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12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卢翎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卢翎编选的《2012中国微型小说年选》内容介绍:在2012年的微型小说中,这些作品所占份额极小,但它们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这力量昭示着,在微型小说领域中,探索的脚步虽放缓,却并未停滞,它依然顽强地前行。微型小说需要这种力量的引领,也需要这种精神的滋养,唯此,才能真正融入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中。而韩昌元、立夏、连俊超们,多为微型小说界内的后起之秀,他们自觉的艺术探索与实验,也使微型小说的未来蕴藏着一种令人期待的惊喜。

内容推荐

卢翎编选的《2012中国微型小说年选》内容介绍:微型小说是重叙述的,篇幅的限制使其无法像中、长篇小说那样多描写、多旁逸斜出之闲笔,它更加倚重的是一个镜头、一个片断、一个场景、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心灵感悟的一个瞬间,它必须精粹地叙述一个片断,精心演绎稍纵即逝的瞬间感悟,精巧地雕琢小物件、小道具,表达写作者的叙事旨趣,进而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以求瞬间照亮思想。这是微型小说文体的规定性,也是微型小说自身的限制,但,这限制是由艺术自身的难度淬炼而成的,艺术家的才能就在于“戴着镣铐舞蹈”。2012年微型小说中,聂金森的《风雅人物·烧炉》、邓一光的《家属》、赵明宇的《窗台上的小花》、赵新的《有没有并不重要》等一批精致圆熟之作体现出微型小说作者在叙述上独特的艺术追求。一起来翻阅《2012中国微型小说年选》吧!

目录

“微小”的力量——012微型小说创作随想

第一辑

 风雅人物·烧炉

 巴西木的指环

 天堂经营者

 窗台上的小花

 特殊假

 站立在废墟上的衣橱

 开秧门

 司法警察

 所长

 城管郝大事

 威风

 修路

 主刀

 孝心

 桃花嫂

第二辑

 陈婶

 有事请找程双平

 灵犀

 幸福跑出来

 崔阿姨

 亲爱的丽丽姑娘

 春莲

 传刀

 桃子

 青藤爬满农家院

 旅伴

 逃亡

 盲人玫瑰

 小鸥的行为规范

第三辑

 有没有并不重要

 农家饭

 夜生活

 假若树能走开

 算命盲人

 大画家

 小学校

 像小鸟一样成长

 荒芜

 喊魂

 不开花的油菜

 救济款

 游戏时代

 怪病

 慰问

 画手

 渐渐消散的炊烟

第四辑

 虚拟婚姻

 爱情在QQ里漂泊

 面子

 无法平静

 你的生命在谁的手上

 床位有限

 老人和鹰

 大卫就诊

 我的家在哪里

 赶场子

 谁会找你

 转学

 锁在屋里的人

 被多次贩卖的我

 中医老于

 真假开业

 布鞋

 残忍的结局

第五辑

 高干病房

 领导找我谈话

 我不是鱼缸里的鱼

 镇长东沙(三题)

