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悄悄地掀开窗帘的一角,向外面窥视。这个时候是下午,白亮的阳光覆盖了整座城市,所有的建筑物似乎都在向上生长。我拿出了我的高分辨度军用望远镜——这是已死去的当过军队团长的我父亲给我留下的。我就用它来窥视生活——有距离地窥视并能触摸生活,这使我心安理得而又具有安全感。通过它我看到了全部的生活,我是说,不需要我身陷其中的纷繁复杂而又庸常破碎的生活。人的一切行为、动作、姿势、语言、思想,通过它我都能够了解到,我还需要陷身于大众中去吗?
大约是在几个月前,我突然发现了城市里出现了时装人。他们大多数是女士,而且大多都非常迷人,有着美妙的能够让人欣赏并想入非非的身段、臀部和乳房。他们一般以小群体的形式出现,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总是出现在最喧闹的地方和人最多的地方。比如现在,我的望远镜就捕捉到在一幢挂满了广告条幅的百货大厦门前,那搭起的台子上,有八个时装人正随着音乐节奏在表演。他们夸张地扭动胯部,表情安宁,走动或者凝止,不断地变换姿势和衣着。很多路人都停下来,张开了嘴巴在观看。我突然发现,所谓的个性已经在城市中消失,人的个性因为时装的出现成为了流动的东西,时装暂时将人的个性和灵魂固定下来,成为彼此交流的符号。城市里到处都是人与人短暂的会面,而后迅速地告别。八个美丽的时装人不停地变换着服装,到明天,到随后的几周内,大街上一定到处都是穿时装的人,因为人们学会了大规模仿制,而时装却永远在向前流动,想到这一点我就感到心烦蕙乱。
有一天我还看见有一队时装人,他们一共有十八个人,全都是俊男靓女,排着一字长队在人流和大街与大街之间穿越。他们表情冷静而又克制,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正在被大众关注,到了明天以后,他们的衣着就成了模仿的对象,他们不断地穿行在城市里,他们到底应该算是一些什么人?包装个性与灵魂并不断变换着展示它们的人吗?
不久以后,我发现我恐怕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时装人。她那样的冷傲而又活泼,一双美腿在音乐节奏中的走动犹如大海起伏的韵律。当我从电视上,从望远镜发现了鹤立鸡群的她时,我的心狂跳着。我想,也许我的生活要改变了?只有她会让我走出这间屋子,除此之外世界没有任何诱惑我的东西。每天,我都企望从电视上,从望远镜中发现她,有距离地欣赏她,爱她。可我有一种恐惧感:她是有个性的吗?如果她的性格随着时装的变化而又呈现流动的状态,这有多么可怕呀!我不由得颤抖了起来。因此,我牢牢地记住了她嘴唇下的那枚小巧的黑痣,它使她变得魅力非凡而又容易辨认。
到了晚上,我打开了电视,新闻节目一开始,我就被一种莫名的恐惧感给抓住了。那个喜欢说俏皮话的男主持人正在动物园现场采访,动物园一座很高的铁笼子已经被毁坏了,我紧张起来,因为随后我便知道了这座城市的动物园中著名的大猩猩已经失踪。它们一共两只,一公一母,就是它们毁坏了铁笼,从而让它看上去不堪入目。按说大猩猩是没有能力扯开由很粗大的钢筋结构做成的铁笼的,更何况大猩猩是很善良的。那个同样有些紧张的男主持结巴着说,问题是当一队时装模特儿在动物园表演时,刚好被大猩猩看见,大猩猩先是注目观瞧了一会儿——据目击者说,然后它们便突然发了狂,奋力地扯着铁笼,怒吼着冲了出去。所有的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时两只大猩猩已经冲到了时装人表演台上,猝然地击倒了其中的两个,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时间里杀死了他们。这下现场一下大乱,无论是游客还是美丽的时装人都已惊慌失措,在一片惊叫声中四下逃散而去。闻讯赶来的警卫人员发现现场除了两具时装人的血肉模糊的尸体,一片狼藉以外再也没有一个人,那两只大猩猩也不见了。紧接着电视上出现了两具尸体的面部特写,我的心顿时狂跳起来,我担心是她——我的意中人被……还好,我没有在她们脸上发现黑痣。那个脸色略微有些苍白的男主持人在向动物园驯兽师询问大猩猩为什么发狂时,语言闪烁的驯兽师推测说,这也许是因为时装人的表演抢走了它们的观众,因为据说在时装人表演的一瞬间,很多人离开了大猩猩的铁笼去看时装表演。那个驯兽师还煞有介事地说大猩猩的嫉妒心理要比人强多了。当主持人问到大猩猩的失踪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时,驯兽师说:“可能仍会发生人被袭击的悲剧事件。而且,它们有可能专门去袭击时装模特。问题的首要之处在于尽快抓住它们。”
紧接着,电视镜头上出现了警察全副武装出动的圆面。城市警察局局长说,一旦大猩猩对人发动了袭击,人可以自卫直至将其打死而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然后,电视上关于这个事件的报道算是结束了。我呆呆地坐在电视前面,这才发现我出了一身冷汗。我在屋子里从不穿衣服,因为我把空调开到了不用穿衣服的恒温状态。我赤裸着来回走动,时而掀开窗帘向外窥探一番,我发现,夜幕下的城市似乎陷入了普遍的恐慌之中。人人都知道大猩猩杀了人并且逃走了,我看见在这座巨大的城市中,仿佛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使这座城市旋转,这座城市看上去更像一个很大的沙盘,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不信你听,吱吱嘎嘎的旋转声正从城市的底部传来。那些亮着很多灯光的楼厦上的窗户明明灭灭,拥有八条车道的大街上车流涌动,汽车像小甲虫一样飞速远去,拖曳的灯光像蜗牛雨天留下的痕迹,这就是天天如肿瘤般膨胀的城市。P2-5
