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代表事物的符号,是一种最权威的、最精良的信息载体。
徐明月编著的《中国取名文化》不仅集中阐述了姓名的起源和沿革史,而且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名字对人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可贵的是,考虑到读者对取名实用性的要求,本书详细讲述了取人名的方法、技巧以及禁忌,同时介绍了商业领域的取名原则、思路、方法等。为了增强本书的可读性,避免单纯理论说教的枯燥乏味,本书在叙述中引用了大量鲜活、古今结合、有史可查的例子,以飨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取名文化/辉煌中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徐明月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名字是代表事物的符号,是一种最权威的、最精良的信息载体。 徐明月编著的《中国取名文化》不仅集中阐述了姓名的起源和沿革史,而且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名字对人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可贵的是,考虑到读者对取名实用性的要求,本书详细讲述了取人名的方法、技巧以及禁忌,同时介绍了商业领域的取名原则、思路、方法等。为了增强本书的可读性,避免单纯理论说教的枯燥乏味,本书在叙述中引用了大量鲜活、古今结合、有史可查的例子,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徐明月编著的《中国取名文化》是“辉煌的中国”丛书系列中的一册。《中国取名文化》从中国人的取名来探讨中国人的符号哲学,资料翔实,新解迭出,揭示了姓名文化中的许多奥秘。在命名艺术方面,本书深刻地挖掘了中国人命名的规律,如形美、音美、意美,并根据这个标准归纳出一套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合名方法。本书编者十几年来,对中国人的姓名文化和命名艺术呕心沥血进行研究的心得,在许多方面填补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空白。同时本书又是一本通俗易懂、开卷有益的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读物,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教益。 目录 追踪溯源话姓氏——姓氏文化综述 姓从哪里来/2 氏是怎样产生的/4 姓分化出氏,姓氏统一/6 《百家姓》及排序/8 古人的择“字”习惯/10 生命力旺盛的“号”/12 取号、赠号的特点/14 名字的潜移默化作用/16 传统文化演绎——取名学原理 属相与名字的关系/20 子鼠、丑牛、寅虎取名/22 卯兔、辰龙、巳蛇取名/24 午马、未羊、申猴取名/26 酉鸡、戌狗、亥猪取名/28 《易经》“象”、“数”取名/30 《周易》八卦取名/32 生辰八字取名/34 五行相生取名/36 五行偏缺补救/38 有些名字不宜取——取名用字禁忌 取名思路忌轻率,思想忌陈旧/42 忌盲目求洋,盲目跟风/44 忌肤浅庸俗,忌过于直白/46 忌讳使用生僻字,忌用过繁字/48 慎用多音字,忌用”拼盘”字/50 忌用“丑陋”字,忌用“恶劣”字/52 忌组合混乱,搭配不当/54 忌谐音不雅,拗口晦涩/56 忌生理缺陷词,忌消极萎靡词/58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商务起名原则 汉字易符学起名原理/62 汉语美学起名原理/64 什么样的名字才算好/66 阴阳五行起名原理/68 CI起名原理/70 企业、产品取名原则/72 古语法、专用字法起名/74 吉语法、姓名吉语结合法起名/76 雅字、俗语、谐音起名/78 含蓄法、自夸法起名/80 标志法、别名法、品牌法起名/82 企业命名有学问——企业名称命名 名实相合,名副其实/86 易读易念,易听易记/88 超群脱俗,灵活多变/90 字义和谐,搭配得当/92 讲究韵律,富有美感/94 标明自身特色/96 迎合客户的喜好/98 如何取与众不同的名字/100 名字如何打动顾客心/102 好产品要有好名字——品牌命名技巧 蕴涵深厚的文化背景/106 有祝福寓意并尊重文化差异/108 简洁,易于记忆和传播/110 具有合法和可保护性/112 彰显产品个性,命名别出心裁/114 内涵丰富,富于联想/116 突出特点,合理设定品牌基调/118 地域法、时空法命名/120 怀旧法、引导潮流法命名/122 忌崇洋风、盲目跟风/124 行业不同,名各有异——商业用名方法 店铺命名:不拘一格、避免雷同/128 旅游业命名:从类型出发,立足内涵/130 家电产品命名:区分级别,融入生活/132 汽车命名:诠释特点、编织想象/134 楼盘命名:传达价值、优缺互补/136 食品命名:使用通俗语和吉祥语/138 食品命名:依据产地和特色原料/140 茶业命名:自然属性结合人文情怀/142 医药品命名:命名原则与方法/144 体育用品命名:具有运动精神和国际性/146 试读章节 姓从哪里来 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在远古时代,女性是生产生活的主导者,在亲子关系的认定上,人们往往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自然也就随母为姓了。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赢、妊、妃、姚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在远古时代,血缘关系较近的人居住在一起,形成部落;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血缘关系则较远,各个部落为了相互区别,有各自的名称,这种名称也就是姓的雏形。从古至今,姓都不归哪一个人所独有,而是归一个群体共有。 在“姓”出现之初,它仅仅是某一个母系群体的“公名”。而在上古时代人们的心目中,自身群体的公名的最便捷来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源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名,据《国语·晋语》记载,黄帝的姬姓源于其氏族居住区内的姬水,而炎帝的姜姓则源于姜水。 