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丽叶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热烈欢迎,也受到著名作家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乔治·桑、海涅、狄更斯等的高度赞扬。它曾被改编成戏剧、音乐剧等在美国各地舞台上演多年,现已被译成世界上四十多种文字。其魅力经久不衰,时间充分证明了这是一本经典名著。
本书是美国第一部被广泛传阅的政治小说,不仅政治影响巨大,而且在美国文学的发展史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黑人的《伊利亚特》”“美国抗议小说的基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汤姆叔叔的小屋/常青藤名家名译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美)哈丽叶特·比彻·斯托 |
出版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哈丽叶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热烈欢迎,也受到著名作家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乔治·桑、海涅、狄更斯等的高度赞扬。它曾被改编成戏剧、音乐剧等在美国各地舞台上演多年,现已被译成世界上四十多种文字。其魅力经久不衰,时间充分证明了这是一本经典名著。 本书是美国第一部被广泛传阅的政治小说,不仅政治影响巨大,而且在美国文学的发展史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黑人的《伊利亚特》”“美国抗议小说的基石”。 内容推荐 哈丽叶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主人公黑奴汤姆叔叔信奉基督教,逆来顺受,并不愿反抗奴隶制,最后惨死在奴隶主的手里。而他的朋友,黑奴伊莉莎和她的丈夫哈里斯,从一开始就具有反抗精神。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被卖掉,伊莉莎带着儿子逃跑了。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我们,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 本书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 一位善良的人 第二章 母亲 第三章 丈夫与父亲 第四章 汤姆叔叔的小屋之夜 第五章 黑奴易主的心情 第六章 发觉 第七章 母亲的奋争 第八章 伊丽莎出逃 第九章 参议员也是血肉之躯 第十章 黑奴起运 第十一章 黑奴的非分之想 第十二章 合法交易例选 第十三章 教友会村落 第十四章 伊万杰琳 第十五章 新主及其他 第十六章 女东家及其观点 第十七章 自由人的防卫 第十八章 奥菲丽亚的经历和观点 第十九章 奥菲丽亚的经历和观点(续) 第二十章 托普茜 第二十一章 肯塔基 第二十二章 “草必枯干——花必凋谢” 第二十三章 亨利克 第二十四章 预 兆 第二十五章 小福音使者 第二十六章 死亡 第二十七章“世界的末日”——约翰·昆·亚当斯 第二十八章 团 圆 第二十九章 没有保障的人们 第三十章 奴隶货栈 第三十一章 途 中 第三十二章 黑暗之处 第三十三章 凯茜 第三十四章 二代混血女人的经历 第三十五章 念物 第三十六章 艾米琳和凯茜 第三十七章 自 由 第三十八章 胜利 第三十九章 计 策 第四十章 殉道者 第四十一章 少 爷 第四十二章 真正闹鬼的传说 第四十三章 牧 场 第四十四章 解放者 第四十五章 尾 白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母亲 伊丽莎是太太从小养大成人的,可谓太太宠幸溺爱的掌上明珠。 到南方旅行的人必定经常发现,那里的一、二代混血妇女,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一种特殊的禀赋:别具一格的优雅风度,以及温柔的声音、笑貌和举止。