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评传》是继张志忠的《莫言论》与叶开的《莫言评传》之后,第三部对莫言创作予以综合性探讨的著作。作者王玉对莫言的生平经历、创作资源、小说、散文、演讲、剧本,以及在国外的翻译传播、研究现状等,均有相当全面而又深入的了解
本书详细论及了莫言的作品篇目,是一部对莫言创作予以最大面积扫描的著作。经由王玉结合自己对作品的品读,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予以整合与评述之后,使我们对莫言的创作个性、作品含蕴与文学成就等,从整体上看得更为切实,也更为清楚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莫言评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玉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莫言评传》是继张志忠的《莫言论》与叶开的《莫言评传》之后,第三部对莫言创作予以综合性探讨的著作。作者王玉对莫言的生平经历、创作资源、小说、散文、演讲、剧本,以及在国外的翻译传播、研究现状等,均有相当全面而又深入的了解 本书详细论及了莫言的作品篇目,是一部对莫言创作予以最大面积扫描的著作。经由王玉结合自己对作品的品读,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予以整合与评述之后,使我们对莫言的创作个性、作品含蕴与文学成就等,从整体上看得更为切实,也更为清楚了。 内容推荐 王玉编著的《莫言评传》试图把所谓的评传变得通俗易懂、优美可感。本书站在以往图书未有的资料厚度上来看待莫言,跟莫言一样试图“作为老百姓”写作。莫言及其作品被不知重塑过多少次,也不知被研究了多少遍,本书的独特之处就是去深味他的影视文学作品、他的家庭情感密码、他在得奖前后的兴衰荣辱,此外,当你试图从莫言的一生中看到作家笔下的人物生存、小说的另类评析、莫言的国土与艺术领地的时候,就是拿起这本书的时候。 目录 第一章 一捧拷问时间的乡土——莫言的意义 一、新时期之痕 (一)时间的界定 (二)派类中的莫言 (三)伤痕后的“寻根” 二、“乡土小说”之貌 (一)乡土源流 (二)乡土之“派” 三、魔幻现实主义之逃 (一)魔幻现实主义源流 (二)陌生魔幻与固定现实 (三)魔幻时间与现实孤独 (四)讲故事的方式 (五)逃离 第二章 一种属于土地的归去来——莫言的生平 一、归于泥土的人 (一)我爷爷和男人们 (二)我母亲和女人们 (三)我眼中的非比常人 二、军队的去辞 (一)远离故土 (二) 写作之初 (三)上学梦 三、引来的目光 (一)萝卜的成功与失败 (二)和影视结缘的《红高粱》 (三)国门内外 第三章 一个高密东北乡农民的叛逆——莫言的作品 一、叛离高密的尝试 (一)军旅小说 (二)城市小说 二、故乡的逆袭 (一)两个家族 (二)六个长篇 (三)多样的中短篇 三、小说之外 (一)散文与话语 (二)影视剧本 第四章 一场关于“饥饿、孤独、情愫”的盛宴——莫言的小说评析 一、饥饿 (一)饥饿的荒唐 (二)饥饿的幸福 二、孤独 (一)如水孤独,动物为伴 (二)身份认同中的环境 三、情愫 (一)感情的秘密 (二)爱恨交织 第五章 一篇“诺贝尔文学奖”的十年寓言——莫言的艺术成就 一、三十年争鸣 (一)陌生与感觉 (二)出“丑”的女人 二、毕竟总有第一个 (一)大江健三郎的寓言 (二)“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后——争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做个快乐的讨嫌人 试读章节 2 莫言小时候总因为听书忘记了母亲分配给他的活,遭到了母亲不少批评,而当莫言每次将听来的故事复述给母亲听的时候,她被吸引了,她陷入矛盾之中,一方面不喜欢说书人“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习气,一方面又实在太喜欢莫言的讲述,结果是母亲总是一边说他“靠耍贫嘴是挣不出饭来吃的”,一边给他在集日放了假,让莫言在每个散集后的夜晚,将听来的故事讲给她听。