二是源于群体崇拜的图腾的名称。在混沌初开的上古时代,人类不了解自身的起源,不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如鸟兽、林木、土石、雷电等)存在特殊的亲缘关系,从而将它们认作本氏族的祖先和保护神,作为图腾来崇拜。每个氏族都有一种图腾,这个图腾就发展为后来的姓。 总之,中国远古时代的居民,在氏族名称或标记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这就形成了姓这个形态。它是氏族的标志,却不包含氏族祖先这个含义,也没有对它的禁忌和崇拜。 作为某一群体的公名,姓的数量起初并不多。相传黄帝之子共25人,《国语》中记载“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佶、擐、依。”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认为,“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即: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姑、祁、芈、曹、坛、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 当今学者统计,周代见于文献的姓有34种,依其来源,可分为原生姓(如风、姜、姬、赢、偃等)、分化姓(如姚、姒、妫等)和尚未考证出其起源的姓(如曼、归、熊、隗、怀、允、漆等)三组。 先秦古姓约50个,是各代学者公认的。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和曾经在历史上出现过的姓,多达上万。这么多的姓,是怎么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氏”的出现。 氏是怎样产生的 在现代人眼里,姓与氏似乎是同一的,没有区别。但是,在上古时代,姓与氏却有着严格的区别。宋代学者郑樵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氏”属于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这个字,而且写法基本一致。许慎认为这个字是像山岸崩塌之形,“氏崩声闻数百里”。清代朱骏声认为氏字的本义应为木本,即植物的根。林义光指出氏字“不象山岸胁之形,本义当为根柢。姓氏之氏,亦由根柢之义引申。”简言之,人有姓氏,正如树有根本。 氏出现于史前,“五帝之前无帝号,有国者不称国,惟以名为氏。” 上古时代的姓与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简单地说,一姓可包括若干氏,这就是《通鉴·外纪》所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换言之,姓是大宗的族号,氏是由大宗分出的支系小宗的族号。大约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逐渐察觉近亲之间发生性关系所生后代的人口素质十分低下,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规律,开始奉行族外婚的原则,“同姓不婚,恶不殖也”。郑樵说“姓所以别婚姻”,就是对此的总结。P2-4 序言 长河回荡,岱岳独尊。 浩瀚青史,宛若不绝长卷。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但流传年代久远,而且影响范围广阔,不但在本土根深叶茂,而且波及周边国家,成为亚洲文化的中心。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华大地上已经有了人类文明的痕迹。至公元前两千年,中国已经出现了高度繁荣的文明——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夏王朝。此后,殷商至西周,冶炼金属的水平大大提高,形态各异的青铜器登上历史舞台,成就了一段青铜文明。 周王朝末期,天子的共主地位逐渐衰弱,五霸争雄,七雄崛起,最终被兴起于西北的秦国所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王朝。秦风终衰,群雄逐鹿,汉高祖刘邦起于草泽之中,再度建立统一的政权——汉王朝。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持久影响力的王朝,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奠定了华夏文明两千年来的基础。 汉王朝到汉武帝时期达到全盛,此时的汉王朝不但开疆拓土,而且高举儒家文化的大旗。儒家文化将人的最高修为理想化——圣人境界。知识分子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圣人,普通民众则期望获得圣人的教诲。儒家思想被国家的领导者宣布为知识分子的立身与治世信条,这不是偶然的,是一个王朝需要一个系统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诸子百家,而且都曾各领风骚,那么,为何汉武帝会“独尊儒术”呢?梁漱溟先生这样解释儒家思想: 儒家之所谓圣人,就是最能了解自己,使生命成为智慧的。普通人之所以异于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往前盲目地机械地生活.走到哪里是哪里。儒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为智慧的——仿佛通体透明似的。 很显然,无论是理想化的,还是世俗化的诉求,儒家文化都有其不可超越的地方。自汉代之后,历代统治者均不同程度的尊儒家思想为国家统治的基础。至隋唐,更是开科取士,将儒家经典视为储备人才的基础教材。 这种传统延续到宋元明清等王朝,发展出新的理论。其中,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波高峰,不同的是,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中,儒家思想并非唯一之思想源泉。道家、佛家等思想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的结构。以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三大家为例,他们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下的知识分子,但其思想并不完全属于儒家范畴,而是自成一家,大开学术风气。