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俗意义丰富,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为人们的生活增色添彩,展现出鲜活瑰丽的民俗风情。燕小雨编著的《中国节俗文化》多角度地向读者展现了中国节日文化的特点,举凡生产活动、衣食住行、人生礼仪、文化娱乐等,让读者在走进中国节日的同时,了解到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感受到异彩纷呈的节日文化,这也是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节俗文化/辉煌中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燕小雨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节俗意义丰富,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为人们的生活增色添彩,展现出鲜活瑰丽的民俗风情。燕小雨编著的《中国节俗文化》多角度地向读者展现了中国节日文化的特点,举凡生产活动、衣食住行、人生礼仪、文化娱乐等,让读者在走进中国节日的同时,了解到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感受到异彩纷呈的节日文化,这也是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 内容推荐 燕小雨编著的《中国节俗文化》以大量生动、活泼、优美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多角度地向读者展现了中国节日文化的特点,举凡生产活动、衣食住行、人生礼仪、文化娱乐等,让读者在走进中国节日的同时,了解到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感受到异彩纷呈的节日文化,这也是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读完《中国节俗文化》,相信你会感受到传统的节日狂欢,触摸到古人闲适平和的心境,也能慢慢体会出生活的意义。 目录 寻根溯源话节俗 节日起源与农事活动/2 传统节日的形成与发展/4 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6 节俗文化及精神宗旨/8 辞旧迎新贺新年 围炉守岁迎新年/12 除旧迎新换桃符/14 除夕贴“福”祈祥/16 祈福迎祥话除夕/18 丰富多彩的年画文化/20 正月初一拜大年/22 接财神,送穷神/24 万物始生迎春到 春气始至话立春/28 祀神重农的迎春俗/30 执杖鞭牛的打春俗/32 防病解困的咬春俗/34 二月二,龙抬头/36 二月二春游习俗/38 春龙节的饮食文化/40 清明时节奇哀思 上巳日除灾避邪/44 曲水流觞的节日情怀/46 祭祀祈子习俗/48 清明节祭祖扫墓/50 清明插戴杨柳习俗/52 放风筝,驱秽气/54 清明节饮食文化/56 每逢佳节倍思亲 端午节起源/60 龙舟竞渡习俗/62 端午节防疫保健/64 丰富的端午食俗/66 重阳登高避灾祸/68 遍插茱萸避恶气/70 买糕沽酒过重阳/72 祈丰祛暑入夏忙 洗晒节,晒衣又晒书/76 盛夏沐发、浴猫犬/78 六月六,回娘家/80 阳气至极夏至节/82 消夏祛暑过夏至/84 花前月下庆团圆 浪漫的七夕节传说/88 中国的七夕情人节/90 七夕节乞巧习俗/92 七夕节饮食文化/94 中秋祭月及起源/96 中秋拜月的神话传说/98 中秋节观潮习俗/100 中秋节求爱、祈子/102 多彩的中秋饮食习俗/104 求福解厄三元节 元宵节由来史话/108 火树银花赏花灯/110 正月十五迎紫姑/112 赦罪扬善中元节/114 七月半”鬼节”文化/116 中元节饮食文化/118 冬至阳生腊月节 冬至美食“大如年”/122 冬至日祭祀文化/124 冬至节的文化意韵/126 腊八节起源说/128 腊八与佛教渊源/130 腊八美味食飘香/132 少数民族欢庆节俗 歌圩节对歌欢唱/136 傣历新年泼水节/138 东方狂欢火把节/140 欢乐的那达慕大会/142 隆重欢腾的雪顿节/144 试读章节 传统节日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和发展是逐渐演变、潜移默化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中。大体说来,中国节日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首先,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已露出端倪。如流传至今的春节、上巳、端午、中秋、冬至等节日元素,先秦时代大部分已形成,但当时的节日比较少,内容不够丰富,时间也不那么固定。而且节日习俗大都在原始崇拜基础上,信仰色彩浓厚。同时,这一时期的节日大多是一些需要防范、禁忌的日子,如春节避山魈恶鬼,端午划龙舟等。 到了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都已基本定型。人们之所以把许多节日的起源都归于汉代,是因为汉代是中国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这一时期,一方面节日增强了节俗的人情味和真实感,如用一些历史人物来纪念节日,取代了原始崇拜和信仰,代表性的是端午节纪念屈原、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等。还有“太初历”确立了以建寅月为岁首,打破了先秦时代的原始崇拜信仰,为节日风俗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另一方面,在节俗自身的发展中,一些风俗上升为礼俗,一些礼俗变为风俗,风俗和礼俗融为一体,被人们约定俗成地接受并沿袭下来。现在,许多节日礼俗大多可以从汉代找到源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节日文化的融合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促进了节日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带来了节俗文化中的杂技游艺成分,如骑射、蹴鞠等。