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魅力”,内涵其品格、修养、学识、才能以及自身的感情,外显其行为个性和教育教学的风格。有魅力的教师,其个性和风格鲜明,往往形成其独有之“牛气”,最“牛气”的教师最有魅力。最“牛气”的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最“牛气”的教师,也往往最受学生尊敬。那么,教师如何在实践之中炼就自身的“牛气”呢?
综观由赵国忠编著的《最牛的教师》一书,可以得知:境界、个性与执著成就了“牛气”之教师。今日中国,需要这样“牛气”之教师;今日中国教师,需要拥有“牛气”的情怀与视野。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生机、活力,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发展、创新。
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教育家,无不是有魅力的教师。教师的“魅力”,内涵其品格、修养、学识、才能以及自身的感情,外显其行为个性和教育教学的风格。有魅力的教师,其个性和风格鲜明,往往形成其独有之“牛气”,最“牛气”的教师最有魅力。最“牛气”的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最“牛气”的教师,也往往最受学生尊敬。
综观《最牛的教师》一书,可以得知:境界、个性与执著成就了“牛气”之教师。今日中国,需要这样“牛气”之教师:今日中国教师,需要拥有“牛气”的情怀与视野。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生机、活力,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的发展、创新。
教师的工作,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召唤、心灵对心灵的召唤。这种召唤的成败与否,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感召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之为教师的魅力。
《最牛的教师》由赵国忠编著。
他认为,做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寻求史源,如果研究唐以前的历史,学生引了《资治通鉴》,他一定要问为什么不引正史,是否只见于《资治通鉴》而正史中没有?或者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引用《南史》、《北史》而不检对“八书”,他一定不通过。他常说,在准备材料阶段要“竭泽而渔”,不漏掉一条材料。他文风严谨到极端的地步。启功回忆,陈垣先生的母亲去世,他发讣闻,没有按旧时惯例写“泣血稽颡”,而是把“血”字去掉,因为他觉得并不诚实。
他常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学生看。不过,看了不能白看,要提意见。有些学生不知道,只讲好。陈垣就会说:“下次不给你看了,怎么看了会没有意见呢?”别人提了意见,他一般都会改,他认为,至少说明这个问题讲得不清楚。他还经常教导学生,文章要写,但不要轻易发表。放在抽屉里,多放几年都没关系,学术性文章没有时效性,过后拿出来看看,可以检验你的学问有无进步。再听听别人的意见,这个时候都觉得没什么问题,然后再发表。
虽然写的是学术文章,陈垣却很注重可读性,除了易懂,还要吸引人。比如他取文章题目的时候,“贵于醒目,如能引发人的兴趣更妙”。他在《顺治皇帝出家》一文中写到董妃的事情,很有意思。他笑称:“看戏的时候,戏里有一个旦角是不是人都喜欢看?董妃就是我那篇文章的旦角。”
启功流泪写下《夫子循循然善诱》一文,回忆初人辅仁大学教大一国文时,陈垣先生对他的耳提面命,第一条就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和学生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启功说:“老校长教导我的样子,我现在蘸着眼泪也能画出来。”
活字典、显微镜
严耕望曾把陈垣与吕思勉、陈寅恪、钱穆并列为他所亲仰风采的前辈史学四大家,“风格各异,而造诣均深”。
陈垣讲课时,先将二十五史从头讲起,把所有有关的事件一一交代清楚,尤其注意前人的谬误所在。有的学生回忆陈先生,说:“在他眼里,前人的错误不知怎么那么多,就像他是一架显微镜,没有一点纤尘逃得过他的眼睛。不,他竟是一架特制的显微镜,专挑错误的。他的嘴相当厉害,对于错误的学者批评得一点也不留情。”
陈垣常对人说:“一篇论文或专著,作完了不要忙着发表,要给三类人看:一是水平高于自己的人,二是和自己平行的人,三是不如自己的人。”他以为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反映,以便修改。
陈垣博览群书,记忆力超众。早年在辅仁大学任教时,其他教员都把他当活字典使用。有人比喻说:“他如知道某处地下有伏流,刨开三尺,定然能有鱼跳出来。”
与启功的师生情
启功先生有几位老师,但影响、决定他一生,让他终生不忘的是陈垣先生。陈垣先生的学生成千上万,大都成为有用之材,但学问有大成就而又始终不渝的,启功先生是最突出者之一。
1933年,从中学辍学的启功求见当时已名满天下的大学者陈垣先生。先生十分欣赏启功的才学,此后耳提面命,教他如何为人、为学、为师。
启功先生人生道路上的几个关键时刻,陈垣先生都给他扶持、指点。先是极力保举他为中学教师,主事者以学历不够为由将他解聘,陈垣又推荐他在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启功本有做官的机会,但在陈垣的鼓励下,坚持做一名教师,否则,他走的很有可能是另外一条道路。
启功先生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师,他念念不忘,身体力行陈老师不断对他提醒的那些总结了多年教学经验的“上课须知”。
启功先生是大书法家,但他说他的一些书法观点:“其实只是陈老师艺术思想的韵语化。”他是有鲜明特色的诗人,但他说:“我作的那本《诗文声律论稿》中的论点,谁知道许多是这位庄严谨饬的史学考据家(即陈垣先生)所传授的呢?”