莫言“说书”的水平越来越高,听众也增加了“姐姐、婶婶、奶奶”,母亲依然忧虑,她会自语道:“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母亲是第一个听莫言讲故事的人,或者说,莫言对故事的痴迷就源于给母亲说书,那时候,母亲面对小油灯,缝制衣服,莫言则讲故事,白天听回来的故事总会有一些断层,他总是根据想象把断开的故事连续起来。因为这种转述受到欢迎,他甚至可以深夜回家,可以到别的村庄听故事,那个时候,他最崇拜的人就是说故事的人。 作为一个孩童,他从成人的腿缝里钻进去听书,孜孜不倦。父母后来悔到,早知这个孩子会以写书为生,就不逼着他放牛羊,而是给他点钱听书去。莫言倒也坦然,说如果那样,说不定他早就偷着放牛羊去了。诚然,以学习为目的的听书当然丧失了那种趣味和快感,多半是要生厌的。就像一个研究小说的人,很难有阅读小说的纯粹快感,研究电影的人很难有观赏影片的十足消遣,因为在看的过程中,那些熟悉的术语会不自觉地冒出来,你很难让这些研究的潜意识全部消失,也就丧失了纯粹的感受。 1961年春节,食不果腹,积攒了半年的几斤白面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母亲把这些面做成5个饽饽放在院子里当供品。其间,“送财神”(讨饺子或者饭)的来过,过完年是休息的时候,奶奶让母亲把饽饽收回来,谁知饽饽不见了,大哥和母亲赶紧找到“送财神”的人,但人家篮子里没有,就这样,饽饽不翼而飞了。这是全家人半个月的好口粮,大哥和母亲哭了半宿,母亲还背负着偷吃偷藏的嫌疑生了场重病,莫言写作伊始,大哥写信把这件事告诉莫言,就有了小说《五个饽饽》。 《石磨》其实不属于母亲一个人,而是饥饿年代那些把食物吃进肚子里,躲避看管的检查,再回到家中把粮食吐出来的伟大母亲,这样才能养活一家老小。推磨本不是人干的活儿,饥饿年代,牲口都饿死了,人只好成为牲口,母亲体重不足70斤,还要和大娘婶子们合力推磨,饿极了抓一把生粮食吃了再推,也不敢多吃,还时常晕倒在过道里。一天下来,腿肿得很粗,路都走不了。母亲还是小脚,20年代生的人,即使已经是中华民国,国家明令禁止不准缠足,可妇女们还是主动地、偷偷地、违法地把自己的天足缠成残废,而且是比赛,缠得越小越光荣。 我见过祖母的小脚,可我的外祖母是天足。祖母是典型的大家族女人,逆来顺受,很听父母和丈夫的话,外祖母呢?就有点叛逆,即便是到了现在的年龄还是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外祖母说,她很小的时候就把脚放开了,偷偷地,所以才没缠成型,白天母亲给缠上,晚上自己偷偷放开,才躲过了一劫。其实,我觉得在90年代,祖母为了那双小脚伤心过,也不觉得光彩,哪怕是跟她一起朝夕相处的孙女,她也不会让我看一眼,偶尔在她洗脚的时候能瞥上一眼。过去的光荣,在今天看来就是奇形怪状。时代不同,人们所要的结果也不同。《檀香刑》里,眉娘就因为一双天足找不到婆家,二十多岁才嫁给了傻乎乎的赵小甲,险些被婆婆趁其不备用剔骨的利刃把脚修小。在看到县太爷的丑夫人之后,她本来心存优越,没多久就被夫人一双小脚比了下去。 3 莫言永远不会忘记,有一个下午,当他放学,扔下油灰的书包后看到: 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也不会忘记“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他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的感受,这诚然是饥饿年代特有的吃饭方式。如今,我们提起工作,往往说“在哪里吃饭”,多半是饥饿年代留下的后遗症。 有时候,母亲比父亲坚强,“文革”时期,因为父亲是干部,所以受到了一些迫害,父亲很紧张,总是要死要活的,母亲就劝父亲,“人还是要挺下来,没有翻不过的山头,没有趟不过的河流”。家中贫困的时候,母亲接连犯了各种病痛,村里很多人受不住苦自杀了,那时候莫言就很怕母亲会自杀,所以劳动归来,一进院门,他就会大喊:“娘!娘!娘!”