就当代中国的城市小说而言,王朔和邱华栋或许是两个真正具有城市感觉的人。王朔生长于北京,他天然就是一个城市公民,邱华栋则从外省到北京,也许还是从一个小来到北京,城市对他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像邱华栋这样,实则是以异乡人的身份不断地面对城市的变化,进行文学的追问、质疑、拥抱和逃离。王朔对城市的书写,就是对他自己的经验和记忆的书写,他不记得城市,城市对他来说就不是一个外在的空间,城市就是他的内脏,就是他贴身的服装。而对于邱华栋来说,城市永远是一个外在场所,一个他每时每刻都意识到的一个“他者”和异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使得邱华栋竭尽全力走进城市深处,也就使他成为全力书写城市的人。这本精选集中收录的系列短篇小说,就是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地寻找北京人内心和外部环境新的发展变化的图谱式的写作集成,由此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持之以恒的写作所造就的文学世界——意象纷呈的都市景观之下,人物的变形和异化、奔走和停顿的那些恒久的定格。多少年之后,当北京变得更加面目全非,我们也许要通过邱华栋的小说来回忆那已经消失的城市风景了。
邱华栋年龄不大,但是创作时问很长,从十四五岁开始,到如今已经写了30年了,可以说是一个“年轻的老作家”。他的创作十分丰富,涉及了长篇、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文学评论,建筑与电影研究等各类文体,总字数在600万字之上。他的主要创作成就还在小说,其中,都市题材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夜晚的诺言》(1993)、《白昼的躁动》(1996)、《正午的供词》(1999)、《花儿花》(2002)和《教授》(2008),这几部小说是邱华栋的“北京时间”系列小说,他通过这些长篇小说的写作,将北京作为一群人——具体说是新兴的中产阶层、艺术家和新兴市民的生活背景,进行着持续的“与生命共时空”般的书写。而他右手写这些都市小说的同时他的左手则又写了一系列历史小说,这个系列的长篇被他以“中国屏风”系列命名,分别是《单筒望远镜》(2003)、《贾奈达之城》(2005)、《骑飞鱼的人》(2007),以及他才写完的第四部《时间的囚徒》(2013)——这几部小说,都取材于1840年之后来到中国的一些欧洲人的真实经历,将中国和西方的相遇,通过个体生命和大历史的因缘际会呈现了出来。他还有一部历史小说叫《长生》(2012),写的是丘处机面见成吉思汗的故事。以上这10部长篇小说,就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成果。他还写有《手上的星光》(1994)、《环境戏剧人》(1995)、《闯入者》(1998)、《4分33秒》(2010)、《塑料男》(2010)等20多部中篇小说,大都书写了都市经验和个体生命的生长,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文学发展中十分耀眼,成为了读者和文学研究者热烈观照的作品样本。
邱华栋的短篇小说写作的历史也不短,成果也非常丰富。按照他自己的划分,一共有三个系列,160篇。从16岁到30岁,他写了成长题材的系列短篇“西北偏北”,以新疆为主要地理背景。这个系列一共有50篇,每一篇都可以独立,但联系起来则是一个人的成长,以及在成长过程中他眼睛里的其他人和世界。在叙事上,“西北偏北”系列显示出他的笔力还有瘦硬清竣平和的一面,那些小说没有多余的描写,没有华丽的铺排,它只是彻底地呈现残酷的生存事实。这种叙事方式造就了非主体化的人物与物质世界的直接连接方式,极力压抑主观视点,剔除人物的自我意识和反思性的心理活动,邱华栋的这个系列的小说可以和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小说相媲美,2013年以《邱华栋短篇小说自选集》为名出版(新世界出版社),可以集中看到他早期创作和早期新疆生活经历的影响。
