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周易与人生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宋定国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易》经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化宝典,其中含有多方面的智慧,反映了多方面的客观规律。本书作者宋定国同志运用新观点研究《周易》,撷取《周易》经传中的有关人生哲理的思想观点,加以会综诠释,编著成书。这是一项新的探索,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来说,肯定都是大有裨益的。

内容推荐

本书根据《周易》之经、传本意选取其中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最富于哲理性、思想性和概括性的句子及段落,按不同观点归类,分为十六篇,加以注释、阐发。既注意正本清源,在各家注释的基础上,揭示其准确涵义,又坚持古为今用,根据当代人们生存、立志、修养、为人处世、领导管理、成家立业等人生中的实际需要,进行阐发和敷衍升华,力求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本书,了解《周易》这部中国古代典籍的丰富内涵,和深刻的人生菹义,从中受到文化上的启迪和理义上的熏陶,而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啃读晦涩难懂的原著。

目录

导言

一、生存篇

 §1 “自求口实”

 §2 “养正则吉”

 §3 因时制宜

 §4 饮食要清洁

 §5 “饮食宴乐”

 §6 “介疾有喜”

 §7 “损其疾,使遄有喜”

 §8 “节饮食”

 §9 戒贪欲

 §10 不可违背常理

 §11 手段要正当

 §12 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13 权宜行事

 §14 救济万民

 §15 趋吉避凶

二、正志篇

 §1 端正志向

 §2 以天下为己任

 §3 自强不息

 §4 遏恶扬善

 §5 志在益人

 §6 志在内外

 §7 志在中正

 §8 志在诚信

 §9 信以发志

 §10 志同道合

 §11 志向坚定

 §12 志在必行

 §13 志在必得

 §14 致命遂志

 §15 志穷必凶

三、修养篇(上)

 §1 “恐惧修省”

 §2 消除私心

 §3 光明磊落

 §4 纯正诚信

 §5 力戒贪欲

 §6 勿好高骛远

 §7 反身修德

 §8 自昭明德

 §9 “以厚德载物”

 §10 “居贤德善俗”

 §11 “以常德行习教事”

 §12 “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13 “以果行育德”

 §14 “日新其德”

 §15 贵在坚守

 §16 “恒其德,妇吉夫凶”

 §17 “居德则忌”

 §18 勿患得失

 §19 “非礼弗履”

 §20 勿拉帮派

 §21 “惩忿窒欲”

四、修养篇(下)

 §22 谨言慎行

 §23 谦虚为人

 §24 自助助人

 §25 忍让宽容

 §26 隐忍勿躁

 §27 安于正理

 §28 文饰适当

 §29 知错必改

 §30 乐不忘忧

 §31 居安思危

 §32 保持气节

 §33 进退由心

 §34 止于至善

五、观察篇

 §1 领导者的一项基本功

 §2 观察要不分亲疏远近

 §3 观察要注重感化

 §4 忌甜言蜜语

 §5 要身体力行

 §6 要开动脑筋

 §7 要敦厚至诚

 §8 切忌幼稚

 §9 不可偏狭

 §10 自我观察

 §11 观察政绩和民情风俗

六、决策篇

 §1 “思不出位”

 §2 “立不易方”

 §3 事先谋划

 §4 不得越“礼”