母亲一回答,他心里的石头才落地,有一天母亲没有应,他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快要绝望地大哭时,母亲回来了,“虽然我没说,但母亲猜到了我的意思”,她说,“如果我去了,你们怎么活?”所以无论怎么苦,母亲都要活着。这是母亲对儿女的承诺,即便自己的孩子老闯祸,即便没有什么活着的光明前途,她还是会说:“我不会自杀,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除了坚强,还有宽容。在《丰乳肥臀》中,上官鲁氏对国民党的后代、共产党的后代、伪军的后代都一视同仁,这凸显了母性的光辉。母亲也有担忧,莫言爱说话,也爱乱写乱画,随便找到面墙就用粉笔画,有一次写了反动标语,一家人跟着担惊受怕。 当年,莫言第一次打算叫这个笔名的时候,定是想着母亲的担忧的,在村子里,一个耍贫嘴的孩子是多么招人厌烦。这被莫言写进了小说《牛》。生活中,母亲一再希望莫言“沉默寡言、安稳大方”,但儿子“能说”的确带给她愉悦,“能说”在那个年代又蕴藏着“巨大的危险”,这让母亲充满矛盾。后来,即便尽量谨言慎行,但他始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说自己并没有改掉喜欢说话的天性,“莫言”也就成为对自己的一种讽刺。1987年,为了拿稿费方便,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莫言”,在军队里并不是什么难事,写个报告就行了。 母亲给了他灵感。1990年暑假,经历过整整一年的写作低潮,没有灵感。1991年暑假,莫言的母亲生病,他将母亲接到县城里,上午用自行车把母亲驮到医院打两个小时的吊瓶,再将母亲驮回来。路上有上坡,医院门口也不让自行车进去,所以只能将得了肺气肿走不了路的母亲背上楼……照顾完母亲,就开始写小说,不想灵感来了。在1991年暑假,他写了16个短篇,分别是《神嫖》《地道》《鱼市》《翱翔》《夜渔》《麻风的儿子》《屠户的女儿》《姑妈的宝刀》《粮食》《初恋》等。和母亲在一起,他总能从母亲那里得到情感震动,或者心疼,或者哀伤,也就有了灵感的悸动。这之后接着写了五个中篇《白棉花》《战友重逢》《红耳朵》《怀抱鲜花的女人》《模式与原型》,他写得非常快,短篇一两天写一个,中篇不过三五天一个。王尧说,作家有信心的时候往往要完成长篇,所以这之后他写了《酒国》。 P78-81 序言 据我所知,王玉的这部《莫言评传》,应当是继张志忠的《莫言论》与叶开的《莫言评传》之后,第三部对莫言创作予以综合性探讨的著作。与资深学者的志忠兄与叶开先生不同,这部评传的作者尚是一位“85后”的在读硕士研究生,且读的是古代文学专业。素未谋面的王玉,在电话中告诉我,她完全是出于对文学的迷恋,以及对故乡作家莫言的景仰之情,决计要写这样一部评传的。早在山东师范大学读本科期间,就已在系统阅读莫言的作品,就在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莫言获诺贝尔奖之前完成了初稿,现已改定,即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希望我能帮她看一下。 听了王玉的自我介绍,我多少有点疑虑,不知正在攻读古代文学硕士学位的年轻的王玉,会写出怎样的一部《莫言评传》。读了王玉发来的电子稿之后,我实在是很为之惊喜的。我的总体印象是:在莫言研究方面,王玉是切实下了大功夫了。她对莫言的生平经历、创作资源、小说、散文、演讲、剧本,以及在国外的翻译传播、研究现状等,均有相当全面而又深入的了解,仅据评传中详细论及的莫言的作品篇目,即可以说,迄今为止,这是一部对莫言创作予以最大面积扫描的著作。其中,关于莫言生平、创作经历、创作背景、作品内容之类相关材料,虽大多已广为人知,但经由王玉结合自己对作品的品读,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予以整合与评述之后,使我们对莫言的创作个性、作品含蕴与文学成就等,从整体上看得更为切实,也更为清楚了。 在对莫言创作个性的把握方面,王玉可谓是用尽心思了。她以开阔的视野与翔实的笔墨,将莫言置于共时性的文学空间与历时性的文学长河中,通过多维度的比较,突显了莫言的与众不同。