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苏涛所著的《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以战后香港国语电影的文化政治为主轴,分为三部分,分别从电影文化史、文本分析和导演论三个研究角度,重构香港电影的“中国脉络”和流散文化。运用不同的研究角度,看来有点混杂,但在苏涛博士的笔下,却又自成系统……颇有见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苏涛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苏涛所著的《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以战后香港国语电影的文化政治为主轴,分为三部分,分别从电影文化史、文本分析和导演论三个研究角度,重构香港电影的“中国脉络”和流散文化。运用不同的研究角度,看来有点混杂,但在苏涛博士的笔下,却又自成系统……颇有见地。 内容推荐 由苏涛所著的《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打破传统电影史写作的局限,将香港电影放在华语电影发展及转折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以香港为中心,讨论冷战背景下华语电影之间的互动及影响。 《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以香港电影为主要论述对象,从历史、类型、文本等方面切入,试图以新的框架和扎实的史料重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香港电影。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部分 战后初期香港电影的文化政治 1. 香港左派电影的另一个面向--以大光明影业公司为中心 2. 时代转折、政治形塑与艺术探索--兼论1949年前后内地与香港电影的互动 3. 上海传统、流离心绪与女明星的表演政治 --长城影业公司的创作特色与文化选择 4.女明星的银幕塑形:李丽华与战后香港国语片 5.“南来影人”、流亡意识与传统的焦虑--卜万苍香港电影生涯侧影 6.“电懋”电影中的女性身体、现代生活方式与都市空间 第二部分 武侠/功夫片的类型、作者与文化想象 7.厚积薄发 一鸣惊人:胡金铨“邵氏”时期的创作 (附:胡金铨创作生平年表) 8. 浪漫暴力、男性身体与去势焦虑:张彻的武侠片、功夫片 9. 权力、性别与"形式的意识形态":楚原的奇情武侠片 10. 功夫、谐趣与传统的回归:刘家良的功夫片 11. 功夫喜剧:类型、风格与文化想象 第三部分 家国想象与本与建构 12.《秋海棠》与《红伶泪》:一株海棠,两种风情 13.《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传奇、古典美学与南来影人的"家国想象" 14.《董夫人》:主体欲望的诗意描摹与女性主义 15. 《精武门》:功夫、暴力与国族想象 16.《半斤八两》:嬉笑怒骂中的人性批判 参考影片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香港左派电影的发展、演变及创作特色,已成为华语电影研究及历史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已有海内外多位学者对此给予关注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关于香港左派电影的研究,始终缺乏一个相对明晰的“中国视角”。在笔者看来,中国内地的香港电影政策,便是这种“中国视角”的重要体现。笔者希望以此为切入点,并结合新发现的材料重新审视和分析这段历史。本章拟讨论1949年前后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的政策,主要从左派制片机构的创建与整合、中共在香港电影界的统战工作,以及中央政府对香港左派电影创作的指示等方面展开论述,并重点分析该阶段内地的政治局势对香港电影的影响、中共香港电影政策的制订及其影响等问题,力图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香港电影政策作出新的解读。 一、香港左派电影公司的创建与整合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香港倾向进步的电影公司已有数家,如大光明影业公司、南群影业公司、南国影业公司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新的形势,中共香港党组织对左派电影公司的布局作出新的调整:一方面组建新的制片机构;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制片公司进行改组、整合。 