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弗雷德里克·艾伦在西方广为传诵的历史杰作,全书按时间顺序,以细腻的笔触追溯了那个令人心有余悸、百感交集的历史片段。从1929年的大崩溃到1939年的战争阴影,期间穿插有美国经济、政治、文化、道德、风尚等方面的内容,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花费较大笔墨描述了“胡佛的困境”、 “罗斯福的新政”等内容,以史为鉴,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奥巴马的新政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启示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绝对是关于美国大萧条那段历史中最为经典的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国的衰落(金融危机启示录)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
作者 | (美)弗雷德里克·艾伦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弗雷德里克·艾伦在西方广为传诵的历史杰作,全书按时间顺序,以细腻的笔触追溯了那个令人心有余悸、百感交集的历史片段。从1929年的大崩溃到1939年的战争阴影,期间穿插有美国经济、政治、文化、道德、风尚等方面的内容,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花费较大笔墨描述了“胡佛的困境”、 “罗斯福的新政”等内容,以史为鉴,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奥巴马的新政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启示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绝对是关于美国大萧条那段历史中最为经典的作品。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从1929年末的华尔街股市崩盘开始,美国步入了经济大萧条时期。随着股票价格收报机的不停运作,人们接连感受到了不安、恐慌和绝望。金融危机的阴霾笼罩了整个美国,银行倒闭、失业人数剧增、美国政界的明争暗斗、报纸和电影对于社会现实的折射,本书围绕着各个主题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这幅合成画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刘易斯·艾伦用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从多个侧面解析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来龙去脉,照亮了美国社会每一个昏暗的角落。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序幕1929年9月3日 1.特别的一天 2.炎热的一天 3.报纸头条 4.顶峰 5.“琼斯先生的一个朋友” 6.1929年中的一些人
第二章 繁荣远去 1.恐慌 2.1930年的余晖 3.私烧锦酒和犯罪浪潮 4.迷你高尔夫和单向离合器 5.胡佛的烦恼 6.这意味着什么?
第三章 一跃再跃 1.1931年6月 2.胡佛的延期偿付 3.给公司的救济金 4.不置可否 5.黑色大萧条 6.林德伯格绑架案 7.“所有人都很害怕”
第四章 政府的改变 1.罗斯福的提名 2.华盛顿的战役 3.反叛和骚动 4.技术专家治国论 5.可怜的胡佛 6.银行告急 7.谢幕
第五章 新政的蜜月期 1.新总统的演说 2.迅速启动 3.条条大路通华盛顿 4.不同寻常的休会 5.多样化的新政 6.“幸福生活又降临”
第六章 社会风气的改变 1.婚姻与道德 2.流行 3.禁酒令的废除及饮酒 4.娱乐、运动与赌博 5.教堂的近况 6.社会的拯救者 7.“我们不知道”
第七章 复兴还是改革? 1.新政蜜月期的结束 2.改革、迪翁五胞胎以及来自华尔街的呼声 3.救济 4.约翰·迪林杰、特工和杜威 5.休伊·朗和其他罗斯福的敌人 6.最高法院的决定
第八章 农场被吹走了 1.黑色暴风雪 2.希望的土地? 3.拖拉机碾过 4.洪水和水坝 5.成熟的美国
第九章 微笑的声音获胜了 1.1936年的新格局 2.不完全复苏 3.流线型列车和亚瑟·G.舍曼的拖车 4.反罗斯福情绪 5.“堪萨斯州的柯立芝”——兰登 6.微笑的声音获胜了 7.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太太
第十章 用笔和相机度过美国最黑暗的时期 1.1935年的鸡尾酒会 2.《烟草路》和畅销书 3.社会救世军的作品 4.袖珍照相机 5.本尼·古德曼和优秀音乐的欣赏 6.保守的报纸 7.好莱坞天堂
第十一章 冲突与衰退 1.雨中的就职演说 2.产业工会联合会的静坐罢工 3.泰勒、刘易斯和格德勒 4.罗斯福的最高法院计划 5.1937年的合成画 6.经济衰退时期 7.新政结束了?