 钓鱼

 走廊尽头的灯

 重要讲话

 没有看见

 到底怎样称呼你

 我的哥们是县长

 忘乎所以

 上席

 庸俗得像根草

 四季花开

 牙痛

第六辑

 家属

 不会说话的爱情

 顺风车

 古典爱情

 赌气

 黄昏的二胡声

 去海宁

 一三五,二四六

 开满鲜花的小院

 最美的康乃馨

 小莫的海底

 隔壁的父亲

 去D城并不远

 犹他州的贺卡

 父子约

 青花瓷瓶

第七辑

 月光下的美丽

 时光书

 爱情誓言

 燕燕

 来自天堂的邮件

 河东河西

 送你一枝玫瑰花

 都是爱

 美人花瓶

 贝壳纽扣

 歌伴

 阿黄

 暖冬

 坐席

 斗牛

 孤坟

 一株草

第八辑

 石头记

 头发长了,是要剪的

 风比远方更远

 爱之城·冷藏爱情

 爱之城·寂寞的时候叫醒我

 女狐·暖昧

 乡村英文

 老姚家的邻居

 口置

 马兰的猫

 没有一点声音

 走过咖啡屋

 许愿树

 平衡

 晕车

 飘飞的红丝巾

第九辑

 看电影

 哨客

 团契魂

 老街:梨园旧事·戏魂

 卫士

 放菜刀

 九爷看秋

 锅捞爷的黄土地

 葬石记

 一袋谷子

 左医生

 镇魂

 新娘彩彩

 霜降过去是立冬

 紫记儿

 大钟馗

 凤凰夺窝

第十辑

 张春

 出售时间

 接着显克维奇的故事讲

 虚构

 这回是真的

 消失的微笑

 逃亡的勇士

 刹那

 怀念张美丽

 洞

试读章节

风雅人物·烧炉

聂鑫森

华灯初上时,他对老伴说:“今夜该升火烧炉了。”

老伴一笑:“儿子来电话,他想赶回来现场参师,学学你的绝招。”

“那局长还有炉子吗?儿子是搞城市规划的,学这个干什么?”

“你没听儿子说局长就爱玩铜炉吗?你叫洪声远,名声远播,儿子就不能教一教?”

他的脸蓦地拉长了。

洪声远,字霜钟,名和字都是父亲取的。六十五年前,他在一个深秋子夜呱呱坠地,离这条小巷很远的“黄叶寺”,正好响起了钟声。熟谙唐诗的父亲,便从《枫桥夜泊》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找到灵感。

洪声远在大学读的是考古系,毕业后便分配到本市的博物院工作。因对历代瓷器研究甚深,同时对明、清以来的各种铜炉独具慧眼,撰文多有创意,在五十岁时已是研究员了。他五年前退休归隐,除了职称之外,此生未领受过任何官衔,是名副其实的一介布衣。

博物馆的同事都说他除研究瓷器颇有见地外,鉴别、养护铜炉亦高人一筹。特别是烧炉的绝活,为世所重。

所谓铜炉,指的是专供焚香、烘手的小巧器具,前者谓之香炉,后者谓之手炉。铜炉虽有款识却无铭文,形制和花纹都较为简单,但历代藏炉家青睐的是铜炉简练的造型和幽雅的铜色,尤以不着纤尘、润泽如处女的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若如此,必长期添炭培灰,徐徐火养而成。铜色在火养的过程中,越久越好看。这是明、清文人的一份雅致,几人能享?

洪声远对铜炉情有独钟,博物馆就收藏了不少。他在职时,绝不允许在色泽包浆颇佳的铜炉上,用化学糨糊去粘贴标签。标签无论将来揭与不揭,“肌肤”上已落下一个“疤痢”,即便以温火养护,八年十年亦难去其痕迹。他说:“在铜炉上贴标签,与煮鹤焚琴何异?”

对于刚出土或收购来的铜炉,污锈遍体,黯然无色,徐徐火养毕竟时间太长,洪声远敢于以猛火快速烧成。此法在清人吴融的《烧炉新语》中提及,又经他多年实践,颇有心得。

可惜儿子干的不是这一行。

儿子三十四岁了,是1976年的三伏天生的。天气热于炉火,他又喜欢铜炉,本想给儿子命名为“洪炉”,并取字为“畏炎”,含有莫“趋炎”之意。老伴是个中学语文教师,说这个“炉”字太扎眼,就叫“洪伏”吧,“伏”与“福”谐音哩。

洪声远的父亲早辞世了。儿子大学毕业到了城建局,接着是结婚、生子,眼下是该局设计科的副科长。儿子常抱怨,不知这“妇(副)科病”何时能治愈。他就不明白,儿子是有专业的人,可以在学问上长进,干吗老想着当官这件事。

八点钟了。儿子又来了电话,说他和局长刚在酒楼吃完晚饭,是陪省局来的几个客人。还得去茶楼喝茶谈工作,今晚他就不回家了,谢谢老爸的辛苦。

洪声远冷冷一笑:“我的儿子成‘三陪’了。喝酒、喝茶全成了谈工作的借口,可悲可叹!',

老伴说:“还不是为了混个正科长。老洪,你去烧炉吧,儿子的事比天还大呵。”

“我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却逃不脱‘莫为儿孙作马牛’的蠢命!”

