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的世事万象总是如过眼烟云,但是有一样东西是需要终生追求的,那就是智慧。当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留下道德五千言的领悟,道尽天地万物之理。列子御风而行的奔放,庄子逍遥拔俗的洒脱,无一不是感悟智慧后对人生的超越。
智慧需要用心去感悟。你不一定拥有学富五车的知识,也可能没有才高八斗的才华,但你必须拥有一颗善于思考、巧于感悟的内心,才能够在生活中通晓应有的智慧,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最终取得成功。
因此,真正成大事的人总是会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感悟智慧,为自己的人生铸就生命的火炬。大文豪萧伯纳的生活感言很值得我们思考:“生活对我而言,不是一根蜡烛,而是一支光芒万丈的火炬。”
要想让我们的人生更为成功和幸福,学会感悟吧!因为,成功人生是需要有所悟的,一个懵懵懂懂的人,他始终不会找到自己的方向。因此,本书是在总结前人对智慧认识的精髓中撷取了这人生四悟,挂一漏万地归纳了我们需要领悟的四种智慧。
第一是要觉悟守弱的智慧。“柔弱处上,刚强处下”,便是讲的这个道理。不言而喻,这是一种极具实用性的大学问。觉悟守弱的智慧,常常能够让我们在绝境中找到希望,从逆境中找到出路。 第二是要彻悟韬晦的谋略。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韬光养晦更为可取。
第三是要领悟观人的方法。一个能够读懂人心的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而对于敌方,了解对方的长处和弱点,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实生活中他们也才更容易赢取成功、享受生活。
第四是要感悟度心的真谛。俗话说“将心比心”,你要想赢得人心,就必须掌握人心的奥秘,这才有可能让别人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与你共事谋事。度心术是智慧的高端,有志成才和谋求发展的人们,掌握它尤为重要。
知守弱、懂韬晦、善观人、会度心是人一生的至宝,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这其中的奥妙,人的一生便拥有了成功和快乐的资本。
以弱示人是一种智慧
以弱示人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团结周围的人。
示弱能表现一个人实事求是的作风,客观上给积极进取者以鼓励。
要使示弱产生积极效果,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学历不高,经验有限,知识能力有所不足,有过种种曲折难堪的经历,来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应多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失败的经历,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的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表示出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到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主动地自我表示,自我表白,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下,无意之中衬人之长和被动地或被迫地表演。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特别是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之时。在很多方面,自己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事业之外,平时对名利应淡薄疏远些。因为你虽已取得一些成功也有可能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很不值当,不如分出大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的弱者。
不要简单地理解示弱仅是强者在感情上体慰那些暂时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的弱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它不仅能使你身边的“弱者”有所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减少或抵消你前进路上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还很有可能因为示弱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遇。对比一下《士兵突击》中的成才和许三多吧,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守弱曰强,弱可克强
柔弱、谦下是与坚强、争先相对立的品格,我们不应孤立地去品评,而必须与其目的联系在一起。一个人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为了正义的事业勇敢战斗、奋力争先,应当提倡;为了顾全大局,委曲求全,也值得赞誉。如果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刚强、争先就是恃强凌弱,是侵略。同事内部有不同的意见或遇到一点小矛盾,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动干戈,势必把事情搞乱;此时不妨学习水的品格,忍让一下,相互谅解,矛盾就可以化解。这一点还可以应用在军事上,对待敌人,根本的办法是刚强、是勇敢,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刚强的实力,但在战斗过程中,有时候也可以退让一下,采取“避实就虚、以柔克刚的战术。刚柔相济乃取胜之道,这种战术也可用于商战和企业管理。实际力量处于相对弱小的一方要“知其雄”、“守其雌”,通过“积小胜为大胜”,使柔弱逐渐转化为刚强。另一方面,看问题不仅要作正向思考,也须作逆向思考,辩证理解强弱之间的相互转化,不要囿于“弱”而畏缩,也不要矜于“强”而狂妄。
“柔弱胜刚强”,这对于现代企业的管理也很有启发意义。
“君不自贤,委任于臣,问询于民,则智者得立其功,勇者得行其志,愚者得效其力,于是乎能者辐凑,天下垂拱而治也,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即柔弱也;刚强者则不然,事必自为,自为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是故贤者乃去,于是乎国家倾危。”由此可知,柔弱便是借助他人之力,刚强则是事必躬亲。 柔弱为不争,刚强为争。运用到企业经营上来,则是指企业最佳的策略,是不与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主动示弱,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在处理一些小事情上,更应主动示弱,力求避开次要矛盾,重点处理主要矛盾。
柔弱即是见善则迁,知过能改,从谏如流,而刚强则是刚愎自用,顽固不化,执拗难通。所以,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来说,柔弱便极其重要!
