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毒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小林照幸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毒蛇》是日本著名作家小林照幸的处女作,是首届日本开高健文学奖获奖作品!它是描述一段医学史的长篇纪实小说,追寻了一个在消除灾害上投入了火热情感的人的人生轨迹。本书是一九九二年五月出版的《毒蛇》和一九九三年七月出版的《毒蛇(续)》于二000年二月出版的合并版本。

内容推荐

《毒蛇》是一本追寻一个在消除灾害上投入了火热情感的人的人生轨迹,描述一段医学史的长篇纪实小说。《毒蛇》是日本著名作家小林照幸的处女作!是首届日本开高健文学奖获奖作品!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奄美大岛和冲绳不断出现被烙铁头蛇咬伤的情况。亲眼目睹了灾难场面的医生泽井芳男,把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抗毒血清的改良和预防疫苗的开发。最终他到了台湾,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由台湾拓展到了世界。

目录

第一章 奄美大岛

第二章 从奄美到冲绳

第三章 类毒素

第四章 毒牙的队列

第五章 在台湾

后记

中文版后记

试读章节

昭和三十二年(一九五七年)七月,佐佐为了完成西南诸岛地方病的研究项目,要到奄美大岛进行第三次调查,他劝泽井跟他一块儿去,泽井同意了。

决定去以后,泽井在桌上摊开从佐佐那里借来的地图。除了山还是山的奄美大岛,当时有点城镇样子的只有名濑市。如果是现在,乘坐经由鹿儿岛的飞机,包括换机,只需要三小时二十五分钟,可当时却是一趟长途旅行,需要坐两个晚上火车,再坐一晚上船。泽井又打开日本地图看了看,原来要访问的地方在离鹿儿岛很远的南端,与冲绳交界。看了地图,泽井严肃的脸开始变得轻松起来。

决定了的行程,又经过仔细讨论后,泽井一行坐上了七月十日晚上九点三十分由东京开往鹿儿岛的“萨摩”号列车。同行的有佐佐,还有被誉为抗毒血清制作权威、泽井的导师宫崎正之助博士等人参加的学术考察团。

泽井这时想的并不是“这回我非得搞清楚奄美烙铁头的危害”,而是“最近太忙,这回休息休息”,更重要的是想追溯那段“南国岛屿的记忆”。

他们于十二日早上到达鹿儿岛,与鹿儿岛大学的阿布康雄教授(原传染病研究所研究员,专业是寄生虫学)会合后,坐上下午五点三十分的高千穗丸号轮船开始向奄美大岛进发。十三日早上八点左右,高千穗丸号进入沐浴在夏日阳光下的名濑港。一座座郁郁葱葱的山峰耸立在海岸边,像猫的额头一样的平地上挤满了民房。山边由于生长了许多苏铁树和香蕉等热带植物,显得色彩斑斓。

“总算到了。”

泽井看到这十多年都没见过的南国风光不禁兴奋起来,一边感叹,一边走下船来。

照在头上的强烈热带阳光,带给泽井一利在东京无法体会到的独特好心情,同时也让他想起了过去。

名濑保健所的职工们都出来迎接他们。到宿舍走路只需要五分钟,大家背着沉重的行李开始向宿舍走去。

路上碰到的男人们都只穿着一件衬衫和长裤,戴着麦藁编成的草帽,而女人们则是衬衫加绑腿,头上要么戴着麦藁帽,要么戴着头巾。穿草鞋的人很少,大多数都是赤脚。

被晒得黝黑的人们,看到穿着西装衬衣的泽井他们,全都低下头表示敬意。感觉很奇怪的泽井不禁向保健所的职员打听这是怎么回事。

“奄美回归日本以后,许多政府的视察员先生都到这里访问过。所以,大家都认为穿着西装衬衣的全是大人物。”保健所的职员解释说。

泽井、佐佐一行住进作为宿舍的奄美寮,放好行李后,他们坐下来休息。

“佐佐,看到这些人赤脚,真吓了我一跳。岛上的人们看到我们穿的鞋子,一定感到很吃惊吧。回去时把鞋子留给他们怎么样?”泽井笑着说。

佐佐说道:“应该是去年的事了。那天我们坐着吉普车到离名濑这里三小时路程的地方进行蛔虫病的调查,当时下着大雨。第二天天完全晴了,我们就出去干活。路上看到一位七十岁左右的老太太,趟水时把橡胶草鞋拿在手上。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就问她为什么拿着草鞋趟水。她回答说:‘这么贵重的草鞋,湿了以后弄坏了的话就不得了了。’听了她的话,我虽然感到吃惊,却也觉得不是不可理解。”