 §5 量力守分

 §6 损益适度

 §7 进退有节

 §8 审时度势

 §9 自保待机

 §10 当机立断

 §11 审慎决断

 §12 独立自主

 §13 不拘常规

 §14 勿刚愎自用

 §15 顺应变化

 §16 顾及民心

 §17 稳步渐进

 §18 见险则止

 §19 慎重冒险

 §20 加强戒备

 §21 防患于未然

 §22 消除隐患

 §23 区别对待

七、用人篇

 §1 知人善任

 §2 尚贤养贤

 §3 用贤以进

 §4 起用贤能

 §5 注重德行

 §6 用人之长

 §7 用人不疑

 §8 量才而用

 §9 挖掘人才

 §10 论功行赏、勿用小人

 §11 勿宠信小人

 §12 疏远小人

 §13 警惕被小人包围

 §14 对小人要戒备、提防

 §15 除掉小人

 §16 育才养贤

八、策略篇

 §1 广造舆论

 §2 见机行事

 §3 把握时机

 §4 兵贵神速

 §5 因势利导

 §6 恩威并行

 §7 刚柔相济

 §8 以柔制刚

 §9 过柔必凶

 §10 不可妄动

 §11 德力兼用

 §12 有理有节

 §13 周密部署

 §14 防范反击

 §15 不动声色

 §16 勿迟勿躁

 §17 切勿迂腐

 §18 主动舍弃

 §19 韬光养晦

 §20 区别主从

九、法制篇

 §1 “明罚敕法”

 §2 “明慎用刑”

 §3 “折狱致刑”

 §4 “无敢折狱”

 §5 “险而健讼”

 §6 防止争讼

 §7 争讼不可拖拉

 §8 争讼不可逞强

 §9 知足隐忍

 §10 安于“正理”

 §11 中正判讼

 §12 “以讼受服,亦不足敬”

 §13 失律则凶

 §14 惩小戒大

 §15 刑罚须重实效

 §16 刑罚须排除十扰

 §17 刑罚须坚持不懈

 §18 刑罚须运用得当

 §19 罪有应得

 §20 “赦过宥罪”

 §21 “议狱缓死”

 §22 法重于罚

 §23 “遏恶扬善”

 §24 建立制度

十、协调篇

 §1 志在“大同”

 §2 打破门户之见

 §3 打破宗族观念

 §4 异中求同

 §5 相互信任

 §6 “群疑亡也”

 §7 消除派系

 §8 “上以厚下”

 §9 “孚乃化邦”

 §10 相亲相辅

 §11 携手并进

 §12 自助助人

 §13 精诚团结

 §14 不可独乐乐

 §15 随和众人

 §16 不可孤僻

 §17 尽力求同

 §18 冒险相救

 §19 有德不孤

 §20 团结贤能

 §21 人多更要注重协调

 §22 勿与小人结伴

 §23 上下志同

 §24 不可粗暴待下

 §25 相互学习

 §26 心心相印

十一、改革篇

 §1 “顺乎天而应乎人”

 §2 “治历明时”

 §3 改革须先巩固自己

 §4 改革须待时机成熟

 §5 改革须经深思熟虑

 §6 改革须言信志诚

 §7 改革须彻底

 §8 两种对立的改革态度

 §9 革故鼎新

 §10 “正位凝命”

 §11 改革须去恶从贤

 §12 改革旨在惩败治乱

 §13 改革、治理须艰苦奋斗

 §14 改革、治理须用平妥的方法

 §15 改革、治理败业不可刚强过度

 §16 改革、治理务须彻底

 §17 改革是一种美德

十二、勤廉篇

 §1 “履帝位而不疚”

 §2 “以申命行事”

 §3 “以继明照于四方”

 §4 造福于民

 §5 服务于民

 §6 不可“远民”

 §7 以德服众

 §8 “进以正,可以正邦也”

 §9 “离群丑也”

 §10 排除私利

 §11 转变作风

 §12 惩治腐败

 §13 节以制度

 §14 “以制数度,议德行”

 §15 自我节制

 §16 节制不可失时

 §17 该节不节,自取其咎

 §18 安于节制

 §19 节制应以身作则

 §20 节制不可过度

十三、爱民篇

 §1 容纳民意、畜养兵众

 §2 使民悦、排民忧

 §3 深人民众,体察民情

 §4 关心民众,“保民无疆”

 §5 给民以实惠

 §6 为民得益,见善而做

 §7 移风易俗,完善民俗

 §8 养贤及民,因时制宜

 §9 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10 养贤及民要不惜枉驾屈尊

 §11 为救济万民,可以冒险

 §12 “不伤财,不害民”

