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文虹从建筑师的专业角度,以亲身体验式的写法,描绘了加州各个城市的特色建筑,其中不仅有各个建筑的详细实用信息和总体介绍,更有作者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建筑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我的加州建筑之旅》对于建筑专业人士和关注文化的旅游爱好者来说,都不失为一本内容丰富的建筑参考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加州建筑之旅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李文虹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李文虹从建筑师的专业角度,以亲身体验式的写法,描绘了加州各个城市的特色建筑,其中不仅有各个建筑的详细实用信息和总体介绍,更有作者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建筑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我的加州建筑之旅》对于建筑专业人士和关注文化的旅游爱好者来说,都不失为一本内容丰富的建筑参考书。 内容推荐 现代派建筑兴起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重要的影响力。“建筑之旅”在美国十分常见,对于知名建筑师的介绍亦十分普及。《我的加州建筑之旅》的作者李文虹——一位优秀的女性建筑师,独辟蹊径,以亲自走访的方式,拜访了美国加州众多知名建筑,其中不仅有各个建筑的详细实用信息和介绍,更有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建筑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此外,作者还将自己在加州的建筑之旅以路线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著名建筑师赖特作为现代派建筑代表人物,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作者身为一名建筑师,同时也是赖特的“粉丝”,不仅以专业视角描述了赖特大师的多个经典作品,尤其是一些一般读者较难接触到的私家住宅和不对外开放的建筑,更有对赖特个人风格和作品轨迹的解读,十分可贵。 目录 01 伯克利Berkeley 一、伯克利的校园建筑 二、梅白克与茱莉亚·摩根的代表作 三、克莱尔蒙特温泉俱乐部酒店——赖特造访过的白色宫殿 四、托森住宅——盖博住宅的孪生兄弟 五、诺曼底村的童话屋——欧式乡村风格的超现实世界 六、费尔德曼住宅——赖特去世多年后才建成的住宅 02 旧金山San Francisco 一、叶巴·布那花园地区——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心区 二、仙纳度画廊, 旧称VC 礼品店——赖特在旧金山唯 一的作品 三、泛美金字塔——旧金山第一地标 四、圣玛丽大教堂——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之美 五、金门公园地区——大城市中的绿肺 六、艺术宫——1915年世博会的唯 一遗存 03 奥克兰Oakland 一、 基督之光大教堂——梅里特湖畔的玻璃“帆船” 二、奥克兰博物馆——平凡之中见不凡 三、派拉蒙剧院——艺术装饰风格的经典之作 四、加州奥克兰圣殿——奥克兰山上的摩门教堂 04 雷丁Redding 一、朝圣者公理教会教堂——未完成的小教堂 二、日晷桥——萨克拉门多河上的白色飞鸿 05 帕罗奥多Palo Alto 一、斯坦福大学的校园建筑 二、汉娜住宅——斯坦福大学边上的“蜂巢住宅” 三、帕罗奥多第一联合卫理公会教堂——打破传统的混凝土教堂 06 纳帕溪谷Napa Valley 一、飞马酒庄——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二、多明纳斯酒庄——碎石块形成的特殊表皮 07 圣西米恩San Simeon 一、赫斯特城堡——依山傍海的豪华私人宅邸 08 洛杉矶Los Angeles 一、沃特·迪士尼音乐厅——曲线灵动的城市雕塑 二、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几何形体的组合 三、洛杉矶圣母大教堂——打破传统的现代教堂 四、威斯汀博纳旺蒂尔套房酒店——波特曼的“共享空间” 五、洛杉矶大屠杀博物馆——融入公园景观中的建筑 六、爱默生学院洛杉矶中心—— 一栋大厦,一个校园 七、盖蒂中心——白色石材的艺术殿堂 八、水晶大教堂——人间伊甸园 九、旅人教堂& 游客中心——距离天堂最近的玻璃小教堂 十、安德顿·考特商店——名品街上的大师作品 十一、蜀葵别墅——蜀葵盛开的山顶别墅 十二、恩尼斯住宅——混凝土装饰砌块的山顶豪宅 十三、弗里曼住宅——令人担忧的南加大财富 十四、斯托勒住宅——四种图案的混凝土装饰砌块 十五、米勒德住宅——图案最美的混凝土装饰砌块 十六、斯特奇斯住宅——山坡上悬挑的红木平台 十七、威尔伯·皮尔斯住宅——橄榄球形的房子 十八、约翰·索登住宅——与“黑色大丽花”事件相关的神秘玛雅式建筑 十九、盖博住宅——手工木作的艺术精品 二十、斯特尔住宅——山顶上的梦幻玻璃屋 二十一、埃姆斯住宅——立面上的色块游戏 09 圣莫妮卡Santa Monica 一. 