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勤的《水土》这部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大事件,没有把农村和农民、基层干部简单地脸谱化,他们鲜活地存在,所有的情感都与大地一起起伏,让基层自己“说话”——有情感,但不倾斜,有主张,但不武断。
书中细腻生动的乡镇基层干部积体群像的本色描写,构筑了一个鲜活的更真实的现场。作者的笔下,这些小人物在另一角天空下隐忍地行走,没有霓虹灯、没有卡拉OK、没有咖啡和哈根达斯……清新的文字背后,有一种沉重是难以言说的情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水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肖勤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肖勤的《水土》这部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大事件,没有把农村和农民、基层干部简单地脸谱化,他们鲜活地存在,所有的情感都与大地一起起伏,让基层自己“说话”——有情感,但不倾斜,有主张,但不武断。 书中细腻生动的乡镇基层干部积体群像的本色描写,构筑了一个鲜活的更真实的现场。作者的笔下,这些小人物在另一角天空下隐忍地行走,没有霓虹灯、没有卡拉OK、没有咖啡和哈根达斯……清新的文字背后,有一种沉重是难以言说的情感。 内容推荐 肖勤的长篇小说《水土》摒弃了“官场小说”惯用的道德评判,真实地描绘了乡镇干部的生存处境、精神困境和情感状态。小说行文生动,俚语谐谑随处可见,但欢声笑语背后,却是贫困、官僚体制滋生出来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小说呼唤着理想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小说以正直但懦弱的医生向海为叙述者,徘徊镇的所有入,除了满怀理想主义来到徘徊镇的革命后代叶舞以外,个个都有自我盘算,都难免俗世的诱惑和困扰。但在某些特殊时刻,面对良心的拷问时,多数人往往暂时放弃自己的利益而选择正义。转型期的广袤大地上,苦痛在继续,矛盾在继续,隔阂在继续,但作品通过爱和善的积累,以点滴的行为缓慢而努力实现着社会改造的梦想。 目录 序 陈东捷 第一章 谁逼我修行 第二章 从坟墓开始 第三章 温热的仇恨与呼吸共存 第四章 被切割的现实 第五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第六章 疮流脓了人才急 第七章 给黑黑的长夜点一盏灯 第八章 请把我高高举起 第九章 报谁的恩 第十章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第十一章 回不去旧时路 第十二章 江浪之底 第十三章 你说要看梅花 第十四章 不要安慰我,我只是受了点伤 第十五章 权力是一根扁担 第十六章 有一种爱叫别离 第十七章 一地鸡毛 第十八章 命运是个破编剧 第十九章 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第二十章 穿过时空的守望 后记 试读章节 给黑黑的长夜点一盏灯 关键词——活着 二十二 一大早七点不到,院子里闹麻麻吵成一团,烦死了。 我翻身起床,想做几个仰卧起坐却肚子发胀,尿急。 打开门,眼前倏然一片白光,原来院子已白花花垫了厚厚一层秋霜。 大灰狗蹲在门口,慢腾腾嗅了嗅我的裤子,又懒懒走了。 上完卫生间楼下还在吵,我探出头看,竟是老犟。 老犟出院了? 我掏出手机问罐罐。 我日,管不住啊。罐罐在那头噼哩啪啦像炒豆子——这几天在医院里头液也不输药也不吃,劝啥子都不听,非要回来,我伺候我老娘住院都没这么上心我!哎呀算了,吃啥都没用,院长说了,半年几个月的就没了这人,由他。 我心头一酸。 你赔我白果钱。老犟的声音突然在我背后炸响,着实把我吓一跳。 我转过身,诧异地看老犟,前些日子在医院我们还好好的,都握手言和了,怎么今天凶成这样? 头晚没热水洗脚,脚掌有点痒,又没法挠,加上尿急,我难受地抬起脚在地上使劲跺了跺。 你跺个屁。老犟误会了,以为我要撵他走,一把揪住我衣服,说,还以为你良心好,原来你趁我住院做手脚把树给弄断了,你赔我树钱。 我低头看老犟的手,这手跟老犟的脸差不多,黑麻麻全是褶,几百年没洗过一样。 