杂屋间里,洪声远指挥老伴烧起一盆旺旺的木炭火。节令还是初秋,屋子里的温度猛地升高了。

他把外衣脱掉,只剩下一件衬衫,再把袖口捋起来,然后对老伴说:“你有病,去客厅看电视吧。”

老伴问:“你受得了吗?”

“放心,我还不算老。”

待老伴走后,他把门带上,从一个小木盆里,捞起先煮后浸泡的铜炉,借着明亮的灯光细看。这是一只明代的手炉,是冬天用来烘手的,小巧得可纳于袖中,故又称袖炉。好玩意啊,作花盆状,凸雕的菊花菊叶满满地覆盖在铜盖上,端着它如同端着一盆菊花。炉身上刻着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等医界先贤的形象。款识是“杏林之家”。看得出,它曾是一个中医世家的传物。

早几天儿子拿来时,铜炉遍体是污垢和绿得发黑的锈迹,哑喑无光。洪声远一看,就知道它的年限和质地。

“哪里来的?”

“是一个房地产老板主动转让给局长的,花了大价钱,两千元!”

洪声远差点跳了起来。这东西值个五万以上!

“爸,局长得到这个铜炉,突然有了收藏这类玩意的兴趣。他请教过一些专家,明白了铜炉之美在于铜色,要有好铜色必须烧炉,烧炉能速成者便是爸爸。局长给了我这个效力的机会,我得珍惜。”

他本想呵斥儿子一顿,但还是忍住了。假如铜炉来得正道,为了这一件文物的存世,他何乐而不为。可两千元能买到这样的好东西吗?何况是一个房地产老板让给城建局局长的!  但他还是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先是用铁锅盛上杏干水,在灶火上把铜炉煮了一天一夜,取出后再在冷了的杏干水中浸泡十来个小时。现在,污垢没有了,外面的一层锈壳也没有了,但还没有显出铜的原色,下一步就是烧炉了。

他用绒布,把铜炉里里外外擦得干干净净,小心地放在这盆木炭火前的石板地上。随即,用火钳往火盆里添上几块结实的木炭,再用扇子轻轻地扇火。火星爆裂作响,金红的火苗呼呼直蹿,黑色的木炭立刻烧得透亮。

洪声远的脸和裸着的手臂,抹上了一层金红的光彩,酷似古铜所铸。他用火钳急速地夹出透亮的木炭,一层一层架在铜炉中,再盖上铜盖(铜盖上有密密麻麻的气孑L)。他在脸上抹了把汗,随手一甩,有的汗珠子落到铜盖上,嘶嘶直冒白气。

老伴忽推开门进来,问:“老洪,关门做什么?你不是烧炉,是炼人!”

“你不懂。炉里炉外都有温度要求。你快离开,带上门!”

铜炉里火势弱了,再换上烧红的木炭。什么体量的炉,炉壁厚度各异,一次烧多久,添多少炭,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讲究。有的炉可以一夜烧成功,变得锃光古雅;有的一夜未果,第二天再煮再泡再烧,方渐入佳境;有的呢,怎么烧也烧不出来,谓之“哑炉”、“死铜”,藏家就只有忍痛割爱了。但在洪声远的手上,从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

洪声远烧了一夜的炉,老伴在客厅看了一夜的电视。

天亮了。脏兮兮、汗涔涔的洪声远走出了杂屋,进了客厅。

老伴问:“成了?”

“没成!再煮再泡再烧,如果是‘哑炉’‘死铜’,那是我运气不好。”

一眨眼半个月过去了。

洪声远和儿子谈了一次话,告诉他这铜炉没法烧成,对于局长来说,只有两种选择,一是花个十年八载的工夫,日夜温火蓄养,还得巾围帕裹,不停地用手摩挲炉体,或许会重焕光彩;二是赶快退回原主——这玩意不是好东西!

