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谈史色变(大历史中的人性观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开林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开林编著的《谈史色变(大历史中的人性观察)》以人物为线索,从先秦到民国,描写了从李斯、孔子、诸葛亮到曾国藩、左宗棠、沈从文、胡适等著名人物,垂直表现历史人物的各个性格剖面:勇义、坚强、豪迈、真诚、狂热、偏执、贪婪、阴险、狡诈、冷酷等。作者以青、黄、红、黑、白、灰加以区分,共分六辑。

内容推荐

王开林编著的《谈史色变(大历史中的人性观察)》为著名作家王开林读史新作,主要以人物为线索,从先秦到民国,垂直表现中国历史人物的不同性格剖面:勇义、坚强、豪迈、真诚、狂热、偏执、贪婪、阴险、狡诈、冷酷……选择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角度,于不疑处有疑,另眼看出蹊跷,读解人性。

目录

自序:历史绕不开人性

青辑

 烽火戏“诸猴”

 侠与义

 好士与好事

 三寸不烂之舌

 吕不韦的风险投资

 李斯这厮

 英雄不是杀人狂

 谣言和指控

 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结构”

黄辑

 孔子是个悲剧人物

 凤歌背后看楚狂

 讹传千年的坐怀不乱

 背叛的代价

 三顾茅庐的“背面绣”

 瞧瞧这群马屁精

 她敢对皇帝的求婚说“不”

 恨及泉壤

 怪圈和名局

 急流勇退

红辑

 有益和有害

 血色桃花醉眼看

 曾国藩与左宗棠闹别扭

 富厚从勤俭中来

 饿鬼纠缠大将军

 首富变“首负”

 侠士其身,佛子其心

 无情未必真豪杰

 女权领袖的耳光

 金岳霖的魏晋风度

白辑

 何须出处

 多能鄙事

 季常之癖

 义而后勇

 胡适的言行之妙

 岚烟散尽说美龄

 比玫瑰更芬芳

 天之骄女

 沈从文的信和情

 文人中的大话王

黑辑

 父子相坑

 美人和骏马

 缠足与缠脑

 贪官比大盗更可怕

 以贪养忠

 酒食地狱

 李合肥与翁常熟

 陈璧君“翼庇”汪精卫

 一阔脸就变

灰辑

 谢同学不杀之恩

 考试舞弊古今谈

 迷信要人命

 八面玲珑的“水晶球”

 弄假成真

 名士难言厚道

 “骂”的学问

 “火”字背后有文章

 时光倒转八十年

 无奈和无赖

后记:历史就该另眼相看

试读章节

这个世界已变得越来越不安全:“黑寡妇”、基地组织、人肉炸弹……花样繁多的自杀式恐怖袭击极尽反人类、反人道、反人性之能事,无辜群众因之血肉横飞,不幸成为种族积怨、宗教矛盾、军事冲突和政治敌对的牺牲品。那些诉诸暴力、视死如归的冷血杀手,被一方褒赞为英雄烈士,被另一方贬斥为恐怖分子,侠义与邪恶竟然纠结如一团乱麻,理不清、道不明、讲不准,凭个人立场和判断作出结论,也未必靠得住。原则应该有一条,将那些殃及无辜、祸及民众的人称为英雄烈士,总是不大妥当吧。他们以血腥手段彰显侠义,无异于缘木求鱼。

相比而言,中国古代刺客中倒真可数出几位义薄云天的壮士,我无法将他们与恐怖分子等量齐观。

大思想家韩非既不喜欢竖儒,也不欣赏游侠,他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游侠是他最看不入眼的“五蠹”之一。刺客属于游侠之列,良莠不齐,好坏难辨,通常都是鱼龙混杂。有时,他们义薄云天,代表正义之神,奋雷霆一击;有时,他们心如铁石,不过是接单索命的冷血僵尸。

春秋早期,刺客多半有价无市,诸侯蓄养剑客完全出于防卫上的考虑,尚武之士纵然快意恩仇,也是当面对决,刀剑无情,生死有命。从春秋中、后期到战国时代,战乱频仍,权力斗争日益加剧,仇怨纠结,头绪万端,胆怯者不敢公开叫板,或无力手刃仇雠,不请杀手则无法了断宿怨,于是市价两齐,刺客应运而生。

