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乔周主编的这本《道德经全集》为“家藏御书房”系列图书,其内容是老子的洞见真谛的为人之道,堪称最透彻、最实用的国学典藏,也是唯一一本囊括古人注解和现代名家对国学精辟理解的经典。其编排灵活,内容丰富,旁征博引的阅读延伸,具有很强的阅读趣味。实用的分析解读,帮您将国学智慧迅速转化为世事洞明的人生指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德经全集(洞见真谛的为人之道)/家藏御书房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春秋)老子 |
出版社 | 古吴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乔周主编的这本《道德经全集》为“家藏御书房”系列图书,其内容是老子的洞见真谛的为人之道,堪称最透彻、最实用的国学典藏,也是唯一一本囊括古人注解和现代名家对国学精辟理解的经典。其编排灵活,内容丰富,旁征博引的阅读延伸,具有很强的阅读趣味。实用的分析解读,帮您将国学智慧迅速转化为世事洞明的人生指南。 内容推荐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春秋时期道家学派鼻祖老子李耳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共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这部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 《道德经全集》吸取了各版《道德经》精华,在对原文、注释、译文认真考证的基础上,精选了王弼、王夫之、南怀瑾、冯达甫等古今名家批注,并以现代眼光重新解析经典,博引古今典例,抽丝剥茧,为您全面呈现这部千古奇书中蕴藏的无限智慧,力求带给您一部感悟经典与学以致用并重的《道德经》。 这本《道德经全集》由刘乔周主编。 目录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试读章节 道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法则,万事万物也只有遵循这些法则才能按其相生相长的秩序存在,从道的三大法则里我们就能看出道的魅力之所在: (一)道的永恒及其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二是表示道之性,即由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 (二)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广慈博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无为而无不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能够适应环境的东西被选拔出来,并保存下去,同时一切不能适应环境的东西则被淘汰掉。古人说:“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只不过是人胜天是近而显,天胜人是远而隐。苏轼就此言道:“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然以远久见闻考之,天胜定可必矣!” (三)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和谐作为哲学范畴其内涵可界定为:各方面的相互协调、适应、融洽,是一种适度的比例关系。和谐是我们称之为妥善、美好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谐的范围可分多个层次。有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坐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有以国家为中心坐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和谐,国内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和谐。 老子对这一基本法则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这一法则重视、追求和保持事物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触类旁通 通典 木匠之道亦不可道 春秋时期,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有一天,齐桓公在殿堂上读书,一个木匠在殿堂下制作车轮,因为他善于制作车轮,所以人们称他为轮扁。轮扁看到齐桓公正在伏案读书,就放下斧凿走到殿堂前,向齐桓公问道:“请问君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书里说的都是一些什么话啊?”齐桓公觉得一个木匠会对他读什么书感兴趣实在难得,于是就把轮扁叫上殿来,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话回答说:“我读的是古代圣人的书,书里都是圣人说的话。”轮扁又问:“那敢问君王这些圣人都还活着吗?”齐桓公笑笑说:“你真是个木匠啊,圣人当然不可能活着了,他们早就死了啊!”轮扁若有所思地想了想,然后说:“既然这样,那么君王您所读的书里的话,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一听这话很不高兴,把脸一沉,说道:“大胆轮扁,一个小小的车轮木匠,胆敢如此放肆。本王现在命令你对刚才的话作出合理解释,否则,将你就地正法!”可是轮扁并不害怕,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小人并不是有意冒犯大王,我是从我制作车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车轮的制作不同一般,有的做得快,有的做得慢。制作得慢,虽然既省力又舒服,但是这样做出来的车轮是不牢固的。制作得快,虽然效率很高,制作得多,但是却要受累,而且由于速度快会导致木头砍不深,做出来的车轮就有可能不合卯,显然也不是做车轮的好办法。凭我几十年做车轮的经验,我认为,要做好车轮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不紧不慢,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这样才能做出好的车轮。” 齐桓公问道:“你讲了这么一大通,什么做车轮不做车轮的,这究竟与我读书有什么关系呢?为何说我读的都是古人的糟粕呢?”轮扁接着说:“那么怎么样才能不慢不快,又得心应手呢?这里面的技巧只在我心里,嘴上是说不清楚的。要获得这些技巧只能从制作车轮中寻找。就像我的儿子,他想学习做车轮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我却不能给他说明白,因为这是说不出来的,所以他就学不到这门手艺,一直不能继承我。因此,我虽然年近古稀却还在做着这项工作,直到我死了,这些技艺就会跟我一起埋进坟墓。如此看来,古代圣人们的道理和思想也早已随他们一同死去了。留下来写在书中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 评论 区区一个小木匠能将简单的生活常理应用于高深的哲理中去,实在可以称得上生活的有心人和深沉的思考者。如他所言:真正的手艺是无法用言语来传授的,而只能用心去领会,这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出一辙,令人深思。陶渊明有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当一种境界一种情感真的融入内心的时候,任何言语都不能够足以形容那种至善至美至纯的奥妙,或许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P5-7 序言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镇或今安徽涡阳)人,生卒年不详,与孔子同时。 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后来被称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而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吏,就是在周朝首都洛阳管理周朝的国家藏书、国家档案。孔子曾向他学习礼法,在现在洛阳仍然有“孔子入周问礼碑”。 据《史记》记载,孔子到洛阳去,想就礼的学问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这个东西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人格高尚的人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去做官,如果时运不济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总是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格,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你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这些罢了。”孔子回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至于龙,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此后老子的行踪越加扑朔迷离。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老子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求留,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倒骑青牛而去。此外还有说老子末年于狄道府(今甘肃临洮)飞升。又有传说老子游历到了今天的小亚细亚,同现在的基督教有一定的渊源。不过这是一种传说,缺乏历史考据。《庄子》书中载有“老子死,秦佚哭之,三号而出”,有人认为这是老子老死于秦国的证据。 还有一种影响很大的传说,说老子并没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并对西域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三国志·魏书》:“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西晋道士王浮伪造《老子化胡经》,称老子携尹喜西人天竺,化为佛陀,立浮屠教。书成之后,在道教引起强烈反响,同时被佛教徒指为伪经,双方争论持续近千年。直至元代,由于全真教失势,被彻底焚毁,禁止流传。 不过,老子的事迹始终是模糊不清的,甚至于连老子是谁都确定不了。 《史记·老子列传》对老子的事迹已不能确定,将李耳、老莱子与太史儋并列,称老子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有人说老子、李耳、老聃不是同一个人;也有人说先秦典籍中没有提及“李耳”,此二字或由“老聃”二字转出,“耳”与“聃”字义相应,“老”和“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转出。 司马迁在《史记》中总共记载了三个疑似是老子的人,分别是:李耳、老莱子、太史儋。至于哪一位是撰写《道德经》一书的“老子”,并未说明。史学界对于《道德经》一书的作者究竟是谁,至今未有定论,有人认为孔子向其问礼的那个“老聃”,应该不是撰写《道德经》的作者。 东汉中后期,道教逐渐形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称名为“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的思想与《道德经》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八十一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道德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道德经》,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人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译《道德经》为梵文,传人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二年(735年),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此后,《道德经》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有人曾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