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谈佛(佛学入门600讲)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曾彪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了解佛教的博大精深,学习佛法的无边智慧,佛学入门的百科全解,宽容淡定的处事哲学!

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佛法,谁才是佛教高僧?一个千百年来备受尊崇的宗教;一本最全面的佛教知识宝典;一些你不可不知的学问。

读完曾彪主编的《谈佛:佛学入门600讲》,相信读者朋友一定会对佛教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够消除长期以来对佛教的曲解,或增长知识,或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或引发思考,或启迪智慧,或涤荡心胸……书中语言朴实、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并且编排了众多佛教人物、历史图片,读来让人赏心悦目。

无论你是对佛教感兴趣的读者,还是想深入研究佛教的读者,相信你从本书中都会有所收获。

内容推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佛教自公元前后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对中国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0余年来,佛教一直是中国人的主流信仰之一,其问历经无数高僧大德的弘法传扬,诸多帝王卿相、博学之士的大力提倡,最终使佛教由一种外来文化转换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之一。

曾彪主编的《谈佛:佛学入门600讲》对佛教知识作了系统、全面、深入的介绍,包括:佛教释疑、佛学名词解释、佛教概论、佛教宗派、佛教诸神、佛教高僧、佛教教义、佛教经文典籍、佛教历史事迹、佛教法衣法器、佛教礼仪节日、佛教故事、佛教名山圣地等内容。《谈佛:佛学入门600讲》深入浅出的文字、丰富精彩的插图、全面详实的内容,可以使读者充分地领略到佛教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佛法的精妙圆融。

