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虫小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苗子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苗老汉聊天”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小品随笔自选集。

作者自称书虫,钻入书中,一辈子不出来。“书虫”所读之书不分古今,无论中外,举凡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宗教以致科学等等,无所不读,自己得趣解闷之外,还把“有趣怪奇”之事抄下来,与读书的心得感悟糅为一体,与读者共享。

内容推荐

黄苗子,广东中山人,著名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苗老汉聊天”是黄苗子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小品随笔自选集。作者自称书虫,钻入书中,一辈子不出来。“书虫”所读之书不分古今,无论中外,举凡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宗教以致科学等等,无所不读,自己得趣解闷之外,还把“有趣怪奇”之事抄下来,与读书的心得感悟糅为一体,与读者共享。

目录

“苗老汉聊天”总序

《书虫小札》小记

读书

读什么书

读《大学》

成语的“根”

《老子》

胠箧

刑天

钱神

夷甫诸人

进学解

祭柳宗元

郭驼种树

河问妇

性本善

洗手间情诗

墙的故事

秋胡行

怨女情书

贵妇与和尚

茶酒争功

东坡诗

《艾子杂说》

艾子

驼铃之辩

食姜

乡里人善

刘伯温

皇侯狂想曲

心理病

碧血录

董其昌

君臣

大汕

翁山与大汕

大汕和尚(一)

大汕和尚(二)

海外记事

妖僧大汕

家书

扬州痛史

江阴城守

盲人的心

讲理

拳乱

清官遗事

澳门往事

吴历与澳门

历算

穷人教材

真真假假

红楼的启示

绣春囊事件

林黛玉与胡蝶

权贵之家

范进

殉夫

严贡生

严监生

沈毗陵

狐精

三个傻瓜

发财梦

故事

清都散客

要钱的

窃钩者智

笑林(一)

笑林(二)

盗牛之判

小半斤

名号

鸳鸯叫

口语说法

乞赞

师度自度

布袋和尚

崔相国

和尚吃荤

赵州

下下咬着

选佛

入魔界

月光菩萨

捉虚空

得得和尚

睡仙

和尚的内争

文溆

大同书

太炎家书

辛亥逸史

老调子

《祝福》

文人

佛性

金莲

柳如是

世纪观变

剧变时代

养寿园

男女之间

小趋

鸽哨

猎虎

永玉《三记》

艺术

人牛

扇子语言

扇文化

警钟

打虎

上谕与执法

永劫回归

现代社会

晤该

偷书

借书

书灾

试读章节

读书

我认为读书应当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消遣、陶情养性,暇日或清闲时一卷在手,优哉游哉地读。例如《庄子》,鲁迅、郁达夫的散文,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张岱的《陶庵梦忆》……当然历代名家的诗词文集,以至于新出的杂志,都可以这种心情和态度去读,读时随手翻阅,遇到适合自己心意或自己想到而书中更深透地说出来的话,其乐无穷。这样读书,既可陶冶性灵,亦可深受教益。

另一种是专家或研究性的读书,为了工作或教学需要,对某—本书或某一种学说,必须作深入的钻研,得句斟字酌去钻、去想。这种实用性的读书,作为研究家肯定深有兴趣,但一般人勉强去“死记硬背”,则颇为乏味。

宋朝两位道学家,陆象山(九渊)和朱晦庵(熹)对读书方法主张不同。朱主张“大凡文字有未晓处,须下死工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陆主张:“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然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底道理。”所以有人说:“朱子之教人读书,是下死工夫;陆子之教人读书,是下活工夫。”