她这样分析了莫言与中国现当代其他许多作家的区别:与同时代那些重在揭露“文革”“伤痕”的作家相比,莫言在“文革”中经历更多的不是伤痕,而是“狂欢”,是一个乡村孩子们眼中锣鼓喧天、你争我斗,像是看戏一样的热闹场景;与经历过城市繁华,又因下乡而痛切体验到了乡村的贫穷与落后的知青作家相比,莫言是从乡村逃离到城市,又始终在牵挂着乡村的,因而内心充满的是与史铁生、王安忆、阿城等人不一样的躁动与焦虑;与同是地域色彩突出的陕西的贾平凹、河南的刘震云、东北的迟子建不同,莫言心目中的高密东北乡,绝对不是山东乡村的一个缩影,而是独特的,有生命力的,可以自我生长的新世界;与同具乡土情怀,但一直在力避丑恶,试图用美来疗治人间痛苦的前辈作家废名、沈从文、孙犁相比,莫言在许多作品中,是将乡村的丑恶与血腥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她经由对莫言不同时段代表作的比较,这样描述了莫言创作个性的形成:在早期的《黑沙滩》《丑兵》等军旅小说中,莫言亦曾受到过好人好事创作路线的框拘,但他能够很快挣脱,而转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高密地”上找寻、改装并留存记忆;在《红高粱》《十三步》等作品中,虽亦可以看出“魔幻”“意识流”之类的外来影响,但他亦能很快警觉自拔,而开始了对创新性的小说结构与文体的苦苦求索,于是,才有了花样不断翻新,不时在文坛上引起轰动的一部部长篇小说的问世。王玉认为,正因上述多方面的区别,正因不断地自我超越,“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 之类的标签,“魔幻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之类的“主义”,都不适于莫言,莫言就是莫言。这类综合性的比较评述,很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进一步意识到,莫言何以成为莫言。 与正襟危坐的学院派风格不同,在这部评传中,王玉常常是以散射状的思绪,以自己的切身感悟,谈论莫言及其作品的。也许正是与自己的女性性别相关,她这样解读了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让女性死去,男性留存的别一番意义:“我以为女性的死去在战争中更显残酷,因为她们并不是直接的反抗者,男性的活旨在保留民族的种姓,女性的死旨在叹惋命运的悲剧和彰显外来者的残忍。”她这样体悟了《天堂蒜薹之歌》的结构意义:莫言之所以设计一个诉说者,每一章前面都来一段瞎子张扣的说唱,是因一个时代会因为政权的压迫让所有的书本都说假话,而坊间流传则没必要为了政权说谎,因而这样的设计,也就更有利于体现普遍的、民间的、大众的是非善恶判断,也能使作品具有更为感人的真实性。她这样论及《酒国》:是探寻中国在转型时期“社会有何奥秘”的一则寓言,其高妙之处在于把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吃人”倒过来,变成了“人吃”, 走的是一条可以叫作“妖精现实主义”的道路。王玉的这类感悟与分析,都是颇有新意的,是值得深思的。 与散射状的思绪相契,王玉使用的是自由活泼的随感笔调,比如她这样比较莫言与废名:“废名擅长书写乡村田园中安之若素的一面,大家彼此不争吵,连情爱也不野蛮越界,彬彬有礼之处更像是深宅大院的才子佳人,含蓄得跟我们所熟知的乡村大相径庭”,“莫言在那个时代的饥饿早就把诗情画意想象成一桌子好菜吞进肚子里”,莫言“将山东大汉的血性奔腾展现在作品中”;她这样表达对《酒国》中人物的评价:“余一尺的确像个狂人,他的疯狂,以及他所带领的那一帮侏儒更像是浩浩荡荡讨伐今人的军队,想要叩问的是你们这些常人究竟是怎么了?缘何突然之间变成了精神的侏儒,被酒控制着,摇摆着,着了魔,也失了人性。”她这样反驳莫言的《蛙》是在对“诺贝尔文学奖”献媚之类言论,“《蛙》的题材注定不能畅所欲言,那就只能在国内外的元素混搭中让故事走出来。他心痛的是他的旁观,他的罪恶,他的过往,他献媚的是他的困惑,他的反思。”