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建置与人口物产
山西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及特色鲜明的人文环境。
山西版图如海棠叶片的形状,可谓东有太行,西有黄河,北接大漠,南连中原。清代的山西,“东界直隶井陉,西界陕西吴堡,南界河南济源,北界内蒙古四子王部落草地,广八百里,袤一千六百二十里。”东西南三界与今天的山西大体相当,北界向北延伸了二三百公里。全省中南部为典型农耕文化区,北部为农牧业结合区。在这块山水环绕、表里山河的黄土地上,曾经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
山西简称晋,又有山右、河东之称。山西之名称始于元代,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省名。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把当时的中国划分为九州,山西属冀州之域。西周成王将唐地分封叔虞,山西先称唐,后称晋。中国步入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由晋国孕育壮大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山西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个辉煌时期,时称“战国七雄晋有三”。秦时实行了郡县制,置太原、河东、上党、雁门和代郡。汉朝基本沿袭秦朝郡县制度,属并州刺史部。唐朝为河东道,宋朝设河东路及西京道,元设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
清朝山西一省,设置冀宁道、河东道、雁平道和归绥道,太原府、汾州府、潞安府、泽州府、平阳府、蒲州府、大同府、宁武府、朔平府9府,所辖辽州、沁州、平定州、解州、绛州、隰州、霍州、忻州、代州、保德州10直隶州,岢岚州、永宁州、吉州、朔州、应州、浑源州6散州以及85县,归绥道13厅(先设绥远、归化、清水、萨拉齐、和林格尔、托克托城、丰镇7厅,晚清增设宁远、兴和、五原、武川、陶林、东胜6厅),省府太原。
光绪元年(1875年),根据户部统计数字,全国人口为3.2亿。山西人口最盛的光绪三年(1877年),总数达到1643万。光绪年开始的连续两年大灾是山西人口数字的分水岭,人口骤减,或流散,或死亡,全省净减500多万人,此后,全省人口徘徊于1000~1100万之间。以太原盆地、汾河谷地为中心的冀宁道辖区,人口最多,达到458万,占全省人口的40%以上;其次为河东道,人口228万;再次为雁平道,人口200万;归绥道的人口当时不足15万。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也就是说,在庚子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山西人口状况在一千万人左右。
山西煤、铁以及池盐等丰富的物产为山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盐池是山西华夏古代文明的物质经济基础,自从有人类活动的记载以来,河东解州池盐也就有了记录。到了明代,山西煤炭、冶铁业得到了发展,其规模、产量、技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酿酒业、丝绸业、铜业、陶瓷制作、琉璃制作、砂器等为主的手工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产业。
仅以冶铁业为例,明代山西的铁矿产地有晋城、长治、壶关、平定、盂县、榆次、孝义、平遥、汾西、临汾、洪洞、翼城、高平、阳城、交城、太原、阳曲、五台、吉县、朔州、山阴、繁峙、右玉、永和、乡宁、稷山、绛县、怀仁、清源、静乐、介休、灵石等32州县,占全国246处铁矿产地的12.6%,居全国第一。
明初洪武年间,全国设13处宫营铁冶所,山西就有平阳、吉州、太原、潞安、泽州等5所,民营冶铁业在山西的发展也非常普遍。当时勘探铁矿和冶铁炼钢的技术也较从前更加先进,不少矿工已经具备了根据矿山泥土的表层颜色来判断是否储藏铁矿的丰富经验,而且炼钢的技术也有突破,创造了“地下土圆炉炼钢法”,在山西的许多地方,不仅普遍使用了煤冶炼技术,而且还使用焦炭炼铁,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山西出产的农具、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价廉物美,成为商业贸易的重要交流物资。明清时期,拥有巨额资本的晋商,活动区域广,经营项目多,涉及的领域包括了粮食、茶叶、绸缎、布匹、颜料、皮毛、食盐、药材等生产和生活众多品种,其中的许多商品都是本地生产,具有一定的资源特色优势与市场竞争力。P3-6
这本小书写得超乎寻常地艰难。一是选题没有太多新意,相关的逃亡过程也在过去的文献中不乏记录;二是在慈禧西逃过程中,将其在山西的这一段独立出来,目的在于想把慈禧在山西53天的活动轨迹描写表述得更充分、更详细、更准确,此时,便感到资料虽然庞杂,但作为专题研究仍然显得并不充裕;三是慈禧在中国近代为人熟知,或者说已有定论,在此基础上要得出新的结论,可能性降至极其微小。
从2005年起,陕劲松到社科院人文中心工作两年之后,把慈禧在山西的活动这个题目交给她研究,想让这位从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通过课题尽快进入角色。此后,我跟陕劲松的工作岗位都有过调整,研究断断续续地进行。直到去年列入了出版计划,我们也加快了撰稿的进度。2010年距慈禧庚子西逃又过了11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事情变得模糊不清。对于慈禧的西逃,当时的人们有过记载,但是对于在山西的五十三天,至今没有人系统梳理。假如单从这个方面来说,也算是找到了一点点创新和意义。
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领导和同仁们资料方面的支持。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王灵善先生从选题开始到立项,都予以高度重视。书中图片为多种旧杂志书籍和网上搜寻的老照片,由于年代久远,大多不知道拍片者的姓名和背景资料,在此对前人的知识成果表示由衷之敬仰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难免存在着诸如叙事不够准确到位、分析或许有些偏差以及史实方面的舛误,非常乐意接受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特别是恳请专家学者们不吝赐教。