刺客的隐蔽性极强,攻击的目标则十分明确,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定点清除”,猝然一击,流血五步,于是大功告成。刺客往往能够完成一支强大的军队也难以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妨先看看那些著名的刺客,对他们的行为方式有个直观的了解。

春秋时,鲁国人曹沫的力气和胆量足以使他向任何一位猛汉叫板,鲁庄公就喜欢这样的武士,曹沫想不做将军都不太可能。然而,两国交兵毕竟不同于两人决斗,曹沫统领鲁军跟齐国军队一连干了三仗,次次被揍得鼻青脸肿。鲁庄公只好割地求和,与齐桓公在齐国境内一个名叫柯的地方会盟。曹沫窝了一肚子气,这会儿不管三七二十一,逮准机会,拎着匕首,大步流星冲上高坛,当众劫持齐桓公,由于大家对这个突发事件始料未及,连齐国第一贤相管仲也当场傻眼。

“你想干什么?”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盯着近在咫尺的利刃,不免胆寒。

“齐国强,鲁国弱,齐国欺负鲁国,太过分了!现在鲁国的城墙坏了,就要压着齐国的边境,您看着办吧!”

曹沫此时还有丰沛的幽默感,就不仅勇气可嘉,而且才智了得。

好汉不吃眼前亏,齐桓公生怕有个闪失,赶紧答应归还鲁国的失地。得到这份口头保证,曹沫扔下匕首,走下高坛,回到原先的座位,神色自若,谈笑风生。齐桓公受到突如其来的恐吓和要挟,不禁怒火中烧,内心盘算着食言毁约。管仲瞧出端倪,赶紧上前与齐桓公交换意见,劝他千万不要重利轻信,倒不如说话算数,把坏事转变成好事。

曹沫的胆量固然令人佩服,他的算度也高人一筹,不溅血而建功,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刺客才是高手中的顶尖高手。

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光不满堂弟吴王僚的“非法”继位,决定清理门户,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当时,恰巧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志在报复楚平王杀父戮兄之仇,他先去争取吴王僚的同情,颇为费力,于是脑筋急转弯,跟着公子光干革命,前途更为光明。伍子胥对公子光想要夺取王位的心思洞若观火,他给后者推荐了吴国有名的勇士专诸。公子光给专诸的那份礼遇就不用多讲了,要别人卖命,还能不拿出十足的诚意?就像果农等待果实成熟一般,公子光和专诸也耐心等待着时机成熟。怪只怪吴王僚贪心,他趁着楚平王的死丧大捞邻国的油水,可没料到吴国的军队一入楚境就被套牢,楚军反应奇快,一个迂回包抄,切断了吴军的归路。吴王僚身边的亲信都被困在了楚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公子光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他盛情设下家宴,邀请吴王僚来家中把酒言欢。吴王僚带上大队侍卫,自以为万无一失。可他做梦也想不到,一条香喷喷的大鱼肚子里竟会藏着锋利的匕首(鱼肠剑),端鱼上桌的伙计竟会是出手如电的刺客。说时迟那时快,吴王僚突然见到眼前寒光一闪,鲜红的颈血就溅湿了对面的墙壁,刺客专诸自然无法逃生,被侍卫的乱剑当场劈死。剩下的事情就如同剁菜切瓜,公子光将吴王僚的党徒悉数翦灭,顺利登上了吴国的王位。他倒也没亏待烈士专诸的儿子,封他为上卿。老爹的横死换得儿子一生一世的富贵荣华,这也许算得上中国特色的公平吧?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刺客知恩必报,异常奋勇。吴国义士专诸显然是这样做的,只不过他没有这样说;晋国义士豫让则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其惨烈程度空前绝后。