这个二代混血女人的天然魅力,往往混合着光芒四射的美艳,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流露出惹人怜爱的风韵。我们所描绘的伊丽莎,并不是出自幻想的素描,而是出自记忆,因为多年以前,我们曾经在肯塔基见过她。由于太太的庇护和照料,伊丽莎已经安然无恙地发育成熟,没有受到任何诱惑,而对于一个奴隶来说,这些诱惑会把美貌变成一种致人非命的遗赠。她嫁给了一个聪明能干的混血青年。此人是邻近庄园里的奴隶,名叫乔治·哈利斯。 这个小伙子的主人把他转雇出去,在一家麻袋厂里干活。由于头脑灵活,总是别出心裁,他成了厂里首屈一指的人物,发明了清除纤维的机器。鉴于发明者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这种机器像惠特尼的轧花机。一样,大大显示出了他发明机器的才华。 他仪表英俊,风度翩翩,在厂里受到普遍喜爱。然而,由于这小伙子,用法律眼光看来,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东西,因而所有这些优异品格,都听凭一个心胸狭窄、专横跋扈而又卑俗龌龊主子的摆布。此君得悉乔治名噪一时的发明之后,骑马来到工厂,想看看这个聪明智慧的奴才情况怎样。厂主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祝贺他手头有这么一个弥足珍贵的奴隶。 乔治照应着主人参观了工厂,看了里面的机器设备。他精神焕发,谈吐自如,直起腰板,看起来那样潇洒魁梧,而主子则开始感到自愧弗如,心里好不自在。他的奴隶凭什么在这一带乡间平视阔步,发明机器,在绅士行列里摇头晃脑呢?他一定要尽快结束这种情况,把他带回去锄地、挖渠,“看看他还能不能这样八面威风。”因此,当他突然索要乔治的工资,宣称他有意把他带回家去时,厂主和所有有关人员都十分震惊。 “不过,哈利斯先生,”厂主规劝地说,“这件事不太突然了吗?” “突然又怎么样?难道乔治不是我的人吗?” “先生,我们愿意增加报酬。” “我不管报酬不报酬,先生。要是我不愿意,就没必要把我的人雇出去。” “可是,先生,看来他干这一行特别合适呀。” “也许合适吧,先生,可是我保证,我分派给他的活儿,他从来没感到合适过。” “可是你只要想想,是他发明了这种机器的呀!”一个厂工冷不丁地插了嘴。 “哼,是啊,一架节约劳力的机器,对不对?我保证,他乐得发明这种机器哩。什么时候也别叫黑鬼闲着捣鼓这玩意儿。他们自己就是节约劳力的机器,有一个算一个。不行,他得走人。” 听到突然宣布自己的厄运,乔治目瞪口呆,愣愣地站在那里,心里明白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于是抱起双臂,紧咬牙关,胸膛里燃烧着火山一般的憎恨,脉管里喷涌起团团火焰。他呼吸急促,黑色的大眼睛,仿佛是炽热的煤块,熠熠闪光。其时,若不是好心的厂主碰了碰他的胳膊,说不定他会不顾危险,发作一场。只听厂主声音低沉地说道:“别争了,乔治,现在跟他去吧。我们还会想办法拉你一把的。” 那暴君看到他们窃窃私语,虽然说的什么听不真切,却猜出了其中的含义。因此,暗自铁下心肠,抓住自己的权力不放,来摆布乔治这个受害者。 乔治终于给带回家来,在农场上分派了最最下贱的苦工。虽然他能够遏制自己,嘴里什么不恭敬的话都不说,但他那闪着憎恨的眼睛,他那抑郁忧虑的眉宇,却属于一种与生俱来的组成部分,是无法错位的标记。它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人是不能变成物的。 就是在受雇于工厂的那段欢乐时期,乔治见到了自己的妻子,两人结为夫妇的。在那些日子里,他颇得雇主的垂青,深受信赖,随时随地都可以无拘无束地来来去去。这桩婚事,得到了谢尔比太太的极大赞许。她在玉成良缘这类事情上,不无些许妇人的自鸣得意,把自己宠爱的俏丽女仆婚配给一个与女仆同一身份的男人,一个在方方面面都与女仆旗鼓相当的男人,心里更是十分高兴。于是,他们在太太的大客厅里完了婚。太太还亲自动手,用橘花点缀新娘的秀发,在上面披上婚纱,这种婚纱自然是从未披在如此美丽的粉颈之上的。另外,白色手套、蛋糕和葡萄酒之类,也是应有尽有,也不乏流露出艳羡的宾客。他们夸赞新娘的丽质,对女主人的宽厚大度,无不交口称许。有一两年的时问,伊丽莎能经常见到丈夫,除了两个襁褓中的孩子夭折之外,他们恩恩爱爱,没有任何掣肘。伊丽莎十分珍爱两个失去的孩子,痛惜悲悼之情非常强烈,结果得到了太太的温言规劝。