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理解生活》讲述的是如何生活的科学,它按照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通过对问题儿童身体与精神、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生活风格与社会兴趣的深入分析,探索个人缺陷所引发的社会适应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情结,引领我们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从容应对社交、职业和婚恋三大人生难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理解生活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理解生活》讲述的是如何生活的科学,它按照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通过对问题儿童身体与精神、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生活风格与社会兴趣的深入分析,探索个人缺陷所引发的社会适应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情结,引领我们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从容应对社交、职业和婚恋三大人生难题。 内容推荐 阿德勒说,人天生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愿和对未来的期望,包括观念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会促使个体积极向上,努力克服并补偿自卑感。个体为自己制订了一个独特的优越目标或成功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遇到三大问题——职业问题、社交问题和婚恋问题。它们迫使人们做出应答,迫使人们处理这些问题,正是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中,每个人看到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每个人生问题的答案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决定了他的未来。 翻开《理解生活》,听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讲述生活的13堂课,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克服困难,追逐未来。 目录 导读 活出阿德勒心理学,择你所爱的人生 推荐序一 来自维也纳的心灵教育大师 推荐序二 近看是矮子,远看是巨人 第一章 个体心理学原理 一个人遗传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早期生活中如何利用自身的遗传特质。 第二章 克服缺陷 总想远离那些比自己强的孩子,而与比自己弱的孩子玩,这种不正常的自卑感被称为“自卑情结”。 第三章 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 具有自卑情结的人假定自己是优越的,进而产生了优越情结;正常的个体没有优越情结,甚至都没有优越感。 第四章 生活风格 山谷中松树的生长方式和山顶的松树不一样,人类也是如此。 第五章 早期回忆 早期回忆不是原因,它们只是一些线索,让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及事态是如何发展的。 第六章 行为和态度 行为本身源于态度,又是态度的表达;态度是个体对生活的表现。 第七章 梦及其解析 意识和无意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个体。梦是个体心理的表达和活动形式。 第八章 问题儿童及教育 所有问题儿童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通常来说,他们都很懦弱。 第九章 错误的生活风格: 一个案例 孩子只想到处惹事,搞得大家围着他团团转。这些行为与他的生活目标和原型是一致的。他的目标就是凌驾于他人之上并控制他人,占据父母所有的注意力。 第十章 行为不良和缺乏社会兴趣 有些人之所以没有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兴趣、勇气和常识使他们将自卑感和优越感应用在对社会有意义的方面。 第十一章 恋爱和婚姻 只有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能解决恋爱和婚姻问题。大多数婚姻问题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社会兴趣。 第十二章 性欲和性问题 性欲在生命早期就出现了。性驱力应该被约束在一个有意义的目标之内。 第十三章 结论 试读章节 统觉模式 原型可以被看作包含个体生活目标的早期个性,原型一旦形成,人生的发展方向也确定了,个体在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基本定型了。正是这一事实,能够让我们预测个体今后的生活中会发生什么。自此,个体的统觉就开始为他的人生目标服务了。孩子不会按照真实情境实际的样子去感知它,而是根据个人的统觉模式去感知,也就是说,他会带着个人的兴趣爱好产生的偏见理解所处的情境。 一个患有胃病的孩子对吃具有超常的兴趣,视力有问题的孩子则迷恋一切可见事物。要想知道一个孩子的兴趣所在,或许只需弄清楚他的哪个器官有缺陷。 在这种联系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有生理缺陷的孩子总是倾向于将他们所有的人生经历与有缺陷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例如,一个患有胃病的孩子对吃具有超常的兴趣,视力有问题的孩子则迷恋一切可见事物。这种迷恋与个体的统觉模式是一致的。因此,要想知道一个孩子的兴趣所在,或许只需弄清楚他的哪个器官有缺陷。但是,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孩子不以旁观者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器官有缺陷这一事实,而是受到他自己的统觉模式的影响。因此,尽管生理器官的缺陷会影响一个人的统觉模式,但我们并不能根据对有生理缺陷的器官的外在观察推测出个体的统觉模式。 和成人一样,孩子也懂得相对论,即没有哪个人可以掌握绝对的真理,即使科学也不是绝对正确的。科学基于常识,也就是说,它是不断变化的,较大的错误不断地被越来越小的错误代替。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但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修正这些错误。修正错误在原型形成时期更容易。如果我们在那个阶段没有修正错误,今后想要修正可能就需要回顾当初的完整情境了。因此,如果我们眼前有一项任务是治疗一位精神病患者,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发现他在原型成形时期所犯的根本性错误,而不是成年之后所犯的日常错误。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这些根本性错误,就有可能通过适当的疗法修正它们。 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遗传并不那么重要。一个人遗传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早期生活中如何利用自身的遗传特质,即他在童年成长环境中建立形成了怎样的原型。