目录

第一章 佛教释疑

什么是佛教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什么

佛教是否崇拜偶像

佛教如何看待人的命运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

佛教的慈悲心指什么

佛教的随缘指什么

如何成为一名佛教徒

佛教徒出家必须经过哪些程序

佛教徒必须出家吗

佛教徒必须吃素吗

佛教徒为什么要打坐

佛教徒可以结婚吗

佛教徒允许吸烟吗

佛教徒允许喝酒吗

佛教徒允许赌博吗

佛教徒如何选择职业

佛教徒如何在家学佛

佛教徒如何在家课诵

佛教徒如何在家上香

佛教徒如何在家礼拜

佛教徒在家信佛有什么禁忌

佛教的生命观怎样

佛教中生命存在的形态有哪些

佛教为什么要讲究放生

佛教如何看待植物

佛教对社会有什么好处

佛教如何看待人的本性

佛教如何看待人生的价值

第二章 佛学名词解释

众生

净土

皈依

烦恼

法门

法眼

菩提

布施

轮回

功德

开光

空门

佛性

慈悲

供养

过堂

三宝

沙门

世间

出世间

早课

晚课

佛陀

菩萨

罗汉

尊者

比丘

比丘尼

居士

施主

护法

住持

达赖喇嘛

班禅

沙弥

沙弥尼

法师

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弘法

证果

礼佛

衣钵

坐化

圆寂

超度

舍利

第三章 佛教概论

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

部派佛教的产生

大乘佛教的兴起

大乘佛教中观派

大乘佛教的继续发展

原始佛教的最后形态

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

汉传佛教的鼎盛期

汉传佛教的衰败

藏传佛教的渊源

第四章 佛教宗派

天台宗

三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密宗

净土宗

禅宗

毗昙宗

成实宗

涅槃宗

地论宗

摄论宗

宁玛派

噶当派

噶举派

萨迦派

格鲁派

希解派

觉囊派

摆庄派

摆孙派

摆贝派

耿允派

多列派

第五章 佛教诸神

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佛

卢舍那佛

燃灯佛

五方佛

阿閦佛

宝生佛

阿弥陀佛

不空成就佛

过去七佛

毗婆尸佛

尸弃佛

毗舍婆佛

拘搂孙佛

拘那舍佛

迦叶佛

药师佛

观音菩萨

千手观音

圣观音

马头观音

十一面观音

准提观音

如意轮观音

三十三体观音

弥勒菩萨

文殊菩萨

地藏菩萨

普贤菩萨

大势至菩萨

药上、药王菩萨

日光、月光菩萨

虚空藏菩萨

五大虚空藏菩萨

八大明王

降三世明王

大威德明王

大笑明王

大轮明王

马头明王

无能胜明王

不动明王

步掷明王

梵天

帝释天

持国天王

增长天王

广目天王

多闻天王

金刚密迹

摩醯首罗

散脂大将

辩才天

功德天

韦驮天神

坚牢地神

菩提树神

鬼子母神

摩利支天

日天子

月天子

娑竭龙王

阎摩罗王

宾度罗跋罗堕阇

迦诺迦伐蹉

迦诺迦跋厘堕阇

苏频陀

诺矩罗

跋陀罗

迦理迦

伐阇罗弗多罗

戍博迦

半托迦

罗睺罗

那伽犀那

因揭陀

伐那婆斯

阿氏多

注荼半托迦

降龙

伏虎

五百罗汉

迦叶尊者

阿难尊者

舍利弗尊者

目犍连尊者

须菩提尊者

富楼那尊者

迦旃延尊者

阿律那尊者

优婆离尊者

第六章 佛教高僧

提婆

无著

世亲

摄摩滕

竺法兰

安世高

严佛调

昙柯迦罗

朱士行

竺叔兰

康僧会

竺法沪

僧伽提婆

竺佛念

佛图澄

道安

佛陀耶舍

鸠摩罗什

道生

道融

法显

昙无谶

智严

求那跋摩

昙摩密多

慧远

真谛

吉藏

信行

玄奘

窥基

杜顺

智俨

法藏

澄观

宗密

达摩

慧可

僧璨

道信

弘忍

慧能

鉴真

神秀

道宣

昙鸾

道绰

善导

善无畏

金刚智

不空

慧文

慧思

一行

马祖道一

怀海

义玄

慧南

慧勤

清远

道济

重显

契嵩

义通

知礼

遵式

元照

净源

莲花生

寂护

阿底峡

仲敦巴

耿噶宁波

索南孜摩

札巴坚赞

贡葛坚赞

八思巴

玛尔巴

米拉日巴

都松钦巴

向蔡巴

达玛旺秋

帕木竹巴

宗喀巴

第七章 佛教教义

因果

业报

轮回

中道

不二

我执

无常

无我

三皈

三界

三世

三毒

三学

三障

四念处

四正勤

四神足

四无量

四邪命

四谛

四大

四众

四生

四道

四恩

四劫

四报

四障

四魔

五根

五蕴

五力

五道

五浊

五障

五智

五忍

六根

六尘

六识

六道

六垢

六触

七觉支

八苦

八难

八正道

八解脱

十善

十恶

十二处

十二因缘

有相无相

涅槃

往生

缘起

第八章 佛教经文典籍

《长阿含经》

《中阿含经》

《杂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

《菩萨藏经》