她出于母爱的焦虑,想把伊丽莎自自然然的爱心,限制在理智和教义允许的范围之内。 不过,自从小哈利出世以后,伊丽莎终于渐渐平静安定下来。每一条血缘纽带,每一根悸动的神经,又一次与那个小小的生命缠结在一起,仿佛变得理智健全起来。因此,直到丈夫被粗暴地从善良雇主手里夺走,回到他合法主人的严酷摆布之下的时候,伊丽莎一直是个快活的女人。 …… P15-17 序言 名家名言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哈丽叶特·比彻·斯托夫人的现实主义杰作巨制。它点燃了美国南北战争解放黑奴的燎原之火,对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是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三十二部经典作品之一,是哈佛大学一百一十三位教授联名推荐的最富有影响的作品。 一 哈丽叶特·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出生于美国北部康涅狄格州利奇费尔德市一个牧师家庭,父兄是神职人员。幼年,她举家迁到南部辛辛那提居住,1836年与雷恩学院卡尔文·埃利斯·斯托教授结婚,1850年夫妇二人又回到北方,在缅因州居住。当时,正值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北部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南部却依然实行灭绝人性的奴隶制度,拥护还是反对蓄奴,形成尖锐的南北对峙的时代。因此,她有机会目睹了隔河相望的蓄奴的俄亥俄卅I黑人遭受奴役和迫害的现状,在心里埋下了仇恨蓄奴制度的种子,萌发了对于黑奴命运的深切同情,为她从事废奴文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1851年,她在丈夫的大力支持下,用自己的笔投入了高涨的废奴运动,在《民族时代报》上连载《汤姆叔叔的小屋》。第二年,这部小说正式出版,立即产生了巨大反响,震撼了一切富有良知的人们的心弦,在启发民众的废除奴隶制情绪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小说发表十余年后,美国日益高涨的废奴运动便演变成了一场大战。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在接见作者的时候,曾经把她称为“写了一部书,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同时,这部小说也在美国浪漫主义方兴未艾之际,对美国向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汤姆叔叔的小屋》发表后,为了对维护奴隶制度人士的攻击做出回答,第二年又写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运用大量信件、剪报和庭审记录,以辛辣的笔触进一步揭露了奴隶制度的罪行。此外,斯托夫人出版过素描集《五月花》(1843),其他主要著作还有:《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牧师求婚记》(1859)、《奥尔岛上的明珠》(1862)、《老镇上的人们》(1869)、《粉色和白色的暴政》(1871)、《山姆·劳森的老镇炉边故事集》(1872),以及1867年出版的《宗教诗选》。她还写过一篇虚构的维护女权的论文《我妻子和我》(1871),今天常常被女权主义者引用。斯托夫人晚年主要住在佛罗里达州,在《棕榈叶》(1873)一书中描写了她在那里的宁静生活。不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发出反对奴录制度最强音的小说,却是广大读者牢记斯托夫人名字的唯一一部作品。 二 故事发生在肯塔基州的一个庄园。 开篇时,奴隶主谢尔比正与奴隶贩子黑利密谈一笔生意。原来,谢尔比在做投机生意时蚀了本,为偿还债务,不得不把两个心爱的奴隶卖给黑利。一个是谢尔比的黑奴管家汤姆,另外一个是二代混血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哈利。 