豫让忠于旧主,为智伯瑶报仇,不惜自残自毁,也要刺杀赵襄子(赵国的第二代领导人,名毋恤),为此经历了两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豫让假装刑人去宫中刷马桶,结果被赵襄子识破。赵襄子把智伯瑶的头颅当成尿壶,的确过分,但他还是把为智伯瑶报仇的豫让视为难得的义士,不忍加害,下令释放了他。

第二个回合,豫让不甘心复仇大计半途而废,他浑身涂漆,折腾得毛发掉光,脓疮发臭,还弄哑了自己的嗓子,结果连他老婆也已认不出他是何方怪物。但豫让的朋友认出了他,不禁生出恻隐之情,流泪相劝:  “以兄台的才能,去追随赵襄子,赵襄子必定与你亲近。到那时,你要杀他,还不是举手之劳?又何苦将自己摧残成这副惨不忍睹的模样?往后,你想报仇,岂不是难如登天吗?”

“我要是做了赵襄子的臣子,又去杀他,是怀着二心对待自己的主公,那样做太卑鄙了。我干的事情难度极大,之所以照干不误,是要使后世那些不忠不义的贰臣感到羞愧!”P6-8

序言

历史绕不开人性

历史如同巨大的水晶座,剖面众多,色谱丰富。人们以或疑或信的目光去打量,从或偏或正的角度去观察,因此成像各异。比若项羽,争议之大,盖棺难定。有人认为他是拔山扛鼎的英雄,有人认为他是妇人之仁的领袖,有人认为他是所向披靡的战神,有人认为他是鲁莽轻率的好汉,有人认为他是知耻识愧的鬼雄,有人认为他是沐猴而冠的楚伧,有人认为他是残忍冷血的魔王,采用的评价体系不同,得出的答案迥异。但无论如何,有一个坐标我们绕不开,那就是人性。项羽屠城、戮降、杀俘,动辄数以万计,最多的一次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万人,这将造成多少个家庭破碎?由于屠夫和杀人狂的手段太狠,效率太高,拜他们所赐,乱世的悲剧被放大了许多倍。项羽的底色是什么?戏剧中塑造出的那个末路英雄值得同情,历史中的那个杀人狂却造成了人间地狱,如要悲悯他,必须动用大乘佛谛才行。

历史异彩纷呈,唯有选准人性的角度去观察,才能与正见、真理劈面相逢。暴君涂炭生灵,恶魔草菅人命,不管幌子多么漂亮,理由多么堂皇,借口多么雄辩,所导致的人间悲剧终究难以掩饰,无法美化。人性的光束如同舞台中央的投影,一旦锁定那些假仁假义的狠角色,他们就会原形毕露。

历史通常只关注少数人的极端处境和异常表现,这并不奇怪,因为少数人的人性善恶往往决定了大多数人的命运浮沉。他们的勇敢、侠义、坚强、豪爽、慷慨、真诚、狂热、偏执、贪婪、阴险、狡诈、冷酷、淫邪……要么形成济世救国的正能量,要么化为害人祸已的负能量,作用不可小觑。周幽王好色,造成镐京沦陷,九鼎东迁;李斯恋权,致使家族毁灭,秦朝覆亡。这样的例子很多,一旦历史人物的负面人性猛然发酵,就会与戕害自身、戕害众生的大悲剧结下不解之缘。

历史犹如惊悚影片,不断向后人演示血流漂杵、泪流漂橹的情节,最终直看得我们心慌、心悸、心痛、心伤。历史的物理反应绝对恒久,人性的化学反应相对微妙。大家谈史色变,正由于二者达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正相关。如果人性放假,我们轻松放过项羽的杀业,他就是英雄;如果人性当班,我们牢牢盯住项羽的杀业,他就是恶魔。项羽的人性表现早已交上完整的答卷,如何打分,如何评价,就得视乎观察者、分析者的人性反应而确定。

本书从人性的角度切入,集合了一群特色人物,找到了一组参照系数,剖析了一些病理现象。青、黄、红、白、黑、灰的分辑,各有考量,并非随意。会读书的人自然能够读出六色之外的多种间色,甚至从字缝里读出字来。

