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收录了萧红的两部中篇小说,包括《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无论是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呼兰河传(典藏本)/中国经典文学名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萧红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呼兰河传》收录了萧红的两部中篇小说,包括《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无论是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内容推荐 《呼兰河传》收录了萧红的两部中篇小说,包括《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呼兰河传》以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还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目录 《呼兰河传》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试读章节 他们吃的是粗菜、粗饭,穿的是破烂的衣服,睡觉则睡在车马、人、头之中。 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是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把这人埋起来。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外人绝对看不出来是他家已经没有了父亲或是失掉了哥哥,就连他们自己也不是关起门来,每天哭上一场。他们心中的悲哀,也不过是随着当地的风俗的大流逢年过节的到坟上去观望一回。二月过清明,家家户户都提着香火去上坟茔,有的坟头上塌了一块土,有的坟头上陷了几个洞,相观之下,感慨唏嘘,烧香点酒。若有近亲的人如子女父母之类,往往且哭上一场;那哭的语句,数数落落,无异是在做一篇文章或者是在诵一篇长诗。歌诵完了之后,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也就随着上坟的人们回城的大流,回城去了。 回到城中的家里,又得照旧的过着日子,一年柴米油盐,浆洗缝补。从早晨到晚上忙了个不休。夜里疲乏之极,躺在炕上就睡了。在夜梦中并梦不到什么悲哀的或是欣喜的景况,只不过咬着牙、打着哼,一夜一夜地就都这样地过去了。 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他们会直截了当地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 再问他,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所以没有人看见过做扎彩匠的活着的时候为他自己糊一座阴宅,大概他不怎么相信阴间。假如有了阴问,到那时候他再开扎彩铺,怕又要租人家的房子了。 六 呼兰河城里,除了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之外,再就都是些个小胡同了。 小胡同里边更没有什么了,就连打烧饼麻花的店铺也不大有,就连卖红绿糖球的小床子,也都是摆在街口上去,很少有摆在小胡同里边的。那些住在小街上的人家,一天到晚看不见多少闲散杂人。耳听的眼看的,都比较的少,所以整天寂寂寞寞的,关起门来在过着生活。破草房有上半间,买上二斗豆子,煮一点盐豆下饭吃,就是一年。 在小街上住着,又冷清、又寂寞。 一个提篮子卖烧饼的,从胡同的东头喊,胡同向西头都听到了。虽然不买,若走谁家的门口,谁家的人都是把头探出来看看,间或有问一问价钱的,问一问糖麻花和油麻花现在是不是还卖着前些日子的价钱。 间或有人走过去掀开了筐子上盖着的那张布,好像要买似的,拿起一个来摸一摸是否还是热的。 摸完了也就放下了,卖麻花的也绝对的不生气。 于是又提到第二家的门口去。 第二家的老太婆也是在闲着,于是就又伸出手来,打开筐子,摸了一回。 摸完了也是没有买。 等到了第三家,这第三家可要买了。 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刚刚睡午觉起来,她的头顶上梳着一个卷,大概头发不怎样整齐,发卷上罩着一个用大黑珠线织的网子,网子上还插了不少的疙瘩针。可是因为这一睡觉,不但头发乱了,就是那些疙瘩针也都跳出来了,好像这女人的发卷上被射了不少的小箭头。 她一开门就很爽快,把门扇刮打的往两边一分,她就从门里闪出来了。随后就跟出来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也都个个爽快。像一个小连队似的,一排就排好了。 第一个是女孩子,十二三岁,伸出手来就拿了一个五吊钱一只的一竹筷子长的大麻花。她的眼光很迅速,这麻花在这筐子里的确是最大的,而且就只有这一个。 第二个是男孩子,拿了一个两吊钱一只的。 第三个也是拿了个两吊钱一只的。也是个男孩子。 第四个看了看,没有办法,也只得拿了一个两吊钱的。也是个男孩子。 轮到第五个了,这个可分不出来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头是秃的,一只耳朵上挂着钳子,瘦得好像个干柳条,肚子可特别大。看样子也不过五岁。 一伸手,他的手就比其余的四个的都黑得更厉害,其余的四个,虽然他们的手也黑得够厉害的,但总还认得出来那是手,而不是别的什么,唯有他的手是连认也认不出来了,说是手吗,说是什么呢,说什么都行。完全起着黑的灰的、深的浅的,各种的云层。看上去,好像看隔山照似的,有无穷的趣味。 他就用这手在筐子里边挑选,几乎是每个都让他摸过了,不一会工夫,全个的筐子都让他翻遍了。本来这筐子虽大,麻花也并没有几只。除了一个顶大的之外,其余小的也不过十来只,经了他这一翻,可就完全遍了。弄了他满手是油,把那小黑手染得油亮油亮的,黑亮黑亮的。P34-P36 序言 “有一条出色的江,有一条出色的河,生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萧红。人们都知道,这条江,就是黑龙江;这条河,就是呼兰河。”(老作家端木蕻良语)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最具才气却生命短促的女作家。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是她留下的两座小小的、不朽的文学丰碑。鲁迅先生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对萧红的文学才华予以了充分的肯定,称赞说:“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认为,萧红的作品足以给苦难中的民族带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萧红在这部作品中,不仅传达出了苦难中的人民的要求和愿望,也尽情地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小说一问世,即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萧红也因此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著名的女作家之一,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1911—1942)在这个世界上仅仅生活了三十一年,可谓生命短促。她原名张□莹,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生死场》。后来还用过“悄吟”、“玲玲”等笔名。 她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她勇敢地逃离家庭,在困窘中开始练笔写作,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亲相爱,一起走上了写作之路。1934年,他们一起来到上海,与鲁迅先生相识,成为鲁迅当时最亲密的学生和朋友。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就是在鲁迅的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红积极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之中,曾应著名学者、民主人士李公仆先生之邀:到达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萧红去往香港,在香港创作了另一部带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马伯乐》。也是在香港期间,她创作出了堪与《生死场》相媲美的、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1942年,萧红在战乱的年月里不幸病逝于香港。朋友们含泪把这位北国的女儿暂时葬在南中国的土地上。她离乡的灵魂在香港浅水湾边静听着海鸥凄厉的歌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