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焦循阮元评传(上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陈居渊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焦循是清代乾嘉之际的著名学者,被誉为“一代通儒”。由于他学问精深、广博,特别是他对《周易》的创造性研究,近百年来,很少有人对他进行专门的研究。陈居渊的《焦循阮元评传(上下)》力图从清代乾嘉之际思想与学术转折的角度切入,通过对焦循的生平事迹、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和主要代表性著作的分析和评介,勾勒出焦循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全貌。

内容推荐

焦循是清代乾嘉之际的著名学者,被誉为“一代通儒”。由于他学问精深、广博,特别是他对《周易》的创造性研究,近百年来,很少有人对他进行专门的研究。《焦循阮元评传(上下)》力图从清代乾嘉之际思想与学术转折的角度切入,通过对焦循的生平事迹、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和主要代表性著作的分析和评介,勾勒出焦循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全貌。

陈居渊的《焦循阮元评传(上下)》的主要特点是:一、全面揭示了焦循一生的主要行事。二、对焦循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科学等方面的成就,作了新的探索和论证。三、在评述焦循的学术与思想时,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全方位的观照,充分肯定了他为乾嘉学术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焦循评传

序言 走出考据时代的努力:乾嘉之际思想与学术的转折

第一章 焦循的家世与生平

一、诗书传世人家:扬州北湖焦氏

二、游幕与科举:从泛游鲁浙到会试受挫

三、家居与著述:由半九书塾到蛰居雕菰楼

第二章 古经意义的新探索

一、三释《毛诗》

二、重评《孔传》

三、崇尚《礼记》

四、体悟《论语》

五、质疑《左传》

第三章 经学理念的多元化

一、著述与考据

二、实证与贯通

三、自得其性灵

第四章 传统算学的再创造

一、理本自然

二、名后法先

三、数先形后

第五章 易学的经典性名著

一、四圣同言说

二、忠恕一贯说

三、迁善改过说

第六章 易学的新象数范式

一、旁通与时行

二、当位与失道

三、相错与比例

四、乘方与天元

五、齐同与比例

六、假借与转注

第七章 易学的道德理想论

一、立人之道与乐天知命

二、寻求和谐与大同世界

第八章 焦循易学的历史评价

一、汉代易学的拓展

二、象数易学的形变

三、易学史上的奇葩

第九章 审美情趣的个性化

一、扬花抑雅的戏曲论

二、形意相合的时文论

第十章 科学与伪科学之间

一、三合与长生

二、形法与术数

三、堪舆学批判

第十一章 晚年学术思想:《孟子正义》的易学诠释

一、通变神化之道

二、感而遂通之性

三、合天地之大人

阮元评传

第一章 阮元的家世与少年

一、科甲鼎盛人家:扬州北湖阮氏

二、尚武与崇文:由蒙学到还是读书堂

三、游幕与科举:从幕僚到少年翰林

第二章 阮元的宦海生涯和文化学术活动

一、视学山东、浙江与编纂《山左金石志》、《经籍□

诂》和《畴人传》 

二、巡抚浙江、江西与创立诂经精舍、校刻《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 

三、总督两广、云贵与创建学海堂、汇刻《皇清经解》

四、荣归故里与《文选楼丛书》 

第三章 阮元的思想与学术

一、重塑乾嘉经学典范

二、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三、相人偶的仁学思想

四、节性礼治的性命论

五、选择汉宋兼采之路

六、学海堂的文笔之辨

附录

焦循年表

焦循现存著作新考

阮元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索 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文献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古经意义的新探索

清代乾嘉时期,学者大都信从汉代的古文经学,他们继承了汉代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的“朴学”,或称“汉学”。焦循生活的乾嘉之际,正是朴学的鼎盛时期,即有所谓的“家家许(慎)、郑(玄),人人贾(逵)、马(融),汉学如日中天”的描述。焦循从小就接受了朴学的启蒙教育,六岁时,父亲焦葱命读《毛诗》,辨别音韵。十一岁时,跟随精于《说文》的族父焦轼学习六书之学。十八岁进入安定书院,又接受了朴学的严格训练。这时期,他三释《毛诗》、重评《孔传》、求索《礼记》、体悟《论语》、质疑《左传》,从而形成了他早年探索古经意义的学术思想特征。