十四、教育篇

 §1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

 §2 “以果行育德”

 §3 教育要先订立规矩

 §4 有教无类

 §5 教育不可见异思迁

 §6 教育不可脱离实际

 §7 教与学要彼此顺应

 §8 教育要区别对待

 §9 “振民育德”

 §10 “以化成天下”

 §11 “以茂对时,育万物”

 §12 钻研教育方法

 §13 “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14 教育不可急于求成

 §15 “以劳民劝相”

 §16 教学相长

 §17 “以神道设教”

 §18 “观民设教”

十五、齐家篇

 §1 男女感应,本乎自然

 §2 感应不可玩弄口舌

 §3 “归妹,天地之大义”

 §4 “归妹以娣,跛能履”

 §5 坚守贞德

 §6 不可轻佻

 §7 待机出嫁

 §8 婚姻不可勉强

 §9 “老夫女妻,过以相与”

 §10 “老妇得士夫,无咎无誉”

 §11 “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

 §12 “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13 出嫁不可急躁

 §14 不可违背夫妇之道

 §15 “男女正,天地之大义”

 §16 预防家庭摩擦

 §17 柔顺中正

 §18 治家宜严

 §19 “富家大吉”

 §20 “交相爱”

 §21 “有孚威如”

 §22 “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十六、事业篇

 §1 美德应表现在事业上

 §2 患难兴邦

 §3 遵循规律,成就大业

 §4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 做事不可违背常理、原则

 §6 失掉正义原则必败

 §7 自我封闭凶

 §8 诚实求助并不违背原则

 §9 切勿“不胜而往”

 §10 穷困而不失掉信念

 §11 勇往直前

 §12 “顺事”而行

 §13 不可侥幸妄进

 §14 解救穷困手段必须正当

 §15 得道多助

 §16 重视基础建设

 §17 成事需有恒心

 §18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附录:“玩其占”:一种最简便的占卜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对“易学”来说也是如此。顾名思义,“易学”是历代的人们在对《周易》的研究中所形成的学说、学派。这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当然,作为“易学”研究中的任何一部著作,也与《周易》一样,是既定的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而理应像对待《周易》那样去对待它们。但就整个“易学”而言,它却与《周易》和相关的研究著作不同,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伴随历史的延续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存在。就是说,一部著作一旦问世,它就是成型了的、不再变化的东西,而对它的研究所形成的学说、学派及其具体观点等等,则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这也是任何一种学说、学派与任何…部相关著作之间的根本区别。

不管是《周易》,还是围绕对它的研究所形成的“易学”中的任何一部著作、任何一种观点,都有着其赖以产生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具体氛围以及作者特定的个人素质,而就总的发展趋势而言,不管是中国还是整个世界的文化以及相关研究、创造者的个人素质,都是处在上升的、前进的发展过程之中的,因而任何时代任何人的任何著作,不管多么优秀,顶多也只能达到某一特定时代所可能达到的最高限度,而相对于整个中国和世界的不断发展着的文化而言,它们都必不可免地带有历吏的局限性。就是说,即使最优秀的著作,也只能代表或体现某一特定时代条件下,人们的认识所有可能达到的最高限度,而这种高度,往回看可能是至高点,但往前看则肯定又不是至高点,因而就不可避免地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局限性,既具有精华又具有糟粕。最优秀的著作尚且如此,至于其它著作就更不言而喻了!