邱华栋的短篇小说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他在1993年之后陆续写出来的“时装人”系列,也就是收录在这本《邱华栋精选集》里的作品,一共有50篇。这个系列的小说,以都市的景观作为符号,以人内心的变形、夸张和荒诞,以诗歌的意象为核心,邱华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都市文学经验。在结构上,章节与篇什之间互相有一些联系,也许可以叫作糖葫芦小说或者橘瓣式小说,由系列小说构成的一个整体。这样的小说,过去有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还有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和巴别尔的《骑兵军》。这样的系列小说在结构上看似相对松散,但是却表达了一个意念,描绘了一个群体,或者抒写了一个地域的人文图景。有时候,我感觉这些小说里只有裸露出来的坚硬的事实,它们拒绝意义,拒绝阐释。与其说我(们)在关注它,不如说那些生活中存在物在注视我们,还有什么比这种注视更让人感觉到绝对的力量呢?这个系列的不少小说以“××人”作为题目,显示了他深受卡夫卡等人的现代主义文学影响,并且有高度概括和抽象变形的能力,将北京作为大都市的变化和人物内心风景勾画出来。的确,过去的小说家,不管是王朔还是其他任何作家,没有人像邱华栋这样在小说中大量运用城市代码,他高频率地描写城市外表,那些豪华的宾馆写字楼、光怪陆离的卡拉0K舞厅酒吧按摩院、混乱的人流、蛮横的立交桥、庞大的体育场、午夜的街道、囚笼一样的公寓等等,这使得邱华栋的小说始终披着一件绚丽的外衣。这并不是简单地对城市外表进行环境描写,这些显著的城市外表本身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中心环节,构成了小说审美意趣的主导部分,就像19世纪的浪漫派文学对大自然的描写一样,没有这些关于自然景致的描写,浪漫派的作品几乎难以独树一帜。对于邱华栋来说,这些城市外表既是他的那些平面人生存的外在的他者,又是此在的精神栖息地。这个系列的小说也因此成为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此外,他还写了“社区人”系列短篇小说60篇,曾经以《来自生活的威胁》与《可供消费的人生》为名集中出版。在这个系列中,写实重新成为叙述手段,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北京郊区的一个新型社区里。邱华栋十分敏感地发现了这些中产阶级人群的家庭问题和“情感痛点”,以及他们的不如意,故事也是有趣的、紧张的甚至是离奇的。邱华栋用60个片段和短章,描绘了当下中国城市人分出阶层之后,内心和外部生活的复杂性,其中夹杂着对人性的探索和作者强烈的悲悯之心。邱华栋与其他作家不同,2000年之后,他书写的城市人是具体的,客观的,实际存在的。这个系列可以说是继承了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契佛、约翰·厄普代克、雷蒙德.卡佛的文学技巧和叙事风格,又与中国最具生长性的中产社会人群的内心观察像完美结合,极具欣赏性和阅读性。
就当代文学研究者来说,邱华栋的意象纷呈的都市小说世界是他们最关注的研究对象。那是因为,城市在邱华栋的叙事中,不再是冷漠的异在,而是我们经验可以触及的现实实在。这使邱华栋的小说叙事具有现实直接性,他所表现的生活,那些故事,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裸露出来的新现实。年轻一代作家面对的“现实”,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预先给定本质的现实,而是我们经验直接面对的日常生活。当然,任何人的个体经验都有相对性和局限性,邱华栋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商业中产知识分子。这与王朔的那些城市痞子不同,这些人受过高等教育,有些在新闻或文化部门,有些弃文经商,这使他们成为当今中国一个特殊的族群——商业知识分子。这些人吃饱喝足后开始考虑生活的意义,开始寻求逃离城市束缚的价值取向。邱华栋选取这类人为表现对象,当然是依据他的生活经验,同时也从中获取双重的效用。这些人可以享用现今城市所有的消费场所——而这正是当今中国城市的显著标志;另一方面,这些人不是单纯的经济动物,文化基础可以使他们思考现代人的生存状况。邱华栋的叙事一举两得:既表现城市最新的面目,令人愤恨的外表;又表现出他作为叙事人对城市生存状态的深入浅出的思考。
由此可见,通过对邱华栋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一瞥,我们就发现他是一个极具生长性的作家,同时还有着旺盛的创造力。对于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可能性的作家,他行在半途,前途远大,我们应该持续地关注他。
《邱华栋精选集(精)》收录了邱华栋“时装人系列”的全部作品50篇小说,以都市男女的男欢女爱为主要题材,通过讽刺、幽默、比喻的手法描写现今社会都市人在感情、家庭、金钱等方面的问题,探讨了都市男女情感上的无所适从和精神上的困惑。这本书是对当代都市生活的新锐探测。
邱华栋,小说家,诗人,评论家。曾为《青年文学》杂志执行主编,现为《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夏天的禁忌》、《夜晚的诺言》、《白昼的躁动》、《正午的供词》、《花儿花》、《骑飞鱼的人》、《单筒望远镜》、《教授》,中短篇小说集《黑暗河流上的闪光》《把我捆住》,散文集《绝色喀纳斯》,书评集《和大师一起生活》,建筑评论集《城市漫步》,诗集《花朵与岩石》等。多部作品被译成法文、德文、日文、韩文、英文、越南文等。
《邱华栋精选集(精)》收录了邱华栋“时装人系列”的全部作品50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