儿子的头搭拉下来,他不明白久负盛名的烧炉大师,手下怎么会出现“哑炉”、“死铜”……

(选自《山花》2012年第4期)

P001-004

序言

“微小”的力量(序)

——2012微型小说创作随想

卢翎

微型小说多是小叙事。日常生活中那些边边角角的琐事最受微型小说作者的青睐。小事、小情,清浅单纯,看起来很简单,殊不知,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要求。作者必须要将自己的独特审美发现与审美感受,渗透于叙述的肌理中、隐藏于种种的意象中,最有效地扩展“小叙事”的意蕴空间,让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含蓄深刻地呈现出来,使那些边边角角的小事、小情变得“熠熠生辉”,并具有了抵达现实、历史、5c4t~、情感、灵魂、人性最深处的强劲力量。

在2012年的微型小说中,我读到了许许多多这样“熠熠生辉”的边边角角的小事、小情。诚然,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尺幅千里,是微型小说的审美特质,也是微型小说作者殚精竭虑所追求的境界。但是,2012年微型小说创作中,这种追求表现得更为纯粹、更为彻底。那些“熠熠生辉”的小叙事,显得更加从容、精致、优雅、圆熟,更具高超的艺术的智慧,所蕴含的意蕴更为丰厚绵长;它们也将作者当下生活的变化及种种情状的思考、对现代人生存的困境与尴尬的追问、对人性内在的隐秘探寻以及无法厘清的人生意绪的捕捉,表达得更具有动人心魂的力量。它们常常令我驻足、回眸、凝神,令我震惊、怦然心动。它们“最终唤起我们的不是对巨大情感冲击的沉溺感,而是某种瞬间的惊异、新奇和趣味感”,和无尽的回味与思考。

迅速快捷地表现现实生活的种种情状与变化,是微型小说文体的优势之一。在令我怦然心动的那些“小叙事”中,叙述上能够举重若轻,机智巧妙而又丰饶地传达作者对当下生活独特发现与感悟、严肃深刻的思考,直抵生存本相,具有震撼心灵力量的作品,当推聂鑫森的《风雅人物·烧炉》、邓一光的《家属》、赵明宇的《窗台上的小花》、赵新的《有没有并不重要》、韩少功的《夜生活》、蒋寒的《领导找我谈话》、徐国平的《我不是鱼缸里的鱼》等等。

聂鑫森的微型小说“有一种文化品格”,“不管是对久远历史的钩沉,还是对现实历史的切入”,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古典主义的人文情怀,“所要表达的依然是对文化传统的守望与坚持。”《风雅人物·烧炉》秉承了作家这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

聂鑫森认为,微型小说“篇幅短小,但行文不可匆促、困窘,要显现出一种从容、温雅的姿仪。”作品以这种“从容、温雅的姿仪”极其细致地呈现了洪声远烧炉的过程,这一过程因隐含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实语中的处境、知识分子的情怀的思考,而玄机处处,从而烧炉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被有效地进行了延伸与扩展,作品由此具有了强劲的抵达现实、文化、人格深层的力量。

洪声远的对传统文化与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执着固守令人感佩,同样令人感佩的还有《家属》(邓一光)、《窗台上的小花》(赵明宇)等作品中的小战士、石油勘探者们。他们是现实生活中承担了奉献与牺牲的特殊群体,或许人们习惯了他们显性的存在,那些光环、那些荣誉。然而,作者选择了避实就虚的叙事策略,由一件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切入,让他们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之境,在左突右冲中演绎难以言说的生存状态。

《家属》讲述了军人家属进藏探亲故事。一路的艰辛坎坷,从成都到察隅,“艰难”被渲染、铺排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作品的叙述依“探亲”一路而行,然而,结尾处不经意间轻描淡写的一笔,将这个探亲故事的意蕴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在虚实之间,轻重之间,担当、责任、道义、情感被杂糅在一起,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至此,谜底揭开,原来所有的“浓墨重彩”都不过是为了这一瞬间的进发,以一当十,让一种人生意绪得到了绵长的传达。而《窗台上的小花》则更具复杂的意味。在寸草不生的荒漠,拥有一株绿色的小草、一朵鲜艳的花朵,是一种奢侈、是孩子全部的梦想。这一“梦想”构成的作品叙事的主体,也成为了作品中意蕴深厚的意象。由这一小小的梦想出发,在孩子单纯的期盼与渴望中,蕴藉着震撼心灵的力量,它指向一种责任担当与尴尬无奈之间的两难处境、一种充满悖论式的现实存在。