我们不妨结合八卦预测的源、流,对此略作分析。

从“源”上讲,《周易》本来就是一部用于占卜的著作。《周易》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周文王八十多岁被商纣王关在■里(现属河南汤阴县)的国家监狱,达7年之久。周文王之所以推演八卦,有韬光养晦和消愁解忧之意。所谓“玩其占”,是有根据的。即使如此,文王演易也确有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之处:第一,作为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身陷囹圄、肉体和精神备受折磨(他的长子被商纣王烹杀成羹且逼他吃)的困境中仍时刻想着伐纣的义举,这种一息尚存仍奋斗不止的精神,难道不值得后人学习吗!第二,在当时别说科学技术,就连文字都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他将伏羲八卦加以改造并推演成64卦,这种尊古而不泥古的创新精神,难道不值得后人学习吗!第三,他在推演八卦的过程中,考察了天、地、人之间及社会关系中各种复杂情况及其区别、联系等等,既体现出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又体现出朴素的可知论、系统论和全息论等等,对以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思想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第四,八卦及64卦的推演过程,及其所表征的人世间的吉凶祸福等等,虽带有牵强和迷信的色彩,但体现了周文王所代表的一‘代人杰的聪明才智。通过八卦预测,可以窥知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科学文化已经达到和所能达到的高度。

有人说周文王父子是靠八卦预测打败商纣王的,此说在史料(无论传世文献和已有的考古资料)上并无根据。相反,史书上倒是有这样的记载:周武王在兴兵伐纣前举行隆重的卜筮仪式得到的却是凶兆,心生疑虑,而姜子牙则谏道:“枯骨死草,何知吉凶!”于是打消了周武王的疑虑,毅然果断出兵,一举灭商。

至于八卦预测的“流”,其中有无合理因素,也要作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由唐代李虚中承前人相关占法所创立,而由五代徐子平所发展了的“四柱推命法(术)”,看到了人们由于出生年、月、日、时即所谓生辰八字的不同而具有的差别,就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人们的体态、相貌、性格、气质、生理、心理和病理等等,的确与这些差别有。一定的关系。这已经为现代科学所证明。比如,即使孪生的兄弟姐妹,由于出生时刻的差异,也会对他(她)们的性格、气质、生理、心理和病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至于不同年月日出生的人在这些方面的差别可能就更大些。因此,要是联系人们在生辰八字上的这些差别,预测他们今后在体质、学业、工作方面可能出现的差别的话,则有一‘定的道理,但要是据此就断定他们今后的体质、学业和工作就注定如何如何,注定差别多大,那就没有道理了。因为决定他们后天在体质、学业和工作等方面的差别的主要因素毕竟是他们个人后天的努力。至于根据生辰八字判定他们一生的命运如何,那就更没有道理了。而“四柱推命法”则正是将这种差别加以无限夸大和绝对化,把它与人一生中诸如“财运”、“官运”和吉凶祸福等机械地地联系在一起,走向了极端,所以就大错特错了。再拿“麻衣相法”来说,它关于人的面相、手相和疾病等的关系的说明,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其中有许多是参考了《黄帝内经》,或采取了像《黄帝内经》一样,以调查统计概率为依据的做法。哈尔滨一女售货员经过调查统计,发现了人们手掌大小与其鞋号(实际上是脚掌大小)之间的比例关系,因而在售鞋时只要看一眼顾客的手,就能断定他的鞋号大小,因而能做到“一拿准”。这位售货员因此而被授予“劳动模范”的称号并曾被媒体广泛报道过。事实证明:人的手掌与脚掌的大小的确成正比关系,只要掌握了这种比例关系,再加上经过反复调查统计所确定的一定尺码,就可根据人的手掌大小来预测和判定人的鞋号。这种比例关系不仅存在于人的手掌和脚掌之间,也存在于人的其他器官之间,存在于人的人体表征与其生理、心理和病理等等之间。中医所称道的“望而知之谓之神”的“望诊”,其实就是根据人的外表特征来诊断病情的,其中就包括“看相”,所以,不能一提“看相”,就不加分析地一概给扣上迷信的帽子。

当然,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局限,不管是《黄帝内经》,还是历代人们所作的调查统计概率,或历代中医的“望诊”,总还是有缺陷和糟粕的。

