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翔实而又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开国大将张云逸戎马倥偬,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涯。
辛亥革命中,他义无反顾地挺身出任炸弹队长;北伐战争中,骁勇善战的他令敌人闻风丧胆;尤其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矢志不移的他和邓小平等人一起,发动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百色起义,创建了威名赫赫的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北上长征,他在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历次激战中,不愧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员;抗击日寇,他几度衔命出入敌后,以出众的魄力与叶挺等人组建了新四军,随即开辟和扩大了皖东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大智大勇的他挥师苏北,跃马山东,领导当地军民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全国解放后,壮心不已的他抱病坚持工作,在逆境中展示着难能可贵的高风亮节。
一件件闻所未闻的故事,一场场鬼泣神惊的厮杀,一次次大起大落的波折,不能不令人感叹,沉思良久。
在灿若星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方阵中,有十颗最耀眼的将星,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位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在中国革命战争、新中国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许多重大战役和事件的酝酿、决策及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无不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不对当时的历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本书则主要为你讲述了开国大将张云逸戎马倥偬,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涯。
寒门才子
1892年8月10日,张云逸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县头苑镇上僚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境的穷困,家里给他取了一个极其普通也包含了这个家庭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名字,即“运镒”。“镒”,本义为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又名张胜之。他参加革命后改名为张云逸。
张云逸父亲张景琚为人诚实正直,终生从事农业劳动;张云逸的母亲邢氏,是一位勤劳俭朴和蔼善良的劳动妇女,张景琚和邢氏的勤劳、朴实和关心他人的美德对张云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云逸兄弟姐妹六人,老大秀兰、老二运镒、老三运鉴、老四运钟、老五运垅、老六秀英。全家只有一亩多水田和一点旱地。为了维持一家八口人的生活,他们还租种别人的一些田地。由于人口多,土地少,劳动力不足和租税负担沉重,全家生活十分困难。困苦的生活,过度的劳累,使张云逸的母亲邢氏积劳成疾,1910年冬,40多岁的她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随后不久,张云逸的两个弟弟也先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大姐秀兰、妹秀英,解放后都已孤寡,张云逸将她们接至北京家中供养至去世。弟运鉴,抗日战争中曾参加新四军。
张云逸是家中的长子,他很小就参加劳动。张景琚和邢氏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摆脱悲苦的命运,他们拼命劳动,省吃俭用,希望能供儿子多读一点书。张云逸7岁的时候进入上僚村长发小学读书。他边劳动、边读书,勇于克服困难,学习非常勤奋,是不折不扣的好学生。12岁,他初等小学毕业后,转入头苑启明高等小学读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在家里参加生产劳动。
张云逸的四叔张景起是个侨汇邮递员,每年往返于文昌县和越南之间,为华侨服务。他认识本乡横山村的赵士槐,赵士槐是在广州任职的清政府的一名军官,也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国军官。张景起找到赵士槐,请他把云逸带到广州去,找一个谋生的职业。赵士槐答应了张景起的请求,张云逸拿着父亲向张氏宗祠借的盘缠随赵士槐去了广州,在他家当勤杂工。张云逸一边做工,一边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为人诚实,劳动勤快,学习勤奋,赢得了赵士槐的欣赏和认可。
1908年,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招生。黄埔陆军小学是清朝光绪年间开办的一所士官性质的军校,是一所公费学校,每年面向广东全省招生一次,应考的有两三千人,录取的仅100名。
在赵士槐的建议和支持下,张云逸参加了招生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该校录取,开始接受军事教育和新思想的熏陶。当时该校副监督为同盟会要人赵声,而邓演达、陈济棠、薛岳等都是张云逸在陆军小学的同期同学。
张云逸在完全没有得到家里任何经济接济的情况下,开始了在陆军小学的学习生活。陆军小学的生活紧张而艰苦,但张云逸专心致志,全力以赴,节假日也留在校内坚持学习,很少外出。他所在的班有130人,由于他学习刻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经常获得学校的奖励。在生活上,他艰苦朴素,紧缩开支,从不乱花一文钱。他还把每月节省下来的生活津贴费和获得的奖学金积存起来,还了他父亲为他到广州向张氏宗祠所借的盘缠。
当时,正值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张云逸同进步学生一起暗中传阅革命书刊,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逐步成长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危的青年爱国者。
在黄埔陆军小学,张云逸不仅受到了严格正规的军事教育,而且开始接受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教育。当时黄埔陆军小学有不少革命者,他们都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在教育这些“国之栋梁”的时候,给他们历数鸦片战争以来的国耻,讲解孙中山先生发动的国民革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国家的落后、人民的疾苦,使张云逸痛苦万分。