孙丽萍
2011年8月于太原
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公元1900年),山西北起阳高、天镇,南到蒲州、临猗,全省普遇大旱之灾。关于此次旱灾的情况,山西各县的县志中普遍都有文字资料的记录。也就是这一年的夏季,中国北方发生了又一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在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军队组成的联军入侵北京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开始流亡直隶、山西、陕西三省,中国近代史上叉添了一段屈辱不堪的往事。
1901年1月1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一),一个公元世纪新的开始。当西方各国使用公元纪年已经有了千余年历史的时候,有着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中国依然还使用着封建帝王的年号纪年记事。在新世纪的开始之年,中国却经历着庚子年义和团民众杀洋人灭西教、八国联军集结入侵、慈禧光绪仓皇出逃这一系列时局动荡、军事失败带来的屈辱,清朝国民在惨淡黯然中悄悄地完成了两个世纪的交替。接下来等待清朝国民的是更加屈辱更加苛刻的《辛丑条约》的签订。上至大清朝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下及因战乱和朝廷腐败而过着流离失所苦难生活的四万万五千万国民,此时饱受着屈辱和痛苦的煎熬。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逃亡一行,则在庚子年的秋季里,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仓皇逃离北京,经直隶、山西的府州县以后,避难古都西安城,他们在逃跑的许多个日子里,提心吊胆,寝食不安。因此,当列强各国一经提出了巨额赔款的议和条件,流亡中的慈禧太后便迅速做出回应,冠冕堂皇地诏告天下:“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积贫积弱的晚清朝廷处于风雨飘摇的倾巢危难中,当主政者一经提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论调之后,举国响应,平息外事。一国之至尊弃都城逃亡,大清朝的尊严何在?任列强恣意蹂躏中华百姓,清王朝的颜面何在?
慈禧、光绪一行从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1900年8月15日)离开京城,到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1902年1月7日)返回北京,流亡在外的时间长达16个月,总计485天。而慈禧流亡的初期,有53天是在山西境内度过。慈禧从中国最有权势的尊贵妇人,沦落为有家难归的战乱难民,心理的落差与生活的窘困,也让她体验到了未曾有过的苦痛和尴尬。
过去民间有闰八月多灾多难的说法,光绪二十六年的这一年里就有个闰八月。农历的七月,山西的雨季没有结束,天气变脸来去匆匆,说晴就晴,说雨就雨。潮湿闷热的天气加重了慈禧、光绪一行逃亡途中的辛苦劳顿,遇到大雨,遇到山洪,逃亡的日子对慈禧来说可以说是苦不堪言。而慈禧西逃震惊中外,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特别是西行庞大的各类开销和迎驾仪式,给沿途百姓带来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军队以及随行护驾人员的盘剥巧取,叉加剧了地方上的矛盾。总而言之,慈禧西逃给行将就木的没落封建王朝一次沉重的打击,撕碎了清朝政府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角逐的最后一点尊严,也将清王朝迅速推向了毁灭崩溃的边缘。
《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由孙丽萍编著。
《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内容简介:光绪二十穴年(农历庚子年,公元1900年),八国军队组成的联军入侵北京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开始流亡直隶、山西、陕西三省,中国近代史上又添了一段屈辱不堪的往事。在流亡山西的53天时问里,慈禧从中国最有权势的尊贵妇人,沦落为有家难归的战乱难民,心理的落差与生括的窘困,也让她体验了未曾有过的苦痛和尴尬。而西行庞大的各类开销和迎驾仪式,给山西百姓带来了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军队以及随行护驾人员的盘剥巧取,又加剧了地方上的矛盾。
总而言之,慈禧西逃给行将就木的没落封建王朝一次沉重的打击,撕碎了清朝政府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角逐的最后一点尊严,也将清王朝迅速推向了毁灭崩溃的边缘。
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公元1900年),八国军队组成的联军入侵北京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开始流亡直隶、山西、陕西三省,中国近代史上又添了一段屈辱不堪的往事,而本书着重叙述了在山西流亡的53天。
孙丽萍编著的《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分六个部分,首先介绍了山西在当时的情况,接着叙述了流亡的背景——庚子国难,继而介绍了从晋北到晋中再到晋南的流亡日程,以及慈禧在流亡过程中的生活开销,最后上升到理论,总结了慈禧流亡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