我不懂朱、陆的理学,但从读书方法来说,我取象山。

读什么书

很赞赏一本叫《读书疑》的清人著作,此书刊于道光丙午年(—八四六年),正是鸦片战争结束不久,太平天国起兵前夕,清皇朝的封建统治走下坡路的时候,知识分子愤恨国势不张,于是非圣无法的思想抬头,敢于向传统的圣教纲常挑战。《读书疑》的作者刘家龙,山东章丘人,书四卷,可能印数不多,所以鲜为人知。书中不少精彩之论。如:“何谓圣人?费解之书爱之而不读,难行之书爱之而不读,是圣人也。食粪土,食珠玉,其为愚人一也。邪淫之书却不可不读,蔬食菜羹之味不可不知也,故圣人不删郑风。”

刘家龙这番理论,看似偏激,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出于炽热的求知欲,把西方国家的译著尽量搜读,一本同样的Ⅸ天演论》,教士有教士的译本,洋人有洋人的译本,中国学者有中国学者的译本。不但人名、地名的译法各有不同,连内容也各自依据自己的认识有不同的译法。五十年代前后,大家争读马列主义著作,但辗转翻译,内容或译文也不一致,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过一些缺失。

刘氏指出:“圣人不删郑风”(《诗经》中的《郑风》,其中有男女相悦的情诗)的理由,也值得研究。他把淫邪之书,和“蔬食菜羹之味”作比,似乎是怪论,其实也不过是前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语的引申,是正经话。“邪”书莫过于《水浒》,歌颂强盗,提倡先造反,后招安,是一部“嗜杀”的书。但华夏之邦,真正嗜杀的是封建独裁者,是军阀、土匪,而广大老百姓则是遭杀的对象,正宜多读几遍。

读《大学》

刘家龙《读书疑》,有一段谈到孔、孟“四书”,他认为,“周礼以诗、书、礼、乐教士”,孔子教儿子,也只是教他学诗、学礼。宋代理学家程颢虽然说,《大学》一书,是“入德之门”,但没有说初入学的童子就必须熟读;朱熹作《小学》,就是不想让孩子先读那些齐家治国、道理深奥的《大学》。自从明朝以科举制义取士,“三岁孩子即读《大学》,‘明德’‘至善’为启蒙之说矣,遂皆安排作状元宰相矣”。《大学》本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宋儒把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作为儒家的经典教材。刘家龙认为《大学》一开始就讲“明明德”,讲治国平天下,这对于一个初入学的娃娃来说,真是对牛弹琴。但是明朝以后,读书的人出路就是从“替圣人立言”的八股文中钻研向上爬的道路,三岁孩子虽不懂得什么“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但他懂得念好了书,老师、父母会夸奖,将来长大做官,坐四人抬的轿子,于是鹦鹉学舌地瞎念一通,“遂安排作状元宰相矣”。刘家龙觉得科举考试制度如此培养人才十分可笑,但是不要以为可笑,应当看到它的流毒,祸延久远。

有人说:儒家学说之所以受到历代皇朝重视,就是儒者从来主张学而优则“仕”,只是做官,伺候皇上,当奴才,从不主张学而优则“帝”,自己坐江山,当主子。所以几千年来在知识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学,其实就是奴才学。曾国藩推翻了整个太平天国,重兵在握,他完全可以取满清而代之,自己称帝,可是他是儒家出身,讲理学,他只能做宰相,不敢当皇帝。

这是儒家学说的一面,但孔孟学说也有多面性,“民为贵”、“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为寇仇”,以上两说如何解释,似乎又该另写一本《读书疑》了。

成语的“根”

有许多前人诗句,经过通俗文学——例如小说、戏曲、弹词、木鱼书等的引用,日久便变成成语,流行民间,它的出处,便没有人知道。这正是通俗文学的好处,丰富了民间口语,提高了语言的艺术性。当然既成成语,我们便不必斤斤计较它的出处,但现代人都爱“寻根”,那么成语的“根”,也不妨去寻寻。现在举几个例子:“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是唐末五代诗人罗隐的句子。罗隐字昭谏,人长得丑陋,世传他出语成谶,浙江、福建、江西一带,老百姓相传事情怪诞的,都说:“罗衣(隐字讹衣)秀才说过。”