人类科学文化是不断发展着的“流”,而每个人、每代人所能做的不过是这个“流”中的一“滴”。“滴”是有限的,而“流”则是无限的。没有“滴”固然没有“流”,但有限的“滴”与无限的“流”相比,永远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即使最亮丽的“滴”,也不过是滔滔洪流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一下:同任何人类思想文化的成果一样,八卦预测无论从其源或从其流来说,都是历史的产物,故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既反映着一定时代思想文化之精华,又积淀着一定时代思想文化之糟粕。因此,无论夸大哪一方面,都失之于客观、全面。

总起来讲,以往的八卦预测,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们的前人为了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为了预测个人的吉凶祸福和事业的成败得失,而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所探索、积累出来的东西,既蕴涵一定合理或科学的因素,又带有大量的臆测、杜撰和迷信等的糟粕,因而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做具体分析。至于其中那些为历代江湖术士纯粹是为了骗钱而编造的东西,自然没有什么合理性或科学性可言!

至于说到命运,当然是有的,但不是先天注定的,而是由后天各种条件、机遇所促成的。“命运只是光顾有准备的头脑”。有头脑、有作为的人不会听任命运的摆布,而总是与厄运抗争。“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这句名言,可以说是成功者的诀窍。谁要想撑起生活的风帆,那就必须懂得并掌握这个道理。

只有用这样的态度恰如其分地挖掘、分析《周易》及相关著作中的精华,估价它们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只有用这样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辨别、剔除它们的糟粕,看到并消除它们的负面影响,才能使之不至于再对科学文化和人们的生活造成危害。

只有用这样的态度参与“易学”的研究,才能使之沿着符合中国和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之大势前进,不断地剔糟汲精,弃陈创新,有利地推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P14-16

序言

《周易》经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化宝典,其中含有多方面的智慧,反映了多方面的客观规律。《系辞》上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系辞》下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是《周易大传》对于《周易》古经的概括和赞颂。其实《周易大传》的内容更是如此,更可谓“弥纶天地之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也就是说包含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多方面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丰富深湛的自然知识和人类智慧。在今天看来,《周易》经传的许多内容虽然表现了一定的时代性,但也包含着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深湛观念。正因为如此,所以《周易》经传在汉代以后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魏晋时代道家之言盛行。而《周易》列为“三玄”之一;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主要是依据《周易大传》为孔孟学说补充了本体论的基础,从而回应了道家和佛教的挑战,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在中国长期的学术史上,《周易》经传确实具有卓越的地位。

《周易·象传》由每一卦象引申出一条生活准则,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等等。六十四卦总共六十四条。这些都是立身处世的格言,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时移世易,古与今之间有一定距离,有不少格言是宜于古而不宜于今了,但也有一些在今日看来仍然值得学习。据闻日本的一些善于经营管理的资本家注意吸取《论语》《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周易》经传中也有这类的智慧当是肯定无疑的。当然,对于具体问题应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企图到《周易》中找解决一切的锦囊妙计,那也是不可能的。

《周易》本系卜筮之书,其中也含有一些古代宗教的内容。正如古代的天文学与占星术相互结合一样,《周易》经传既富于哲理,也可能被用来宣传迷信,这是研究“易学”时所应注意的。

宋定国同志运用新观点研究《周易》,撷取《周易》经传中的有关人生哲理的思想观点,加以会综诠释,编著成书。这是一项新的探索,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来说,肯定都是大有裨益的。定国同志希望我写一篇序文,于是略述近日的一些感想,聊供读者参考。