啥子树?我一头雾水,老犟你不要急,你刚出院,天又冷,我们办公室里说。 我和你说个鸡毛,你这个……你这个……老犟急得团团转,好不容易找到词——你这个披着羊皮的狼。 林正在楼下叫,老犟,下来,别闹。 我不闹,我今天就坐在你们政府等,你们不把钱给我,我就睡这里吃这里死这里。老犟一屁股坐在我办公室门口,一张脸气得青黑。 我也气,气得把要尿尿的事都忘了。 三十四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他有一天会成为大家嘴里的老犟,这名字不好听,埋汰人。 他明明叫方进喜,大方的方,前进的进,喜庆的喜。 但大家似乎已经忘了他的这个名字,搞得他也快忘了。也是,那段喜庆的、前进的日子早就过去了,那个几十年前徘徊公社戴着大红花把媳妇娶进门的先进分子方进喜也不见了。现在他是镇里出名的后进分子、钉子户,镇里有什么事,只要到他那里,保准“肠梗阻”,没办法,他也不是故意的,总之,什么事都有个因果,他总有他的道理。 他家祖祖辈辈几代人都是老贫农,大字不识一个,但他嗓子亮,喊号子喊得好,当过几天小队长,在寒婆湾也是个风风火火能干利索的人。田地的庄稼到了他手里,没有不听使唤的,当年公社办扫盲班,他和王代家的七姑娘王七妹一个坐左边柱子旁,一个坐右边门槛上,悄悄侧眼扫对方一下,又惊怕怕地扭回头。 明明那么小心,偏偏上课的妇女主任看出道道来,拉着他们到台子上一通表扬,说眼下反对封建迷信,就是要打破旧的恶俗,反对包办婚姻,鼓励自由恋爱。更没想到这事情还惊动了公社书记,说两个一穷二白的革命青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走到一起,实在是好得很。妇女主任从公社回来欢天喜地地告诉他和七妹,组织要给他俩办一个革命化的婚礼,他乍一听,吓得腿都软了。 七妹也是,飞红个脸,话都不敢答。 妇女主任急了,问到第三回,他先醒过神来,扭扭捏捏地点头。 不是吹牛,问问徘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没有见过比他和七妹还牛气的婚礼?生产队的晒谷场、碾房和谷桩树旁到处站满了人,田野里到处是滚烫的眼睛,热乎乎泥乎乎看着他和七妹。 可命像三节草,不知哪节好。这话应在他身上,生了小玉没几年,七妹得了病,腰痛。为啥痛,查不出来。白天痛、晚上痛,直到把个吃得苦忍得罪的好女人痛成了一株弯黄柳,门也出不得。 小玉长大些,成了七妹的拐杖,除了陪七妹,还陪他四处给七妹找草药。生在这样家里的孩子懂事得早,初中刚毕业,小玉就讲她要去打工。 那几年村里人做梦都在惦记一个叫深圳的地方,听说那里地上乱抓一把灰就捡得到金疙瘩,村子里到处都是迷登得走路打飘的年轻人,他们路过田埂,像一团团火苗,先是燃旺一两个,然后卷走一群两群,最后是一车两车。 那年的风大,没刮几阵,就把壮实的、饱满得像树上的黄金梨一样的年轻人们全部带走了。村村寨寨静下来,当妈的不用在晚饭后偷瞄姑娘的去向,看她钻进哪片林子和河汉去恋爱,当爸的也不用惦记着屋后头那几棵留着给孩子做家具的拐枣树。一开始大家都觉得省心,过了那一阵,才发现没了娃娃们,村子显老了。 大家开始发慌。 …… P141-143 序言 《水土》序 ·陈东捷· 初接触肖勤的小说大概是在2009年,她送来一部短篇,标题叫《暖》。 看完小说,我忍不住拍案叫好。作品强烈的现实感、复杂的人性内涵和精巧的叙述,让人怀疑是出自一位年轻的女作者之手。小说讲述的是当下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故事,面对这个中国社会突出的现实问题,近些年的文学作品中屡有表现,《十月》也刊发过一些类似题材的作品。但《暖》没有重复以往作品中对农村现实境况的正面描述,而是通过十二岁女孩小等的感受去触摸失去亲情和安全感的世界,为了对抗直抵内心的寒冷,她本能地去寻找微弱甚至虚幻的温暖,最终恍惚地扑向了放射着火花的电线。小等这个人物形象透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人想起那幅表现非洲饥荒的经典摄影作品:一个脑袋硕大、身体瘦小的黑人儿童无力地伏地不起,身后一只凶猛的秃鹰虎视眈眈在等待。看似简约的呈现背后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后来又约肖勤写了一个中篇《云上》,与《暖》一起发在《十月》 旨在推出优秀青年作者的栏目“小说新干线”,面世后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此后,随着稿件交流的增多,我逐渐明白了她写作中表现出的超出同龄作者的成熟的缘由。