第十二章 战争的阴影 1.来自布拉格的报道 2.孤立主义还是干预主义? 3.火星人和德国人的进攻 4.明日世界的疑惑 5.皇室到访和夏日间歇 6.一个时代的结束
附录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3.报纸头条 让我们来看看报纸吧,它能让我们熟悉自己所处的环境。对于今天发生的事情明天早上的报纸头条会怎样评论呢? 它们会承认:1929年9月3日最重要且最激动人心的事情,除了热浪和一些在本地发生的事情之外,就是英国首相发表的演讲、一场高尔夫锦标赛以及两次航空事件了。 那位首相是拉姆齐·麦克唐纳,他的演讲是在日内瓦国际联盟的大会上发表的(确实,国际联盟在1929年的国际关系问题上是一个重要但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麦克唐纳在其演讲中宣称:美国和英国之间有关于海军装备限制的协商进行得很顺利,并且在不久后就应该能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他希望不久后就能访问美国以达成进一步的协议(在晚些时候,他会到访的,并且将和胡佛总统一起在胡佛郊外的营地附近、拉皮丹河河畔的一块原木上坐下来交谈)。 这些1929年的军备协议,是为了在一个尚没有希特勒的世界上达成一致——也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作出的长时间努力的一系列事件。德国是一个共和政体,也是国际联盟的成员之一,旨在向德国收取战争赔款的道威斯计划即将让位于带有较少苛刻性的扬格计划。法国作为当时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仍然占领着莱茵地区。意大利还没有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尚没有因为内战而分裂;阿道夫·希特勒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少数喧闹的德国纳粹党员的领袖,多数美国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无可否认的是,局势显得相当紧张。国民情绪异常高涨,并且在过去的几年中,对国际事务比较关注的学生们一直以来时不时地预测会有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墨索里尼正做着他的帝国大梦;阿拉伯人在巴基斯坦制造着骚乱;甘地正让印度的英国人头疼不已。但是大体上,1919年在凡尔赛和会上划定的界线仍然持续着,并且民主国家依然处于优势地位。 对于多数美国人来说,比拉姆齐·麦克唐纳的演讲更激动人心的是9月3日另一则轰动的要闻:全国业余高尔夫锦标赛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圆石滩举行。天下无敌的博比·琼斯就在那儿,他在资格赛中与吉恩·霍曼斯并列第一。琼斯能否成功地第五次夺得美国业余比赛冠军头衔呢?(他不能,明天他就会被年轻的强尼·古德曼打败,而强尼又将在之后被19岁的小将劳森·利特尔击败。直到第二年琼斯才在一个赛季内同时获得英国和美国业余公开赛的冠军。)其间,琼斯是否能够取胜的问题被数百万美国民众所关注,因为那时是高尔夫作为实业家们的运动最炙手可热的时候。多年以来,有抱负的经理人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观念:将下午的时间交给高尔夫不仅能是一项娱乐还是一种能帮助业务往来的运动。而乡村俱乐部也变得越来越奢华,越来越多地抵押会员债券。 在大字标题的两则航空事件中,一件是胜利,另一件却是灾难。胜利属于出色的德国飞船齐柏林伯爵号。在成功环游世界之后,它正横跨大西洋在返回故土的路上,从雷克赫斯特飞往福吉沙芬。在9月3日的傍晚,它已经完成了大洋上的飞越,而西班牙小镇上的一些观察者看到它从头项飘过,机舱照亮了整片天空。齐柏林号如此让人印象深刻地展示了轻航空器飞行的可能性,以至于帝国大厦的设计者们打算在这座摩天大楼的顶端建造一个停机系留装置,他们将在12月11日以一个稍微有些言之过早的预言宣布这个决定:“帝国公司的董事们相信:在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齐柏林号飞船就能够完成横跨大西洋、横跨大陆以及横跨太平洋的飞行,也可能还会从纽约港口起飞到南美洲。建设应着眼于未来,大楼上肯定会建造一个系留塔。” 与齐柏林伯爵号飞船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月3日的一场空难:美国洲际航空运输公司的一架飞机由于暴风雨在新墨西哥州坠毁,并有八人因此丧生,这对于重航空器的飞行是一次沉重打击。 人们可能被“横跨大陆”这个词所误导。1929年的时候还没有由东海岸至西海岸的航空客运业务。今年夏天,美国洲际航空公司聘请林德伯格上校担任顾问,公司与宾夕法尼亚州和圣达菲铁路公司一起开发了一项新业务:乘客搭乘夜班火车从纽约到达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白天再从哥伦布飞到俄克拉荷马州的威诺科市,然后再次搭乘过夜的火车到新墨西哥州的克洛维斯市,接着再坐飞机抵达西海岸。