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很烦人》是一本由一篇篇小品文组成的关于巴黎生活的书。世界上很少有哪一座城市会像巴黎那样被夸得天花乱坠。可撇开那些关于巴黎的陈词滥调,真正的巴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毕远月以巴黎人的眼光,用异于平常作者的独特视角,向读者展示日常生活中真实有趣的巴黎面貌,有一种透过指缝看风景的绝妙感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巴黎很烦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毕远月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巴黎,很烦人》是一本由一篇篇小品文组成的关于巴黎生活的书。世界上很少有哪一座城市会像巴黎那样被夸得天花乱坠。可撇开那些关于巴黎的陈词滥调,真正的巴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毕远月以巴黎人的眼光,用异于平常作者的独特视角,向读者展示日常生活中真实有趣的巴黎面貌,有一种透过指缝看风景的绝妙感觉。 内容推荐 换一本书读巴黎。 行走七十国的旅行人文作家毕远月颠覆“巴黎神话”! 《巴黎,很烦人》——抛开陈词滥调,这是一个游客无法发现、居民视而不见的巴黎。 《巴黎,很烦人》分为四个章节,通过“好的,待会见(巴黎人说完再见并不各奔东西,跟所有人都拥抱亲吻一遍后还是依依不舍,这是一座无需匆忙的城市)”、“暂住证(谁是巴黎人)”、“人之大欲的上一句是饮食男女(既要吃吃喝喝,又要恩恩爱爱)”、“会穿是时尚,反之还不如光着(不过,最惨的是被时装给穿了,变成衣架)”,将巴黎人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将巴黎的人文历史,将巴黎的活色生香风趣幽默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与众不同?—— 巴黎人很少骂街却爱烧车泄愤。 巴黎人衣着体面却能当街便溺。 巴黎的夏天人人都要休假,不仅政府停摆就连急诊室都会关门。 迟到半小时不算迟到,这是巴黎人的时间观念。 出生证的有效期是三个月,这是巴黎的规章制度。 你若怕被偷,那么别在巴黎坐地铁。 你若节食就别在巴黎下馆子。巴黎堂倌最看不上这也不吃、那也不碰的外国人。 …… 目录 一 好的,待会见 巴黎亲密无间道 巴黎的气味之一 巴黎的气味之二 夏季不是生病天 也是一种文化 有关时间 招手不停的出租车 艺高人胆大 二 暂住证 出生证的保质期 另类居民 把我们的愤怒化为烈焰 有关玻利瓦尔 “特殊”行业 贼人 玫瑰色的晴空 八月 煞风景 法语教师 似曾相识 三 人之大欲的上一句是饮食男女 咖啡馆二三事 态度决定一切 红宝书 面食 食趣 食无趣 四 会穿是时尚,反之还不如光着 “我爱纽约” 一座小岛 小心迈步 德行 如何穿成巴黎人 “巴黎海滩”纪事 试读章节 巴黎亲密无间道 我在这儿要说的既非巴黎警匪斗智斗勇的故事,也不是想说巴黎与佛经中的地狱有何关系。我的“巴黎无间道”说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巴黎人与陌生人的距离问题。“人与人的距离”乍听既像哲学命题,又像心理学话题。但我这儿要谈的是巴黎人与人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主要是指生理上的,不过,话却得从心理说开去。 审美理论上有“心理距离”一说,简单地讲便是审美活动应在心理上与审美对象拉开距离。“心理”与审美对象靠得太近,审美结果似乎不好,难怪常听人说距离会产生美感,应该就是这个道理。而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靠得太近也会让人不舒服。但这一距离的底线各国各民族不同,咱中国人在这方面比较坚韧,别说被别人靠近,万军丛中还能杀出条血路,我们不怕被挤着。 由于习惯了生理上“零距离接触”,我在天高地广的北美还真用了些时间才习惯了待人接物不宜太亲密无间这种方式。后来住到了嘈杂拥挤的纽约,发现当地人也都非常注意自己与别人的距离,即使在拥挤的地铁上也没人会紧贴你的后背。在大街上万一跟别人有个“小摩擦”,双方也几乎同时会道“对不起”。尽管抱歉根本不是出自内心,只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条件反射,但却说明了美国人在公共场所固有的“距离底线”,他们跟不相干的人基本无法做到“亲密无间”。