一是年纪轻轻便当了好几年乡长,整日在基层摸爬滚打,对农村现实的认识、对农村故事和人物的熟稔程度,自是比得于传闻要真切和深入得多,特别是一些细部的微妙处理,非局外人唾手可得。二是肖勤从小接受的文学熏陶。她父亲是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从她小时起就一直订阅《十月》等文学杂志。可以想见,早年的文学阅读经验不仅提高了肖勤的文学素养,对她后来作品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精神应该也有潜在的滋养。 现在言归正题,说说这部《水土》。 《水土》应该是肖勤的首部长篇。与她此前的中短篇小说一样,这部长篇仍然聚焦在她所熟悉的贫困地区乡镇生活,她写作资源中的富矿。如果说那些中短篇小说只是对准了其中的点和面,这次则试图进行全景式描绘。众多不同类型的人物依次登场,在同一个舞台上演绎着不同的人生。与同类题材作品相比,这部小说带给我们许多不同的阅读体验,让人隐隐感觉到作者创作的初衷和野心:她分明是想把众多时刻准备着鄙弃、漠视乡村的人拉回乡村去,至少让人知道,无论是再贫瘠的土地,都会有花朵盛开。 在《水土》创作中,肖勤起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名字:徘徊镇。这里的人、情、事都处于一种徘徊和迟疑的状态。面对造纸厂污染,党委书记在报恩与尽职问徘徊;面对爱情与信仰,副书记叶舞在等待与放弃之间徘徊;面对婚姻,向海的父母在靠近与远离之间徘徊;而主人翁向海则一直在留下和离开之间徘徊。但所有的人物,无论是倾向于天平的哪一边,理由都是深浓的爱和良知。 《水土》的独特之处,首先是摒弃了“官场小说”惯用的道德评判,真实地描绘了乡镇干部的生存处境、精神困境和情感状态。小说行文生动幽默,特别是涉及徘徊镇时,俚语谐谑随处可见,但欢声笑语背后,贫困、官僚体制滋生出来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压在各级乡镇干部头上,因为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冲到第一线去解决。久而久之,不管是书记、镇长还是普通办事员,面对问题是只能采用合法或不合法的土规矩去处理。因为身处困境之中,按正常的处理方式,许多问题根本无解。他们不是上层领导,也不是底层百姓,只能在夹缝中灵活使用良心、规则、智慧、野蛮等多种手段,艰难地维护自己的生存、人生理想和尊严。 其次,面对苦难和曲折,小说呼唤着理想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小说以正直但懦弱的医生向海为叙述者,徘徊镇的所有入,除了满怀理想主义来到徘徊镇的革命后代叶舞以外,个个都有自我盘算,都难免俗世的诱惑和困扰。但在某些特殊时刻,面对良心的拷问时,多数人往往暂时放弃自己的利益而选择正义。转型期的广袤大地上,苦痛在继续,矛盾在继续,隔阂在继续,但作品通过爱和善的积累,以点滴的行为缓慢而努力实现着社会改造的梦想。我想许多第一次阅读这部作品的人都会发现——基层原来是这个样子,它与我们从电视、新闻、报纸和微信上看到的农村截然不同,那些农村要么是歌舞升平的,要么是苦难绝望的,然而这部作品没有把农村和农民、基层干部简单地脸谱化,他们鲜活地存在,所有的情感都与大地一起起伏,肖勤没有像许多作品那样从上而下地去“评判”基层,而是融入其中,让基层自己“说话”。这是这部作品最为成功之处——有情感,但不倾斜,有主张,但不武断。 作品成功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外表粗鲁个性暴躁却最终直面矛盾勇于担当的党委书记何达,内心纯粹、意志坚定的副书记叶舞,一生悲苦却含笑逝去的农民老犟,智慧、坚守的民办教师孙修民等等,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性格特征。虽然小说涉及了不少沉重的话题,但有了这些性格迥异、生动自然的人物活动其间,使整个阅读过程意趣盎然,五味俱全。 在《水土》出版之际,肖勤嘱我作序。因冗事分心,拉拉杂杂写了这些,祝贺之余,也对肖勤未来的写作充满期待。