《金刚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道行般若经》

《法华经》

《华严经》

《楞严经》

《六祖坛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

《宝积经》

《大涅槃经》

《胜鬘经》

《解深密经》

《金光明经》

《密严经》

《楞伽经》

《药师经》

《金刚顶经》

《苏悉地经》

《大日经》

《地藏经》

《大藏经》

《四分律》

《五分律》

《十诵律》

《摩诃僧祗律》

《摩诃止观》

《法华玄义》

《法华文句》

《大智度论》

《中论》

《百论》

《十二门论》

《大乘玄论》

《净名玄论》

《二谛章》

《三论玄义》

《瑜伽师地论》

《百法明门论》

《显扬圣教论》

《五蕴论》

《阿毗达摩集论》

《杂集论》

《摄大乘论》

《辩中边论》

《二十唯识论》

《三十唯识论》

《大乘庄严经论》

《集量论》

《十地经论》

《华严经搜玄记》

《华严法界观门》

《华严五教章》

《华严经文义纲目》

《华严经旨归》

《华严金狮子章》

《华严经疏钞》

《摄真实论》

《菩提心论》

《往生论》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观无量寿经疏》

《往生礼赞偈》

《观念法门》

《法事赞》

《善见论》

《大乘起信论》

《俱舍论》

《摄大乘论》

《入中论》

《解脱道论》

《菩提道灯论》

《入菩提行论》

《菩萨本生鬘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广论》

《大史》

《小史》

《岛史》

《论事》

《异部宗轮论》

《南海寄归内法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高僧传》

《续高僧传》

《大唐西域记》

第九章 佛教历史事迹

佛教的四次结集

阿育王扶持佛教

迦腻王时代的五层佛塔

东汉明帝派使求法

东汉楚王祭祀佛陀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灭佛

唐武宗灭佛

后周世宗灭佛

梁武帝“舍身入寺”

唐玄奘西行求法

鉴真东渡日本

隋文帝建舍利塔

沙门不敬王者

藏传佛教前弘期

藏传佛教后弘期

藏传佛教佛苯之争

藏传佛教顿渐之争

第十章 佛教法衣法器

三衣

安陀会

僧伽梨

郁多罗僧

五衣

僧祇支

涅槃僧

二衣

袈裟

衲衣

挂络

藏传佛教法衣

衣囊

六物

戒尺

戒刀

香炉

净瓶

阏伽器

木鱼

云板

齿木

澡豆

滤水囊

念珠

锡杖

尘尾

如意

竹篦

蒲团

禅板

禅杖

羯磨杵

金刚铃

金刚杵

金刚钩

金刚斧

金刚盘

金刚橛

唐卡

颅器

嘎乌

法轮

玛尼轮

五方佛冠

第十一章 佛教礼仪节日

佛教徒的称谓

寺院管理制度

出家制度

受戒制度

安居制度

结冬制度

羯磨制度

素食制度

丛林清规

戒牒制度

过午不食

水陆法会

挂单制度

安单制度

课诵制度

普请制度

打七

忏悔

放焰口

合掌

问讯

互跪

长跪

顶礼

涅槃节

佛诞节

腊八节

盂兰盆节

晒佛节

开门节

关门节

观音节

娘乃节

普桑节

佛牙节

祈愿法会

牛严会

转法轮节

萨噶达瓦节

林卡节

沐浴节

天降节

燃灯节

吉祥天女游行节

朝山节

泼水节

驱鬼节

第十二章 佛教故事

鹦鹉学舌

怀海插秧

知非便舍

大含和尚

沉默是金

祸从口出

四个和尚

简单问题

肉身成佛

磨砖成镜

清扫落叶

般特讲偈

仁者心动

哭婆忧天

气与不气

满与不满

抱女过河

刮金救人

知错就改

敬钟如佛

自家宝藏

悬蛋听音

不作不食

断臂求法

东坡过江

心中有佛

生死由他

一村菊香

唾沫自干

无须辩解

铁眼募钱

天堂与地狱

一休与五休

穷和尚与富和尚

第十三章 佛教名山圣地

五台山

九华山

峨眉山

普陀山

衡山

嵩山

庐山

鸡足山

天台山

终南山

香山

狼山

佛光山

千山

泰山

虎丘山

梵净山

栖霞山

乐山

灵山

雪窦山

鼓山

敦煌莫高窟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大足石窟

响堂山石窟

石钟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

克孜尔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布达拉宫

萨迦寺

敏珠林寺

止贡寺

甘丹寺

广允缅寺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佛教释疑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佛教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如什么是佛教?学佛的目的是什么?佛教崇拜偶像吗?如何成为一名佛教徒?佛教徒必须出家吗?佛教徒必须吃素吗?佛教徒为什么要打坐?佛教徒可以结婚吗……弄清这些疑问,是了解佛教、认识佛教、学习佛教的重要前提。

