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子的智慧微博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秋实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智慧的奇葩,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宝库。

本书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力图将《道德经》的生存智慧、管理智慧浅显易懂地展示给读者,以共享其中的玄妙。书中的案例由古至今,从中到外,内容形式多姿多彩,耐人品读,或者为你指点迷津,或者为你锦上添花。

内容推荐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智慧的奇葩,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宝库。书的内容不仅仅包含宏观的社会学哲理,还蕴藏着自然、人体、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素材,给人的感觉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透彻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可以说是古今全无。这不仅让很多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读者来领悟其中奥秘,寻求人生真谛。

目录

第一章 大道无形

第二章 有无相生

第三章 退身忘私

第四章 上善若水

第五章 功成身退

第六章 修养玄德

第七章 有无之道

第八章 戒奢以俭

第九章 宠辱若惊

第十章 道态惚恍

第十一章 善为道者

第十二章 致虚守静

第十三章 清静无为

第十四章 失道而后德

第十五章 绝圣弃智

第十六章 与众不同

第十七章 唯道是从

第十八章 委曲求全

第十九章 胜在守诺

第二十章 自是不彰

第二十一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二章 轻则失根

第二十三章 知人善用

第二十四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五章 为者败之

第二十六章 不道早已

第二十七章 有道不处

第二十八章 知止不殆

第二十九章 自知者明

第三十章 终不为大

第三十一章 道用无穷

第三十二章 物极必反

第三十三章 道常无为

第三十四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五章 以贱为本

第三十六章 有生于无

第三十七章 道隐无名

第三十八章 和气积中

第三十九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章 知足常乐

第四十一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二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三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四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五章 圣人无常心

第四十六章 摄生之道

第四十七章 尊道贵德

第四十八章 天下有始

第四十九章 盗夸非道

第五十章 以身观身

第五十一章 物壮则老

第五十二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三章 长生久视

第五十四章 善人之宝

第五十五章 细节取胜

第五十六章 慎终如始

第五十七章 大智若愚

第五十八章 莫能与争

第五十九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章 不争之德

试读章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能用言辞表述的大道,就不是永恒的大道;能够叫得出来的相名,就不是永恒的相名。天地万物未成形的样子,是天地万物的原始:万物本原的命名,是孕育万物之源。因此,要常从无目的、无拘束、无局限的状态,来观察“道”无名无形的奥妙;要常从有目的、受约束、受局限的状态,来观察“道”有名有形之外的真实。无名无形、有名有形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两种不同形态和境界的同一真理。变化来变化去,是洞察宇宙天地方物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提起老子,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一个“道”字。“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令人似懂非懂,却几乎无人不晓。这一神秘莫测的“道”,早已成为老子哲学的专有代名词。

“道”这个颇具东方神秘色彩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老子在《道德经》里反复提起“道”,并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但是“道”这个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不小心就会掉进语言的陷阱。

《老子》一书之所以又名《道德经》,究其原因,一是它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是“道”,二是它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是“德”。搞清楚这两点,并掌握其概念的要领,才能逐步走进其所营造的特殊境界。

道,在天地未分之时就一直存在着,在天地形成之后也仍然存在,并且为我们的意识所感觉得到。虽然我们无法看见和听见它,但是我们却相信它的存在,并且依旧按照它所设定的轨迹行走着。既然如此,我们必须了解这种客观规律,让它成为我们的工具,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自从有概念开始,这个世界就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的世界,另一部分是虚无的宇宙。一部分可以用肉眼看见,另一部分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得到,而且还不是一般人的心灵。人类自从成为万物之灵长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并且依靠它们进行着生产活动,也依靠它们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从而成为地球的主人。然而,我们人类的语言和思想活动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想认识和掌握这百亿年前就已存在的“道”,还是相当困难的。

我们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提起“道”,我们不禁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又看不见摸不着,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主观想象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大道,只会与大道背道而驰。

以下这个故事也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一位名叫知的人在玄水边遇见无为谓,他问无为谓:“怎样思索考虑才懂得道?怎样置身处世才安于道?用什么方法,取什么途径才得到道?”一连问了三次,无为谓都不回答。

