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动心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韩望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力作。作者融会今古,贯通西东,把东方精神与西方智慧融于一炉,为我们捧上了一席心灵的大餐。

阅读本书,如烈日下甘冽的清泉,滋润我们尘世中干裂的心灵;似严冬中熊熊的炉火,温暖我们厚重外衣下冰冷的心胸;像疲惫中一声轻轻的问候,带给我们无限的心灵的安慰;是忙碌中默默注视我们的一双眼睛,送给我们不歇的精神的动力。

内容推荐

中国社会经历着激烈的变迁,我们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迅速而急剧的变化。万物在牵引我心,让我们应接不暇。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变得复杂,抑郁、恐慌、焦躁、妒忌、自私、退缩、悲观等,有如毒蛇纠缠我们的内心。那么面对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灵魂无处安放,产生许许多多的心理问题的困境,怎么才能做到“肉体无痛苦,心灵无纷扰”呢?

本书作者试图从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心理学等角度,深刻体会当代人的生存焦虑,洞察人性的困境,以贴近人心的倾诉,探索人生的方向,从而构建当代人坚韧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做到万物面前心定如磐石,“不动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不动心

第二章 心灵的倾听

第三章 心灵的力量

第四章 知我者谓我心忧

第五章 谁安我心

第六章 生命的喜悦

第七章 祈愿平安

第八章 无忧的心

第九章 觉悟的心

第十章 智慧的心

第十一章 感恩的心

第十二章 仁者之心

第十三章 宽则得众

第十四章 无邪之思

第十五章 四海皆兄弟

第十六章 立身之道

第十七章 立己立人

第十八章 心性无染

第十九章 以心传心

后记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在经历了心灵的风雨之后,请让我为你讲“不动心”。

可能你会有些奇怪,《薄伽梵歌》说,人的心像风一样的狂野。在滚滚红尘之中,面对生命的疑惑,人,真有可能不动心吗?万物面前,是何种定力在心中,使我不为所动呢?

让我们寻求人生哲学上的意义吧。

西方人讲的不动心是怎样的呢?

斯多亚派的哲学家、古罗马的皇帝奥勒留向世人呼吁要“不动心”。他的名言是: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

他告诫我们要把他的话牢记在心,他在《沉思录》中说:“记住退入你自身的小小疆域,尤其不要使你分心或紧张,而是保持自由,像一个人,一个人的存在,一个公民,一个有死者一样地去看待事物。在你手边你容易碰到并注意的事物,让他们存在吧,那无非是这两种事物:一种是不接触心灵的事物,它们是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但我们的烦恼仅来自内心的意见;另一种是所有这些事物,你看到它们是很快改变和消失的;始终牢记你已经目击过多少这样的变化。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

不动心说的是什么?它要你把眼光转回你的内心,而且只关注内心。一切都是意见,但是意见是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的。忘掉这些,驱除这些意见,知道世界是流变的,你的心就会发现一个平静、稳定、没有风浪的海湾。不管什么样的命运,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有智慧的人都能以心灵的不变对待外界的万变,从而保持平稳柔和的心情。即使面对死亡,也要不动心。好像“峙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是因为理性要求我们学会自制,做一个正直、高尚、节制、明智的人,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欢愉如常。 东方人讲的不动心是怎样的呢? 中国文化中的佛道儒三家,都要我们不动心,以此为我们安身立命。佛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要有如如不动之心。道家讲道法自然,要我们凡人有一颗天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任其自然。儒家试图以君子之不二之心、不动之心来构建人们坚韧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宇宙在流变,日月交替,红尘滚滚,人事纷纭,人要有怎样的智慧,才能开启心灵、寻求道路?人怎样才能有一颗不惑之心、不动之心?

庄子说:“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这就是不动心的一个表征。

人,怎么样才能成为像庄子所称颂的这种神人或者是至人呢?大火焚烧蔓延,我不惧怕它的热吗?江河冰封凝结,我不惧怕它的寒吗?疾雷破山,我心不惧吗?飘风振海,我心不惊吗?我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而不是说万物都能够牵引我,使我心动呢?你有什么定力在这里,使你能够顶天立地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庄子说的是身体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呢?我感觉还是心理方面。你想,作为一个凡人,我从高处跌下,我不会受伤吗?你用刀剑砍我,我不会流血吗?你伤我的心,我不会流泪吗?我一样会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凡人,如何有一颗天心呢?如何有惊人的力量呢?’如何能够面对刀剑而不变色呢?能够面对一切波折而不害怕呢?因为他的心灵一定是立在磐石上面,而不是立在流沙上面;他的心里一定有尺度,心中一定有坚守,心中一定有向往。所以,不怕热,不怕寒,不怕惊雷,不怕飘风。一定不是在肉体上,而一定是在内心上的感受、内心的情感上。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不动心”。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静观人世间万物流变而不动心呢?