1950年,中共香港党组织发起了一个同人合作社性质的制片机构,即五十年代影业公司,目的是“团结留在香港的一些进步电影工作者”,为其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五十年代”存在的时间不长,仅出品了两部影片,即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题材的《火凤凰》(1950,王为一导演),以及由三个故事组成的《神·鬼‘人》(1950,顾而已、白沉、舒适导演)。其后,“五十年代”的很多成员返回祖国,另有一部分加入了“龙马”。 1950年成立的“龙马”,是在中央的支持下建立的一家重要左派电影机构…,创办者为费穆,主要出资人为制片家吴性栽,总经理由费鲁伊担任。“龙马”以制作严谨著称,出品的影片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和社会批判色彩。1951年,费穆的去世和吴性栽的退出,给“龙马”造成巨大打击。为了解决“龙马”困局,凤凰影业公司于1952年应运而生,正如演员韦伟所说,“龙马赔得太厉害,结果只好组织一家‘兄弟公司’,就是凤凰”。 除了上述新组建的制片机构外,香港左派电影公司在1950年前后经历了大范围的改组与整合,最典型者莫过于“长城”。1950年初,长城影业公司(即“旧长城”)实施改组,原创建者之一张善琨退出,航运大亨吕建康为公司注入资金,公司易名为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即“新长城”)。至此,“长城”成为由左派主导的电影公司。除了上述制片机构之外,成立于1949年夏的香港南方影业公司,是一家负责向香港及海外地区发行中国内地影片的机构,亦是香港左派电影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语制片公司通过改组或组建的方式整合力量的同时,粤语片方面也出现了重要的变化。1952年,新联影业公司(即“新联”)成立,力图“团结一些有社会责任感、渴望提高粤语电影水准的朋友一起努力改变粤语电影的面貌”。同年底,吴楚帆、白燕、张活游等21位电影工作者组建中联电影企业公司(简称“中联”),使进步力量在粤语制片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加强。 事实上,倾向进步的制片公司绝不止上述几家,此外尚有多家小型公司或独立制片公司,但因其规模较小、出品影片较少、存在时间较短而被研究者所忽略。例如,在国语片方面,有新世纪影业公司(1952年成立)、艺文影业公司(1953年成立),以及万利影业公司等;在粤语片方面,除了“新联”“中联”之外,还有多家隶属“中联”创作组的制片公司,以及其他一些独立制片公司和“一片公司”。 P21-23 序言 关注香港电影很多年了,近来我常想一些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内地学者研究香港电影如何有所创新?如何梳理香港电影与整个中国电影发展的关系?是否能够出现不同的观察和分析角度?最近翻阅苏涛的书稿,一些想法逐渐清晰起来。 按照习惯说法,中国电影主要分为内地电影与台港电影。人们通常把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分开进行研究,这不仅限于电影业,实际上涉及所有领域,显然是政治历史因素使然。但是,这很可能遮蔽了一些实际存在的现象,因而有一些重要的历史及理论问题可能被忽略。例如,有些电影人的活动是跨越内地和香港这个历史界限的。 与此相关的是时间的连续与断裂。1945年二战结束,1949年新中国成立,都是伟大的历史关键点,均造成巨大的历史转折,但是也因此导致一些电影进程发生历史断裂,使得一些电影人的生涯跌宕转折,一些电影活动被社会遗忘,一些电影现象成为电影学术研究的盲点。有些电影人物的重要性可能被忽略,例如苏涛重点研究的李丽华:她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不是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人物,但是她的特点正在于连续在几个时期都有电影活动,能够把内地与香港的电影历史自然衔接起来,因此成为极具代表性的跨时代、跨地域的人物。 这不仅是一个历史分期的断裂问题,也涉及电影人的政治选择和政治命运。众所周知,受历史因素影响,自香港战后开始,电影人出现比较鲜明的政治态度的划分,分成“左”“右”两派。1949年之后,冷战将意识形态的对立加剧,一切以政治划线,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亲中与亲台,等等,形成简单明了的思维模式,其影响至今不绝。苏涛的研究提示我们,事情并非那么黑白分明,往往存在另外一些可能,“左”与“右”并非截然分开,一成不变,“左”“右”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如果完全按照政治标准划线,就难免将政治的复杂性做简单化处理。苏涛尝试回归历史原点,梳理演变脉络,不仅还原历史真实,还有助于克服我们想当然的思维方式,对于理解复杂环境中人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大有助益。 苏涛的研究也涉及特定历史时期香港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电影研究将电影分成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是一种历史进步。