一九九二年四月

张岱年序于北京大学

后记

《周易》本来是部占蓍之作,而“占蓍”则是古人最初的一种主要预测方式。所以,《周易》中所蕴涵的预测思想理应最为丰富,是占第一位的。而预测在人的生活,尤其是在领导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本书却未设《预测篇》,未对《周易》的相关思想作专门介绍和分析,主要是考虑到《周易》64卦,每卦开头的卜辞,都涉及预测思想,要是专设《预测篇》的话,势必每卦都涉及,使得篇幅过于冗长,若择其要者加以分析阐述,则又颇费斟酌,我至今尚未考虑成熟。另外,现在专门研究和阐述《周易》预测思想的书很多,而鱼龙混杂,尤其是打着“预测”的旗号,而实则背离《周易》的占蓍本意,任意揆度编造,乃至打着冠冕堂皇之旗号散播迷信和糟粕者甚多,要是增加《预测篇》的话,自然也不能回避这些问题。

《周易》一书的人生蕴义本来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和阐发则因受客观条件、认识能力和个人学识及水平的制约而见仁见智,众说不一。但就总的趋向而言,人们的认识总是向着客观真理的目标接近。就我个人而言,大概也是如此吧!1992年,在中学同学的代为联系下,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周易人生哲理博览》后不久,我就发现了内容上的欠缺,于是一年后即1993年,增加《养生篇》和《齐家篇》,由广西人民出版以《周易人生醒世真言》之名出版,除了增加两篇外,在文字上也对1992年版本作了修订。在尔后的十几年中,我对《周易》及其人生蕴义的认识和体悟,又经历了很大变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是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个人自然也不例外。本次修订,可以说集中体现了我在这方面的演变,虽不敢妄称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算是深刻了,更不敢妄自认为达到了对客观真理应有的认识深度和水平,但自己确实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就自己现在所能达到的水平,对原稿认真地进行审视和修改的。又鉴于自己已到“耳顺之年”,对人生、人世,尤其是名利之类的身外物看得比较明白、比较淡泊了,觉得该得到的差不多都得到了,没有得到的自然是不该得到的,因而不想再争了,只想在积习成常的读书、写作成为我生活主导的平淡生涯中,把自己的领悟和见解真实地记载下来。至于其中的是非曲直,在有生之年,只要自己发现有问题还来得及矫正的,就一定要想法矫正,倘若自己发现不了,或发现了却来不及矫正了,则只好交由他人、后人去评析、裁决和指正了。对本课题的学习、研究是如此,对其他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所以,这次修订,完全是自己真实思想观点的自然流露和凝聚,绝无任何矫揉造作、趋时媚俗之成分。在这物欲横流、炒作歪风肆虐文坛,“名人效应”含金量越来越高,乌鸦一夜之间竞相变“天鹅”的时下,作为一个学者,一个受益于养生学的研究和实践的学者,我耐得住澹泊和寂寞,并能从中品味欣慰和快乐,因而不求闻达于大庭广众,而只想认认真真地读点儿书,老老实实地做点儿学问,把自己的切身体悟和真实见解写出来。这是我在度过“知天之年”后,所确立的此生的最后志向和目标,也是最使我引为欣慰和幸福的事情。

《周易》问世几千年来,注释揆发之著述汗牛充栋,其实有八个字即可概括其要旨,这就是“顺其自然,自得其乐。”凡事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宁静淡泊,不强求、不乞求、不苛求;“前人骑马咱骑驴,后面还有推车的。遇到下雨打把伞,别跟自己过不去!”命运是有的,但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更不在他人那里,而就在你自己手里,就看你自己能不能、善不善于把握它!

值本版之际,特别缅怀和感谢一代学术宗师、著名哲学史专家张岱年先生。他生前曾为本书作序,使本书增色许多。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还要感谢东方出版社,特别是邵永忠博士。邵博士的专业是历史文献学,凭借其博学的文献功底和勤奋的治学精神,对书稿字斟句酌,精心审定,耗费了大量心血。在此,谨致谢忱!

对于书中的不足和谬误之处,欢迎读者批评、赐教!公开的和私下的批评都欢迎。我的电子邮箱为:sdg2058@yahoo.com.cn  宋定国

2007年12月于京西紫竹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