在白水边,知登上狐阙山丘,看见狂屈。知便问狂屈,狂屈说:“我知道,可正要告诉你,又忘掉了。”

知回到帝宫,又问黄帝。黄帝说:“无思无虑才懂得道;无所置身、无有所事才安于道;没有方法、没有途径才获得道。”

知又问:“我和你知道道,无为谓、狂屈不知道道,究竟哪个是?”  黄帝说:“无为谓是对的,狂屈有些接近,我和你离道还远得很。知道道的不说,说的便是不知,所以圣人施行不言之教。道在自然,不可言得,德在无心,不可行至。而仁是可以作为的,义是可以亏残的,礼是相互作假的东西。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有礼。礼是道外化的华伪,是祸乱的开端。因而求道就必得一天比一天减少华伪,减少了再减少,直到无为,无为就无不为了。如果有为,就成就为外物,这时再想返回本源虚无,那就难了!人的生命是气的积聚,死亡是气的消散,了解变化之道,就不以死生为异,而把万物看为一体。你把喜欢的看为神奇,把厌恶的视作臭腐,而在别人的眼中,臭腐又化为神奇,神奇又化为臭腐,所以整个天下都通同于一个气,体遭圣人珍贵同一。”

知又问黄帝:“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并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我问狂屈,狂屈心想告诉却不告诉,并不是不告诉,而是心中要告诉的被忘了。我现在问你,你知道道,怎么说离道很远呢?”

黄帝说:“我和你终究离道很远,因为我和你知道了道。”

既然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大道,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大道呢? 

我们可以采用概念和语言,即“有”和“无”这两个“名”。“有”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无”是没有的意思,代表天地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

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源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是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大道的玄妙,大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恢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

“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大道的奥妙。P1-4

序言

当我们面对一本书时,怎么读才能使之为我所用?就好比遇到一个人,怎么去快速了解他并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大问题。

古人的哲学,说到底是一门教人如何思考和生活的学问,看起来虚无缥缈,却能实实在在地影响并指导我们的生活。老子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初期,是一位大思想家,就连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向其“问道”之后,都曾感叹老子的见解高深,云:“朝闻道,夕死可矣!”面对《道德经》这样一部经典,读到最后,我们看到的就不该是一堆文字,而是一颗心灵。读《论语》应该读出孔子的心灵,读《道德经》应该读出老子的心灵。孑L子的心灵是热的,老子的心灵是冷的;孔子的心灵是实的,老子的心灵是虚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是老子教给我们解读《道德经》的方法。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_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明暗变幻的微妙;《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世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被誉为“道家最精要之书”。何谓道的真义?答案自在其中。老子通过对世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点点滴滴积淀成了关于人性修持、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哲理成语,比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福祸相倚”,“大智若愚”,“哀兵必胜”,“和光同尘”等,均源自《道德经》。字字珠玑,如同警句一样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灵感,警醒我们的意识!

读《道德经》,我们还可以学到老子教给我们的为人处世的智慧精髓,如“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示人以柔弱,胜人以阴谋”,“曲则全,枉则直”,“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等,这些都是老子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的,其强调“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策略于我们不无裨益。当然,老子的为人处世不是一味退避,相反,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众所周知,老虎捕杀猎物时,必然是先蹲下去,再跳起来猛扑;人们用拳头打人,首先要把胳膊曲起来,然后再伸出去。这其中的“蹲”和“曲”都是在蓄势,是为之后的“扑”和“伸”做准备。读懂《道德经》,听懂老子的言外之意,你将成为一个柔中带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的智者。

本书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力图将《道德经》的生存智慧、管理智慧浅显易懂地展示给读者,以共享其中的玄妙。书中的案例由古至今,从中到外,内容形式多姿多彩,耐人品读,或者为你指点迷津,或者为你锦上添花。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且让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去感受《道德经》中的一字一句,感受那些隐藏在朴素字句下悠悠绽放了几千年的思想之花。

书评(媒体评论)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林语堂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