显示创作者个性的艺术电影,被称为作者电影;满足观众一般观赏需求的商业电影,一般为类型电影。在判定何者为佳时也是各执一词,前者主张艺术至上,后者强调市场决定。以此生发的理论论述固然都有道理,但是这种思维方式极易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式。它永远正确不容质疑吗?以香港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论,完全按照欧美划分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标准生搬硬套,显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苏涛的研究以武侠动作片为例指出:一方面武侠片有可能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即使是商业电影中的武侠片类型,表面看似简单,实际上如果研究者能够深入开掘,也能够从中感悟到独特的美学特征,阐发出复杂丰富的含义,因此,一些武侠动作电影也是符合我们对于“好电影”的理解的。 新一代学者在进行电影研究时采用什么方法?这也是我感兴趣的问题。观察苏涛,他的研究方法新鲜而务实,是将哲学的综合方法与历史研究的新成果相结合。 现在比较有成绩的内地电影学者,在电影理论方面不再孤陋寡闻,多少都受过多方理论训练,只是每个人并不坚守某一种,多为杂取各家,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这也是苏涛采取的研究策略。他看中的并非新颖研究方法的炫耀,而是回归到学术研究目的本身,重在课题的选择和观点的出新。不是盲从主流观点,但是也并非刻意颠覆旧有观点,而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看法。对于一个独立的研究者来说,这是走入学术研究轨道的必经之途。 苏涛的研究应该属于史学研究与艺术批评相结合。既然属于一种历史研究,必然涉及治史方法。他遵循历史研究的重要原则,重实证,重视史料。史学研究要有新意,应该开辟新史源。他的经验是高度重视影片文本,对重点影片进行文本细读。过去内地学者看香港电影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冷门电影,无从看到,根据文字资料就妄加评论,这种状况应该终结。另外,苏涛竭力挖掘新的文字资料,将一些过去很少出现的报刊、资料等纳入史源,文章读起来惊异连连,陌生而又令人信服。 历史发展契机带来的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领域拓展。过去的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代表国家立言,比较注意宏观角度,习惯高屋建瓴,通观全局,建构庞大体系,以论带史,先确立观点,再找史料,由于缺乏实证,难免空话连篇,表面“政治正确”,却欠缺自己的观点。这代年轻人可以比较多地独立思考,代表自己发言。 苏涛的研究放弃建构宏观体系,但也并非小题小做,常发现一些边缘地带的偏门课题,深入开掘,适度展开,独立成章,言之有物。各个问题之间有所勾连呼应,构成一定的问题集合,隐约透露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也有了总体性的倾向性,但是并不急于做出宏观结论,似乎暗示,研究尚未到瓜熟蒂落的阶段。 苏涛的史学方法与宏观史学不同,应属微观史学,不注重归纳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而是把关注点放在具体的个人,关注在历史进程中个人的独特命运,以及个体的精神气质。每个研究对象身上承载着历史使命,代表着一定的符号,需要挖掘和阐释。他们也许不是伟人,但是只要在那个时代出现,就是一个文化标本,很多问题在他们身上凝聚,这些正是分析的重点。当然,这种研究与纯粹的史学考据和研究有区别,是历史研究与文艺批评的结合,必然融入研究者更多的情感因素,受到个人精神因素的影响。他的研究不仅表达了对研究对象的尊重,也把读者带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折射出时代的心态与情感,不免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 苏涛尚年轻,学术道路漫长,研究有待炉火纯青,但是给我们的启示却是丰富而有益的。 后生可畏,亦可期待。 2014年4月12日夜 后记 如果从2004年考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专业研究生算起,今年已是我进入电影研究领域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我从一个对电影懵懂无知的学生,变成了以教书为业的职业研究者,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其中的甘苦、困惑、愉悦、收获全都积淀在心中,犹如电影片段一般历历在目。