,味极甘辛。余携归二颗种之。发生如常葱,至冬而萎。”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所说的洋葱是什么东西,可能在距今二百多年的中国根本是没有的,或者还未从外地传到中土来。正由于自外洋而来,所以许多外传的物品,都冠以“洋”字,类似的例子是多不胜数的。

洋葱因其肉如葱,但来自外洋,所以称之洋葱。在这里作者很明确说出“澳门白鬼饷客”用洋葱。

牛油糕

牛油糕是澳门土产食品之一。这种糕点,笔者到过许多地方都未见有制成销售的。今天,这种土产食品在本地已近于销声匿迹,以前还有一两家商店有制售,但看来现只有于龙嵩街的一家洋行有售。

牛油糕的滋味如何,笔者曾食过,但说不出其味之所以然。总之,这种糕点非是粤式也不是京式,更不是淮扬风味。这是在以前未有认识这种食品的印象。现在才知道,这原来是澳门土生所喜好的一种糕点。

据说牛油糕是自印度而来的阿拉伯食品。因此亦有人以此证明澳门土生的先辈是葡萄牙人与亚洲地区居民结合的后裔,因为葡萄牙也曾在印度次大陆活动,并建立殖民据点。

由于对牛油糕出处的这一发现,笔者曾怀疑另一为澳门许多饼家出售的猪油糕,其实即是牛油糕的另一制法。因依所知的用料,牛油糕与猪油糕基本一样。

记得以前有售牛油糕的一家店号是位于卖草地的新昌记。这个店号是专售天主教的祭祀用品的,如白蜡烛等。为什么也会出售牛油糕呢,原来牛油糕是澳门土生在圣诞期间不可缺少的一种专门食品。

P3-6

序言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四十八部著作,暂分两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入,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2014。06。06

后记

《澳门掌故》在此第三次之前曾刊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澳门,之后在北京又印了一次。两次的刊本笔者都写了后记,内容总的是交代此书的成书过程,及多谢玉成出版的有关人士。

从市场销售及读者所反映的意见,“澳门掌故”是受到欢迎的。原因何在?个人认为,第一次刊行是在澳门回归祖国怀抱前三年的1996年,海内外很多人士都想从这本小书对澳门有更多的了解。第二次印行是在北京,距澳门回归的日子更短,内地朋友的要求更热切。在那期间,有关澳门各个方面问题的书刊纷纷出炉,成为一股热潮,《澳门掌故》内容不过是这个小城昔日的风土人情及物事,更不是有关政治、经济等的专作。《澳门掌故》因缘际会,得以乘时而起,笔者以为这是个“异数”。

据告知,单是在北京的两次印行,总数已在一万五千之间,其中还有若干是精装本的。此第二次的印行,书名从第一次的《澳门新语》改为《澳门掌故》。当初取用的《澳门新语》书名,其实是想承袭广东名士屈大均撰写的《广东新语》而来的。可事与愿违:一方面是屈著内容丰富,笔者的《澳门新语》不及其万分之一,又以作者笔下功夫有限,该文出于这些原因,北京方面的出版者给改了《澳门掌故》这个名堂。

对书名的改动,笔者也以为合理,为免看过第一、第二次印刊版本的读者有所误会,笔者在第二次印刷的简化字版本的后记写了一个声明。事实上,《澳门掌故》书名是研究澳门本土大有名气的王文达校长的专栏名座,后来组装成书时,引起海内外朋友的注意。之前,李鹏翥先生为香港报刊撰写的《澳门古今》出版时也先后刊印了好几次,亦受到港澳读者的欢迎。还有一位澳门作者余布衣,也写了《澳门掌故》为书名的小册子,亦是介绍澳门的风土物事。

研究、介绍澳门历史的大部头、小册子在澳门回归前后,一时风起云涌,知识界特别着力,甚至有以“澳门学”为号召,以及进一步宣传澳门这个小城。在一次集会上,有人曾提出“乡土教育”这个问题,把认识、学习澳门普及到中学、小学及民间团体,笔者以为这是一件好事!

这篇《后记之后记》写得长了一些。澳门在五百年前是个小渔村、不起眼的地方。于今已是不同了,即如从前的“十字门水道”,今天更有了显著的变动。抚今追思,往事不应“成烟”,但愿众人烧柴火焰高,把研究澳门本土文化扇成一把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5: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