在报纸广告上,你可能会见到莱昂尼奥·巴里摩尔从飞机上走下来,这使纽约至洛杉矶的旅途时间缩短到了破记录的48小时。夜间飞行是被禁止的。而现在,当第一个夏天就要结束之前,一架大型福特三引擎运输机已坠毁在新墨西哥州的泰勒山。这场灾难对于正在起步阶段的航空运输业来说是一个近乎残忍的打击。自从林德伯格1927年到巴黎的飞行开始,空中的冒险者们就一直在勇敢地跨越海洋,航空公司的股票也一直在飙升,邮政部门也成功地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飞机邮寄信件,但美国的客机飞行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具有危险性与不确定性。 1929年9月3日的报纸也记录着其他有趣的事情。你会从报纸中获悉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加斯托尼亚市,一个陪审团被选出来审理16名罢工者谋杀警察局长的案子(即使工会主义比较软弱,美国劳工联合会的会员已经减少,而激进主义几乎可以忽略,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偶尔会出现令人头疼的劳资纠纷。当然,这时尚没有产业工会联合会)。你会获悉,还没成为海军上将的伯德中校,正站在小美利坚站的雪地中等待他跨越南极的飞行。你会发现贝布·鲁思仍然是棒球运动场上的顶尖高手:虽然他在9月3日并没有打出本垒打,但他在该赛季的打出的本垒打数量达到了40个之多,而吉米·福克斯打出了31个,鲁·贾里格打出了29个。比尔·迪尔登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在福雷斯特希尔获得网球业余锦标赛的选手(他后来确实第7次赢得了冠军)。但是,他取得至高无上地位的时代并没有持续很久,就如同博比·琼斯以及贝布·鲁思的经历一样(他的第7次冠军也同样是其最后一次)。从报纸的社会专栏中,你可能会得知,阿尔弗雷德·E.史密斯在纽约炙热的人行道上走了很远来到时尚的南安普顿去做一场午宴的主宾。在1928年的全国选举中败给了赫伯特·胡佛之后,史密斯现在正为一个比总统更“高”但范围更窄的职位做准备——帝国大厦公司的总裁。 P7-9 序言 在《浮华时代》中,我试图讲述了发生在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在那时候,我已经开始思考在某天我也许会同样尝试讲述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故事。确切地说,在1938年末,我开始着手这项工作。虽然那时我并不清楚故事会以怎样的方式结束,但1939年仲夏,我已经完成了故事的四分之三。欧洲爆发的战争显然是一个结束,就像1929年的恐慌结束了一个时代一样,它也恰恰预示着这一时代的结束。我在1929年9月3日确定了本书第一章的题目,而一个偶然的巧合,英法政府向德国宣战的日子就是十年之后的那天。它让我意识到事情的进展恰好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记载这十年的历程。 《浮华时代》的时间跨度是从1918年11月11日的停战开始到1929年10月~11月的恐慌结束。末章中讲述了恐慌时期到1931年春天的那段时间内事情的进展,并试图说明在那段恐慌后的时期内美国的形势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该书英文版于1931年12月出版)。在我着手眼下这本书的时候,需要重提一些以前说到的事情以便于衔接,因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故事应该从恐慌前开始,并且讲述一下美国是如何陷入1929~1932年的经济萧条的。因此,我决定先从1929年9月3日发生的事情开始研究(这与我在1937年《哈珀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在第二章中我会描述从恐慌到1931年春天那段时间内事情的进展。然而,本书只对恐慌本身做简要介绍,因为大量的细节已在《浮华时代》一书中具体描述。 选材与侧重点的取舍本身就是一个“棘手”的难题,而要在如此接近事件的情况下描述无疑是难上加难。在《浮华时代》中我清晰明了地讲述了美国的礼节与风俗、时尚与罪恶以及每天的生活状况。在本书中,我也一定程度上做了同样的工作,但却没有那么多,因为本书讲述的重点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在经济与政治上所发生的大规模转型;而现在,在我看来前面提到过的一些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活的核心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未来所发生的事情可能会使我对材料的选择与评价显得过时,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唯有希望我的错误分析能有一定的反面价值,也就是能指出1939年人们容易犯下的这种错误——即使我本来是想中肯地给出一个不偏不倚的评价。 后记 整个二十世纪中,《大国的衰落》一直在美国地区非常畅销并曾经多次再版。