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
这本《孙思邈评传》(作者干祖望)是其中一册,是一部研究他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学说的专门性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孙思邈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干祖望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 这本《孙思邈评传》(作者干祖望)是其中一册,是一部研究他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学说的专门性著作。 内容推荐 《孙思邈评传》内容介绍:唐代孙思邈为中国历代名医之一,他在中医事业上作出无与伦比的承上启下的贡献。而且善于吸收外来医学的营养充实、发展中医本身,使中医继后汉之后的唐代又一个新的高峰。 两部《千金方》中留下了丰富的宝贵遗产,他提倡的综合疗法、重视的卫生保健等等,对后世中医学甚至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缘于他的思想的准确、医德的高尚、贡献巨大,于是敬仰、崇拜过了头而予以“神化”了。本书实事求是地介绍他、分析他,又把他从“神仙”、“真人”席上,拉回到“名医”的位置上。 《孙思邈评传》的作者是干祖望。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生卒之谜 一、可以怀疑的史料 (一)新旧《唐书》的破绽 (二)稗官小说制造的紊乱 (三)碑铭制造的紊乱 (四)文学札记制造的紊乱 (五)医学文献的误引 二、谁说的合理 三、比较合理的诞生之日 四、小结 第二章 神仙 一、救蛇 二、祈雨 三、拯龙 四 伏虎 五、羽化 六、显圣 七、出现在《千金方》中的一鬼一龙 八、小结 第三章 鸿儒 一、 孔孟之道 二、《要方·自序》 三、《翼方·序》 四、对史乘的熟悉 五、用文取字的巧妙达意而俱有根据出典 六、儒家思想 七、小结 第四章 居士 一、佛教 二、孙思邈时代的佛教动态 三、方外之交“ 四、流露在两部《千金方》中的佛学思想 五、孙氏在三教中佛教思想最少 (一)来之以渐的三教互渗 (二)三教学说的三角互训 (三)权测孙氏在道学上佛学上造诣的深浅 六、只能称为居士 七、 小结 第五章 真人 一、道教、医学是否同源 二、孙思邈的道教思想 (一)经典派中的登堂入室者 (二)丹鼎派中也有一席地 (三)符策派的入幕之宾 (四)精通占验 (五)以医德而言很接近积善派 三、道教著作 四、 小结 第六章 大医(一) 一、“此医道之一大变也” 二、两部《干金方》 (一)运用系统论来归类病种 (二)对《伤寒论》研究的贡献 (三)对针灸的贡献 (四)对妇产科的贡献 (五)对小儿科的贡献 (六)对耳鼻喉科的贡献 (七)对伤骨科的贡献 (八)对外科的贡献 (九)对营养卫生学的贡献 (十)对美容术的贡献 (十一)对老年医学的贡献 (十二)对预防医学方面的贡献 (十三)几首用了1300年到今天还有生命力的常用方 (十四)提倡综合疗法 (十五)几个了不起的发明和发现 (十六)保存了许多失传的著作 (十七)善于正确吸收外来医学学说 1.百川归海 2.用夏变夷 (十八)疾病与梦的问题 (十九)怎样来看待两篇“禁经” (二十)白璧之瑕 (二十一)在中医学术上的地位 (二十二)国际影响 (二十三)小结 大医(二) 三、《千金方》不是孤芳无伴 四、《银海精微》 (一)书中无石英 (二)药性迥异 (三)入经 (四)薯蓣、薯药、山药 (五)宋方唐用 (六)五轮八廓 (七)《要方》言不及血 (八)缺磁碟丸 (九)病名 (十)白诗旁证 五、伪{乇孙氏的其他医学著作 六、药王 (一)在孙氏以前的药学方面鸟瞰 (二)孙氏药物学的重要参考书是哪一本 (三)孙氏时代的外来药物 (四)强调医必知药和自采自制的重要性 (五)对新品种的发掘 (六)亲自实验 (七)引进化学制剂 (八)丹石方面毕竟功大于过 (九)自有天知 (十)始创剧药逐渐加重的进服法 (十一)认真对待药物用量 (十二)小结 七、临床 (一)习医动机和条件 (二)临床时间和地点 八、刻苦钻研 (一)穷究 (二)精读 (三)博览 (四)务实 (五)持恒 (六)戒满 (七)有紧迫感 (八)善于总结 大医(三) 九、医德 (一)两篇《大医》论 (二)五个规范 十、孙氏医学思想探讨 (一)医学思想 (二)业务知识结构 (三)孙氏医学思想溯源 十一、本章结语 第七章 孙氏思想总探讨 一、思想背景 (一)远景 (二)近景 二、孙氏思想分析 (一)本立于儒 (二)志归于道 (三)业从于医 三、小结 第八章 年谱 参考书目 索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文献索引 试读章节 第五章 真人 提到孙思邈,在医、药学界里可称户晓,谁都知道是唐代大名医,但界外人士则恐难家喻。如提孙真人,则谁都熟悉,当然还包括着医界和药界。 真人两字在字面上讲,是修真得道的人,甚至可以升天登仙。《庄子·太宗师》:“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所以真人一称,除了使人景仰与羡慕之外,还多少带有些神秘色彩。 医学界中也有真人,《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絮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也。”王冰注释真人谓:“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隐见莫测。其为小也,入于无间。其为大也,偏于空境。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其迹。,,马莳注谓:“真人者,不待于修而此真浑然全具,故谓之真人”。张志聪也认为:“上古真人者,言所生之来,自然合道而能全其天真之人也,天真完固。”其玄虚飘渺,不逊于道家,可以说是与道家的真人实一而二二而一。毋怪乎有人认为道、医出于一源,甚至更认为医出于道。 佛教中只有菩萨而无真人,姑不论。儒教中也有真人,不过是指有德才兼备者而言,如《世说新语·德行》的“太史奏真人东行”。