赵新的《有没有并不重要》、韩少功的《夜生活》则将笔触伸向了乡村生活。

赵新对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情有独钟。在他的微型小说小说中,欧·亨利式的结尾,不仅仅是结构上的安排,它还关乎作品内在意蕴的拓展与升华。《有没有并不重要》在一派父子温情脉脉的场景中展开叙述,儿子梁小宝的“生龙活虎,朝气蓬勃”令梁金老汉感到骄傲,他的赞许与孝顺,令老人心中洋溢着幸福与快乐。老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来到心中的圣地——延安,当他在延河边放声高歌时,大信封中那一沓子白纸,和梁小宝的电话令梁金老汉惊诧不已。原来儿子的孝顺是为了得到他的钱款,支持他的“圆梦行动”,不过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中国社会的转型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给乡村带来富足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念。当梁小宝式的精明、急功近利与薄情寡义在今天的乡村肆意横行时,淳朴温情的传统乡村伦常,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窳败与崩溃。赵新借助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将内心的凄凉、对传统乡村伦理现实处境的恐惧与焦虑传达得惊心动魄。

韩少功在《夜生活》中精心细致地演绎了由一个无聊的“恶作剧”而引发的闹剧。乘电梯、买车票、煮袜子,随着情节的层层推进,乡村夜晚的喧闹中所“暗含的同仇敌忾的意味,一种要富就大家共同富裕断不容擅自独行的意味”弥散开来,像夜晚中无边无际的黑暗,驱之不散,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这沉重使作者对乡村精神痼疾思考与省察格外冷峻而有力。

机关生活(官场生活)一直以来受到微型小说作者的关注,2012年表现机关生活的微型小说较为侧重权力对人扭曲与异化,奴性人格的揭示、批判与思考。作品往往从机关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入手,洞察其中的幽暗。《领导找我谈话》中,蒋寒将一位小职员卑微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因为在教育会上公开顶撞了领导,丁德义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又因领导要找他谈话,而激动、欣喜,奔走相告。在等待的过程中,他疑惑、焦虑、终至绝望。一件机关生活的寻常小事,因为作者所赋予的丰富心理内涵,而具有了质疑与批判的力度。不同于丁德义这样的小人物,《我不是鱼缸里的鱼》(徐国平)中的王一杰是局里新上任的纪检书记。他虽大权在握,仍无法摆脱官场的“潜规则”。作品巧妙以一只小小的鱼缸来窥探权力与规则,在冷静、从容的叙述中,叩问着精神与灵魂。

无论是普通职员丁德义,还是纪检书记王一杰也好,还是周波笔下的镇长东沙(《镇长东沙(三题)》)他们身不由己地被捆绑在官僚体制这一庞大的机器上,他们不得不屈从于这一体系,按照它的程序与方式规定着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官场生存法则潜在的强大力量,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无处不在,制约着每一个人的行为、统辖着他们的思想。王一杰那一声“我不是鱼缸里的鱼”的绝望呐喊,是被窒息的生命悲苦无告的呼嚎,是鲜活生命被庞大体制碾压时苦痛的呻吟。作品于幽微之处洞察了权力是如何作用于人的心灵,并扭曲人性的。这些小叙事也因此具有了形而上的力量,逼近生存的荒谬与生命的质色。

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勘探、人性“暗疾”的关注、无法言说的情感状态的书写、抑或是日常生活经验遮蔽的人性内在伤痛的揭示,在2012年微型小说中得到深切体现。在对现代人内心与情感的书写中,许多作品能有效地于细微之处拓展与延宕那些饱含复杂而丰富情感、人性内涵的细节,有力地抵达人心与人性的深层,“瞬间的惊异、新奇和趣味感”顿生,令人久久地为作品的人性风貌与生命际遇的丰富意蕴所缠绕,无法释怀。

陈毓在《假如树能走开》中,巧妙将自己对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现代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与体恤隐匿在护林人心理体验中。护林人出于“死于肺病的忧虑”,申请留在林区,但是一个个认养人的出现,使对他肺病的恐惧让位于对人的恐惧,他选择了逃离,“哪怕被那越来越强烈的死于肺病的忧虑终日所笼罩”,他也要义无反顾地逃走。精致、内敛、圆熟的叙述,使作者深刻的洞察与思考变得锐利,变得充沛、丰盈、厚重。