汗也干了,口也不渴了,泽井一行开始进行考察。

来到名濑保健所,所长内山裕博士带大家去参观烙铁头采毒所。虽然现在采毒所设在了保健所内,可当时却是在离保健所大约十分钟路程的一个小山坡上。

采毒这个工作包括捕蛇、饲养和取毒,十分危险,担当这个工作的人每天都是怀着“不知什么时候会被咬一口”的心理,忐忑不安地度过的。这一点,到现在也没什么变化。

那时的采毒负责人是名濑保健所第七代采毒人小野继男。

在这里,泽井第一次见到了烙铁头。

房间空地上堆放着的金属网笼中,关着好几条两米多长,身体的周长可能有二十厘米的烙铁头。烙铁头的身长平均为一米五左右,所以这些都是属于比较大个的。这些烙铁头都是以捕蛇为生的人捉来的,保健所以每条两百圆的价格进行收购。当时中等白领的月工资为三万圆。

内山所长告诉大家:“保健所之所以收购这些蛇,主要是想消灭烙铁头,每年大概要收购一万三千条。另外,从回归后的昭和二十九年(一九五四年)一月开始,民间的从业者,也就是那些专捉烙铁头的人,以捕蛇名人南竹一郎和原宫哉为首,成立了‘捕捉烙铁头合作组’,现在有二十名左右的成员。这个奄美大岛和德之岛就像合作组的庭院一样,每年这里收购的一万三千条蛇中有将近一万两千条是这个捉蛇合作组捕捉的。保健所也经常得到他们的指导和援助。”

P5-7

序言

我与本书的主人公泽井芳男先生相识于一九八九年五月。当时我所在的广西医科大学与广西科协一起,承办了那一年在桂林召开的国际毒素会议,我在会上负责接待日本客人。记不清当时是如何谈起了广西的毒蛇,我因为并不熟悉毒蛇的种类和咬伤的状况,曾找了几位中方的学者一块儿谈,我担任翻译。我记得其中有我非常尊敬的专事蛇毒研究的,已故广西医科大学的汤圣希教授。当时就定下了共同在广西进行蛇伤调查研究的意向,由我负责今后与日方的联系。

第二年,根据双方的安排,我负责带队对广西部分地区的蛇伤状况进行了预备调查,也得到了不少数据。一九九一年七月,中日合作调查正式开始,日方的成员是日本蛇族学术研究所所长泽井芳男夫妇、后来的所长川村善治、现任所长鸟羽通久,还有一位就是本书的作者小林照幸。小林那时还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就读于日本明治药科大学,因为仰慕泽井先生,而且当时正在写这本书,就自费跟着来参加调查。泽井先生因为年纪大了,只参加了前几天在广西梧州的调查后,就先行回日本了。剩下三人和我方四人加上司机,在广西辗转两个月,几乎跑遍了广西,除了调查工作,日本客人也着实领教了中国人的饮酒文化。

那时小林的书已经完成了前面两章。他拿给我看,我觉得挺有意思,在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我摘译了其中一部分,取名《泽井的故事》,分五期连载于《蛇志》上。

后来,这本《毒蛇》一炮打响,从此改变了小林的人生。《毒蛇》获奖并出版后,小林一鼓作气,出版了《毒蛇》续集,也就是本书的第四和第五章。然后,他毅然从正在就读的大学退学,专事纪实文学的写作,至今已出版了三十多部作品,成了一名相当有名气的作家。

本书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书中的人物均实有其人。主人翁泽井芳男先生是一位极富同情心的学者,就像本书所描写的那样,他把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毒蛇咬伤的治疗与预防研究。在他还在世的那些年,日本蛇族学术研究所在他的打理下,办得有声有色,还出版了一份在国际上发行的英文杂志《The Snake》。我曾两次带国内的代表团到研究所参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九九七年,应日方之邀,我参加了他们在日本群马主办的一次国际毒素研讨会,在会上我还作了广西蛇伤状况的报告,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泽井先生。一九九八年,我调到广西中医学院工作,虽然去过日本,但因时间关系,一直没有机会再访研究所。二。一。年四月,我在本书作者小林照幸的陪同下,再次来到群马,走访了研究所,见到了泽井夫人和当年一起进行调查的其他研究人员。遗憾的是,泽井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研究所也大不如前了。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过去讲得很多,但现在似乎少有人提到了,那就是: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我觉得泽井先生正是那个在陡峭山路上攀登的人。

年初时,我跟小林说想翻译他的这本书,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令我十分感动。我自认为是很努力了,但水平所限,不知是否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原著的精神。但不管怎样,我觉得这已足够成为对泽井芳男先生的一个纪念。  另外,原书第四章由于是续集的第一章,在第一节里重述了第一到第三章的内容,作为同一本书的连续,显得有些重复,缺乏连贯性,故已删除,但对本书的内容无任何影响。

王乃平

二0一0年九月

后记

本书是一九九二年五月出版的《毒蛇》和一九九三年七月出版的《毒蛇(续)》于二000年二月出版的合并版本。

现在,由王乃平先生翻译成中文出版,能够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也了解泽井芳男先生,我觉得非常高兴。

我与王先生的相识,可以追溯到一九九一年的七月。

在本书的“后记”里我也提到过,我参加了一九九一年七月到八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的中日共同毒蛇咬伤危害调查,在那五十天、六千公里的行程里,我一直和王先生在一起。