遗传当然是先天性的生理缺陷的原因,但是我们要做的是缓减孩子的特殊困难,把他安置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事实上,这正是一个优势,因为我们发现了缺陷所在,就知道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那些没有任何遗传缺陷的孩子虽然看起来健康,但往往因为营养不良或错误的抚养方式而生活得比较糟糕。 现在我们要探讨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教育和培训项目,这个项目针对的是神经症患者,包括神经症儿童、罪犯和那些试图通过酗酒逃离有意义的生活的酒鬼。 为了容易、快速地理解问题所在,我们首先要问这些人的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通常,人们会将出现的问题归因于新情境。但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调查发现,在新的情况发生前,他们根本没有为应对新情况做好准备。只要个体处在有利的环境中,他的原型中的错误就不会显现出来,而每个新情况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个体基于统觉模式如何应对新情况的测试,而个体的统觉模式是由原型产生的。个体的反应不是被动的,而是有创造性的、与他的生活目标是一致的。早期个体心理学研究得到的经验是,我们可能忽视了遗传和统觉模式的重要性。原型对各种经历的反应与统觉模式是一致的。我们的工作必须基于个体统觉模式,这样才能产生一定的成果。 自卑感和社会兴趣 生理缺陷、被溺爱和被厌恶对孩子发展不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学会独立。 对于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孩子来说,心理状态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孩子的处境比其他孩子更加困难,所以他们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自卑感。在个体的原型刚开始形成时,他们对自己的关注就已经大于对他人的关注,而且在之后的生活中他们也是这样的。生理缺陷并不是导致个体原型出现错误的唯一原因,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相同的错误,例如在童年期被溺爱或被厌恶。我们稍后会更加详细地讨论有生理缺陷、被溺爱和被厌恶这三种对孩子发展不利的情况,并且通过案例来进行说明。目前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三类孩子是在不利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时刻担心被攻击,因为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学会独立。 P6-9 序言 来自维也纳的心灵教育大师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的郊区。这一时期前后的维也纳可以说是个非凡的地方,光是在心理治疗领域就贡献了六位世界级的大师,分别是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的创始人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意义疗法(logotherapy)的创始人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1905—1997);心理剧(psychodrama)疗法的创始人莫雷诺(Jacob Moreno,1889—1974);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al theory)集大成者科恩伯格(Otto kenberg,1928—)和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创始人科胡特(Heinz Kohut,1913—1981);以及聚焦疗法(focusing therapy)的创始人简德林(Eugene Gendlin,1926一)。这六位大师,无一例外是犹太人,其中阿德勒、莫雷诺和弗兰克尔都曾经见过弗洛伊德,阿德勒则与弗洛伊德有过长期而富有细节的交往,可以说这三个人的思想和实践体系都同弗洛伊德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张力,而其中张力最大者莫过于阿德勒。从某种程度上说,阿德勒更可以被划入为教育家一类。 一个人选择或创造什么样的学派,往往与这个人的经历密不可分。阿德勒不像他的前辈及好友弗洛伊德般高大且“高贵”。弗洛伊德尽管有兄弟姐妹,但几乎是被视为独生子般为母亲所宠爱。学业上的不同凡响进一步造就了弗洛伊德坚毅或固执的个性。阿德勒或许是由于本人幼年时经常体验到自卑感,其思想核心之一便是识别出一个人的“自卑情结”以及此人为此所做出的补偿与努力,这或许让出身于革根的读者感到更加亲切。阿德勒作为多子女家庭的一员,对同胞间竞争的动力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会对出生顺序对人格和动机的影响非常敏感,这对于已经结束独生子女政策,即将迎来“二孩时代”(或许在不远的未来的“多孩时代”)的国人又是阵及时雨。然而这些并不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深刻的地方,在我看来,他最为核心,也最为坚持的对人性的看法就是“人性深深植根于社会之中”这一点。罗伯特·鲁尼恩(Robert Runyon,1984)在其长文中列表分析了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之间的20点不同,细细读来会让人产生一种“既生瑜,何生亮”式的感慨。弗洛伊德的目光直指人性的深处,窥视晦暗幽冥之处的人性“小九九”,并努力使之大白于天下(荣格在这一点上似乎研究得更深,深到弗洛伊德都大呼“受不了”)。Adler的本意是“鹰”,这只鹰的眼睛似乎总往外看。 阿德勒的诸多提法,如“社会兴趣”“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与生活任务”“家庭序列与出生次序”等,完全不类于高深莫测的弗洛伊德和荣格式“行话”,基本上可以“望文生义”。正是因为如此,国内的阿德勒研究似乎不怎么火,好像太浅了不值得研究。然而心理治疗流派演化史中受过阿德勒影响的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清单,如罗洛梅、马斯洛、艾利斯、霍尼、沙利文、弗洛姆、伯恩等。其中霍尼为国内学界所较早的认识并译介,霍尼在精神分析阵营的内部开辟了新精神分析的路向,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并启发了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有学者通过概念的研究,发现霍尼的理论与阿德勒几乎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Nathan Freeman,1950),由此可见我们重读阿德勒的重要性。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两部书——《理解人性》《理解生活》大致上可以被合称为“个体心理学导论”,它们成书于作者思想的成熟期。文中,阿德勒以演讲体的风格娓娓道来,平实的语言中蕴含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无论是从事临床心理的研究者还是家长、老师都可以从中获益。祝各位开卷有益,让我们开启与来自维也纳的心灵教育大师的跨时空对话。 张沛超博士 资深心理咨询师 香港精神分析学会副主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