汤姆为人忠厚,乐于帮助人,深受谢尔比一家与其他奴隶的喜爱,谢尔比的儿子乔治对他更是喜欢,称他为汤姆叔叔。汤姆叔叔住在一间木头房子里,妻子克露婶婶是庄园的厨娘,他们养育了三个子女。小木屋紧靠着主人的大院,木屋前的菜圃里种满了蔬菜和瓜果,呈现出一片温馨的气象。 伊丽莎偶然听到了主人要卖掉汤姆和自己的儿子哈利的消息,于是连夜带着儿子在奴隶贩子的追捕下跳上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接着逃往加拿大。她丈夫乔治·哈利斯是附近种植场的奴隶,也伺机逃跑。后来与妻子会合,携带着儿子,终于历尽艰险,成功抵达加拿大。 汤姆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他虽然支持伊丽莎逃走,自己却又不愿意“背叛”主子。他相信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说教,对于抵债的命运,没有丝毫怨言,而是一味地听从主人的摆布。他被奴隶贩子黑利带往新奥尔良。途中,汤姆从水里救起了种植园主奥古斯丁·圣克莱的女儿伊娃,于是圣克莱就把他买下来,当了家仆。渐渐地,汤姆和伊娃两人之间建立起了深情厚谊。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小伊娃患病死去。在病床上,伊娃要求父亲解放所有的奴隶。圣克莱根据女儿的遗愿,决定把汤姆和其他黑奴解放,让他们获得自由。可是还没等圣克莱办好解放的例行手续,便在一次事故中遭到杀害。他的妻子玛丽便把他们一干人送到了黑奴拍卖市场。汤姆从此落到了一个凶残的棉花种植园主勒格里手中。在那里,逆来顺受的汤姆虽然忍受着毒打和鞭笞,仍然没有想到反抗或者逃亡。种植园的两个女奴凯茜和艾米琳为了逃生,先是躲藏起来,然后寻找机会逃跑。勒格里一时见不到她们,怀疑是汤姆帮助她们逃走,把汤姆鞭打得死去活来,但他始终没有说出真相。在汤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过去的主人谢尔比的儿子乔治赶到种植园来,打算赎回汤姆。不幸的是,遍体鳞伤的汤姆在他面前离开了人世。乔治只好就地掩埋了汤姆的尸体。回到家乡后,他以汤姆的名义解放了庄园上的黑奴。在讲述了汤姆的遭遇和对庄园上所有的人的充满爱心的告别后,乔治说:“每当你们见到汤姆叔叔的小屋时,都要想起你们的自由。让它成为纪念他的一块丰碑吧。”。 三 《汤姆叔叔的小屋》所刻画的人物多至数十余人。其中,“大多以作者或其亲友观察过的人为原型”。既描写了不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嘴脸,但作者着力刻画的,却是主人公汤姆和乔治·哈利斯同妻子伊丽莎的命运和归宿。 汤姆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作者对他的描写占了小说三分之二的篇幅。一方面,他勤恳忠厚,任劳任怨,是忠于主子的仆人。同时,由于他笃信宗教,现实生活中的悲惨和不幸,都无法使他精神崩溃。相反,他怀抱着基督教义中来世升入天堂的信念,最终还是抚平了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而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主子们的残忍、粗暴和侮辱,都逆来顺受,毫无反抗意识。因为在他心目中,这种默默的忍受,不但不是对世俗的屈服,反而恰恰是对它的战胜。正因为如此,后来才在激进的黑人中间产生了“汤姆叔叔主义”这一含贬义的谑称。而另一方面,也许正是由于基督教精神的浸染,他又对同伴抱着一种同情和怜悯的正义感。在勒格里种植园里,他不顾自身的安危,偷偷把自己摘的棉花塞到那个年老有病的女奴的篮子里,以免她在收工时受到折磨便是一个例证。但结果还是让勒格里发现了。当勒格里命令他去鞭打那个黑奴女人时,却遭到了汤姆的回绝。因为在汤姆心中,他的灵魂属于上帝,绝不属于勒格里。他的乐于助人的正义感,更为突出地表现在他帮助伊丽莎携带着儿子,以及凯茜同艾米琳逃出虎口等方面。 汤姆先后给谢尔比、圣克莱和勒格里三个奴隶主做过奴隶。如果说前面两个对他比较宽厚的话,那么,后者勒格里就是一个典型的奴隶主。他对汤姆无所不用其极。在种植园里,汤姆一方面把命运交给上帝,另一方面又时时刻刻盼望着谢尔比把他赎回去,结果却惨死在勒格里的皮鞭之下。这种悲剧当然是奴隶制度下黑奴的必然归宿,因此悲剧本身就是对这种万恶制度的控诉。