立志报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开始了“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赶上并超过西方列强,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各地纷纷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开办新学堂,培训技术人才;在军事上兴办新式小学堂、讲武堂等,建立新军,并组建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但它对于新思想、新理念的传播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柞用。
清朝政府为了培养新式军事人才,决定在京师及各省建立陆军小学堂。其中就包括1908年张云逸考入的广东陆军小学。以后在中国战场上名声赫赫的很多将领(包括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将领)大都在这样的小学堂中受过训练。P1-3
在灿若星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方阵中,有十颗最耀眼的将星,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位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在中国革命战争、新中国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许多重大战役和事件的酝酿、决策及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无不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不对当时的历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们的革命精神、崇高品格和超常智慧,无不给后人以教育和激励。
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们纵横驰骋,百战沙场,叱咤风云。土地革命战争中,他们身先士卒,在反“围剿”斗争和长征路上屡立战功;抗日战争中,他们出生入死,率领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浴血奋战;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们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战无不胜。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实践,使他们的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世人敬佩的常胜将军。
他们是共和国强大国防的奠基元勋,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是十位大将的毕生心愿。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们肩担重任,呕心沥血,只争朝夕,顽强拼搏,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铁甲雄师的组建,有他们留下的身影;长空利箭的升空,有他们洒下的汗水;蓝天战鹰的翱翔,有他们弹奏的旋律;水中蛟龙的出海,有他们驶过的航迹。他们为共和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的奠基性贡献有目共睹,他们所积累的人民军队的建设经验是我军的宝贵财富。
他们是我军官兵的良师益友,培养出了一大批治军的栋梁之才。人才是治国之本,也是治军之本。他们以培养高素质的治军人才为己任。他们不仅慧眼识才、真心爱才,而且在实践中言传身教、工作中大胆使用,使我军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他们身居高位,却视人民为父母、视士兵为兄弟。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们和士兵同呼吸共命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和士兵面对面心连心,和士兵交朋友是他们的一贯作风。他们待人热情诚恳,耿直谦虚,大公无私,乐于助人。他们在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中享有极高的威望,深受人民和广大官兵的爱戴和敬仰。
他们虽出身不同、性格各异,或严肃不苟,或幽默诙谐,或直言不讳,或独思慎言,或书生意气,或虎虎生威……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正直、勇敢、睿智、干练。他们为人民舍生忘死,对党忠心耿耿。他们的革命生涯和人生经历都富有传奇色彩,他们的成长故事和战斗历程,展现了千姿百态的人生画卷,体现出一代英雄的迷人风采和与众不同的个人魅力。
他们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
他们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鲜明个性和大将风采,将流传千古,永照后人。
张树德
经过一年的辛劳,在十几位学者同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画传》丛书这部鸿篇巨制终于完成了。停笔之际,心中百感交集。写作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100多万字文稿的撰写,几千幅图片的搜集整理,任务十分繁重,但写作的过程又是十分愉快、令人振奋的。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能够再次缅怀共和国开国大将们的丰功伟绩,展现他们的多彩人生,做这样的工作。完成这样的任务,对于党史和军史研究者来说是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的。
本套画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开国大将们的革命实践活动和思想发展脉络。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展现出他们的崇高理想、优秀品质、革命情怀和共产党人的风范。需要指’出的是,本套画传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关于大将们的回忆录、传记以及相关历史资料,在此向这些著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史料作为铺垫就不可能有这套画传的最终完成。
这套画传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使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是共和国大将们革命斗争历程的缩影,记录了许多伟大的历史时刻和激动人心的瞬间。搜集这些历史图片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参与写作的许多同志不辞劳苦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而且针对画传的内容,对所有图片进行了整理和分类,使每一张图片都出现在书中相应的位置,使文字和图片相得益彰,互相印证。由于客观原因,我们无法一一核实,并注明每幅图片的摄制者,故在此对本书图片的摄制者表示真挚的感谢。
“天下事以难而费者十之一,以惰而费者十之九。”本套画传的出版正是我们不懈努力、夜以继日的结果。由于水平与时间有限,书中可能还有些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张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