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由佛陀释迦牟尼所开创的一种宗教。它的内容包括:信奉佛的言教;遵循佛的教导去践行的信徒所组成的宗教组织;记录佛的言教以及阐发佛的教义思想的宗教典籍;信徒所持守的教规和仪式。佛教把这些概括为佛、法、僧三个基本的层次。

“佛”是梵语“佛陀”的音译简称。原意是指“觉者”“觉悟者”,泛指彻悟人生真谛,掌握佛教所标榜的最高真理,成为佛教修为的最高境界者。具体则是指释迦牟尼佛,即佛教的教主。

“法”,梵文音译“达摩”或“昙无”等。“法”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事物的规范或规则,人们可以借这些规范或规则,对事物进行考察和识别;二是指事物的自性或本质,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事物之间的差异。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说,所谓“法”,囊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相,佛经中经常提及的“一切法”“世间法”等,表达的正是此意。

“僧”,是指信奉佛法并出家修行,且继承和弘扬佛教教义的佛教信徒。僧是梵文“僧伽”的音译简称,含义是“和合众”“法众”。佛  教的创始人是乔答摩·悉达多。通常认为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逝世于公元前486年,与中国的春秋时期大抵相当。据说他从小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时因寻求解脱之道而削发为僧,经过修行,最终悟道成佛,并创立了佛教。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这一点,昌明法师《居士学佛100问》和道坚法师《佛教知识学习问答》中为我们作了清晰、明确的回答。

《居士学佛100问》中说:“让自己和周围的人走上一个正确而又光明的道路,消除我们内心的贪婪、嗔恨和愚痴,开显慈悲与智慧,解脱生老病死、忧悲烦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体动心静),离苦得乐。”

又说:“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心,开发明察事物本质的真智和正确处世为人的方便智慧,达到利己和利众的目的。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作用。”

道坚法师《佛教知识学习问答》中说:“其实学佛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通过学佛的过程,掌握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了生死、断烦恼在佛教看来是一件人生大事,这是因为世俗之人总是追求金钱、名利、感情等,始终无法脱离充满烦恼的生活方式。采取什么生活方式固然对生活质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具备断除烦恼、求得逍遥自在的一种生活态度,逍遥自在了,也就了断了生死,到达自由自在的境界。”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什么

概括而言,佛教的修持方法为:信、戒、定、慧。

信,即信心。信心是学佛的基本要求,倘若对佛没有信心,即为不信,则根本没有真正进入佛门。

戒,即戒学。是佛教为信徒制定的思想和行为戒规,其目的在于止恶扬善。戒的内容非常广泛,如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二十犍度等。

《佛遗教经》云:“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定,即禅定。禅的意思是静虑,也就是清除杂念,使心灵和思维纯净。定的意思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也即精神状态集中。佛教通常把禅定合称,总体指调练心意,为获得佛家的智慧、神通、功德、果报而勤行修习的功夫。

《佛遗教经》云:“若摄心者,心则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

慧,即慧学。佛家之所以守戒律,习禅定,追求解脱成佛,基本缘由就在于佛家智慧参破了宇宙真谛,通达了社会事理,悟彻了人生本质,所以佛教智慧既是佛家守戒习禅的理性基础又是守戒习禅的理性结果。因此,众生要超越成佛,就离不开对佛教智慧的学习、领悟和掌握,这便是佛教的慧学。

《佛遗教经》云:“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华严经》云:“善观诸法,慧根增长。勇猛精进,摧伏众魔。无量智慧,威光炽盛。”

佛教是否崇拜偶像

生活中,有许多人有这样的疑问:佛教是否崇拜偶像?