还有宗教信仰与节日相结合,使节日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节日的传播和发展。如十二月八日“腊八节”,佛教谓是日佛祖成道,制粥舍众,此传说传到民间以后,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俗。此外,魏晋玄学和清谈之风,也为这一时期的节日风俗增加了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宴饮游乐方面,如高谈饮乐、诗酒风流等。 发展到唐代,节日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良辰佳节。如春节放爆竹原是一种驱鬼手段,此时变成了欢乐的象征;元宵节祭神灯火变成了游艺观灯活动;中秋节祭月变成了赏月;重阳节由登高避灾演变为秋游赏菊。在节日风俗的演变中,还增添了许多文化娱乐活动,如放风筝、拔河等。节日内容日益丰富多彩,把节日民俗活动推向了高峰。 此后,人们过节变为纯粹的欢I央喜庆,节日也变得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时尚,流行开来。 拔河的起源 拔河运动,在中国有着渊远的历史,最早的拔河源自春秋时期的军事。《墨子·鲁问》记载:春秋时期,楚、越两国的水军交战,鲁国的工匠公输班设计了一种称之为“钩强”的兵器,并用之打败了敌军。钩强,也作“钩拒”,主要是用于阻挡和钩住敌船,当敌船前进时就阻挡它,当敌船后退时就钩住它。 此后,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楚军也经常用这种兵器进行军事训练,在将领的指挥下,士兵分成两组,手挽竹编的篾缆,伴着惊天动地的战鼓和呐喊,奋力钩拉牵拖。这种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军事演练时称“钩拒之戏”。它摸拟水军舟师作战形式,在钩或拒时需要士兵强大的力量和技巧,并需集体配合,同时用力,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这就奠定了拔河的基本属性,成为中国拔河运动的起源,后从军队流传到民间,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游戏,并演变成一种扶正黜邪、祈求丰收的民俗活动。唐朝时,“牵钩之戏”已命名为“拔河”。 P4-5 序言 长河回荡,岱岳独尊。 浩瀚青史,宛若不绝长卷。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但流传年代久远,而且影响范围广阔,不但在本土根深叶茂,而且波及周边国家,成为亚洲文化的中心。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华大地上已经有了人类文明的痕迹。至公元前两千年,中国已经出现了高度繁荣的文明——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夏王朝。此后,殷商至西周,冶炼金属的水平大大提高,形态各异的青铜器登上历史舞台,成就了一段青铜文明。 周王朝末期,天子的共主地位逐渐衰弱,五霸争雄,七雄崛起,最终被兴起于西北的秦国所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王朝。秦风终衰,群雄逐鹿,汉高祖刘邦起于草泽之中,再度建立统一的政权——汉王朝。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持久影响力的王朝,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奠定了华夏文明两千年来的基础。 汉王朝到汉武帝时期达到全盛,此时的汉王朝不但开疆拓土,而且高举儒家文化的大旗。儒家文化将人的最高修为理想化——圣人境界。知识分子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圣人,普通民众则期望获得圣人的教诲。儒家思想被国家的领导者宣布为知识分子的立身与治世信条,这不是偶然的,是一个王朝需要一个系统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诸子百家,而且都曾各领风骚,那么,为何汉武帝会“独尊儒术”呢?梁漱溟先生这样解释儒家思想: 儒家之所谓圣人,就是最能了解自己,使生命成为智慧的。普通人之所以异于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往前盲目地机械地生活.走到哪里是哪里。儒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为智慧的——仿佛通体透明似的。 很显然,无论是理想化的,还是世俗化的诉求,儒家文化都有其不可超越的地方。自汉代之后,历代统治者均不同程度的尊儒家思想为国家统治的基础。至隋唐,更是开科取士,将儒家经典视为储备人才的基础教材。 这种传统延续到宋元明清等王朝,发展出新的理论。其中,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波高峰,不同的是,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中,儒家思想并非唯一之思想源泉。道家、佛家等思想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的结构。以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三大家为例,他们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下的知识分子,但其思想并不完全属于儒家范畴,而是自成一家,大开学术风气。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重新确立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进而开掘出新的文化生命力。 