圣莫妮卡购物中心停车楼——比购物中心更有特色的停车楼 二. 六号停车楼——最炫最酷的停车楼 三. 盖里自宅——巧遇建筑大师 10 马利布Malibu 一、盖蒂别墅博物馆——梦回古老文明的艺术殿堂 二、赖特的事务所——与赖特大师孙子的两次见面 三、阿克·奥博勒住宅——山上的毛石住宅 11 圣迭戈San Diego 一、沙克生物研究所 二、盖泽尔图书馆——UCSD 的视觉符号 三、罗伯特·佩恩斯·克里普斯科学、社会与环境论坛——面朝大海的会议中心 四、32号码头——港口边的小木屋 五、加州圣迭戈圣殿——直冲云霄的白色双塔 六、巴尔博亚公园——博物馆荟萃的城市公园 七、科罗拉多酒店——维多利亚式的木构童话城堡 12 加州他地的赖特作品Other Buildings in CA by F.L.Wright 一、马林市政中心——大师晚年最后的巨作 二、比勒住宅——隐在东方花园中的低调豪宅 三、伯杰住宅——迷你版的西塔里埃森 四、西德尼·巴德特住宅——一座有故事的红木住宅 五、克林顿·沃克住宅——可以日夜听涛看海的海边住宅 六、亚瑟·马修斯住宅——隐在大橡树后面的红砖房 七、昆德尔特医疗诊所——美丽难忘的镂空木花窗 八、罗伯特·沃顿住宅——去往优山美地途中的意外收获 九. 兰德尔·福西特住宅——偏僻农场上的乡间豪宅 十. 乔治·阿布林住宅——从路上只能看到大门的住宅 十一. 乔治·斯图尔特住宅——镶嵌着风景的草原式住宅 试读章节 我在伯克利住了做了7个月的访学,居然不知道学校附近就有一栋赖特设计的住宅!就连伯克利建筑系的一些老师和学生也不知道这个秘密,因为这栋住宅是在赖特去世15年后才建成的,而且原本设计的场地也不在这里。所以,一些关于赖特作品的名录汇总里就把它给忽略掉了。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赖特作品是在大师去世后的岁月里由他的助手监督工地完成建造的,也有的建筑因为种种原因改变了建造场地,但它们都还是赖特的作品。 关于这栋住宅的故事颇有些曲折:费尔德曼住宅原本是1939年赖特为洛杉矶的贝尔(Bell)夫妇在好莱坞山上设计的一栋建筑,但是后来贝尔夫妇负担不起房子的建造费用,图纸被束之高阁。35年后,伯克利的税务律师乔·费尔德曼(Joe Feldman)为赖特的遗孀奥吉维娜(Olgivanna)做了些工作,但她却不能立刻付给他报酬,作为补偿,奥吉维娜同意他使用当初未建的贝尔住宅图纸,在他购买的伯克利山丘上建造自宅。为了解费尔德曼的房子是否适用于此方案,认真的奥吉维娜还亲自来伯克利山上看过场地。所以直到1976年,这个沉睡了多年的设计方案才被费尔德曼夫妇从图纸变成了现实。只不过房子的建设地点从好莱坞山转移到了伯克利山,而房子平面也因为要适应新的场地而做了左右镜像。但是房子完工后不久,费尔德曼的妻子得到了一份在牛津大学任教的理想工作,于是这对夫妇迁至伦敦,这栋新建的住宅也被拿到市场上拍卖。1980年,马克(Marc)和太太买下了这栋住宅,并在此居住至今。 我是回国后在网上搜索资料时偶然发现这个赖特住宅的,当时我非常兴奋,于是决定利用中秋和“十·一”假期做一次重回加州的短期旅行,把这个建筑列在了行程中,并顺利和房主马克取得了联系,如愿预约了参观。 费尔德曼住宅就位于伯克利校园边上的伯克利山上,从外面蜿蜒的山路上看去,也许你根本不会注意到它,因为它的外观非常普通——当然,这是赖特惯用的一个手法,把令人惊喜的设计隐藏在进入大门之后。不过那交错叠落、水平方向感颇强的混凝土屋顶和极具装饰性的红色铁艺栏杆大门,还是能让作为建筑师的我感受到一股赖特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一栋红砖、红木和混凝土建造而成的美国风(Usonian)住宅,建在一片树木葳蕤的山坡上。走进大门,我不得不为眼前呈现的景观而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这里不仅能把伯克利校园美景尽收眼底,还能远眺湾区的海湾秀色!壮观的足球场、高耸的萨瑟塔、横跨海湾的金门桥、若隐若现的旧金山、闪闪发光的海面……此刻,这些地标性的元素都处于我的视野之中,眼前的一切简直就是伯克利小城最美丽、最经典的一幅画面! 现任房主马克是一位画家,他家里书架上摆放的赖特书籍数量之多,令我瞠目结舌。我想,每一位赖特房主都是他的狂热粉丝吧,否则也不会斥巨款买这样一栋赖特住宅来收藏。要知道,赖特住宅不仅售价都高达数百万美元,而且后期维护所需的费用也相当可观。 马克告诉我,除了房屋的平面与原设计进行了左右镜像、原房主加建了一间地下室外,其他一切细节,包括家具和织物地毯,都是完全按照赖特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所以,这是一栋地地道道的赖特住宅,并与现场的山地地形结合得天衣无缝。