但也与汤姆在宗教上的不抵抗主义不无关系。 乔治和伊丽莎夫妇却与汤姆截然相反。伊丽莎虽然不是一个俯首帖耳的奴隶,但还是在逃亡前念念不忘谢尔比太太,并给她留下条子,表白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她的丈夫乔治则是一个敢于反抗的奴隶典型。血淋淋的现实使他深知,只有依靠自身的斗争才能改变命运,上帝和宗教等都无济于事。因此他诅咒宗教,蔑视所谓的法律,拒不承认美国是他的“祖国”。他凭着机智和勇敢,化名乔装,在废奴派组织的协助下,成功地同妻子儿子一起逃到加拿大,最后前往非洲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国家。 小说后半部才出现的凯茜,虽然着墨不多,只是淡淡的几笔,却刻画得有血有肉,使她那万千机智的性格,她在人生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她所受的屈辱和蹂躏,跃然纸上,让人始而为之唏嘘,终而为之庆幸。 四 斯托夫人是讲故事的能手。从结构和布局上看,小说以汤姆和乔治夫妇两条线索交叉轮叙的方式展开,同时穿插以老普露的惨死,凯茜和艾米琳的机智逃亡,伊娃之死的种种动人情节。叙事前后呼应,脉络清晰而且娓娓道来,展现出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全景画面和众生世相,尤其是在奴隶制度下,黑人在灵魂和肉体上所遭受的摧残和蹂躏。这说明,作者捕捉住了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用深沉的同情描绘了残喘于社会底层的黑人的悲惨命运,并以满腔的怒火和义愤,无情揭露了专横跋扈的奴隶主和奴隶贩子的丑恶嘴脸,以及他们施加在黑奴身上的暴虐罪行。因此,小说不仅在思想倾向上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富有震撼心灵力量的作品。 当然,小说也存在着某些瑕疵。例如,宗教色彩浓厚,流露着宗教劝化的说教。这里,自然不是一般地抹杀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而是说,如此渲染宗教的精神力量,显然有损小说的成就。再如,对伊娃之死和奥菲丽亚的描写,似显冗长;阿尔弗雷德和亨利克来访,也似乎多余,等等。然而,尽管如此,小说仍然不失为一部生动而深刻地揭露美国奴隶制度下黑奴遭受迫害的血泪历史。 《汤姆叔叔的小屋》一问世立即引起了轰动,对推动废奴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出版后第一天,便销售了三千册,第一周销售一万册,第一年销售就达三十万册之多。而且,第一年即被译成法文和德文。截至目前,已经被译成了二十七种(一说六十余种)文字。此外,在出书当年,就被改编为戏剧,一连演出数千场。同时还多次被搬上银幕,其中由原联邦德国、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于1964年联合摄制,次年公映的宽银幕彩色故事片《汤姆叔叔的小屋》,基本忠实原著,是比较成功的一种尝试。该片演职队伍整齐,由弗莱德·登格和海瑞特·比彻·斯多弗编剧,盖查·冯·拉德万尼执导,主演:约翰·克兹米勒、赫伯特·罗姆、奥利夫·莫菲尔德、O.W.费舍尔和查尔斯·弗塞特等。尤其是那首片尾曲《密西西比河》的低声深沉的哼唱,无异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抗! 在中国,早在1901年就由林纾和魏易翻译成中文,题名《黑奴吁天录》。它也是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1907年,我国留日学生社团春柳社把它改编成五幕话剧在东京上演。1932年又在江西瑞金中央苏区上演。1961年,还进一步改编为《黑奴恨》,在舞台上演出。 总之,一个世纪又六十年前问世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如前文所说,由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魅力,已经成了一部享有盛誉的世界文学名著。 李自修 2014年2月修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