这本小书可算作我对这十年来学习、研究的一个小小总结,尽管深知此书的浅薄、零散,仍不免敝帚自珍。 我对香港电影的兴趣始自研究生阶段,并一度着迷于香港的武侠片、功夫片,并以此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尝试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经过一番挣扎和摸索,从2012年开始,我将研究重心转移至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的香港电影史。几乎是在无意间,通过模糊的影像片段、泛黄的旧期刊纸页,伴随着扑面而来的霉味,我发现了一个如此丰富驳杂而又有趣的香港电影史:在历史转折关头,大批上海影人南迁香港,以客居甚或“流亡”的心态在此落脚,将上海电影的传统带到这个英国殖民当局统治下的小岛,并由此引发华语电影的分流与裂变;在政治局势复杂微妙的香港影坛,既有身在香港、心向祖国的左派电影工作者,也有与台湾国民党政权关系密切的右派影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引入关注。尽管时代久远,很多事件都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甚至遭到人为的遮蔽和遗忘,但是通过反复观看影片文本,仔细翻阅当年的文献档案和原始资料,一段不同于想象之中的香港电影史逐渐浮现,令我兴奋不已、欲罢不能。 本书的出版得到多位师长、朋友的帮助。胡克教授最早阅读了本书的初稿,在鼓励之余还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为本书拨冗作序。胡老师深厚的学养,以及宽厚、平和的人生态度令我受益良多,老师的教诲、鞭策和期望,令我既感动又惶恐。傅葆石教授是当今世界研究香港电影史的权威学者,我曾不揣冒昧地将几篇习作发给他指正,不想竟得到他的鼓励和肯定,此后他又多次通过电子邮件与我沟通交流。此次傅教授慨然应允为本书撰写序言,实在是我之幸也!李道新教授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中国电影史学者,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史方法对我影响颇深。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曾多次向李老师求教,并得到他的指点和帮助,谨致谢忱!罗卡先生是我敬重的香港电影史专家,之前曾多次与我通过电子邮件沟通。2011年底赴香港搜集资料时,终于有机会见到卡叔,在香港西湾河附近的一家小咖啡馆里.卡叔与我有一次愉快的长谈,他对香港电影史的熟稔,以及平易、谦和的态度,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2014年初的台湾之行给我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此行幸得王少华女士及林盈志先生的大力协助:少华姐对我们的关照可谓无微不至,甚至帮我们规划好了行程;盈志兄则在资料收集方面给予我大力支持,甚至任由我在他的个人收藏中“大肆劫掠”。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本小书也见证了这段因电影而起、跨越台湾海峡的友谊。好友沙丹与我意气相投,我们曾多次就书中的问题深入讨论、相互启发,他慷慨地让我分享了大批珍贵资料。好友小宇从海外带来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各种电影画刊,若没有这些“宝贝”的支撑,本书的写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本书的责任编辑姜贞是我的老同学.正是她的不断敦促和细致编校.才有了本书的问世。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周彬先生为此书的出版花费了大量心血,谨此致谢!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部分章节的删节版曾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衷心感谢吴冠平、陈宝光、王纯、谭政、张煜、张文燕、檀秋文、杨文火等诸位编辑师友的肯定和帮助。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电影学专业研究生李频、何超与我合作完成部分章节的写作,符辉在资料收集、整理方面也提供了不少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在第一本学术著作付梓之际,要特别感谢我电影上的启蒙老师——陆绍阳教授,当年若不是他将我带进电影艺术的大门,或许我此生都不会和电影研究发生任何关联。陈旭光教授是我学术道路上的领路人,多年来对我关心、鼓励、帮助,我始终感念于心。最后,感谢父母、妻子和妹妹对我毫无保留的支持、毫无怨言的奉献,以及没有底线的宽容,谨将这本小书献给他们。 苏 涛 2014年4月1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