读者要增长悟性,不妨设身处地,代入代出,冷静地观察人性,详细地了解人性,正面、负面、优点、弱点,全不放过。这样做,我们未必全程愉快,但要从历史人物身上获取能量,反思自身,舍此别无方便法门。

后记

后记

历史就该另眼相看

有人说:“历史是一座迷宫,你能够从容地走进大门,却很难顺利地找到出口。”

有人说:“历史是一笔糊涂账,你心里揣着明白也没用,那本账目早已无法厘清。”

乍听之下,这类话语对历史缺乏起码的敬畏,没有半点恭维,但仔细想想,却切中肯綮。只有那些将历史成文全盘接受而且深信不疑的人才会听不进逆耳刺耳的声音。

我的认识是:碎片化的历史有待后人狠下工夫,去耐心整合(不是杂凑,而须甄别),因为有许多真相被刻意遮蔽了,有许多事实被恶意阉割了,有许多罪恶被故意冲淡了。粗线条的历史如同恐龙化石,徒以雄伟的骨骼示人,血肉和生命却要靠你发达的想象去精心填充。而想象力是多数老实读者的短板,他们只能对着这具巨型化石大发其愣了。历史冰冷而枯槁,僵硬而阴沉.能够嘘活它的人不难拥有在侏罗纪直面恐龙的现场感。谁能将中国古代历史整合出百分之五十的原样,破解出百分之六十的谜底,就该谢天谢地,这样的成功不可幸至。从正史中我们休想获得充量的信息,这倒不是说历朝历代的史官存心作伪,故意造假,设法隐瞒,而是他们受到各类条条框框的限制,捆手缚脚,闭目塞听。唐代文豪韩愈曾深有感触地说,修史会招致“人祸”和“天刑”。清代文豪王闿运也曾感慨道:“修史难,不同时,失实;同时,循情。”他看得非常清楚,史官“无故而持大权,制人命,愈称职愈遭忌也”。史官要俯瞰深渊,洞悉全局,谈何容易。历史中的误区、盲区和雷区比比皆是,就算科学超人能够高飞疾走,具备千里眼、顺风耳的神功,使出浑身解数,穿梭其间,也会顾此失彼,何况肉眼凡胎。

在中国古代社会,较为普遍的情形是:潜规则凌轹显规则,谋略凌轹法律,利益凌轹情义,权宜之小计凌轹长远之大计。这样一来,密谋暗室的人多,剑走偏锋的人多,尔虞我诈的人多,巧取豪夺的人多,见利忘义的人多,声东击西的人多,于是历史就像一个望不到头的乱葬岗,荒冢累累,白骨堆堆,残缺的碑碣东倒西歪。

前史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大罅大隙大纰漏,后人凭靠猜想和推理去弥缝其间,显然不可靠。所幸在正史之外,我们还能读到野史、稗钞、文集、日记、年谱、方志,还能大海捞贝(比捞针稍易),再从出土文物中寻获一些宝贵的信息,去加以补缀和填充,但距离乐观依然甚远,稍不留神,就会变成戏说。在海量的史料中,不对板眼、不合卯榫的地方居多,非专门研究者,何从着眼?何从人手?这的确是个绕不开的难题。

既然我们变换不了习惯的思维方式,就只能调整观察的角度。从侧面,从背面,从对立面去左看看右瞧瞧,也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读史时,我们不可缺乏怀疑精神和侦探手段,不要轻易相信谁,哪怕他是太史公司马迁,也不可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因为《史记》中同样掺杂了失真的东西,荒诞不经。比如说,秦二世的死亡竟并存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刘邦竟是赤龙的转世,陈胜的田间密语犹如小说家言,诸如此类,我们都应该打上大大的问号。读史的最佳方式也许就是从字缝里读出字来,读出那些没有明写细写确写的内容,读懂历史的暗码。思考的步步跟进则尤其重要,倘若你乖乖认同史家的观点和结论,被古今权威牵着鼻子跑圈遛弯,那你就吃亏犯傻了。你得拿出自己的主见,哪怕它不够成熟,有懈可击,但这种不轻信不苟同不附和不盲从的态度绝对可取,也相对有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