答案是否定的,佛教并不崇拜偶像。

所谓偶像,指的是一种不加批判而盲目加以崇拜的对象。

事实上,在佛教创立之初,并没有佛像。后来有了佛像,也只是为了形象地用佛像来象征完美的人性,提醒我们佛陀教诲的重要性。

佛教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这一事实也告诉我们应向内而不是向身外去寻求圆满。

此外,佛教讲究“悟空”“破相”,指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佛像也是木、石、泥、金等因缘和合而生,也在要破除的“相”之列。也就是说,佛像是一种因缘的假合体,本体是空的,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也要破除偶像的观念。

总之,佛教并不崇拜偶像,如认为有则是对佛教的曲解。

佛教如何看待人的命运

星云大师在其著作《佛教·世俗》中对这一问题有详细的讲解:

星云大师指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人事的离合成败,皆不离'因缘果报'的原则,《三世因果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由此推论:今生所遭遇到的一切顺逆境界,是过去行为的造作而形成的,这就是今生的果报;而今生的一言一行,又决定了自己未来的命运。所以,我们的命运随着业力时时在改变,并非受制于一个特定的主宰者,主宰命运的人还是自己。”

那么,对于命运人又该如何尽力改变呢?星云大师为我们总结了改变命运的具体方法:

1.改变观念

观念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决定行为的善恶取向。佛教重视正知正见的养成。所谓正知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及观念。佛教认为人生的基本正见有四:正见有因有果、正见有业有报、正见有圣有凡、正见有善有恶。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深信因果,明白缘起,自然就不会起恶造业,怨天尤人。

2.改善行为

俗语云:“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每一个人的行为所造作的业因,一旦因缘际会,自然就产生果报,所以我们希望未来前途美好,生活富乐,就必须从改善自己的行为着手,以期转祸为福,因为一切幸与不幸,都操纵在自己的手中。

3.广结善缘

宇宙万法,从因到果,中间还必须要有缘的力量,才有果的生成。人的一生,有的人聪明智慧,能力很强,却不一定有成就;有的人资质平庸,却凡事顺遂,处处皆得有缘人的相助。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广结善缘”。结缘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尤其生命不止一世,能够以佛法结缘的人,则生生世世都能行善,自然命运通达,处世无碍。

4.持戒守法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戒能防非止恶,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行善必得善报,行恶必遇恶果,持戒守法的人,行为上不会犯下不好的业因,自然不会招致不好的果报。因此,经典比喻“戒如良师,戒如轨道,戒如城墙,戒如水囊,戒如明灯,戒如宅剑,戒如璎珞,戒如船筏”。持戒守法能杜绝恶缘,自然会拥有光明的前途,美满的人生。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

自古以来,生与死便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问题。佛教对于人的生死乃至所有生命的生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把整个人生分成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即十二缘起。认为生命是由“因”与“缘”和合而成,人生的痛苦、生命和命运都是因缘和合的表现。十二缘起依“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法则而流转不息。这就揭示了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一般性地反映了人的感觉、感情、欲望、行为的产生过程和由生到死的生命变化过程。

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规律,但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生”的欲求;对于“死”大都不免产生极大的恐惧,认为人一死亡,一切都完了。而佛教认为,一期生命的死亡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人的死亡如同搬家,一座房屋破旧了,换一幢新的;一个生命衰微了,再换另外一个身体,其间会因人的善恶业报,有的到达极乐世界,有的来世做人,有的变为畜生……对于佛教徒来说,死亡并不可怕,他们认为可以借着平日的功德,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一种永恒的生命,永恒的快乐。

因此,佛教的“功德”,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真正价值的体现,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的永恒。一个人应当把握短暂的生命岁月,修持严谨,证悟法身,去创造永恒的生命。

佛教没有回避死亡,因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果。每个人都将在某一时刻面对死亡的事实,同时也希望临终时能无痛苦地死去。

但佛教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它提出“善终”之路,那就是希望众生平常要许愿,祈求一种“幸福的死亡”,如“临命终时,身无障碍,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愿我临终无障碍,弥陀圣众远相迎;迅离五浊生净土,回入娑婆度有情”。

《十二品生死经》还把“善终”分为三种情形,即:

