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岁看大--杨健教授谈婴幼儿早期教育
分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作者 杨健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三岁看大--杨健教授谈婴幼儿早期教育》——“金宝贝”早教中心专家团专家杨健教授2014年最新力作,浓缩数百场讲座精华,使数万个家庭受益。

诚实的对话态度,丰富的早教话题,作者不回避、不夸饰,与家长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书中,大多数家长避而不谈的“性教育”问题独立成章。

作者一手通俗易懂的早教理论,一手丰富生动的生活案例,带领我们一起创造美妙的亲子时光,也让我们在养育孩子时,重新体验人如何长大,我们何以长成现在的样子。

一幅真正完整描绘0—6岁孩子成长路径的育儿地图,那些精心设计的操作方案会一直陪伴我们经历孩子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淘气、第一次翻书……

内容推荐

为什么古人说“三岁看大”,有没有科学依据?如何培养宝宝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造力?如何促进宝宝的全面发展?如何从宝宝出生起就创造属于他们的幸福,让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一步一步走上成才之路?

作为国内知名的早教专家,杨健教授受金宝贝之邀在国内进行了数百场讲座,让数万家庭因此受益!杨健所著的这本《三岁看大--杨健教授谈婴幼儿早期教育》,浓缩了杨健教授潜心研究婴幼儿潜能开发40年的成果,旨在告诉您怎样通过早教培养出一个“健康、聪慧、性格品质好”的宝宝,让健康快乐的童年生活始终相随。《三岁看大--杨健教授谈婴幼儿早期教育》中既有杨健教授多年立于教育现场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教育专家的权威观点,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又有针对数百场讲座中家长最为关注的早期教育问题给出的详细而实用的方法建议、解决方案,可以说,这是一本践行“知行合一”的育儿书典范!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早期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人类的智本能

 二、人类的早产现象

 三、早期教育是潜意识教育

 四、婴幼儿有特殊的认知能力

 五、走出误区,摒弃传统的教育偏见

 六、隧道效应——教育要抓早抓好

 七、早期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第二篇 早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健康活动里程碑

 二、认知活动及时雨

 三、语言活动关键期

 四、社会活动第一步

 五、艺术活动启灵性

 六、自然之子和三浴

 七、“音乐浴”

 八、阅读是学习之母(上)

 九、阅读是学习之母(下)

 十、性教育是早期教育的必要内容

 十一、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

 十二、性格决定命运(上)

 ——婴幼儿良好性格的塑造

 十三、性格决定命运(下)

 ——婴幼儿良好性格的塑造

第三篇 操作篇

 一、第一阶段 婴儿期(0—1岁)

 二、第二阶段 先学前期(1—3岁)

 三、第三阶段 学前期(3—6岁)

第四篇 作者答疑

 一、答疑篇(上)

 二、答疑篇(下)

试读章节

一、人类的智本能

与其他动物相比较,人类出生时是最无能的,仅具备一些先天的“本能反射动作”。这些动作是从母体带出来的,天生的,无需后天学习。

比如吸吮反射,母亲将新生儿抱在怀里,使新生儿左颊触碰其乳头,新生儿立马将头转向左侧,并张开上下唇,然后寻找并咬住乳头开始吸吮。这个动作倘若需要后天学习,恐怕新生儿早就饿死了。

再如抓握反射,新生儿可以本能地紧紧抓住他人手指,这是在设法“保护”他自己,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支持其自身体重。因为我们的祖先刚出生的时候,就得抓住母亲身上的皮毛,以便于移动和攀援。

此外还有拥抱反射、爬行反射、惊吓反射等。

有一种本能反射最令人惊叹,即探求反射。所有婴儿,只要在觉醒状态,无不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并试图去“探索”。这其实是人类的智本能,新生儿从母体里来到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干世界,本能地急切想了解周围的事物,以适应新环境并生存下来。

比如说我们给婴儿一张纸,他就开始探求:先拿着纸在空中扬,嘴里嘟哝着什么,他在干什么?他在研究社会学——谁需要这张纸?

如果没人理他,他会拿到桌子上去揉它。他开始撕纸了,这在干什么?他这是在研究物理学——纸有张力吗?

下面则更有趣了,他开始研究经济学了!纸有食用价值吗?他于是把纸塞到嘴里去试。

所以,人类发展自己的智能是本能内在的要求,不是外在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从本质上讲,新生儿是在如饥似渴地“学习”。由此,我们乐于认定: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成为智者!