一三释《毛诗》

《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毛诗地理释》与《诗毛郑异同释》,是焦循早年用朴学方法研究《诗经》的三部作品。

《毛诗》一名《毛诗故训传》,相传西汉毛亨作,它与汉代流行的《齐诗》、《鲁诗》、《韩诗》合称四家诗。由于《毛诗》属于古文经学,与其他三家诗相比,当时它的影响并不突出。自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便广为学者推重,于是有所谓“毛传郑笺”一说,成为自汉代以后研究《诗经》的权威解释。然而在《诗经》中,特别是在《国风》的众多诗篇中,自然界动、植物的名称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年代久远,同一物名,先秦人与汉人、汉人与魏晋人的称谓都有所不同,从而加深了理解《诗经》实际意义的困难。对此,三国时人陆玑撰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上卷七十八条,专释草木之名,下卷五十三条,专释鸟兽虫鱼之名,卷末还附有鲁、齐、韩、毛四家《诗》传授源流一篇。由于陆玑的时代相对去古未远,所以后人阅读《诗经》,遇到这些动、植物名称时,一般都认同陆玑所作的解释。唐代孔颖达编撰《毛诗正义》,凡涉及草木鸟兽虫鱼之名,每每引征陆玑的释文,以此作为范本。清代以来,不少学者纷纷为此书作续补,较著名的有毛奇龄的《续诗传鸟名》与陈大章的《诗传名物集览》等。前者以考证为主,引证赅洽;后者虽精核不足,但可资博览。乾嘉时期还有程瑶田的《释虫小记》、赵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校正》等。乾隆四十六年(1781),即焦循步入弱冠之年的前一年,因读《毛诗》、《尔雅》,对前人的一些解释不尽满意,又鉴于通行的陆玑书“残缺不完,后世为是学者复不能精析”而作《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他在该书的《自序》中说:“辛丑、壬寅之间,始读《尔雅》。又见陆佃、罗愿之书,心不满之,思有所著述,以补两家所不足。”该书经过三次修订,易稿六次,耗时十九年才正式定稿,段玉裁称其为“精确不可易”,成为清代学者专释《诗经》中名物的佳作。

乾隆五十二年(1787),焦循在完成了《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初稿后不久,又著《毛诗地理释》四卷,专就《诗经》中有关国、郡、城市的疆域、山脉河流的走向、某一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沿革等考证。早在焦循之前,宋代学者王应麟就著有《诗地理考》六卷。王应麟(1223一1296),字伯厚,号厚斋,自号深宁居士,浙江鄞县人。淳韦占进士,授西安主簿。累迁著作郎、秘书监、权中书舍人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兼侍讲、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后辞职回籍,隐居二十年,专事著述。为人博洽多闻,以熟悉掌故制度与精于考证著称。他的《诗地理考》,即采《尔雅》、《说文》、《地理志》、《水经注》及前辈学者研究《诗经》中所涉及的国名、地名、山脉、河流乃至具体的建筑物等,一一加以考证。他的基本方法:首先是将所考对象的有关材料搜集殆尽,然后加以罗列并荟萃成编。其缺点是没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案而不断”,而王氏自己也表示“网罗遗文古事,傅以诸儒之说”,所以尽管所收材料丰富,但由于“不断”的缺点,丰富的材料反而使人无所适从。也正因此,焦循基于《诗地理考》“苦其琐杂,无所融贯”的这一缺憾,而“更为考之”。他的考证方法是:“凡《正义》所已言者,不复罗列,又以杜征南撰《春秋集解》兼为土地名氏族谱,以相经纬。《隋书经籍志》,谱系次于地理,而《三辅故事》,《陈留风俗传》,与陆澄、任昉之书并列,岂非有地则有人,有人则有事,《小序》《毛传》中,有及时事者,亦考而说之,附诸卷末。”《毛诗地理释》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卷,但是一直延续到嘉庆八年……