小善终:没有遭到意外横祸,无病而终;中善终:不但没有病苦,而且没有怨气和内疚,安然逝世;大善终:自己预先知道临终时间,而且身心了无挂碍,走得洒脱,这是善终的最高境界。

佛教的“善终”实际上是朴素的“优死学”理论的最原始记录。“优死学”虽然是近些年提出来的,但并不等于在过去不存在。佛教的“善终”就早已提出“优死”的问题了。

佛教的慈悲心指什么

《大智度论》云:“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给予众生未来之欢乐,故为“大慈”;它为众生拔除痛苦,故名“大悲”。因此,佛教的道德准则不但体现于对自我修持的要求,而且还贯穿在人与人、人与众生之间的关系上,并希望和帮助他人得到快乐,解除痛苦。因此,它以利他为人生观,讲究施与恩惠,救除患难。

佛教以“缘起论”来解释慈悲和人生一切现象,“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一切事物的产生和消除,都是由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所决定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也互相依存,形成一个社会人际网络。因此佛教要求:“出家人以慈悲为怀。”

这种善恶慈悲观的具体实践就是“自我牺牲”,在佛教的“六度”中表现得最为完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成为佛教徒道德责任和奉献精神的戒律,尤其是它的“布施”就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体力去救助受苦受难的人,为了众生应不爱惜自己的财产甚至生命;“忍辱”就是对一切有损于自己的言行,都要忍气吞声。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确能触发人的善良动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指导作用。

不难理解,即使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也应当有自我牺牲精神,以平等、博爱之心来待人处世,这不仅有利于良好社会道德风范的形成,而且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发展。

利他、平等、博爱、布施、忍辱,这是佛教慈悲观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做到这些,自然会胸襟开阔,于人于己都不失为健康之举。

佛教的随缘指什么

佛教中所谓的“随缘”,是以活泼流转的生命之流,融入万物虚空,但不拘泥于虚空,从空境圣境中转身而出,将小我转化为大我,将个体转化成全体,随缘任运,洒脱无拘,使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合而为一,时间与空间融成一体,至真至美,无拘无束。

随缘者总是不去幻想生活必须圆圆满满,也从不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须忧伤。艰难险阻是对你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坑坑洼洼也是对你意志的磨砺和考验。

晚春,落英虽会凋零,但来年又会灿烂一片;黄叶虽在秋风中飘落,但春天时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只要随缘任运,开放心怀,即可尽情欣赏品味这一切!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万事随缘的人生态度,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随缘是一种思想上的轻装,随缘是一种目光的空阔。随缘不会使人终日郁郁寡欢,洒脱不会让人觉得生活太累。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才不会在受挫之后彷徨失意。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即使栉风沐雨,即使花开花落,也总能找到充满希望的起点。

能否随缘,不在乎你是怎样性格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从来都是矛盾的结合体,往往在大胆中蕴涵了鲁莽,在谨慎中伴随着犹豫,在聪明中体现了狡猾,在固执中伴随着坚强。有时,我们的羞怯会成为一种美好的温柔,暴躁会表现成一种力量与激情,但无论如何,豁达的随缘态度,对于任何人,都会赋予一种完美的色彩。

生活是在随缘中实现的,心智也在随缘中成长。每一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因缘去生活,依自己的因缘而成就人生。这就是“如来”的生活。

《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云:“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镜无心,八风不能动。”坚持万事随缘,顺其自然,毫不执著,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佛教经典《华严经》上说,我们的心,好像是一位大画家,能随心所欲地画出种种人生的境界来。也就是说,人生的苦乐与美丑、烦恼与忧伤,其实都是心所“刻画”出来的,它并不是绝对的。只要我们懂得“转心”,苦也会变成乐;只要我们懂得“转境”,丑小鸭也会变天鹅。