这类灵动飞扬,清新可读,颇近于李健吾风味的笔调,或许有碍于理论的系统性与明晰度,但在激发读者思考,使之能够更为主动地去理解莫言,去体悟其作品的特征与含蕴等方面,大概要比那些过于专业化的评论更有意义。 在这部评传中,我们还会看到下列另外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她以敏感的女性视角指出,莫言多半想要美化女人,想表现出女人的崇高,但又往往将女人丑化了,她们,或因美色而被迫妥协,或因美色自我妥协,以至于“通奸”和“偷情”成为她们寻找感情寄托的唯一方式。由于缺乏节制,莫言的小说有时不无游离主旨的冗杂,例如《酒国》中由余一尺讲述的那个小男孩与“杂耍女郎”的故事,即与“酒国”没什么关系,给人牵强突兀之感。她亦更为具体地论及了已为批评界指出的莫言小说的自我重复问题,如在莫言笔下的母亲身上,能找到几乎可以想象的所有苦难,在父亲身上找到几乎所有的谨慎,在爷爷身上找到几乎所有的传奇,在奶奶身上找到几乎所有的蛮横,在兄弟姐妹身上找到几乎所有的冷漠,等等。另如在《蛙》和《地道》中,都有为了躲避“计划生育”而挖的地道;在《扫帚星》和《梦境与杂种》中,都有用死老鼠冒充流产的婴孩的事件等。对此,王玉一方面表示理解,认为这决非是因莫言追求高产所致,而是因为:莫言像是一个被压抑过度的人,一旦爆发,就力图把所有记忆都说出来,生怕漏掉一点,以至于形成一种快速写作的习惯,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也就难免遗忘。但她同时也诚恳地表示:习惯于拿记忆说话,是危险的,所导致的雷同,毕竟是一缺点。由这类论述可以看出,王玉在这部评传中的学术立场是严谨的,并未因其对莫言的景仰而讳言她所感到的莫言创作方面的不足。 出自于王玉之手的这部《莫言评传》,也许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诸如理论分析还有点薄弱,内容也有点芜杂,有的看法,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这部著作,无疑是近年来莫言研究领域值得瞩目的成果之一。此外,透过其中的文字风采,聪敏悟性,求索精神以及学术品性,相信不少读者会与我相同,会生出别一种欣喜,会感到一位值得期待,有望大有作为的年轻学者,正在向我们走来。 2014年3月8日 后记 做个快乐的讨嫌人 2006年,莫言在上海大学演讲的时候,曾经说: 我对“80后”的作家充满敬意,当然也敬而远之。男人中最讨厌的就是十四五岁的男孩和我们这些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十四五岁的男孩老是想装大,老是想往大人圈子里混,所以讨人嫌。五十多岁的男人老是认识不到自己老,老是往年轻人圈子里混,招人嫌,要是向年轻女性圈子里混就不仅仅是讨人嫌的问题了,人家会说这个老东西老有少心活该死。所以别说“80后”了,“60后”我都躲得远远的。 我是个“80后”,还是彻彻底底的“85后”,而莫言呢?是个“50后”,还是彻彻底底的“55后”。从这一点来说,他说自己写了三十年小说,而我跟他差的就是整整三十年。多出来的三十年都写小说了,想来如果三十年是个巨大的代沟的话,那我只能用小说的想象力来思考这种差距,所以我的理解带着很多“80后”的理解,有人说我不自量力,有人说吃饱了撑的,因为写《莫言评传》简直是件要命的事情。就像饥饿吧?我一个城市里的小姑娘哪里尝过饥饿啊?去旅游找不到饭馆算不算?小时候放学贪玩回到家很晚,算不算饥饿?食物对于我来说从不匮乏,我怎么跟莫言感同身受。所以,我真的在招人嫌,不过我没装老,我作为一个“80后”在有了“10后”的年代,也已经差了30年,这说明我也老了。就因为这三十年,我乐意好好写这个东西,无论别人说我招了什么样的嫌,我很快乐。因为就算莫言成为这个世界上写小说最棒的人,他也承认“十年后肯定是‘80后’的天下”,何况他不是呢?所以我想这或者是个绝妙的组合,就是我以一颗“80后”的心来揣测他的小说,即便是不合时宜,即便不能全懂,但有一点,我是用心在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作家,如果人人都避嫌,那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怎样继续呢? 