过去说,孩子脑袋大就聪明。不见得,脑袋特别大的孩子也可能是患了脑积水。人是否聪明,从生理上说,关键是两个字——联结,即脑细胞与脑细胞要联结,形成“互联网”,这样才能打通信息通道。没有联结的脑细胞是浪费的,就像电灯泡,如果不与电线连接,打开开关通上电,灯是不亮的。

每一个脑细胞(也叫神经元)都可以形成神经突起,它可以延伸出一根轴状突出和将近两万根树突(树状突出),它可以伸长、伸远,以便与别的神经突起相联结。这个联结点就叫突触,突触点越多的人大脑的加工能力越强。

但联结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刺激——外界信息的刺激。外界信息的刺激会促使相应的神经元向外延伸。这种刺激并不是对大脑的直接刺激,大脑可不能受刺激!我们也刺激不了,因为大脑“司令部”是被脑袋壳紧紧包围了的,包得严严实实,我们不要以为人的脑袋壳很薄,它可有几层,将大脑与外界隔绝。那么,我们该怎样刺激孩子呢?刺激大脑“司令部”管辖的五个“情报部”,这五个“情报部”每天源源不断地向“司令部”输送天文数字般数量的信息。这五个“情报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所以,年轻的父母一定要记住下面一个关键句:“训练五感,就是训练大脑。”

中国人很高明,说一个人智商高叫聪明,太有道理了,聪明聪明,耳聪目明嘛。

不过五感训练可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其中有一个器官的训练最重要,那就是眼睛。请年轻的父母记住一句话:“五感训练,视觉第一。”

每天进人大脑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眼睛这个“窗户”的,故中国人有一个成语叫“眼见为实”,西方人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之说。

但是,年轻父母有一些错误认知。比如,过去媳妇坐月子时,婆婆老爱说:“快把窗帘关好,孩子怕光。”这可是天大的误会,孩子恰好要看光(强光除外)。欧洲一些医院,婴儿出生第二天,医生就拿着手电筒对着婴儿的眼睛一开一关,目的是锻炼婴儿眼睛瞳孔收缩和放大的能力。

P3-4

序言

什么是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从时间上讲,应是指对0—6岁,也就是上小学以前的孩子的教育。

但早期教育不仅仅是个时间概念的问题,它还有特定的理论含义。

要讲好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前的国人以为孩子就是“缩小的大人”,根本认识不到儿童自有特殊的地方,比如特殊的认知能力。我们看过许多以民国时期以前的历朝历代为背景的电视剧、电影,那里面儿童的穿着和成人并无大的差别,因为那时并没有为他们量身打造的童装。当时,在大人看来,小孩是自然而然地长大成人。与此有关的教育理念在新中国成立前叫“发蒙”,指的是孩子上学后才开始接受教育。孩子入学了,于是家长就会跟他的邻居说孩子开始受教育了。

直到现在,对于给婴幼儿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很多人还认为是无稽之谈:孩子太小,啥也不懂,大人只要管好他的吃喝拉撒睡,到了3岁上一个好幼儿园,让他快乐就行了,至于受教育,那是以后的事情。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几千年来,0—6岁孩子的宝贵时间,就像长江的流水一样流淌下去,一淌就是六年,家长毫不珍惜。

现在社会发展了,竞争激烈了,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不顾孩子兴趣、个性等过早开始定向培养教育。孩子上了小学,家庭、社会、学校一齐上,向这个小不点儿要学习成绩,要学习质量,有的甚至软硬兼施。孩子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我们常常在报刊上看到一些因逼迫孩子学习而造成的悲剧。

我们今天说的0岁开始的早期教育,不是上面所说的那样,而是“充分利用0—6岁的孩子大脑急剧增长、大脑半球急剧分化的有利时机,挖掘孩子的潜在能力,促使孩子早慧,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品质”。