佛法说:“心能转境,即同如来。”我们的心只要懂得转个想法,就能转烦恼为菩提、转痛苦为自在了。

名与利,是凡夫俗子们所热衷追求的。一般人对于名利,执著牵缠,徒有追逐的苦恼,而没有知足的洒脱,所以,无数贪婪的人持续地“葬身”在名与利的死海中。他们不知道人人都有一间幸福银行,“知足心”是存折,“惜福心”是印鉴,只要懂得知足惜福,人生道路上总有提领不完的幸福利息,足够你一生慢慢地享用;只要你心能转境,就能摆脱名利缰锁的羁绊,得到生命的快乐与自在。

一切烦恼,从心想生;心不妄想,人生便得自在。

P1-8

序言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创始于约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为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答摩·悉达多。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创立后,在古印度几经演变。释迦牟尼逝世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这两大派分裂后到大乘佛教兴起之前的佛教被称为“部派佛教”。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根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和“瑜伽行派”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释迦牟尼逝世后约500年,大乘中观派兴起。此派创始人龙树,阐发“空”“中道”“二谛”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继续弘扬龙树的学说,使大乘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

释迦牟尼逝世后约900年,瑜伽行派兴起。此派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无著、世亲弘扬“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唯识论,此后传承主要有难陀、安慧、陈那、护法,之后还有戒贤、亲光等。

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公元7世纪以后,密教开始流行,到公元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波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为研习和宣传密教的中心。公元9世纪后,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公元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印度,到13世纪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

佛教传入中国约在西汉末期,比基督教、伊斯兰教要早得多。佛教自传人中国以后,近2000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然后汇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传入时期:西汉末期,佛教传人中国,根基浅、力量弱、信徒少,只能依附黄老之学。

兴起时期:魏晋时期,佛教开始兴起,佛教与玄学相互融合,借助玄学快速发展。

鼎盛时期: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已经传播了数百年,并且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儒、佛、道三教逐渐融合。这一时期,先后建立了八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禅宗。  。

衰落时期:宋代以后,由于佛教本身发展的原因,以及统治者提倡理学,空前严格地实行思想统治,大大抑制了佛教的发展,佛教开始衰落。

佛教在世界、在中国,发展到今天产生这样的影响,与佛教的教义、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佛教认为,世俗世界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由姻缘所生,都是虚幻、空无的,是人们认识上的幻化产物;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贵贱寿夭和轮回转生,都是由自身业力所决定的,在业报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佛教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修持戒、定、慧三学,寻求“解脱”,才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并达到“涅槃”的彼岸。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佛教认为,既然世界只是一系列自然运动的产物,那么众生自然与生俱来就是平等的。这与其他的宣扬不平等的宗教哲学相比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总之,佛教思想博大精深、极具思辨性。

正是因为佛教历史悠久、思想宏博、涉及众多,而且具有许多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因此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甚至对佛教产生种种误解。为帮助广大读者朋友更好地了解佛教、认识佛教、学习佛教知识、消除误解,我们编写了本书。

本书从十三个方面对佛教知识作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包括佛教释疑、佛学名词解释、佛教概论、佛教宗派、佛教诸神、佛教高僧、佛教教义、佛教经文典籍、佛教历史事迹、佛教法衣法器、佛教礼仪节日、佛教故事、佛教名山圣地。书中语言朴实、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并且编排了众多佛教人物、历史图片,读来让人赏心悦目。

读完本书,相信读者朋友一定会对佛教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够消除长期以来对佛教的曲解,或增长知识,或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或引发思考,或启迪智慧,或涤荡心胸……这正是我们编写本书所欲达到的目的。事实上,无论你是对佛教感兴趣的读者,还是想深入研究佛教的读者,相信你从本书中都会有所收获。

最后,感谢参与编写和提供帮助的朋友们:蒋偲昕、汤仁荣、刘皴民、陆晓兰、刘文翔、胡毅、叶红云、王媛、宋建峰、向任重、周萍、刘连新、王劲玉、曾纪军、徐腾、詹道祥、赵国明、刘美娜。

作 者

2010年夏于北京读书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5:09