肖勤值得期待,这部《水土》同样值得众多离大山太远的人、离土地太远的人阅读和期待。 2014年6月于北京 后记 每天早晨走进病房,看着一个个漂亮的新生婴儿哇哇哭叫,张牙舞爪地向这个世界宣战,我心中充满感动。当我埋头在手术室里为这些新生的生命努力时,我总是会想起一群人——老张、老牛、老李(我突然觉得,我不能将李力看成小李,他值得我尊敬,他应该是老李),还有老秦、陈燕子…… 他们还在另一角天空下沉默隐忍地行走,没有霓虹灯、没有卡拉0K、没有咖啡和哈根达斯。 那是一片需要营养的土地,而他们就是土地需要的营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水土。 站在二十七楼的玻璃窗前,看着高得不能再高的天空.远处是层层叠叠的山峦,像江水,一波接一波,绵延向远方,让人想起这是古老又年轻的云贵高原。 银白色的飞机从我正前方划过,在天空留下一条白色的长尾巴。沿着尾巴的方向望过去是北面。 往北是城郊,那里有叶舞和她那个“恐怕是”老公建的公益聋哑初级中学,因为省里只有一家聋哑初级中学,装不下太多聋哑儿童,叶舞就干上了,没错,这就是她,这才是她,常人看来不靠谱的事,最是合她的念头,她一向如此,不走平常路,我早该知道的,难怪李力跟我说老天使小天使,也许在他眼里我就是那个懵懂不知事的小天使,修行太浅,牢骚太多。 往北是玉水,那里有我亲爱的李玉梅和金生,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尽力医治那些治得好或者治不好的病人。 往北是徘徊,我离开它那么久,却经常梦到它。 我在逃离了徘徊后无可抑止地爱上了它。 半夏问我为什么。 我便把猪婆陈燕子的故事说给她听,把罐罐吓得尿崩的故事说给她听,她一会儿落泪,一会儿笑得前翻后仰,开心无比。 我在半夏的笑声中微笑着回忆,回忆他们在我记忆中的样子。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行走或曾经行走在云贵高原泥土深处的人 2010年八月第一稿于遵义 2012年四月第二稿于遵义 2013年十月第三稿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水土》出色地表现了偏僻山乡生存的艰辛和人性的尊严,成长的裂痛与执着的追求,这是一部看了以后能深化理解和重新审视基层群体的小说,没有妖魔化,也没有歌功颂德,只有微凉的叙事,冷静的真实,无法还原的是文中人物的命运——即使是你想让他们舒展地活一次。 ——雷达(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历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 因为珍惜,所以公正。对肖勤来说,乡土同时又是她的“本地”,是“吾土吾民”。她不得不与“局外人”的眼光争辩,虽然她自己也常常心在局外。这复杂的境遇使她自觉地追求公正,她力图公正、体贴地看待那些农民、那些乡镇干部,由此,她在这部小说中展现了另外的景象:活的、生气饱满的乡土。正在艰难地确定自身的现代意义、建设自己未来的乡土。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名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 《水土》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乡镇世界,是努力发出一颗芽,让更多的人共同给予未来美好的期许——这里有着大量卑微却默默坚守乡土的脊梁,他们守着最微薄的尊严,以最贴近泥土的姿态付出。“作家应该在批判中建立希望的种子,而不是在批判中彻底毁灭希望,因为这些文字,至少我的孩子有一天是会看的,我希望她能在这里面看到爱,看到温暖和力量,而不是颓废和绝望。”我激赏作者自己的这段告白,是由于作品让我深为感动。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著名文学评论家 梁鸿鹰 《水土》塑造了乡镇基层关系中的干部群像,也从这一视角写出了新农村进程中平民的冷暖悲欢。新人的来去之旅.陷于坚硬而难以把握的基层官场,也走在脆弱又十分复杂的民生实地。理想的追寻在受挫中逐渐清晰,尊严的念头在生活中愈加结实。母爱,乡亲与同道,让有担当之心的成长者增强了定力。笔触向下,心愿向上,无论是对乡村世相的真切呈现还是对乡土人心的深入探询,这部小说都有许多不同于以往作品的新意。 ——施战军(《人民文学》主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