到了清末,西学东渐之后,作为儒家思想的守护者(同时也是官方正统的守护者)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提出了改造性的理论,尤其是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更加凸显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孤傲与苍凉。在这种没落与冲撞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并非一力的否定自己的文化。反之,他们一方面接收外来文化,一方面从自己的文化母体中寻找新的出路。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开一时之风气的人物,虽则积极鼓吹西方文化,但自身无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即便是高歌猛进的新文化运动中,其重要人物也都是兼善中西文化的大师,如章太炎、胡适、蔡元培、陈独秀、鲁迅……几乎都是深入到传统文化的脉络之中。这些伟大的知识分子明白,只有正视中国文化的魅力,乃至缺点,才能汲取其养分。中国文化本身是复化的,多元性的,博采众长的,自身具有其强大的突破能力。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一直未停息过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无论是早期东方文化的西传,还是19世纪晚期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都说明文化的交流是世界的主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自身的特性展现出一种特质,它既不自高自大,同时也不妄自菲薄。以中国古代史上最具开放性的唐王朝为例,它一方面将中国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西域的艺术。从西域传播而来的音乐、舞蹈不但深受民间喜爱,而且在宫廷里演出。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自身具有强大的自信力,同时又有其包容、谦逊的特点。 对比古代欧洲文化的没落,尤其是陷入中世纪教廷的统治,梁漱溟先生说: 当古代西洋文明没落以后,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历史的本流出于干涸状态的期间,中国文明的大湖反而现出了最汪洋的全盛时期。 古代中国曾为全世界贡献了其辉煌成就,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现代中国要继续进步,就不得不审视自身所背负的古老文化。 中华文化不但是一个民族崛起的“软实力”,更是构成一个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基础。《尚书》曰:冕服华章日华,大国日夏。先贤注疏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种重视社会秩序,构建最高审美的命名,意味着一个民族坚实、廓大的胸怀。是中华文明稳健、多元化,旺盛生命力的预兆。 中华文明犹如一条奔涌不息的大河,从巍巍雪山奔流而来,起初是涓涓细流,其后百川汇聚,万壑竟流,凝聚成一条涛声如雷,响彻云霄的大江,九曲萦回,直奔世界文明的大洋。朱相远先生在《中华世纪坛序》中赞美道: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 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环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 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继往开来,浩浩荡荡。 中国文化历久弥新,在经过了五千年的沉淀后,仍然焕发着光辉。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经济、绘画、音乐、雕刻、建筑、医学等各个领域均有巨大的成就。 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如此浩瀚的历史文化,能不心生敬畏?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国史大纲》序中说: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只是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随附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报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以此种态度审视自己国家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方算得上第一等的大国民。 站在历史文化的画卷前,面对灿烂文化、壮美河山,能不思量做些什么?翻文献,写学术文章固然是妙事,但做一些普及性的工作,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极重要的。我与邓占平、何跃青、周广宇等诸位老师多次磋磨,最终决定分门别类筹编一套中国历史文化的书。这套书的编者中多有俊彦,照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话说:“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资料搜集、审定、编改、增删的工作是非常繁杂的,但诸位同道多能一丝不苟,苛求其精,最终编成这套丛书。但因资料浩繁,所涉专门知识杂,时间有限,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是为序。 尚论聪 2012年11月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