关于那些家具,马克还给我讲了段故事:当初他们购买此屋时,付不起这笔特殊设计的原装家具费用,于是费尔德曼夫妇便把家具捐赠给了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uem)。2010年,马克联系了该博物馆的负责人,询问他们是否可以请回那些家具,因为30年来它们也从来没有用于展览,而是一直被冷落在博物馆的储藏室里不见天日。结果博物馆痛快地同意了他的请求,而他只付了从英国到美国的海运费用,就顺利让这些赖特设计的家具重返家园,这里才是为它们量身定做的地方啊! 这栋住宅面积仅仅100平方米出头,除了客厅和餐厅,还有卧室、书房、厨房和卫生间各一间。建筑平面也是基于赖特那一时期所痴迷的六边形,房屋里外没有一个直角边,家具都需要特殊设计。朝向车行山路的一面,住宅几乎全部都是封闭的实墙;但是朝西向着海湾、景色秀丽的一面,则全部采用水平分隔的横向落地窗,用120°连续转折的平面来最大限度地使人全方位地欣赏大自然的壮美。而且沿落地窗外都布置有宽敞的露台,周边林木掩映,在这里一边观赏湾区秀色一边读书、喝咖啡,可真是神仙般的享受啊!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两个双扇外门都正好设计在120度转角处,这样特殊的门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房间内的家具,桌子、椅子、沙发,都是六边形或三角形;厨房也是六边形的,客厅中央还有一个六边形的空间升高,侧边有着图案美丽精致的镂空木窗。房屋的天花、地板全部都是红木制成,和红砖的墙面交相辉映,在黄昏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一种玫瑰色的光晕,让人感到无比温馨。 此刻,无论是坐在房间里还是走到露台上去欣赏眺望远方的景色,都是一种极致的感官享受。黄昏,正是云蒸霞蔚的时刻。金红色的阳光、海面上氤氲的雾气、迷蒙的远山、萨瑟塔的倩影……眼前的景色是如此美不胜收,梦幻迷人,令我眼眶湿润——这是我在伯克利所看到过的最美黄昏,它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中,连同所有关于伯克利的美好记忆……房主马克告诉我,这里的黄昏景色每天都不一样,所有总是有期待和惊喜。能够住在一栋有着如此美景的山上住宅是多么幸福啊!即便赖特大师在当初设计此屋时也未曾想到,原本他设想的俯瞰洛杉矶城市景观竟然变成了坐看伯克利东湾最美的落日,日日不同、时时变幻的壮观大自然美景! P34-39 序言 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我以国家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去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启了生命中一段令人难忘的精彩历程。清晰记得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飞机跨越了太平洋,降落在晴空万里的加州西海岸城市旧金山,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踏上美利坚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兴奋、激动和好奇。 说起美国,那可真是一个藏在我心里20年的痛。1994年、1995年大学毕业之际,我也曾考“托福”想联系出国读研,但是当时美国经济不景气,很难申请到奖学金,无奈之下我选择了毕业工作。之后很快结婚生子,出国深造的梦想便被束之高阁,渐渐掩埋在了岁月的尘埃中。 命运中总有一些机缘是无法预料的。2013年,我加入了清华设计院的一个有关外国职业教育研究的课题组,这是教育部发起的一个课题。一段时间后,经过面试和英语考试,我获得了国家基金委公派留学的难得机会!多亏大学同学郝琳的引荐,我顺利联系上了久负盛名的加州伯克利大学建筑系,作为访问学者前去调研美国社区大学的建设情况。在不惑之年还能得到这样难得的机会,一圆年轻时的留学梦,令我倍加感慨也倍觉珍惜。我尤其要感谢单位领导对我的支持,批准了我7个月的一个长假;还要衷心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让我可以后顾无忧地出去进修学习。幸好现在女儿已经上高中,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学习又非常优秀,完全不用我操心,我才能一个人放心大胆地去美国。和那些带着年幼的孩子出国的访问学者相比,我要自由潇洒得多,随时都可以计划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美国访学期间,为了提高英文水平、了解当地文化,我选择寄居在伯克利当地一户美国人家里,我的房东莎拉(Sarah)一家和我相处得特别融洽。莎拉是国际学校的英语老师,经常会纠正我的一些英文错误,她和丈夫、女儿一起住在一幢独栋的二层小楼里,节假日常会邀请我一起参加聚会活动,介绍我认识新朋友。莎拉的母亲简(Jane)和我一起住在一栋与莎拉家紧邻、共享一个花园的平房里,她是一位心理学家,经常和我聊天。