说到婴幼儿的潜能,我们先看婴幼儿大脑发育的情况。自然界从单细胞生命体发展、进化到出现地球最复杂、最高级的物质——人的大脑,大约经历了38。6亿年;而人类从动物祖先进化到现代人,也经历了近100万年;而我们的孩子由两个单细胞形成的胚胎,在短短的9个月,却走完上述漫漫长路,他的大脑潜藏着人类历代遗传至今的几乎全部智能机制,这是何等生命的奇迹!每个婴儿的潜能都大得惊人,而早期教育就像帮孩子建立一个智能银行一样,将经验储存在他们的大脑里,以后他们的学习将会更容易。智力开发愈早愈好,抓住脑发育的最佳时期进行早期教育,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让我们进一步看看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小儿心理发育的基础,胎儿期神经发育最早,尤其是脑发育最为迅速。胚胎形成的头三四周,首先形成的就是神经管。六七个月的胎儿,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具备,皮层已经全部形成,神经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而迅速生长,每分钟增加25万个脑细胞,脑表面的沟回开始出现。专门的神经组织还未发育完善,大脑皮层较薄,细胞分化较差,而中脑、桥脑、延脑、脊髓发育已较好,可保证生命中枢的功能。由于脑神经细胞比较小,结构简单,树突少而短,大部分神经纤维尚未髓鞘化。所以出生后,脑重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和加长,而不是脑细胞数目的增加,另一主要原因是神经髓鞘化的形成发育,它们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来起作用。出生时大脑皮质下中枢如丘脑、下丘脑、苍白球系统比较成熟,故出生时的活动主要由皮质下系统调节。3岁时神经细胞已基本分化完成,4岁完成神经髓鞘化,7岁左右接近成人,故科学界有“脑先成熟论”的说法。

人类这种“早产现象”使得我们的婴儿具有惊人的能力去适应所处的环境。得益于这种“早产现象”,轴突极有目的地以惊人的速度延伸,最终抵达靶细胞(遗传或引导物)。出生时,脑的大多数神经元已经增生到合适的脑区,一旦到达目的地,每个神经元就有效地扎根下来,通过建立突触回路启动与相邻神经元之间的“通讯”。大脑神经的成长是最能说明“用进废退”的原则的。

这个时期,婴幼儿的神经元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倘若后天的环境没有提供丰富的信息刺激,一旦成熟定型,所产生的后果是不可逆转、无法弥补的。

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至少到今天我们还没有找到上限。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藏书2600万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仅仅就人的记忆能力而言,如果它得到百分之百开发的话,那么这个人可以记住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总知识量的50倍信息。

但人类的潜能开发必须依赖人的早期。“最佳期”这个词的提出,归功于诺贝尔奖得主——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茨先生。经过反复实验,洛伦茨发现动物有学习的“关键期”(即“印刻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个最佳期的理论,也得到心理学界的普遍认同,那就是婴幼儿时期是智能发展的最佳期,错过了这一时期,智力发展就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与此相关的是“智能递减学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大量研究之后说,如果一个人长到了17岁时,智力发展达100%的话,那么,4岁时,他已发展到了50%,8岁时达到80%,而剩下的从8岁到17岁这个漫长时间,只发展余下的20%,这与日本的七田真教授提出的“三角形理论”不谋而合。七田真认为,如果把递减比作一个等腰三角形,0岁相当于三角形的底边,此时发展最快,潜力最大,8岁时就到了三角形顶端,每隔一年,底边的边长短一些。8岁以后,人主要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而不是智力的发展。

马卡连柯这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以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经绽蕾。”

此外,早期教育还会促成人的性格的养成。从小塑造好一个人的性格,等于塑造一个人的灵魂。

早期教育是国人提高自身素质的一项伟大的工程,这个工程的意义,绝不亚于长江三峡工程,绝不亚于南水北调工程。

我们面临着人口问题,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要务,但人口问题首先已不是数量问题,而是素质问题。

目前,我国人口素质状况令人担忧,不仅一流素质的顶尖级人才奇缺,中等素质人才也同样奇缺,按人口比例还不及发达国家的1/20。另一方面,我国残疾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居高不下,平均20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残疾人。其中,智残比例更是惊人,平均100个中国人里面就有一个。下面这个数字更使我们汗颜:0—14岁儿童的智残比例居然高于成年人,达到1。04%。

我们不能再延续这种低素质发展状况,否则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将愧对我们的列祖列宗!所以,能否从根本上提高人口素质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本世纪崛起,中华民族能否兴旺发达的问题。我们应“变沉重的人口包袱为巨大的人才资源,变天下第一难的人口问题为亿万家庭无限甜蜜的事业”。我们相信,早期教育的深入发展将为我国提高人口素质打下坚固的基石,支撑起新一代人才的巍巍大厦。中国高素质人才济济一堂的美好时日即将到来,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愿付出今后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杨健

2013年9月8日于武汉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21: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