在陈垣先生去世34年之后,启功先生也安详地走了。陈垣先生对学生,无私无求,只是尽心为祖国、为社会作育英才。启功先生曾深情地回忆,当陈垣知道他的第一部专书出版:“老人这时竞像一个小孩,看到自己浇过水的一棵小草结了籽粒,便喊人来看,说是要结桃李了。”学生对老师,则是把励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这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从1933年初次见面到1971年陈垣先生去世,前后39年。启功先生用“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痛余文字答陶甄”一联精炼地概括了这段师生情谊。P3-4
教师,原本就是一种极具魅力和境界的职业。
教师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之使命。教师的工作,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召唤、心灵对心灵的召唤。这种召唤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感召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教师的“魅力”。
众所周知,魅力是一种吸引力。文章有魅力,别人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若有魅力,学生就愿意多亲近,聆听其教诲,正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学记》)是也。
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教育家,无不是有魅力的教师。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有魅力的,他的一生大多在游历和困顿中度过,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他的身边总是跟着许多学生,有些学生甚至终身陪伴其左右。即使在他死后,学生们还在他的墓旁搭起草房,守丧三年,分别时都痛哭流涕,难舍难离。子贡不忍离去,独自又住了三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是有魅力的,他曾先后上过1000多节公开课,成为语文教学公开课听众最广的人。他跑遍全国,讲学1200多场,有些地方还成立了“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
教师的“魅力”,内涵其品格、修养、学识、才能以及自身的感情,外显其行为个性和教育教学的风格。有魅力的教师,其个性和风格鲜明,往往形成其独有之“牛气”,最“牛气”的教师最有魅力。最“牛气”的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最“牛气”的教师,也往往最受学生尊敬。那么,教师如何在实践之中炼就自身的“牛气”呢?
一、“牛气”源于境界
在中国的文化中,“境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境界”是对一个人的由衷赞叹,“有境界”也是对一位教师高尚品格的高度赞誉,正如《人间词话》所云,“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也正如古人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有大境界。”
教师之境界当是秉承光大文化之精神,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乐读书、善读书,以“书”之精华夯实自然之道,以“德”之品行涵养浩然之气,以广博的知识从教,以宽厚的胸襟育人;教师之境界当是拨开迷雾见青天,站高一点,望远一些,以大气的理念经营大气的课堂,装点大气的教育风景。
由此可见,由教师之境界而生出教师之“牛气”,自然魅力纷呈,更值得尊敬。
二、“牛气”源于个性 个性是人的心态表现,是人长期稳定的、习惯性的心理作用外化为行为和风格,独特个性造就独特之魅力。
独特之个性魅力或如野山花那样的豪放,或如红玫瑰那样的热烈,或如兰花草那样的含蓄。即使是看似平常的相貌,静时,你能感受其涵蕴;动时,更能称道其光彩。独特之个性魅力就像一盆美丽馨香的鲜花,闻者欲趋,视者欲近。任何真正的成功者,身上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所以,教师之“牛气”来源于其独特的个性魅力。
三、“牛气”源于执著
自古至今,每一位“牛气”的教师,都有着永不满足的执著精神。
每一位“牛气”的教师,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他们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他们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此确立起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更充满“牛气”的成果。
每一位“牛气”的教师,在成功和荣誉面前是冷静、执著的智者,他们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而是更加执著于学习、研究,并将学习、研究中获得的智慧全数地投入教育之中,使其“牛气”散溢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综观《最牛的教师》一书,可以得知:境界、个性与执著成就了“牛气”之教师。今日中国,需要这样“牛气”之教师;今日中国教师,需要拥有“牛气”的情怀与视野。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生机、活力,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发展、创新。
由此拙言,坦露真愿,是为序。
赵国忠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0年9月18日
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捷克)著名教育家 夸美纽斯
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一课堂吸引力的教师。
——(苏联)著名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今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最牛的教师》之“教授之教授” 陈寅恪
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文典。
——《最牛的教师》之“名士” 刘文典
老师,是学生成果的欣赏者。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教育出让教师敬仰的学生。
——《最牛的教师》之“高考战神” 王金战
我时常在问,我给了他们什么,能让他们受用一生?
——《最牛的教师》之“美国奇迹教师” 莱福·艾斯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