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重新确立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进而开掘出新的文化生命力。 到了清末,西学东渐之后,作为儒家思想的守护者(同时也是官方正统的守护者)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提出了改造性的理论,尤其是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更加凸显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孤傲与苍凉。在这种没落与冲撞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并非一力的否定自己的文化。反之,他们一方面接收外来文化,一方面从自己的文化母体中寻找新的出路。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开一时之风气的人物,虽则积极鼓吹西方文化,但自身无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即便是高歌猛进的新文化运动中,其重要人物也都是兼善中西文化的大师,如章太炎、胡适、蔡元培、陈独秀、鲁迅……几乎都是深入到传统文化的脉络之中。这些伟大的知识分子明白,只有正视中国文化的魅力,乃至缺点,才能汲取其养分。中国文化本身是复化的,多元性的,博采众长的,自身具有其强大的突破能力。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一直未停息过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无论是早期东方文化的西传,还是19世纪晚期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都说明文化的交流是世界的主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自身的特性展现出一种特质,它既不自高自大,同时也不妄自菲薄。以中国古代史上最具开放性的唐王朝为例,它一方面将中国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西域的艺术。从西域传播而来的音乐、舞蹈不但深受民间喜爱,而且在宫廷里演出。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自身具有强大的自信力,同时又有其包容、谦逊的特点。 对比古代欧洲文化的没落,尤其是陷入中世纪教廷的统治,梁漱溟先生说: 当古代西洋文明没落以后,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历史的本流出于干涸状态的期间,中国文明的大湖反而现出了最汪洋的全盛时期。 古代中国曾为全世界贡献了其辉煌成就,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现代中国要继续进步,就不得不审视自身所背负的古老文化。 中华文化不但是一个民族崛起的“软实力”,更是构成一个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基础。《尚书》曰:冕服华章日华,大国日夏。先贤注疏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种重视社会秩序,构建最高审美的命名,意味着一个民族坚实、廓大的胸怀。是中华文明稳健、多元化,旺盛生命力的预兆。 中华文明犹如一条奔涌不息的大河,从巍巍雪山奔流而来,起初是涓涓细流,其后百川汇聚,万壑竟流,凝聚成一条涛声如雷,响彻云霄的大江,九曲萦回,直奔世界文明的大洋。朱相远先生在《中华世纪坛序》中赞美道: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 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环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 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继往开来,浩浩荡荡。 中国文化历久弥新,在经过了五千年的沉淀后,仍然焕发着光辉。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经济、绘画、音乐、雕刻、建筑、医学等各个领域均有巨大的成就。 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如此浩瀚的历史文化,能不心生敬畏?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国史大纲》序中说: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只是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随附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报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以此种态度审视自己国家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方算得上第一等的大国民。 站在历史文化的画卷前,面对灿烂文化、壮美河山,能不思量做些什么?翻文献,写学术文章固然是妙事,但做一些普及性的工作,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极重要的。我与邓占平、何跃青、周广宇等诸位老师多次磋磨,最终决定分门别类筹编一套中国历史文化的书。这套书的编者中多有俊彦,照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话说:“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资料搜集、审定、编改、增删的工作是非常繁杂的,但诸位同道多能一丝不苟,苛求其精,最终编成这套丛书。但因资料浩繁,所涉专门知识杂,时间有限,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是为序。 尚论聪 2012年11月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