美国一切皆大的环境和生活设施,是美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见证,也是对美国价值观的一种保障。 巴黎人可不是这样,他们与陌生人能保持的距离尺度,如果换算成“美国制式”,美国人一定无法忍受。即使我这个习惯了热热闹闹、磕磕碰碰的中国人,刚到巴黎时也好不容易适应了一阵子。打个比方,与女性见面时要“碰脸”,不管是初次见面还是已经认识的都需施此“吻面礼”。既然是“吻面礼”, 为何称其为“碰脸”?因为此礼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只是“互碰”一下,最多伴以两下咂嘴声,礼到为止。除非是很熟悉要好的异性朋友或者是晚辈与长辈之间才会真去亲上两口。法国人的“碰脸”与美国人的“对不起”异曲同工,都是条件反射般的客套,此外没有太多的内涵。记得刚刚搬到巴黎时一位法国朋友带着女友上门造访。碰巧那天家里的暖气坏了,大楼的管理员正带着一个助手在修理,加上先前抵达的几个朋友,当时客厅里人数不少。法国朋友入内后与大家一一寒暄,他女友则搂着大家一路“碰脸”,而最先享受这一礼遇的却是管理员大叔和他的助手。事后我才知道,那姑娘当天没戴隐形眼镜,分辨张三李四略有困难。因此,进得门来先跟所有人都“碰”上一圈再说。好在“礼多人不怪”。 一次,一熟人登门拜访。她的新男友既是医生又是美国人。他们事先在电话中“声明”不行法国的“吻面礼”,请我不要见怪。我甚是诧异,追问之下得知其男友认为,许多法国女人抽烟,嘴有异味。同时,他宣称目前流感病毒变异太快,跟陌生人随便亲近十分危险。我想,他可能没有弄清楚“法式舌吻”与“碰脸”的区别,或以为所有法国女人都会愿意跟美国人亲近。其实,我早就注意到法国人的这一客套确实很容易消除陌生人间的距离感。至于是否会传播疾病我以前还真没想过。后来终于请教了一位法国医生,答案是:“只有健康的人才有理由参加社交活动。” 然而,另一些法国人消除距离感的方式却不敢让人恭维。比如,我在巴黎的大街上曾数次被人“扒拉”、“推搡”过。刚开始我以为是自己碰到了人家。“抱歉”脱口而出。几次下来才明白,其实被搡被撞的是我自己,而且这么横冲直撞走路的多半是中年妇女。而每次在巴黎的电影院里排队,我总会被排在身后的人乱“拱”。起先以为是碰到了小偷,第一个反应便是紧捂钱包,随即迅速转身。哪承想身后站着的不是一位仪表雍容的太太就是个学生模样的好青年。后来,再遇上排队被人“拱”我就往前靠。可这一招并不管用,我越往前靠,身后的人越得寸进尺。此时你若回头看他/她一眼,多半不会得到任何回应,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对别人步步紧逼。不是说最好的防守便是进攻吗?巴黎人看来深谙“贴身防守”的秘籍,懂得以“亲密无间”来加快进攻的速度。与我住过的其他国家的国民相比,我不得不说法国人是我见过的最没有耐心排队的民族,而巴黎人更是其中的代表。曾有一位法国朋友调侃道:“你只有在他们排队的时候才会发现巴黎人戴手表,因为平时他们根本不看表。” 其实,若说全体巴黎人民都没耐心排队也是言过其实,但在巴黎的电影院、超市、地铁售票处等需要排队的地方,总能见到几个满脸焦虑、着急上火的排队者。然而,若论排队的技巧,巴黎人又是世界上最不会排队的城市人。以超市付款的队伍为例,许多在排队时心急火燎、满面焦急的人,特别是女人,真轮到她该交钱了才作大梦初醒状,这时才开始在手提包里翻找钱包,然后又在钱包里一遍遍地搜寻打折卡,或是在一张减价广告上使劲找自己买的东西……而在身后一大堆人的怒视下一分一分地往外数零钱更是巴黎超市里常见的奇异风景。这时我心里总在想:不都排了半天队了吗,你早干吗了呀? 而更为夸张的是一次我在超市购物,前边排的一位太太买了一小瓶矿泉水和一小块奶酪,价值最多五欧元,她居然拿出支票本刷刷地开起支票来付款,花了比付现金或刷卡多一倍的时间才完成了这笔交易。当时,我身后排着个中年男子,他推着一辆堆满了东西的购物车,那车几次不经意地撞在我腿上。我回头一看,包括他在内,身后是七八个一脸怨气、挤做一团的男女们。遇到这种人时,巴黎人真的很克制。当然,努力地“拱”你前边那个人,这种老传统他们也不会忘记用。 那次我提着东西离开柜台前注意到,排在身后的那位老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打起了手机。 P6-8 序言 世界上很少有哪一座城市会像巴黎那样被夸得天花乱坠,“时尚之都”、“艺术殿堂”、“浪漫之城”、“美食天堂”,或者“花都”、“灯城”都是它的诨号,让人觉得那儿的一切不是文化就是艺术,不是时尚就是浪漫,总之,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绝对一个人间仙境。特别是这几年,只要涉及巴黎二字,这种言论便满目皆是,想躲也躲不开。 