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百官志》:“博士,魏及晋西朝置十九人,江左初减为九人,皆不知掌何经。”
案汉世所立十四博士,皆今文学也。古文诸经,终汉之世未得立于学官,惟后汉中叶后,博士之选不如先汉之严,故周防以治《古文尚书》为博士,卢植本事马融,兼通今古学,亦为博士。又中平五年所征博士十四人,若苟爽,若郑元,若陈纪,亦古文学家。爽等三人虽征而不至,若周防、卢植,固尝任职矣,而当时实未立古文学。此三人者,盖以古文学家为今文学博士,犹孔安国虽传《古文尚书》而实为《今文尚书》博士。胡常、翟方进虽兼传《左氏》而实为《毅梁》博士也。古文学之立于学官,盖在黄初之际。自董卓之乱。京洛为墟,献帝托命曹氏,未遑庠序之事,博士失其官守垂三十年,今文学日微而民间古文之学乃日兴月盛。逮魏初复立太学博士,已无复昔人,其所以传授课试者,亦绝非曩时之学。盖不必有废置明文,而汉家四百年学官,今文之统已为古文家取而代之矣。试取魏时诸博士考之。邯郸淳传《古文尚书》者也;乐详、周生烈传《左氏春秋》者也;宋均、田琼皆亲受业于郑元,张融、马照亦私淑郑氏者也;苏林、张揖通古今字指,则亦古文学家也。余如高堂隆上书述《古文尚书》、《周官》、《左氏春秋》,赵怡、淳于峻、□峻等亦称述郑学。其可考者如此,则无考者可知。又以高贵乡公幸太学问答考之。所问之《易》则郑注也,所讲之《书》则贾逵、马融、郑元、王肃之注也,所问之《礼》则《小戴记》,盖亦郑元、王肃注也。《王肃传》明言其所注诸经皆列于学官,则郑注五经亦列于学官可知。然则魏时所立诸经,已非汉代之今文学,而为贾、马、郑、王之古文学矣。《晋书·苟崧传》:崧上疏言晋初“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贾、马、郑、杜、服、孔、王、何、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宋书·礼志》文同。《宋书·百官志》以为魏博士员数亦与之同。其说虽未可尽信,然大略不甚相远。今以苟崧所举家数,与沈约所纪魏博士员数差次之。魏时除《左传》杜注未成、《尚书》孔传未出外。苟崧言晋初传注有孔氏,盖谓孔安国书传。晋初已立孔传与否虽不可考,然魏时确未立孔传。何以证之,孔传释《尧典》“日若稽古”为“顺考古遮”与贾、马、王肃同,而庾峻对高贵乡公,仅言贡,马及肃皆以为二顺考古道”不及孔安国,是魏时未立《尚书》孔传之证也。《易》有郑氏、王氏,《书》有贾、马、郑、王氏,《诗》及三礼郑氏、王氏,《春秋左传》服氏、王氏、《公羊》颜氏、何氏,《毂粱》尹氏,适得十九家,与博士十九人之数相当。沈约之说,虽他无所证,盖略近之矣。此十九博士中,惟《礼记》、公、觳三家为今学,余皆古学,于是西京施、孟、梁邱、京氏之《易》,欧阳、大小夏侯之《书》,齐、鲁、韩之《诗》,庆氏、大戴之《礼》,严氏之《春秋》,皆废于此数十年之间,不待永嘉之乱而其亡可决矣。学术变迁之在上者,莫剧于三国之际,而自来无能质言之者,此可异也。
蜀汉与吴亦置博士。虽员数无考,而风尚略同。
《蜀志·许慈传》:“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沦语》。先生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为博士。”
又《尹默传》:“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就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方、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案本。子宗传其业,为博士。”
《晋书·儒林传》:“文立,蜀时游太学,专《毛诗》、三礼。”《华m国志》同。
《虞翻别传》:《昊志·虞翻传》注引。“翻奏郑元解《尚书》违失事曰:‘宜命学官,定此三事。’又曰:‘又元所注五经,违义尤甚者百六十七事,不可不正,行乎学校传乎将来,臣窃耻之。…
案蜀、吴学校均行古学,蜀这博士皆古学家,既有征矣。吴虞翻所上奏在孙权世,时尚未立五经博士,孙休永安元年始立五经博士。而翻言郑注行乎学校,盖指民间教授言之。后立博士,韦昭实为祭酒,韦亦古学家也。然则蜀、吴所立博士,当与魏略同,盖可识矣。
博士自六国秦时已有弟子,汉兴仍之。
《汉书·贾山传》:“祖祛,故魏王时博士弟子也。”
《史记·叔孙通传》:“陈胜起,二世台博士诸儒生问曰:‘于公何如?’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对日云云。”
《汉书·循吏传》:“文翁,景帝末为蜀郡守,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武帝特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
《汉书-武帝纪》:“元朔五年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上,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又《儒林传》:“丞相御史言:‘请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人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所属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渚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其后大增员数。
《汉书·儒林传》:“昭帝时增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时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平帝时,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勿以为员。”
《后汉书·党锢传》:“太学诸生三万余人。”
又《儒林传》:“本初元年,粱太后诏曰:‘大将军下及六百石,悉遣子就学。’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 《魏略·儒宗传序》:《魏志·王肃传》注引。“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经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申告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太学始开。有弟子数百人。至太和青龙中,中外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解学,多求请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
博士之于弟子。职在教授及课试。
《汉书·儒林传》:“博士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高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若下材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又:“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P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