什么使我心动?无非是万物使我心动。但是,我如何能够做到静观人世间万物流变而不动心呢?万物从我的眼前流过,我不动心,多难啊。佛祖在菩提树下修行的时候,有很多的思虑来围攻他,他不动心。他发誓:不成正等正觉,不起于此座。我们也看到很多的事情,我们也看到很多人世的流变,怎么能做到不动心呢?我觉得:

第一点,你一定要看得非常的多,经历得非常的多,感觉得非常的多,才能够不动心。孟子曾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下》)。要阅尽世事的沧桑,才能够有内心的充实,才能有外在的厚重。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因为一点点的金钱,一点点的美色,一点点的房子,一点点的珠宝,就跟着跑了。还有的人听到一点点阿谀奉承的话,也跟着跑了。他的眼不光明,他的心不深邃,这是因为,他的眼界太窄,他的观察太少了,看得太少了。所以《庄子·秋水》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河伯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因为涨水的时候河水泛滥,两岸都淹没了,它认为自己很辽阔,很了不起。以为自己很博大了,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就是说,天下之辽阔、之美,就在我这儿呢。还有什么超过我吗?可是当它到海口,出海口的时候,看到北海之神海若以后,它才觉得自己是何等的渺小!为什么?因为万川归海啊!但是海并不满溢,还是平静,收纳一切。为什么?因为看得多,容得多,所以不动心。什么叫做不动心?就是不会被小小的东西牵引过去。有你自己的眼界,有你自己的胸怀,有你自己的判断,这个才叫做真的不动心。所以《庄子·秋水》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中之蛙,不可以跟它说大海的事,是因为空间很小。“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只活一夏季的虫子,不可以跟它说冬天冰的事情。为什么?因为时间的限制,太短促了。它不知道,它没有能经历到、感悟到。“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见识浅陋的人,只知道一点点的东西。他不知道大化流行的道理,不知道宇宙的万物,是因为他的教养不够,修养不够。所以,为什么要受教育,为什么一定要读圣贤之书,听圣哲之言,去思考,去倾听万方的言语?是因为你需要有一颗真心,有一颗镇定的心,一颗淡定的心。

要保持一颗真心,一颗镇定的心和淡定的心的话,就是要多看、多听、多经历,也就是要开阔自己的眼界和心胸。

世界的万物都会变的。好的会变坏,坏的会变好。尊的会变为卑,卑的会变为尊。清的会变为浊,浊的会变为清。所有的都在变,你的心往哪里去呢?我们说,心要向善的、好的、清洁的、光明的方向去,但是你要判断得到。这就要看得多,你的心要拓展,你的教养要不断地丰富。

第二个,我们要怎么样观察事物的流变而不动心呢?我们是看得很多,但是我们的心必须虚,必须静,虚怀若谷。

……

P2-5

序言

奥古斯丁曾经说过:“人生岂不是一个考验!”在灵魂与肉体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一时有多少挣扎!

什么是真正的生命?人的生命到底是以什么立其本位?是肉体的生命、物质的生命,还是精神的生命、心灵的生命?

古希腊的哲人赫拉克利特告诉我们,人不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任何事物都是转瞬即逝的,这正是“万物皆流”的含义。东方的圣贤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火在燃烧,水在流逝,鸟在高飞。无物可以常驻,我的心将如何?在乱云飞渡之处,如何看待我的存在,静观世事的流变?

我何以做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我何以能够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在这世间从容淡定,唯一的依靠,是这颗无畏的心。

中外的哲学、宗教都在开示我们不动心,不知我们是否静心谛听?

古罗马的哲学家说:生活是意见,宇宙是流变。教人审察人生。

孟子说:吾四十而不动心。教人养浩然之气。

庄子说:圣人之心静乎!教人静观万物。

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教人如如不动。

世界在动,我如何能不动?万物牵引我心,我如何能屹立?立在正道之上,才有不动之心。

我看见树熊考拉,每天不停地吃,但永远吃不饱,因为桉树叶里没有多少营养。我觉得,人也好有一比。人在社会上奔跑、劳作,总是希望从尘世的事物上、物质上来获得安慰,能够吸取到生命的营养。但是物质上的安慰是有限的,真正有营养的东西,使灵魂得到滋养的东西,使灵魂不再饥渴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在物质的方面,相反,是在精神的方面。

我自2005年起每周六在深圳电台FM89.8做嘉宾主持,讲授《生命》、《关爱》、《论语》、《孟子》、《中庸》等主题,至今已有五年整。通过电波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很愿意听我讲这些人生的道理。不相干的人,听到弦动之处,他会流下眼泪。他的心被什么打动了呢?人文、亲情与伦理是做什么用的呢?人的心灵到底是因为缺乏什么而感到饥渴呢?孤独靠什么来充实,软弱靠什么来支撑呢?如果我们是站在流沙之上,哪里是人生的磐石呢?每次半小时,我很平易地讲,他们很平易地听。不曾谋面,只靠心灵来沟通。我其实很愿意与人做心灵上的朋友,哪怕只有一句、半句对人有用,对我,那就是极大的安慰,而今天这些讲辞能够结集出版,应该说是意外之喜了。

后记

王阳明写过一首诗《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完完全全不动心的境界。郭沫若先生称他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

不动心的境界,中西印哲学皆有论述,虽然归宿不同,但情怀相似。

让一个凡人有一颗天心,让速朽的身体向往不朽的生命,在滚滚红尘中面对万物牵引对自己的内心说不动如磐石,这原是一件痛彻肺腑的事啊。

但是,人若有不动之心,惯看春风秋月,于万物流转之中见到世界的本性,漂流之舟顿见平静境界,伤痛之心会得到安慰。

人活在这世间,人也活在精神里。精神的甘甜,大约只有亲历过的人才知道,愿你我共享这精神的空间。

感谢华夏出版社出版这本小书,使我在夜深时一遍遍对自己说的话变成了对读者的倾诉;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她为这本书倾注了无数心血;衷心感谢我的朋友侯军、刘丽萍、陈园园、潘常欢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对这本书的厚爱。他们真挚的友情让我备感温暖。这本是一个演讲集,若有个别引用资料未能注明出处和作者,在此致歉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韩望喜

2009年9月2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3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