“世乱奴欺主,时衰鬼弄人”,这两句出自杜荀鹤,杜是唐末大诗人杜牧的儿子。人品不好,诗却自成一家,投梁太祖为翰林学士。人叫他做“杜荀鸡”。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是冯道的句子,冯道是五代的大官僚,一生历事唐、晋、汉、周四姓十君,在相位二十年,“视丧君亡国,未尝介意”。这位自称“长乐老”的无耻之徒,诗词却有一手。这两句“但知行好事”,也是冯道的违心之论。

“闭门不管庭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这明清流行小说喜用的句子,却是南宋陈郁的诗。至于“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理他人瓦匕霜”出自何处?一时记不起来。P7-15

序言

苗老汉糊里糊涂地吃了九十多年的饭,却没有做过什么有益于人的营生,清夜扪心,总不免有隗对苍天之感。

从前听说过明末“杀人百万”的大强盗、窃据四川的“大西国王”张献忠,曾留下一座《七杀碑》,碑文是: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这虽然是强盗口里吐的真言,你也不能不心惊胆战地想一想自己有无“一德报天”?该不该“咔嚓一刀”以顺天意?

别人我不知道,我这一辈子缺的就是这一“德”。

我不会种地,不会砌砖当民工,不会扛枪上阵,不会奥运夺标或“神六”上天给国家民族立功,只是个庸庸碌碌糟老头,更不会安邦治国平天下!

聂绀弩有名句曰:“平生自省无他短,短在庸凡老始知。”老汉有同感焉!

惶恐之余,就想到活了这一辈子,虽不曾弟子三千,放言高论去培育英才,也从未因夸夸其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朋友相聚,穷吹乱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大小话题,资为谈助,却是此生一乐。例如登山涉水,或日旅游,有所见闻,就喜欢吹上几句给朋友解闷儿,又如前辈风流,后生可畏,接触之际,景仰谘嗟,便也顺口雌黄,品评人物,有时谈书说艺,冒充风雅;有时评点古人往史,嗟叹一番,有时怀念朋友,说些八卦事儿,有时因事感怀,又不免胡说八道……总之,我爱聊天。聊天不但可以解闷、可以开怀、可以交心、可以增感情、可以生智慧、可以悟人生,而且朋友聊天,对青少年可以种爱情、长知识,对老头老太太,可以避免老年痴呆症。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一种沟通工具,猫、狗、耗子都会用声音表达感情,全人类一旦失去语言,就像地球失去太阳一样,很难想象其后果。但是说话聊天,古人就有“谈何容易”的感慨:“不有学也,不足谈,不有识也,不能谈,不有胆也,不敢谈,不有牢骚郁积于中而无路发摅也,亦不欲谈……”这是明代作家冯梦龙要写他的大作《谈概》时,朋友对他的警告。冯梦龙却说:“此言不对,八哥学人说话,即便不像,自己也开心。”(原文是:“不然。子不见乎鸲鹆乎?学语不成,亦足自娱……”以上均见《谈概叙》)对于聊天,我同意冯梦龙的态度。

平日爱耍笔头,或尊宿长者,旧雨新知,言谈之际,心有所得,或舟车所历,奇景异俗,胡说之余,略抒胸臆,或读些脏唐臭汉史事,自己以为有趣,听者或觉无意思的,也都留在小本子上,心想“聊以自娱”,谁知写来极少翻阅。如此穷年屡月,堆积渐多,其中邻居拿去烤火,红卫兵收去作证等等,丢失任它,于我心无蹙蹙焉。

不全是为了害怕《七杀碑》中的“天报”,只因年老神衰,闭门谢客,不做点无益之事,无法遣有涯之生。于是把一大堆残留的、零乱芜杂的旧纸废刊,胡乱整理一下,大致分为八类,承三联书店整理编排,分册出版,读者忙中有暇,偶一翻阅,借以休闲,或可以当做见面聊天云耳。是为序。

二○○五年十一月写于安晚寄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