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即是不刻意去做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如果管理者经常保持“柔”的姿态,就会永远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有利于无为而治。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贵柔尚弱,并不是意味着管理将是软弱无能,而是要以柔克刚,这是处于不衰、不败、不倒之地的好方法。
根据老子的哲学“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具有民主的风范,也就是以民心为主、以民意为主。一个领导者不能自以为是,要以员工之心为心,善于倾听员工的心声,能兼容并蓄,整合各种异议,那才能真正达到成功。所以,作为一名管理者,不妨把自己放到一个至少是在表面上“柔弱”的位置。趾高气扬、飞扬跋扈的管理者并不一定会受到下属的爱戴,而温文尔雅、谦逊有加的管理者往往会博得众人的喝彩。在内部是这样,在外部也同样如此,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也正如老子所说:“贵为身于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拓天下。”
当今社会,人们无不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积极地参与竞争,所以人人都争强好胜。而老子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居上。”老子在对人生和自然社会进行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认识到:在天地万物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内在因素,坚硬刚强的事物将逐渐失去生机,往往容易被毁坏;而柔弱的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表面上的刚硬往往并不是真正的强者,柔弱才是真正的强者。因此,老子说:“守弱日强。”要想持守柔弱这种真正的实质上的坚强,就要戒除表面上的刚强。P3-6
人世间的世事万象总是如过眼烟云,但是有一样东西是需要终生追求的,那就是智慧。当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留下道德五千言的领悟,道尽天地万物之理。列子御风而行的奔放,庄子逍遥拔俗的洒脱,无一不是感悟智慧后对人生的超越。
智慧需要用心去感悟。你不一定拥有学富五车的知识,也可能没有才高八斗的才华,但你必须拥有一颗善于思考、巧于感悟的内心,才能够在生活中通晓应有的智慧,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最终取得成功。
因此,真正成大事的人总是会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感悟智慧,为自己的人生铸就生命的火炬。大文豪萧伯纳的生活感言很值得我们思考:“生活对我而言,不是一根蜡烛,而是一支光芒万丈的火炬。”
要想让我们的人生更为成功和幸福,学会感悟吧!因为,成功人生是需要有所悟的,一个懵懵懂懂的人,他始终不会找到自己的方向。因此,本书是在总结前人对智慧认识的精髓中撷取了这人生四悟,挂一漏万地归纳了我们需要领悟的四种智慧。
第一是要觉悟守弱的智慧。“柔弱处上,刚强处下”,便是讲的这个道理。不言而喻,这是一种极具实用性的大学问。觉悟守弱的智慧,常常能够让我们在绝境中找到希望,从逆境中找到出路。 第二是要彻悟韬晦的谋略。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韬光养晦更为可取。
第三是要领悟观人的方法。一个能够读懂人心的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而对于敌方,了解对方的长处和弱点,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实生活中他们也才更容易赢取成功、享受生活。
第四是要感悟度心的真谛。俗话说“将心比心”,你要想赢得人心,就必须掌握人心的奥秘,这才有可能让别人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与你共事谋事。度心术是智慧的高端,有志成才和谋求发展的人们,掌握它尤为重要。
知守弱、懂韬晦、善观人、会度心是人一生的至宝,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这其中的奥妙,人的一生便拥有了成功和快乐的资本。
编者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