P60-62

序言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匡亚明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人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继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几点作为大家的共性(统一与共识);另一方面,对每部评传的立意、结构和行文(文体、文风和文采等),则主要是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和雅俗共赏的文字表达艺术的成果,是彼此的个性(区别),不宜也不应强求一律。评传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发扬这一个性,力求在对每一传主的评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积极因素,使之和正在变革中国面貌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为一体,丰富其内容,促进其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传主思想业绩的一般性诠释上。

我认为,以上三点大体上可以表达《丛书》所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但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丛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感谢《丛书》的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他们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指教,使《丛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更要感谢所有承担评传撰著任务的老中青学者,他们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合作,《丛书》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丛书》副主编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制定《丛书》规划,约请和联系国内外学者,审定书稿以及筹划编辑出版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丛书》能按预定计划出版的必要前提。

现在《丛书》开始出版了,我作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己迫于使命感而酝酿已久的设想终于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实现,心情怡然感奋,好像回到了青年时代一样,体会到“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并以这种愉悦心情等待着《丛书》最后一部的问世;特别盼望看到它在继承中毕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后记

从1985年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开始,对焦循的研究,已经持续了近二十余年,其间的成果就是2000年出版的《焦循儒学思想与易学研究》和2002年出版的《易章句导读》附《易图略》。现在这部评传,则又融入了笔者近几年对焦循其他学术领域探索的新的心得。

本书原拟分上中下三篇,就焦循的生平、学术思想、与乾嘉汉学精英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评析,由于限于篇幅,又因写作尽可能地贴近评传的一般体例,所以作了新的调整。

现在《焦循评传》分为十一章,除了第一章概述焦循的家世与生平外,其他各章则根据新发现的资料,以焦循一生的主要著作,依次逐一介绍和评析,重点补充了焦循早年对儒家各部经典的研究、对传统算学的研究、对堪舆学的批判以及文学理论、晚年对孟子的研究等方面内容,希望通过对这些新内容的剖析,从而较为清晰、完整地展现焦循一生的思想与学术的全貌。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将阮元列为附传,似属勉强。阮元作为乾嘉之际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型官员,无论是他通达的官宦生涯,还是与他相伴一生的文化学术活动,都有理由为他撰写一部独立的评传。然而考虑到阮元与焦循不仅是姻亲兼学友,而且处于一个相同的时代,两人的价值观念和学术取向基本一致,而且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较大,前者的思想总体上未能超越后者。根据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的建议,将阮元作为焦循评传的附传,似乎更能体现阮元的思想与学术。当然,在目前拙稿中近1O万字左右的有限篇幅中,对阮元一生学术思想的评析,不免有大而化之之嫌,疏略之处一定很多,敬请读者谅解!

在拙稿的撰写与形成过程中,首先要感谢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的蒋广学、许苏民、周群三位先生,他们不嫌弃我的迂论,对拙稿的整体设计予以热情的支持和帮助。有了这样情深的高谊,才使拙稿得以顺利完成。其次要感谢拙稿的评审人赵航先生,赵先生认真负责地通审了全部书稿,并且提供了许多的修改意见,使拙稿得以更加完善。还要感谢王章涛先生,他在繁忙的写作中,抽出宝贵时间,不辞辛劳,陪我前往扬州焦循、阮元的墓地和故居,进行实地考察,使我受益良多。

最后要感谢扬州博物馆的蔡馆长和文物收藏部的诸位先生,他们无私地给我出示了该馆所藏珍品——焦循和阮元的各类题跋、书画的真迹,并慨然允许拍摄,令我感激万分,从而也使拙稿增色。

陈居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