然而,中国读者却一直很少有机会了解到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这位杰出的作家、经济撰稿人和史学家。本书出版工作的组织者决定将其翻译成中文,以便能让中国读者对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文化状况进行探索,而我怀着荣幸而期待的心情接受了本书的翻译五作。在翻译的过程中,我跟随着作者的思路徜徉在美国那十年里形形色色的事件中,思绪万千,我相信这本书也会带给其他中国读者同样的震撼。 本书介绍了从1929年末的华尔街股市崩盘开始,美国步入了经济大萧条时期。随着股票价格收报机的不停运作,人们接连感受到了不安、恐慌和绝望。金融危机的阴霾笼罩了整个美国,银行倒闭、失业人数剧增、美国政界的明争暗斗、报纸和电影对于社会现实的折射,本书围绕着各个主题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这幅合成画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刘易斯·艾伦用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从多个侧面解析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来龙去脉,照亮了美国社会每一个昏暗的角落。丧失了生活保障的人们孤立无援、农民受到了驱逐、自然灾害的肆虐,而罗斯福的力挽狂澜决不仅仅是运气使然,新政是一次伟大的尝试,罗斯福的坚定让迷茫的美国找到了新的方向,从而渐渐迎来了经济复苏的曙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金融危机究竟是一场无妄之灾,还是一场无可避免的悲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只有耐心地回顾历史,才能从中得到一些线索。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眼下我们正在面对的这场金融危机都证明了经济萧条从未远离我们。也许,金融危机是商业周期的宿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那场金融危机中,美国曾经面临艰难的抉择。笔者认为,现在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当前在我国受到金融危机波及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通过对历史的剖析来发现具有现实意义的智慧和策略。相信这本书能指引读者找到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感到对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把握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是由于作者刘易斯·艾伦的论述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而关于美国政界和华尔街金融领域的典故也屡见不鲜,我必须大量查阅各个领域的历史资料,才能对作者的语言风格以及其犀利的揭露加以把握。他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大量档案资料、历史文献和文艺作品,作为本书的译者,我不揣浅陋,对人名、事件及相关知识尽可能地做了一些简单的注释,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融入到作者描述的时代背景中。 最后,我要借此机会感谢从事本书校对工作以及为本书的审阅、出版工作付出热忱和努力的编辑团队。然而,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书中的讹误与缺陷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和翻译工作者不吝指教。 彭维娜 2009年夏 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金融危机的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基本的根源——人类的本性,当人们处于长期的繁荣之中时,我们自然会认为繁荣会继续下去。 ——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无论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金融市场都是一片混乱。更糟糕的是,金融系统的问题已渗透到整体经济中,并且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短期内,美国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商业活动停滞不前,而媒体的头条也令人心惊胆颤。 ——活伦·巴菲特(Warren Brffett)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