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通经史、学兼文武的家风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修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史家称誉为“贞观之治”。提起贞观之治,人们便会想到那位不断献纳忠谏,被唐太宗称为一面“镜子”的著名人物——魏征。
魏征是隋末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统治集团的主要谋士。他殚精竭虑辅佐唐太宗17年,不断提醒唐太宗以亡隋为鉴,偃武修文,励精图治。他多次犯颜直谏,纠正或阻止了唐太宗错误行为和主张。为贞观之治的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言论和事迹被载人史册,他与唐太宗的关系也被后世奉为君臣遇合的楷模,传为美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启蒙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熏陶、先人的遗训,对于一个人素质、品格的形成、智力的开发、学识的奠基和情操的陶冶,等等,都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和一定的客观促进作用。
为了全面地、客观地评价魏征这一历史名人,对其家世及家族成员进行一番考察,是颇有必要的。
魏征的籍贯问题,即“家乡何处,故土安在”这个问题,史书中较普遍的记载是“巨鹿曲城人”,后来迁居到相州内黄。据学者考证,巨鹿曲城即今河北省晋县,相州内黄即今河南省内黄县。由此可得出结论,魏征的祖籍为河北晋县,这个地方在河北省中部偏西,滹沱河流域,德石铁路经过境内。汉置下曲阳县,隋改鼓城县,明入晋州,1913年改晋县。
关于魏征的先世,在《魏书》和《北齐书》中都没有关于他先世事迹的记载,只有唐代李延寿所撰的《北史》卷中有他父亲魏长贤的传,该传称魏长贤是北魏著名史学家魏收的族叔。如果这一说法可靠的话,那么魏收的先世也就等于是魏征的先世了。据魏收的自序中可知:他们的有史可考的祖宗可追溯到汉代的高良侯魏无知,魏无知的儿子叫魏恢,魏恢的儿子魏彦,当过本郡的太守,魏彦的儿子魏悦,曾当过济阴太守,以善政著称。魏悦之子魏子建,曾任太尉从事中郎、东盖州刺史,并在平定甘肃天水、秦安一带的武都、成县一带的氐帅韩祖香的战事中,善用安抚和镇压并重的政策,“前后斩获甚众,威名赫然”,果北魏孝明帝龙颜大悦,“诏子建兼尚书行台,刺史如故,于是威振蜀土,其梁、巴、二益、两秦之事,皆所节度。”后来,返回洛阳,累迁卫尉卿,初右光禄大夫,后历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史称魏子建“出为藩牧,董司山南,居脂膏之中,遇天下多事,正身洁己,不以财利经怀。及归京师,家人衣食,常不周赡,清素之迹,著于终始,性存重慎,不杂交游”,于永熙二年(533年1春去世,终年60岁。
魏收即是魏子建的大儿子,而魏征的父亲魏长贤,与魏子建是族兄弟的关系。长贤的祖父为魏钊,本名显义,字弘理,钊为魏世祖所赐。史称他“雅性俊辨,博涉群书,有当世才,兼资文武,知名梁、楚、淮、泗间。”魏世祖准备征伐江南,闻魏钊之名而特别召见,交谈一番后非常高兴,大为赏识,对魏钊说:“我这次南伐,正是你建功立业之日,希望你好好跟我干,不愁不富贵。”任命他为贴身随从,不离左右。南伐军打到淮南地区,一度南进受阻,许多城池始终攻克不下,魏钊及时进计道:“陛下百万之军,风行电扫,攻城略地,所向无前,虽有智者,莫能为计。然而师次淮南,已经累日,义阳诸城,犹敢拒守,此非不惧亡灭,自谓必可保全也。但陛下卒徒果锐,杀掠尚多,人皆畏威,未甚怀惠,恐一旦降下,妻子不全,所以迟疑,未肯先发。臣请间人城内,见其豪右,宣达圣心,示以诚信,必当大小相率,面缚请罪。陛下拔其英楚,因而任之,此外诸城,可不劳兵而自定。”魏世祖非常赞同这种做法。魏钊于是当夜潜入城中,大搞“统战”宣传工作,结果收效甚著,城中大小欣悦,第二天早晨就开城门投降了北魏。此后往南许多城,纷纷归降。魏世祖对魏钊说:“卿之一言,逾于十万之师。”为表彰魏钊的功劳,授予他义阳太守、陵江将军的职务,不久又升为建忠将军。正当皇帝对他格外看好并准备进一步重用时,魏钊得了风疾,虽然有御医的竭力抢救,但仍死在征途之中,终年64岁。
魏征的祖父叫魏彦,字惠卿,也很博学,善写文章。年轻的时候,赵郡王和广陵王都邀请他去当幕府的秘书长,他都谢绝了。497年,氐帅杨灵珍造反叛魏,河南尹李崇被孝文帝任命为都督陇右诸军事,率兵数万前往镇压。李崇邀请魏彦为镇西参军事。魏彦从前线回来之后,请求当著作郎,希望能够撰写一部《晋书》,以树不朽之业。可是,魏彦不久又被彭城王邀请为秘书,兼知主客郎中,再次进入政界,他的从文之理想终究没有实现。彭城王被杀后,他也退归家乡。北魏孝明帝初年,拜骠骑长史,不久又转为光州刺史,68岁时去世。
魏征祖上几辈人博通经史、学兼文武的显赫才华,直言敢谏、不避艰险的凛然正气,以及编撰国史、树立不朽功业的宏图大愿,等等,自然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