安石榴《头发长了,是要剪的》、刘桂平的《口罩》以细致机敏的叙事,巧妙地演绎隐秘的非理性的情感冲动,和难以厘清的生命意绪。《头发长了,是要剪的》以力道的内心冲突为核心建构了作品的情感逻辑,情节的设置又与内心的波澜相一致,跌宕起伏,紧张得让人有些无法喘息。终于,力道将“孟浪与不安彻底压服下去”,他能够“让那一对恋人变成一幅静谧幽雅的油画”,静心地欣赏其中蕴藉着的悠远宁静的时候,“如意的左腕上神秘的藏银手镯发出芒刺一样幽蓝的光”,刺痛了他的眼睛,也刺痛了他的心。头发长了,是要剪的,可内心那无法遏制的冲动,那生命深处的叩击声,又如何可以剪掉。力道内心的冲突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抗,是飘忽不定又无法言说的青春的意绪,传达出生命深处最为锐利的痛感。与《头发长了是要剪的》的紧张、锐利不同,刘桂平在《口罩》中,以舒缓温婉的语调讲述了一位已婚少妇的一段隐秘的情感历程。那本已尘封的感情,随着昔日恋人的重新出现而被唤醒,宁露惊异地发现,原来心里的往事原来并没有“消化”掉。她无端地戴起了口罩,口罩可以遮掩两颊的绯红,可却无法挡住风起,和已泛起涟漪的心绪。作者巧妙地以口罩隐喻主人公内心的波澜,道德伦理与隐秘的情感、生命本能冲动之间的挣扎,它们随着主人公不安的心绪缓缓而行,责任、伦理、情感之间微妙而无奈的纠结缠绕于心,盘旋于作品中。一次偶遇、一件尘封的往事、一只藏银手镯、一个口罩,……这些庸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情、小物件,在剥去了庸常的质地后,进发出的力量,直抵心灵最为幽暗的领域。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便捷的通讯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情感交流方式。网络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限度拉近,同时,网络虚拟语境与现实语境中情感方式之间的错位,又把人与人之间距离无限度地拉远。“近”与“远”令人惊奇,又令人迷惘。李金海的《爱情在QQ里漂泊》和蓝月的《虚拟婚姻》敏锐地捕捉到了网络时代人们的迷惘,从司空见惯的小事入手,在平静客观的叙述中,巧妙将“近”与“远”的思考,虚拟世界对真实情感世界以及人的心灵的入侵,意味深长地传达了出来。

在这一片灰暗迷蒙中,非鱼《不会说话的爱情》可谓是一抹亮色。作品让我想起了冯骥才的《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和以及小说的姊妹篇《抬头老婆低头汉》。同样是写一对外表有着鲜明反差的夫妇,冯骥才的小说是悲剧,令人唏嘘不已,其丰饶的社会、历史、现实、文化、人性内涵使作品异常的厚重。而非鱼的作品洋溢着欢快、明朗的氛围。白净柔弱的上海男与长得宽厚、声音也宽厚的豫西女是人们眼中的“另类”。上海男窝在市场最东边的角落里,代写书信用;豫西女则像一条鲜活的鱼,在市场中游走,兜售各种各样的卡。在这对夫妇鲜明的“反差”中,作者将他们内心的默契与关爱,相濡以沫的深情传达得委婉动人:“他住在他悠扬婉约的梦里,靠着她厚实的背稳稳当当地生活,把下岗的日子过得风轻云淡水清;她住在她尘土飞扬的日子里,仰望着他和他笔下的那些文字生活,把粗糙的岁月打磨得精致细腻。”这或许也是微型小说的力量,干净、澄澈直抵心灵,唤醒生命中的那份暖意。

2012年微型小说中,表现往昔生活的作品所占份额不大,但不乏叙事上灵动、机智,意蕴的营造与传达上又别出心裁的佳作。王往的《看电影》就是一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自如地将镜头感觉极强的细节进行切换,作品仿佛一部老电影,在老式放映机沙沙作响播放中,徐徐展开一幅幅生活与生命的图景。平凡而温馨的乡村生活,氤氲着岁月的芬芳,散发着淳朴而又恒久的情感力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