大约在十五六年前,因为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让我开始关注起了巴黎。 当时我正在南美洲旅行。一日在利马国际机场候机,身边坐着一对青年男女,人手一本厚书安安静静地读着。忽然,机场广播里开始播送登机通知,提醒去巴黎的旅客准备登机。身边的女孩听罢广播,丢下手中的书一头扎进男孩的怀里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去巴黎啊?!那是我一生最想去的地方!”那男孩是如何回答的我不得而知,但女孩那通由登机广播引发的激动与后续不断的广播,让我开始对这个地名也发生了遐想:巴黎为何那么诱人?它真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吗?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尽管我对巴黎一无所知,可关于它的美丽传说却已储存在潜意识中了。 我转了大半个世界后才有机会造访巴黎。第一次到巴黎的第一天,我被热心的亲戚带着领略的全是唐人街的奇风异采与家长里短。原本以为一进巴黎就会迎头撞见的埃菲尔铁塔和香榭丽舍大街统统没看见,当时心里除了着急还想:这里怎么一点都不像巴黎?现在才知道,原来,我当时心目中的巴黎其实只是巴黎很小很小的几个点,巴黎这个概念其实非常大。第一次到巴黎的第二天我便急急赶去了大名鼎鼎的卢浮宫,哪承想却赶上了工作人员罢工。待我终于坐在香榭丽舍大街的一家露天咖啡馆里喝了一杯咖啡后,却发现收了我一百法郎的那个服务员有意无意地忘了找钱。而那天的午餐,我在巴士底一家漂亮的餐馆中却吃了一客又冷又糊的牛排,这让我一下子对法国的美食也失望了起来。吃完午饭后,我在街上又遇到了一队摇旗呐喊的学生,至今也弄不清当时他们上街的诉求,只记得一个女孩用英语对路人大声说:“艺术在这座城市里已经死亡了!巴黎没有艺术!”我接过她手中的宣传单时随口问道:“真的?”她斩钉截铁地回答:“YES!YES!YES!”很像电影里女人在答应求婚。当晚回到亲戚家,我诉说了白天游览巴黎的遭遇,他却说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巴黎。于是我开始追问自己:难道“时尚之都”、“艺术殿堂”、“浪漫之城”等美誉反而是不真实的吗?那次造访巴黎后再听到看到那些对巴黎的空洞吹嘘,心里就有点烦了。 让我没想到的是初访后我却因工作关系一再重返巴黎。巴黎四季分明的气候,不大不小的市区格局,易于步行的街道,以及贯穿古今的历史风貌,让我渐渐喜欢上了它。而最让我神往的还是流过巴黎的那条河,一年四季里的多数时侯,它妩媚而欢快。可当冬季的河水漫过河堤时,你会发现巴黎人也变得跟这条河一样:灰头土脸的。后来,我又发现了许多巴黎不为外人知的所在,特别是那些好吃的小馆子,让我再也不敢对这座城市嘴硬一句。对当时住在美国的我而言,来巴黎出一次差,回到美国就很久不愿上街吃饭。就在那个时候我心里忽然冒出了个念头:若能在巴黎住上几年,那该多好啊。这个念头后来变成一个愿望。 西谚里有“小心许愿”(be careful with what you wish for)一说。就因为成真的美梦很可能让你措手不及,甚至消受不了。我自己就是如此,竟然没费多少周折便圆了在巴黎生活的美梦,全家连人带猫统统在巴黎住下了。一住下后却发现情况不对。当初我看巴黎恰似看戏,如今自己却进了戏里,这才发现原来台上台下的差别竟是如此之大,这时就是想抽身也由不得自己了。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差异成了初期巴黎生活中十分困扰我的问题。由此,我还对巴黎,特别是巴黎人产生了不少误解、猜疑和抱怨。那时候觉得,住在巴黎,原来这么烦人。其实,一如生活中不可能永远快乐一样,烦恼也不会总纠缠着你。我在巴黎最初的日子除了“烦人琐事”,也还是充满了快乐的。而将“烦人琐事”换一个角’度去看,换一个位置去思考,它们也会变成乐事、趣事和滑稽事。换句话说,今天的烦恼,明天就可能成为宝贵的人生经验。用游戏人生的态度生活,生活便会成为一场游戏。于是,我决定用一种“南辕北辙”的态度在巴黎生活:保持游客心,学做当地人。 一晃,我搬到巴黎已经第八年了。与当初相比,我对巴黎的了解可谓进了一大步。尽管对将它称为这天堂那之都的做法我依旧有所保留,但同时也承认某些空洞的赞誉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只是什么事被大话一吹,就容易变得不着边际,让想真正了解它的人也得在那一通缤纷灿烂中摸索很久。于是我想,说点巴黎的琐事趣事吧,这些闲话或许能让“时尚之都”、“艺术殿堂”和“浪漫之城”变得有血有肉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