当然,还有一只特别暖心的大狗明卡(Minka),我几乎每天都要带它散步。和莎拉一家的生活让我完全没有远离故乡的孤独感,很快便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在伯克利,我在建筑系旁听一些感兴趣的课程,接收我的蕾妮(Renee)教授真诚热情,对我帮助很多。除此以外,我就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不知疲倦地四处看建筑。在美国,公交非常不发达,没有车就等于没有脚,所以我一到美国就立刻考了加州驾照。感谢清华90级校友姜锴同学借给我一辆本田,让我平日里可以自由地驰骋在东湾区。每个月我几乎都安排一次远途旅行,洛杉矶、圣地亚哥、拉斯维加斯、奥斯汀、达拉斯、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波士顿……这些城市里都留下了我的身影和足迹。我非常感谢那些在美国的大学和中学的同学们,因为我每到陌生的城市旅行,都是吃住在他们家里,节省了很多开支,当然,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同学感情。 这7个月的美国之行精神收获颇丰,除了拿到很多社区大学的第一手资料外,更是参观了数不清的优秀建筑,大大开阔了眼界。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锻炼了自己的独立能力。以前在国内,我连出差都不曾一个人,更没有独自旅行过。但在美国,我去哪儿都几乎是一个人,到了陌生的城市,租辆车、带上GPS就什么地方都敢去。最有挑战性的一次是我一个人开着租来的车去调研建筑,一天竟然往返了800公里!要知道我虽然有十几年驾龄,但是在国内最远只从北京开到过天津……特殊的环境和条件,让我的胆量和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历练。人的潜力真是不可估量。如果不是这次有机会一个人独闯美国,我大概永远都不会发现自己体内蕴藏着那么强的能量! 出去之前,我并没有想过要写书。但是回来之后才意识到,在这7个月的访学生涯中,我参观过的精彩建筑和途中见闻都是一笔精神财富,如果憋在肚子里实在是太可惜了,应该写出来给大家分享。写作的过程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最恰当不过。 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因为每写一个建筑都要查阅大量的中英文背景资料,下笔的时候也要反复斟酌。由于当时去调研时来不及详细做功课,所以回来落笔写时才算是把参观过的建筑真正消化了。因此这也是一个幸福美好的过程,每写一个建筑都仿佛故地重游了一遍,图片和文字把我又带回了令人怀念的美丽加州。 提笔写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加州竟然有几处赖特大师设计的私人住宅还没有去过。于是利用2015年中秋和“十?一”的两周假期,我再次前往加州,把赖特那几栋地处偏远的住宅也都补看了。至此,我终于把赖特大师在加州的所有作品都“膜拜”过了。 原本我想把去过所有城市的优秀建筑都写出来,目录列出后,发现加州篇居然就占了一半。这不足为奇,因为我访学时就在湾区,所以加州的建筑看得比较充分。但加州篇写完之后,我发现图文的数量已经丰富到足以出版一本书了。而且加州的赖特建筑不少,我独自一人前去勇敢探访的过程又充满了有趣、难忘的经历,也算此书的一个亮点吧。因此,我想先把加州篇结集出版,以飨读者。无论是将来想去加州建筑考察的建筑师、学生,还是对加州建筑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希望我的书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 最后还要感谢同事祁斌为我热情推荐清华大学出版社文泉书局,感谢出版社的徐颖总经理和陈静编辑对作品的认可,使得这些凝聚着我的心血和情感的文字得以出版。虽然出身理工科的我一直爱好文字,但是正经出书还是第一次。希望这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李文虹 2016年5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一条令人向往的取经之路,一双好奇求索的专业之眼,一份真实体验的感悟之情,一本细致周到的导览之册。这是一场值得与同道中人分享的建筑之旅! ——崔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图,不外乎三种,心灵的、风水的、地域的。读完文虹的建筑之旅,让你觉得她书中有书,她天外有天……她对“加州建筑”的家与风,是随心感觉,更是随风飘悟,无意中深入到了三种地图的境界里,让你觉得亲切,但回味中又有心灵-风水-地域的三个层次。我想把文虹的《我的加州建筑之旅》这本书推荐给您,因为它是日记,它是日志,它更是日梦:白天的梦,常和自己想做的事儿有关的…… ——谭盾(著名音乐人、作曲家、指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