二0—0年四月,王先生来到日本,相隔很久后,我又一次得到了与旧友相见的机会。我们一起到了群马县的日本蛇族学术研究所,与当年调查队成员的研究员先生们重温了过去岁月的友情,但遗憾的是,泽井先生已经辞世了。

泽井先生于二00四年一月三日,九十一岁时去世。我如果没有遇到泽井先生,也就不会遇到王先生。这么想的话,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只能说是不可思议。

作为本书中心舞台的奄美大岛所属的鹿儿岛县的县报(由代表这个县的报社发行)《南日本新闻》,曾邀请我写了一篇悼念文章。

作为中文版的后记,我将其引用于下。

悼念“奄美的救命恩人”泽井芳男先生

奄美群岛去年末迎来了回归日本五十周年。

奄美这五十年间特别要书写的变化,我想举出的是烙铁头的威胁已成“沧海桑田”了。

在群马县医院,元旦那天泽井先生迎来了九十一岁,可是第三天他就去世了。

虽然由于交通设施的完备和开发的影响,烙铁头已经减少,可是烙铁头咬伤的患者现在每年还有超过一百人,其中也还有一个左右的死亡者。

回顾一下历史,回归前后的一九四七到一九五七年的十一年间,奄美大岛和德之岛一共有三千五百五十三人被咬伤,每年平均三百二十三人,咬伤主要发生在干农活时,一百一十六人死亡,年均十点五人,死亡率约百分之三。

烙铁头的危害在于就算幸免于死,也会发生以咬伤部位为中心的肌肉腐烂(坏死)。大范围的坏死就需要做手足的截肢手术。

从奄美回归日本前半年的一九五三年四月开始,泽井等人被任命在东大传染病研究所(现在的东大医科学研究所)制作烙铁头抗毒血清。他们既没有见过烙铁头,也没有见过患者,只是机械地制作血清,然后发往奄美。

泽井先生生前经常这么说:

“我人生的转机就是一九五七年六月,四十四岁时第一次对奄美大岛的访问。那时候,到奄关去需要四天的时间。从东京的上野车站坐整整两天卧铺特快到西鹿儿岛车站,在鹿儿岛市住一晚,然后再坐一晚上的船!”

如今,东京和奄关之间飞机直行只用两个半小时就可以了,泽井先生的感慨可以理解。

在还没有烙铁头抗毒血清的一九。四年以前,烙铁头咬伤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二十。

从数字来看,抗毒血清确实有效,泽井先生的工作就是尽快让死亡率降到零。

但是,初次访问奄美大岛的第一天就让泽井等人目瞪口呆。

在名濑市的医院里,有很多因手或脚大范围腐烂而忍受痛苦的患者住院,他们的肌肉和血液散发出强烈的腐败臭味。

那时的抗毒血清是液体状的,需要冷藏保存,有效期只有一年。如果是名濑市的中心地段那还有电,但在不断出现咬伤危害的部落里却没有电,血清只能保存在神龛或屋檐下。抗毒血清的有效成分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发生变性,效果降低,出现坏死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泽井等人马上对当地这些过去一直不了解的情况进行了反省,第二年的一九五八年开发出了可以保存在常温下的冻干血清。可以常温保存的血清和疫苗的开发,都是世界上的第一次尝试。

另外,为了能让血清将坏死抑制到最低限度,他还大力提倡将注射方法从咬伤部位局部注射改为静脉注射。

泽井先生确立了就算被咬伤,也能最大限度进行治疗的方法。直到八十岁为止,他每年都要到奄美的现场去,不断思考改善的方法。虽然由于交通基本设施的完善,从咬伤地到医院的搬运已经可以顺利进行也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高效的血清加上适当的给药方法,使得重症坏死现在已经没有了。

从回归时开始,许多学者都访问过奄美,但对烙铁头抱有强烈的关心,持续进行走访,舍弃在东京大学的出人头地,终生投入到这一研究中的,只有泽井先生一人。

尽管也可以说是作为当事人的责任,但假如没有泽井先生,或者泽井先生没有见过重症坏死的患者,那么烙铁头咬伤能得到改善吗?即便能够改善,也恐怕要推迟好几年。想想泽井先生的为人,我不由自主地这样想到。

另外,将在奄美所实行的技术用于东南亚这一国际贡献,却很意外地不为人所知。

去年十二月,泽井先生住进了医院。

十二月十七日我去看望他,这是我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躺在病床上的泽井先生微笑着说:

“下个星期是奄美回归五十周年啊!”

这就是为了奄美的民众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把自己的半生都献给了烙铁头毒研究事业的泽井先生。

他是“奄美的救命恩人”。

二00四年一月二十九日《南日本新闻》上午版

我想再次感谢为《蛇毒》中文版出版而尽力的王乃平先生!谨以此书献给泽井先生。

小林照幸

二0一0年八月二十六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8: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