仔细想来,这还是我作为一个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所培养出的勇气,因为我看到的古人都离我很远,比莫言要远得多。我想谢谢张志忠、王尧、叶开、孔范今、杨扬……正是这些“老人”们的努力让年轻的我看到了莫言那么多资料。我想特别感谢杨守森老师,他将几十万字的文稿仔细看完,并深夜发来邮件提出了很多建议,这让我深深感动,也意识到要做一个合格的学者必须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他能在百忙之中为我这本书撰写序言,让我感到一位长辈对后辈的厚爱和殷切希望。我也想谢谢自己,因为很多年前,当我还在山东师范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很庆幸有个好作家跟我同一个故乡,让我看他的东西不至于陌生,谢谢我的亲人,他们给我讲过很多故事现在看来跟莫言说的故事差不多,只是我偶尔写点小说,而他以写小说为职业。 在写作中,有段时间我真的崩溃了,研究莫言的文章太多,莫言本身是个多产的作家,所以越写越多,莫言的散文和演讲处处透露着生命的智慧,这就更让人不忍放弃任何一个小的故事和话语。作为一个常常和写作打交道的人,我发现我无从下笔,不知怎样才可以写好。对自己的要求越多,就越难以下笔,这种感觉很快就变成了对自己的嫌弃,甚至很想大哭一场,或者干脆罢工。所以,谢谢我的爱人,他总是给我勇气,总是给我鼓励,否则我不会坚持下来。谢谢我的女儿,她是个“10后”,当我发现我要跨越“三十年”的时间去理解一个作家时,她的出现让我感觉到无限的可能。如果以后的她也喜欢文学,我想或者她也有兴趣去研究一个母亲故乡的作家,因为这个作家太会讲故事,她浪漫聪慧的小脑瓜不会讨厌这些传奇,谢谢生命的馈赠’,谢谢莫言没有写自传,如果他写了,我肯定没有他写得好,因为他的想象力和多年的小说锻炼应该会让自传成为一本章回小说,如果莫言真的看过这本书,我希望他说,你的确没招我的嫌,所以我先说声“谢谢”。 最后的最后,我想要感谢我生命中所有给我帮助的人,感谢我的家人给了我家庭的温暖,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后顾之忧;同时要感谢我的导师莫道才先生,没有他的理解和宽容,是没有这样一本书的;感谢教我作画、让我充满想象力的马骥先生;感谢我的师友的施战军、顾广梅、姜燕、梁潮、王明霞、田李青、卢艳、刘敏、姜红、项宁、唐迎欣、丁来先、徐克伦、何泳锦、崔金涛、冯强等老师;感谢我的人生导师汪金权、郑传寅、王景科、孙建元、黄伟林、张利群、覃德清、阙真、姚倩、曾繁亭、殷祝胜、廖国伟、李宗刚、陈玉秋诸位先生;感谢给我知识的胡大雷、李掖平、魏建、王恒展、王化学、刘靖渊、房福贤、周远斌、刘加夫、王开杨、姚建、陈长书、关永平、王德明、李乃龙、韩晖、杜海军、力之、李辉、孙桂荣、姜智芹、李红春、李乾坤、贾娇燕、刘铁群、海力波等老师;感谢我的室友李天韵、杨捷、黄雅璐在我怀孕期间给我的关怀,感谢亲爱的朋友韩雪峰、刘东美、安婷、张煦、宫岩、阚焱、王丁、张婷婷、王亚伟、韩江峰、唐龙、刘青杨、吕思睿、党青青、曹传真、王丽娜、马静、赵乐然、孟晓、韩国良、李涛、周广聪、程元、李小璇、刘淑文、李帅、陈冠霖、田娇、陈成、候永慧、胡明君、穆莉、黄寿龙、张广朴、龚荷诗、丁玎、韦小兰、魏小利、韩丽、岑贞霈、庞现贵、杨拓;感谢我的学长李宁、韦臻、张作栋、赵宝胜、岳晓英、杨颖、刘圣杰;感谢师妹张超男、李海梅、王家琪、张晨荷等。 特别感谢出版人陈赋先生对这本书顺利出版所作出的努力与坚守! 谨以此书献给他们。 2012年12月第一稿 2013年3月第二稿 2013年6月第三稿 2013年12月第四稿 2014年2月第五稿 书评(媒体评论) 通过融合幻想与现卖、历史视角和社会视角,莫言创造了一个复杂性堪比马尔克斯作品的世界,同时从中国古代文学和口述文学传统中找到了一个起点。 ——瑞典文学院 通常我们会认为,在一个约束很多的社会里成长的人,创造出来的东西也会受约束,可是莫言的想象力,既泥土又狂野,既荒诞又现实。 ——龙应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