原注:“陈仲弓从诸子侄荀父子,于是,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贤人聚。”那末孙氏的真人衔,由儒家来授予,也未为不可。 虽然孙氏的真人一衔,不论儒释道三家都有其资格。但从各方面证实,还是属于道家的。 《管子·心术上》:“大道可安而不可说,直人之言,不义不顾”的“直人”和《吕氏春秋·审分》“莫人不能全,乃备能也”的“莫人”,都是真人,不过把“真”字误书为“直”或“莫”,前者笔误于下,后者笔误于上。 素以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充盈,在文学、哲学上占有很高地位奉为道教经典著作《南华真经》的《庄子》里,对真人的描写,在神秘色彩浓度方面又提高了一筹。如讲呼吸,普通人都在咽喉鼻子,而真人则在脚跟上。真人人水不湿,入火不热。还有一位冲虚真人列御寇,能腾空行走,可以很舒服地御风驾雾。更有藐姑射山上的真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引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因之,孙思邈既称真人,就不可以没有神乎仙乎的奇迹来陪衬烘托,于是也理所当然地和老子、庄子、列子、天师、吕洞宾……等仙人同日而语矣。 一、道教、医学是否同源 医、道是否同源的问题?一直在争议着,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其充分的理由,所以至今尚无定论。唯《素问》则确是两者浑然并存。此外清·西昌人李时品的八卷《医道还原》而言,那肯定是同源的了。 《旧唐书·孙思邈本传》中既有“善谈庄老”一言,那末就以庄周谈起。庄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他撷取黄帝、老子及稷下集团三者思想而成为独树旗帜的道教思想家及创始人,建立了道家。稷下,是齐桓公(?一公元前643年)、齐威王(?一公元前320年)、齐宣王(?一公元前301年)在齐都临淄、稷门(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南)设置学宫,广招揽聘文学、哲学、杂家及游说之士,展开对各种学术的探讨与争议。内有有名人物如邹衍、慎到、尹文、荀卿……等76人。他们的特点是“不治事”而专尚“议论”。所以毁之者认为纸上谈兵,毫无实用,不过空论一番而已。誉之者认为这是百家争鸣,对繁荣当时学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直到今天,这个作用还有它的影响。例如邹衍的五行终始56篇,对中医阴阳五行最有影响。慎到的黄老道德学说、尹文的出于黄老申韩之间的学说也与《内经》思想有其相似之处。 黄帝,姓公孙,又姓姬,以居住之处而名轩辕。老伴缧祖发明蚕桑丝绸。黄帝曾命大挠作甲子,使容成造纪历,请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着伶伦作律吕,委熬首演数术,令苍颉造文字,问答歧伯、雷公而制医学,此外还有舟车、宫室……等等,都由他领导下的臣人们所发明创造。因为对人民的贡献太大而受到大众的爱戴与崇拜,也由于崇拜的过分而神化。即使实事求是的《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这样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云笈七签》更谓当时的王母遣玄女,将兵符图策赐于黄帝,助他消灭蚩尤。之后,广游名山,到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至青丘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人青城山谒中黄丈人,登云台山见宁先生受《龙乔经》。炼彩石于缙云,合神符于釜山。升天登仙之后,为五个天帝之一,居中央戊已土位,故称黄帝。因之道家即奉为始祖,故道教称黄(帝)老(子)。但医家也尊为医家之祖,故称医术为歧(伯)黄(帝)术。后世道家、医家,一则出于尊敬崇拜,再则叨光福荫,大家都把自己一套学说,拼命向黄帝身上装贴,什么都是黄帝传下来的,如《黄帝内经》、《黄帝脉诀》、《黄帝五脏论》、《黄帝明堂论》、《黄帝女胎》、《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秘宝》、《黄帝房中术》、《黄帝玄女经》、《黄帝虾蟆经》、《黄帝阴符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都是黄帝写的,好一个多产作者。总之,歧黄的医家,说黄帝是医家之祖。黄老的道家,说黄帝是道家之祖。究竟是谁家之祖?虽然无法判断,但这一点可以肯定,这两家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用以充实自己学说的内容,并藉以扩大其影响。最后出现了唯物与唯心的两途,而且这个剪刀差的距离愈拉愈大。老子,司马谈在六家中就称之为道德家。庄周就把黄帝、老子与稷下集团三家学说综合而成为以庄周为核心的道教,但他把老子还是放在最重要位置上。 以《黄帝虾蟆经》来说,从“日斗者”第一幅画(黑乌为三足、展翅,与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黑乌两足,有所不同)黑乌图开始到“月毁三十日”图止的31帧图画,全是道教的。“左腋”到“大冲左右”九帧图,也很难看出是属于医的。“六甲日神游舍图”的60天日神所在之处,假定没有注明“宜避针灸,不避致害”八字,也难与医学联系。看起来也是似医非医、似道非道的医与道合璧的“天书”而已。 P118-123 序言 匡亚明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干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旋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一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